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及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利用实验种群生命表和二项产卵选择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棉花和桃等4种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种群生长发育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棉花的桃蛀螟幼虫存活率最低、幼虫历期最长,取食玉米的幼虫存活率最高、幼虫历期最短,取食桃和大豆的幼虫存活率和历期居于棉花处理组和玉米处理组之间;玉米处理组的桃蛀螟化蛹率、蛹重和蛹历期均为最高,棉花处理组为最低,大豆和桃处理组的这些参数均显著小于玉米处理组而大于棉花处理组;发育至成虫后,取食玉米的桃蛀螟羽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取食桃的桃蛀螟成虫寿命(雌虫和雄虫)及个体发育历期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组;同时取食桃的桃蛀螟单雌产卵量最高,其次是玉米处理组,两者均显著高于大豆和棉花处理组。二项产卵选择试验结果显示,桃蛀螟雌蛾在棉花和玉米处理组、玉米和大豆处理组或棉花和大豆处理组间的落卵量差异不显著;但在包含桃的处理组中,桃蛀螟在棉花、玉米或大豆处理区的落卵量均显著高于桃处理区。上述结果表明,供试4种寄主植物中,桃蛀螟偏好在棉花、玉米和大豆上产卵,其中玉米对桃蛀螟的适合度相对较高,棉花对桃蛀螟的适合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吴立民 《昆虫知识》1999,36(5):260-263
通过连续7年的定点、定时系统观察,对春、夏玉米田桃蛀螟、玉米螟和高粱条螟幼虫的不同虫龄、不同世代,以及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转移为害规律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科学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二代亚洲玉米螟发生量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本试验在田间采用人工密度梯度接卵法(0、20、50、100和200块·百株-1),模拟自然情况亚洲玉米螟发生量,研究辽宁地区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对玉米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百株接卵量与虫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百株虫孔数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3.1999x+24.8416(R2=0.953,P0.01),y=0.0234x-1.6167(R2=0.988,P0.01),推导出百株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方程为z=0.0749x-1.0354,即落卵量每增加1块,虫孔数增加约3.2个,产量损失率增加7.49%;隧道长度与雌穗长度、穗粗及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玉米茎秆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玉米平均减产7.02 g,产量损失率平均增加4.38%;根据经济阈值定义,在产量8411 kg·hm~(-2)的玉米田,使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进行单次防治时,辽宁地区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玉米累计落卵量17.39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已经成为黄淮海玉米穗期的重要害虫,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桃蛀螟发生危害与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病程度和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及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单接或复合接种到玉米果穗上,收获时调查果穗上桃蛀螟为害级别、镰孢穗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测定玉米产量。【结果】在玉米果穗的不同发育阶段,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接种处理最高,单接虫次之,单接菌最低。在单接虫处理中,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及桃蛀螟为害级别均以吐丝期最重。拟轮枝镰孢菌与桃蛀螟复合侵染危害后,使得玉米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产量下降,以吐丝期危害影响最大,单穗损失率为33.09%,灌浆期和乳熟期分别为22.50%和10.13%。【结论】玉米穗期桃蛀螟的为害明显会加重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5.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步甲群落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陷阱法研究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及其亲本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对地表步甲类群的影响。每个玉米品系设置6块样地, 两个玉米品系交替排列, 每个样地设置2个采样点, 共设置24个样点, 整个玉米生育期取样8次。本研究共采集步甲标本8 012头, 隶属于11属23种, 其中黄斑青步甲Chlaenius micans个体数量分别占个体总数的87.54%, 为玉米田内的主要常见物种, 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 后斑青步甲Chlaenius posticalis和单齿蝼步甲Scarites terricola个体数量分别占除黄斑青步甲之外所有步甲个体总数的34.77%, 31.16%和6.21%, 这些物种组成当地玉米田内的常见物种。步甲物种多样性与常见物种个体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且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与其亲本玉米田内步甲物种多样性和常见物种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度较高。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ANOVA)结果表明,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步甲物种丰富度、 物种多度、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田内的后斑青步甲个体数量明显增加, 但其他常见物种没有显著变化。基于非度量多维度(NMDS)的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与亲本玉米田内的步甲群落结构非常相似。本文结果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种植对步甲物种多样性及常见物种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蚜虫是我国各地玉米植株上的重要刺吸类害虫。为了进一步阐述该虫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转基因抗性玉米上的空间分布,本文在田间系统调查蚜虫种群动态的基础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5种常用指标参数法,探明了玉米田蚜虫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及在常规玉米和抗性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江苏扬州地区两类不同玉米植株上发生的蚜虫以玉米蚜为主,玉米蚜虫的发生与当日最低气温关系最密切;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上部的分布数量可达70%~80%,其全株玉米上的蚜量(y)与玉米植株上部1/3上的蚜量(x)关系为y=1.33x;玉米蚜虫在植株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其聚集由自身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确定。本研究为开展转基因玉米田蚜虫的测报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蚜虫是我国各地玉米植株上的重要刺吸类害虫。为了进一步阐述该虫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转基因抗性玉米上的空间分布,本文在田间系统调查蚜虫种群动态的基础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5种常用指标参数法,探明了玉米田蚜虫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及在常规玉米和抗性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江苏扬州地区两类不同玉米植株上发生的蚜虫以玉米蚜为主,玉米蚜虫的发生与当日最低气温关系最密切;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上部的分布数量可达70%~80%,其全株玉米上的蚜量(y)与玉米植株上部1/3上的蚜量(x)关系为y=1.33x;玉米蚜虫在植株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其聚集由自身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确定。本研究为开展转基因玉米田蚜虫的测报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2013年5-9月,采取5点取样,对云南省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及普洱暖热玉米种植区玉米蚜种群动态进行定期、定点、定株的系统调查,明确云南省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种植区玉米蚜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为玉米蚜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玉米蚜在玉米各生育期均有发生;玉米蚜在抽雄散粉期主要集中在雄穗为害,籽粒建成期以后转移集中在苞叶及雌穗为害;玉米蚜在玉米田始终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呈聚集—扩散—聚集趋势。普洱暖热玉米种植区玉米蚜种群数量在玉米进入籽粒建成期后才有所增长;玉米蚜在籽粒建成期以后主要集中在苞叶及雌穗上为害;玉米蚜在玉米田基本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始终呈扩散趋势。两地玉米蚜自然种群消长、垂直分布动态,空间动态均具有一定差异,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相对更适宜玉米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陕西榆林春玉米高产田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分析了陕西榆林2块19500 kg·hm-2以上超高产春玉米田的产量构成、干物质分配和0~100 cm土层根系分布及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其种植密度为105000~123000株·hm-2、成穗率97.7%~102.2%、千粒重320 g以上,果穗干物质积累量占整株干物质积累量的60.2%~65.5%.0~100 cm土壤平均容重为1.28~1.33 g·cm-3,层间(每层2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呈“M”型变化.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0~20 cm土层根系量占根系总量的64.8%~72.1%,20~60 cm土层根系量占根系总量的23.30%~28.17%.根系分布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密切,0~20 cm土层玉米的根系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0~60 cm土层根系量与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显著相关.因此,选择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良好的土壤,实行宽窄行双株密植栽培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玉米钻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锺觉民 《昆虫学报》1959,(6):528-539
1.在南京地区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下列3种即: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n.)、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各占百分率依次为3.22%,61.98%,34.8%,因此高粱条螟在南京地区为玉米钻心虫主要害虫。 2.玉米螟在南京一年发生3代,各代发蛾高峯如下: 第1化蛾高峯:5月31日—6月12日 第2化蛾高峯:7月24日—7月28日 第3化蛾高峯:8月24日—8月31日 而其中以第3化蛾之高峯最盛。 3.三种玉米钻心虫越冬耐寒力以玉米螟最强,高粱条螟次之,桃蛀螟最弱。 4.根据南京地区玉米遭受3种钻心虫为害,以迟播者严重,故宜适当提前播种。 5.五个玉米品种受害轻重为:小粒红<华农2号<早玉米<金皇后<甜玉米。 6.查得卵寄生蜂一种初步鑑定,为褐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在南京地区寄生率不高,而在徐州地区寄生率在第3代玉米螟卵中可高达90%以上。 7.药剂喷射以1:300的6%γ可湿性666液剂喷射全株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小麦,玉米轮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研究方法本项工作于1988—1990年在青州市南郊农田进行。位于东经118°17′,北纬36°27′,年平均气温9℃,年降雨量860mm以上,无霜期180天左右。调查了不同作物类型的地块,包括玉米间作(大豆)田、净玉米田、有水浇条件的麦田、旱麦田和田埂杂草五种生境。其中小麦、玉米轮作田各3块,每块面积0.2ha以  相似文献   

12.
间作甘蔗对玉米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和德宏州陇川县甘蔗种植区分别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和单作玉米田小区试验,采用Biolog-ECO板测定了不同气候条件下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陇川和元江试验区,间作玉米根际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相对于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28.50%和42.32%,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高于单作玉米田;从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来看,两个试验区的间作玉米根际微生物对22种碳源的利用率高于单作玉米田,对2种碳源的利用率低于单作玉米田,两试验区间作与单作玉米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变化规律不尽一致的碳源有7种。由此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根际微生物对大部分碳源的利用率,并且在不同试验区有所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元江和陇川试验区间作玉米和单作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不同。综上所述,在甘蔗玉米间作体系中,间作玉米根际微生物相对于单作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高、根际微生物活性较强。该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甘蔗间作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转cry1Ab基因玉米对瓢虫科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瓢虫科天敌昆虫是玉米田中重要的天敌类群,可捕食多种农业害虫,对害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为了明确转基因玉米对瓢虫科天敌的潜在效应。【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系统调查结合吸虫器方法,研究了cry1Ab基因玉米对玉米田主要瓢虫科天敌种类丰富度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转cry1Ab基因玉米田与其对照田瓢虫类群和优势种群组成相同。春播时Bt玉米田与对照田以龟纹瓢虫为优势种,仅在玉米生长后期Bt玉米田中的龟纹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田,其他时期2种田间龟纹瓢虫的种群动态没有显著差异。夏播玉米田以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为主,在8月17日Bt玉米田中异色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田,在9月27日其异色瓢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田,而其他时期Bt玉米田和对照田中异色瓢虫优势度以及田间种群动态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转cry1Ab基因玉米对玉米田重要的瓢虫科天敌丰富度、优势度和种群数量没有不良影响。因此,该转基因玉米可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管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北京和唐山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田苗后放任和免除自生一年生杂草生长的相对时间与夏玉米相对产量的函数关系,并据此导出了该区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计算模型。结果发现,该区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约处在夏玉米苗后总生育期的(天)第11.2—50.9%之间。该区夏玉米生长季节中只要此期田间保持无草,便可望以最小的代价和费用,最大限度地使杂草弃害扬利,从而获得较高的生态经济除草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不同邻作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不同邻作模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群落稳定性。【方法】采用诱集和目测法对邻作咖啡、水稻、李树及单作的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不同邻作环境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共调查到节肢动物294种,隶属于4纲12目87科,与单作玉米田相比,邻作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不同邻作玉米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度指数大小依次为:玉咖玉稻玉李单作。不同邻作模式玉米田中的稳定指数N_n/N_p、N_d/N_p、S_n/S_p和S_d/S_p的值的大小顺序为:玉咖玉稻玉李单作,稳定指数d_s/d_m值的顺序依次为:玉咖玉稻玉李单作,与咖啡邻作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在调查的邻作模式中最高,单作玉米田的稳定性最低。【结论】邻作能够增加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且玉米与咖啡邻作模式是最能够增加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指数的邻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预测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越冬种群的变化,研究了幼虫期取食玉米、高粱和向日葵的桃蛀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和脂肪及血淋巴小分子糖(醇)与抗寒性的关系。与取食高粱和向日葵相比,取食玉米的桃蛀螟幼虫生长发育更好,越冬幼虫体重、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前二者,降低体内含水量时期显著早,12月上旬为74.0%,而前者为82.3%和84.6%,过冷却点显著低。初冬和初春,3种寄主植物上桃蛀螟越冬幼虫的过冷缺点没有显著差异。然而隆冬季节,玉米上越冬幼虫的过冷缺点最低(-17.74℃),其次是高粱(-14.62℃),向日葵的最高(-11.68℃)。这说明,寄主植物对幼虫的生长发育、越冬物质储备及含水量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滞育幼虫的抗寒能力。越冬幼虫血淋巴中小分子糖(醇)主要有海藻糖、甘油、肌醇、葡萄糖、山梨醇、半乳糖和甘露糖等。从初冬到隆冬,幼虫体内甘油含量显著上升,提高了15~101.8倍,而葡萄糖的含量变化则相反,越冬幼虫体内甘油含量变化与其抗寒能力的变化一致,说明甘油是越冬幼虫提高抗寒能力的重要物质,而合成甘油需要葡萄糖。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邻作对云南普洱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目测法和粘虫板等多种诱集法对邻作咖啡、水稻、李树及单作的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不同邻作作物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邻作玉米田天敌亚群落主要为双翅目和膜翅目,其中玉米单作田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值最低为-16.858,最优模型为...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环境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普洱不同种植环境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应用群落特征指数、群落稳定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种植环境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稳定性和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夏玉米田共采集到节肢动物10174头,隶属2纲15目100科261种,其中单作地夏玉米田采集到节肢动物共计5604头,隶属2纲13目84科168种,混交地夏玉米田采集到节肢动物共计4570头,隶属2纲15目90科209种。与单作地夏玉米田相比,混交地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天敌物种数及个体数均较高;植食性昆虫个体数及其所占比例、优势集中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较低;群落较稳定;群落多样性、均匀性、丰富度等指数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小;单作地夏玉米田中,刺吸昆虫个体数量和食叶昆虫物种数量是主导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混交地夏玉米田中,寄生昆虫个体数量、捕食昆虫物种数量和刺吸昆虫个体数量主导了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玉米田截形叶螨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2001年于内蒙古巴彦卓尔盟杭锦后旗研究了玉米田截形叶螨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玉米田的空间格局为聚集格局,随着叶螨种群密度的上升,其聚集强度下降应用最优分割法将玉米截形叶螨田间种群动态划分为5个阶段:①7月上旬前为种群初建期,叶螨在玉米田刚开始发生,种群数量很低,只分布在极少数植株上;②7月中旬为种群缓慢增长期,种群数量低,增长缓慢,聚集强度高;③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数量高,增长迅速,叶螨分布至全田,聚集强度下降;④8月下旬为种群高峰期,种群数量最高,聚集强度较低;⑤9月以后为玉米截形叶螨种群的衰落期,由于玉米受害严重及玉米进入生长后期,中下部叶片大部分均已枯死,上部叶片也已老化营养水平下降,加之气温下降,叶螨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和分析黄淮海玉米区玉米蓟马种群动态,掌握其发生规律,同时为玉米田蓟马发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一定依据。在玉米田间蓟马发生时期采用5点取样,调查记录蓟马发生种类及数量,分析玉米田蓟马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玉米田间蓟马种类主要为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 Müller、禾花蓟马Franklinielle tenuicornis Uzel和稻单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riecius;不同时期优势种不同,春玉米上禾花蓟马在苗期所占比例为67.8%,是玉米苗期蓟马优势种,为主要防治对象;6月下旬至7月上旬,黄呆蓟马和稻管单蓟马占总蓟马数比例为47.7%和42.7%,二者为优势种;7月中旬,稻单管蓟马所占为61.1%,为优势种,在夏玉米上有相似趋势。种群消长动态呈随时间上升到达高峰期然后下降的斜坡形,在春玉米上蓟马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在夏玉米上发生高峰期在8月中旬。通过多种聚集度指标分析判定了玉米蓟马各时期田间分布型均属于一般负二项型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蓟马生物学特性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