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东南沿海15个秋茄种群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红树林资源提供分子方面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SRAP标记对15个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植物秋茄种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从120对参试引物组合中选出46对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组合对供试的15份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大小在50~1 000 bp之间条带270,其中多态性条带107条,多态性位点率为39.63%.15个秋茄种群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004~0.845之间,平均为0.412,说明中国东南沿海秋茄种群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把15份供试种群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15个秋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同一样地域的不同种群之间具有遗传上的差别.建议在今后我国的红树林保护中,应加强对海南东寨港、深圳福田、湛江东北大堤和湛江附城的秋茄种群保护.  相似文献   

2.
大连沿海鼠尾藻野生种群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连沿海鼠尾藻野生种群的遗传结构,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采自辽宁大连和1个采自山东蓬莱的野生鼠尾藻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4个ISSR引物共扩增得到16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5个,多态位点个数占90.62%。6个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分布为41.25%~64.38%,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21~0.3464,而Shannon信息指数(I)则为0.1585~0.2333,大连沿海鼠尾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蓬莱种群。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种群内部变异为5.66%,种群之间为64.34%。基因流Nm=0.7837,各种群间存在有限的基因交流。UPGMA聚类结果显示,大长山(DC)、董坨子(DT)和将军石种群(JJ)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再与石城岛(SC)和盐场种群(YC)聚类,最后与蓬莱种群(PL)聚类在一起。鼠尾藻的生殖方式以及生长环境的差别可能是其种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近似贝氏计算推论台湾海峡沿岸秋茄种群的拓殖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宇  吕佳  李俊清  肖国生 《生态学报》2015,35(13):4304-4313
由于地理关系,台湾海峡两岸的红树植物组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以耐寒性较强的秋茄为优势种。中国台湾(以下简称"台湾")与大陆仅一水之隔,因此台湾的秋茄种群来源最有可能来自东南沿海种群,然而台湾南、北红树植物种群的拓殖路线以及与大陆东南沿海种群的遗传关系的研究至今仍未见报道。通过SSR分子标记,利用近似贝氏计算(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推测海峡两岸4个分布区域秋茄的起源及其拓殖路线。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种群出现明显分化,大陆东南北部种群与其他种群间分化程度最高。通过推测台湾北部种群起源可追溯到29000—48400a前,早于末次冰期时间,且台湾北部种群遗传结构与大陆东南南部种群最相近,推测它们可能共同起源于南方祖先。大陆东南沿海南北种群的溯祖时间约为15.1万年至25.2a年前,约为更新世中期末,则意味东南沿海南、北种群的遗传分化可能受到更新世后期气候变化与海侵海退的影响而出现隔离,或东南沿海南、北种群可能来自不同的起源。而台湾南部种群与台湾北部种群的相似性,表明台湾南部种群是由北部种群拓殖而来,近似贝氏计算亦支持这个假说。因而,可以推测海峡两岸秋茄的拓殖路线是从大陆东南南方种群随黑潮迁移至台湾北部,再从北部拓殖到台湾南部。利用近似贝氏计算推论台湾海峡两岸红树林种群起源及拓殖路线,为未来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植物的生物地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是全球性濒危鸟类,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作为新发现的重要越冬地,具有全球保护意义.2004~2007年对保护区内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该越冬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7~72只),占全球总数比例也相应增加(2.2%~4.1%).其主要分布在红树林、沿海滩涂和人工养殖塘3种生境,其中,沿海滩涂累计记录到的个体数最多,达217只;人工养殖塘记录剑最大集群,为52只.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该越冬种群及其生境.  相似文献   

5.
民勤绿洲边缘地下水位变化对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民勤绿洲边缘,利用空间区域不同地下水位(湖区8~12m,泉山区15~17m,坝区20~23m)和时间序列(1984~1992年)民勤沙井子地区地下水位下降(7.45~11.65m)梯度,研究地下水位下降对荒漠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减小,种群退化;时间序列地下水位下降,白刺种群在扩展,其它植物种群在退化。白刺种群生态位宽度在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中最大,是该区的建群种。由于白刺种群在地下水位7.45~11.65m范围内扩展,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治理中地下水位达到该范围是一个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与长毛风毛菊(Saussurea hieracioides)是甘南高寒草甸的主要物种,该研究通过野外群落调查,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并应用Riple K函数对不同海拔梯度(2 900 m、3 500 m、3 800 m)的乳白香青和长毛风毛菊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旨在了解高寒草甸种群的动态变化机制和发育、演替趋势。结果显示:(1)甘南高寒草甸的乳白香青与长毛风毛菊种群在3个海拔梯度上的分布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长毛风毛菊种群的株数、盖度、生物量均逐渐显著降低,而乳白香青种群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2)不同海拔梯度的种群密度差异明显,长毛风毛菊种群的密度为海拔2 900 m>3 500 m>3 800 m,乳白香青种群密度为海拔3 500 m>2 900 m>3 800 m。(3)在海拔2 900 m草甸中,乳白香青种群在0~1.9 m尺度呈聚集分布,在1.9~3.9 m尺度呈随机分布,在3.9~5.0 m尺度表现为均匀分布,而长毛风毛菊种群在0~3.5 m尺度呈聚集分布,在3.5~5.0 m尺度范围内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在海拔3 500 m草甸中,乳白香青种群在整个研究范围内呈随机分布,而长毛风毛菊种群则表现为聚集分布;在海拔3 800 m草甸中,乳白香青种群在0~4.1 m尺度范围内均为聚集分布,随着研究尺度加大,在4.1~5.0 m尺度则表现为随机分布,长毛风毛菊种群在0~0.6 m和4.4~5.0 m尺度范围内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在0.6~4.4 m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4)在2 900 m海拔草甸中,乳白香青种群与长毛风毛菊种群在0~1.9 m小尺度内无关联,在1.9~5.0 m较大尺度内呈负关联关系;在3 500 m海拔草甸中,两种群表现为无关联;在3 800 m海拔草甸中,两种群之间则表现为正关联关系。研究表明,乳白香青和长毛风毛菊种群的分布格局与海拔梯度的变化均密切相关,但不同种群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策略不同。  相似文献   

7.
不同放牧强度下冷蒿种群小尺度空间格局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刘振国  李镇清 《生态学报》2004,24(2):227-234
时间、空间格局的发展和维持及其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观察的尺度怎样影响格局的描述。冷蒿 (Artemisia frigida)种群伴随着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各个阶段 ,对其所在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 Ripley's K函数以及蒙特卡罗 (Monte Carlo)随机模拟方法 ,定量分析了 4种放牧强度下冷蒿种群在 0~10 0 cm尺度上的空间格局及其随尺度的变化规律 ;研究了放牧对冷蒿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及冷蒿在放牧胁迫下的生态适应对策。并以放牧条件下冷蒿的生活史特征、生态适应对策以及群落内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探讨产生和维持这些格局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1放牧对冷蒿种群空间格局有显著影响。同一放牧强度下冷蒿种群在不同尺度 (0~ 10 0 cm)上的空间格局存在显著差异 ;2在 0~ 10 0 cm尺度上 ,无牧、轻牧条件下冷蒿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中牧条件下在 0~ 6 0 cm尺度上冷蒿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而在 6 0~ 10 0 c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 ;重牧条件下在 0~ 72 cm尺度上冷蒿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而在 72~ 10 0 c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 ,这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对放牧压力的生态适应对策密切相关 ;3放牧活动的加剧改变了群落中的各种  相似文献   

8.
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不同封育年限油松种群的高度、径级、年龄结构进行分析,运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预测种群密度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种群的生长发育明显不同。种群个体高度以2~4m和6~8。占优势,胸径以0~2cm的小径阶和〉20cm的大径阶占较大比重;在各封育系列中,种群的密度中、大级出现几率较大。在封育45年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中大树所占比例最大;45年后,小树和幼苗则较多,但种群弱小个体大量死亡。本区天然林保护年限最短应确定为45年。  相似文献   

9.
张永明  金洪  马万里  李景环 《生态学报》2009,29(5):2686-2693
利用8对AFLP引物对我国绵刺的8个种群240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大小在65~530bp之间的397条清晰显带,其中296(74.56%)条呈多态性,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到37条多态性带;用PopGen32软件将AFLP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种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分别在0.0845~0.1779和0.1280~0.2377之间,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为上沙窝种群,最低为银根种群,可将上沙窝种群作为种质遗传中心之一进行保护.绵刺遗传变异有68.31%存在种群内,31.69%种群之间,说明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8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341,按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绵刺种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相关性和遗传类型趋同性,说明不同的种群可能有共同的起源,随机遗传漂变不是影响绵刺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过程.建议在迁地保护和取样时,不仅要在每个种群中取足够多的个体,而且要在尽可能多的种群中取样,最大限度地保护绵刺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地系统演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褐飞虱不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荣  吴进才  杨帆  耿静  王飞 《生态学报》2009,29(9):4753-4760
褐飞虱是亚洲地区爆发性再猖獗型害虫.由于吡虫啉等药剂的过度使用导致抗药性显著上升.实验通过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分别在水稻品种协优963和申优1号上研究褐飞虱的吡虫啉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在溴氰菊酯和三唑磷亚致死剂量作用下适合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生命表参数因水稻品种、杀虫剂类型、杀虫剂浓度的不同而不同.抗性种群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变化范围为13.1~484.3,敏感种群为5.7~428.2.通过两个种群的比较,在28个处理组合中,抗性种群有6个处理组合的相对适合度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其它处理并不明显低于敏感种群.表明抗性种群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有生殖优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6.
泽蛙单倍体细胞RNA含量对胚胎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栖类单倍体的综合症以及死亡原因,前人有许多不同认识,本文用实验说明,单倍体细胞的RNA含量不及二倍体的一半,并认为,单倍体泽蛙的死亡原因与其细胞中RNA含量不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