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西地区稻飞虱种群田间优化管理决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雨土 《昆虫知识》1993,30(6):321-324
通过浙西地区稻飞虱种群田间药剂防治实例的决策分析,提出了实现防治成本低、防治效果高、天敌死亡少和保产效果好的综合决策矩阵及其优序化决策矩阵,为稻飞虱种群田间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经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3.
沈进松 《昆虫知识》1997,34(2):73-75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苏北盐垦区主要的棉花害虫常年发生量较大,尤其近年来发生量逐年加重,对棉花生产威胁极大。本人根据江苏省黄海农场1978年以来的历史资料,探讨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的发生特点,现总结如下。1发生世代与时间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常年发生4代,l代大多在棉田外为害,2~4代均在棉田内为害。特早发生年份,也有部分1代卵产于地膜棉田。1993年地膜棉田1代百株累计产卵对粒。如果8~9月份温度高,棉田内幼虫、蛹的发育进度快,也会出现不完全的5代。1994年8~9月份温度比常年高1.2℃,棉田内出现第5代棉…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的抗逆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对水稻抗性品种、若虫高密度、高温、饥饿和杀虫剂等逆境条件的抗性。结果表明,广西和云南种群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性比浙江种群强而广,浙江种群只能适应抗虫品种IR26而广西和云南种群则还能适应抗性更高的ASD7和Rathu Heenati。广西和云南种群较能适应高密度环境,而浙江种群的适应性较差,其雌虫短翅率与若虫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虽然广西和云南种群对高温的忍受性比浙江种群的强  相似文献   

5.
2007-2012 年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对当地稻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佛冈县2007-2012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诱数据,分析了该县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及灯诱量等.结果表明在佛冈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白背飞虱的灯下始见日集中在3月底至4月上旬,明显比褐飞虱早一个月,终见日均在10月下旬,差别不大;稻飞虱在早稻和晚稻期间均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灯诱高峰,早稻期间白背飞虱高峰期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褐飞虱灯诱高峰期较迟,主要在7月中旬前后;晚稻期间向背飞虱高峰期大多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高峰期在10月份;早稻期间,白背飞虱的灯诱量占绝对优势,晚稻期间褐飞虱的灯诱量上升,与白背飞虱灯诱量基本持平.因此,佛冈县稻飞虱的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当地稻飞虱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6.
大尺度下褐飞属种群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褐飞虱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有着复杂的空间结构,地统计学可用来分析空间相关变量的结构和插植模拟空间相关变量的分布,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和克立格插值法对广东省褐飞虱种群3个主要世代在早稻田间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模拟的结果表明,大尺度的褐飞虱田间种群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不同世代群在田间的具体分布情况,广东西部地区第一世代褐飞虱的发生密度均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抗性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TN1、N22、AsD7和Ptb33等4个抗虫性差异明显的水稻品种测定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它们上面的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以及后代种群数量表现。结果表明,Ptb33通过减少2种飞虱的栖息率、落卵量,降低卵和若虫存活率,延长若虫的发育时间,抑制后代的种群数量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抗性。N22对白背飞虱、AsD7对褐飞虱的后代种群建立与发展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2种飞虱在TN1上  相似文献   

8.
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麟  张古忍  古德祥 《昆虫知识》2002,39(4):265-268
在半自然状态下 ,用生命表方法初步比较了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 era在 4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ASD7,IR3 6,JX89和Mudgo上的种群参数。初步的结果表明 ,白背飞虱在 4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具有较高的繁殖率 ,较短的发育时间和较大的种群增长。对褐飞虱各种群参数影响最大的是JX89,对白背飞虱影响最大的是Mudgo。与感性品种TN1比较 ,这些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对 2种稻飞虱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这些结果说明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同样具有一定的抗性 ,但白背飞虱对这种抗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如果在一个地区长期推广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 ,势必会导致白背飞虱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生存,繁殖及其寄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仲贤  俞晓平 《生态学报》2000,20(4):624-628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卵化,敬虫存活率、成虫取食和繁殖及其寄主水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低温22℃和21~26℃的自然变温条件下,产卵后立即浸水对浙江和文凭22个褐飞虱种群的卵孵化影响均不明显,而在产卵的4天浸水对浙江种群的久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8℃浸水5天和35℃浸水1天后卵孵化率显著下降且孵化进程延和 浸水后的初孵敬虫的存少胡卵浸水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稻株浸水对其体内所含的虫虫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
林贻鼎  应薛养 《昆虫知识》1993,30(6):325-327
<正> 全国褐稻虱科研协作组研究认为,我国大陆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越冬北限以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北纬21°~25°之间摆动。在此以北广大地区为不能越冬区。闽北建阳(北纬27°20′,1月份平均气温7.2℃)1978年3月10日首次发现短翅雌成虫越冬,大大超越了当时认定的纬度、温度界限,引起国内同行的极大兴趣。为了探明其内在原因,10余年来,我们对越冬区的特殊生境及虫源作用做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11.
水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89-1993年选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三大粪12种常用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进行了5年系统的抗药性监测研究,发现两种飞虱对药剂的敏感性年度间变化较大,分析可能与其迁飞习性有关。将我们所测的LD50与日本Nagata(1967)测定结果比较.褐飞虱对有机磷类的抗性倍数为3.22-16.12倍,对氨基甲酸酯类为5.59-9.12倍;白背飞虱对有机磷类的抗性为48.90-208.16倍.对氨基甲酸酯类为3.29-19.50倍.抗性发展速率明显高于褐飞虱。两种飞虱对菊酯类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抗马拉硫磷的褐飞虱种群对二氯苯醚菊酯表现较高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抗稻飞虱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稻飞虱(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Iarcilera(Horrath)是我国与东南亚、东北亚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对稻谷产量的影响甚大。当今,寻求有效地控制稻飞虱而不污染环境的防治方法受到各方的关注。因此,具有对农民成本投入少、对害虫天敌杀伤力低、不影响环境的抗虫品种的培育与利用日益受到重视。近20年来,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日本、中国和英国等地为了更好更快地培育出抗虫品种,广泛地筛选了上万份稻种资源的抗虫性,并进一步开展了对水稻品种抗稻飞虱机理及其生理生化基础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外…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盐垦区棉盲蝽种群变动与发生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进松 《昆虫知识》1992,29(5):269-271
<正> 黄海农场地处苏北盐垦区,棉盲蝽发生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1982年以前中黑盲椿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绿盲蝽的数量很少。1982年后,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前者逐年下降,后者急剧上升,成为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为探讨其发生特点,1983~1990年,笔者对其种群变动与为害特点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赵静方  潘国兴 《昆虫知识》1993,30(4):199-202
试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研究了褐飞虱防治策略。在综合考虑产量、产值、经济效益目标下,最佳防治策略为三代主峰、四代主峰各防治1次,其次是三代防冶2次、四代防治2次。在1988~1990年褐飞虱防治中得到验证和推广,3年全县挽回稻谷损失共计28245kg,比常规防治节约资金1.674千万元。  相似文献   

15.
不同药剂低浓度处理的褐飞虱室内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文亮  赵善欢 《昆虫知识》1990,27(6):325-327
以噻嗪酮(Applaud,buprofezin)、叶蝉散和速灭杀丁三种不同类型药剂的低浓度(约对褐飞虱一龄若虫的LC_(10)~LC_(15))及亚致死浓度从一龄若虫开始持续处理褐飞虱一个完整世代,供试的噻嗪酮三种浓度处理对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和卵的孵化均有一定的影响,显著降低了褐飞虱种群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又一种危害方式及其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常年其自然为害损失超过其它任何一种害虫。对褐飞虱的刺限为害同人早有共识,但有一种为害方式──以产卵器划破德颈产卵,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至今未有报道。为了弄清其危害损失程度,给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就此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于下。1调查方法1.1田间调查:选择褐飞虱不同密度的稻田(品种汕优63),在水稻收获前跳跃式取样,每点2穴,共查20穴;并数得20穴总株数。将20穴所有穗颈有产卵痕的稻穗取下,观察产卵痕部位,同时在同一穴中取相当数量和大小的无褐飞虱产卵痕…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背飞虱、褐飞虱取食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次伟  冯炳灿 《昆虫学报》1993,36(2):251-255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āth)和褐飞虱Nilaparvate lugens(St1)在水稻上混合发生,以口针刺入维管束组织吸食汁液,并排出蜜露。对褐飞虱的吸食和排蜜露,Suenaga(1959)、Sogawa(1970)、Sogawa和Cheng(1979)、Heinrichs等(1981)、顾秀慧等(1987)、都健等(1991)均有研究报道,但白背飞虱的取食报道很少,两种飞虱种群的系统取食动态未见报道。本文于1987年采用茚三酮法,同时逐日测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所排的蜜露量,以蜜露的多少来表示相对取食量,分析取食动态,为制订防治对策,调整防治适期,合理评价和利用抗性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药剂对褐稻虱的田间种群毒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贤进  杜正文 《昆虫学报》1995,38(4):502-504
不同药剂对褐稻虱的田间种群毒理机制初探刘贤进,杜正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药剂对田间害虫种群的各种群体特征的影响研究是药剂田间毒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分析药剂在田间的药效发挥过程,而且也是分析药剂的田间后效应的重要途...  相似文献   

19.
江西赣抚平原晚稻飞虱发生轻重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彭阳 《昆虫知识》1994,31(5):268-270
1980~1982年通过对江西赣抚平原双季晚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并结合气象、飞虱迁入、短翅成虫发生和第四代稻纵卷叶焕发生程序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晚稻后期稻飞虱发生轻重的原因,为晚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1赣抚平原稻飞虱发生特点稻飞虱是赣抚平原水稻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其发生特点表现出“晚稻多发型”,即绝大多数年份表现为双季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明显重于早稻。近20多年来,除1987年早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相近外,均表现晚稻发生明显重于早稻。它不同于我省赣南和赣中部分地区表现的稻飞虱“早稻多发型”的特点。在…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生物型的发生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