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Ⅰ群禽腺病毒Hexon蛋白的截短表达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扩增出Ⅰ群禽腺病毒FAVⅠ hexon基因主要抗原区,连接于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GEX-hexon,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用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的Hexon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扩增获得hexon基因主要抗原区序列,大小为1 020 bp.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融合蛋白大小为63.1 ku,与预测值相符.经Western-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与FAVⅠ的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FAVⅠ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33K蛋白是Ⅰ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groupⅠ,FAVⅠ)的非结构蛋白,在感染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33K作为诊断抗原,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FAVⅠ33K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33K。将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经IPTG诱导和SDS-PAGE分析,pGEX-33K表达的分子量为36.7KD,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菌体中;最佳IPTG诱导浓度为0.75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4h;经Western Blot鉴定,pGEX-33K重组蛋白可与FAVⅠ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为FAVⅠ抗体ELISA鉴别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细胞基质Ⅰ型胶原(Col-Ⅰ)对头颈鳞癌细胞转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头颈鳞癌细胞株为对象,运用transwell小室检查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用倒置显微镜成像系统检测细胞的运动速度和扩散能力,Western blotting或/和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E-cadherin的表达和β-catenin的细胞定位,采用MTT以及PCNA的表达水平评价细胞增殖.结果显示,Col-Ⅰ能够促进头颈鳞癌细胞迁移、提高细胞运动速度、加快细胞扩散,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上调β-连环蛋白磷酸化,从而下调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Col-Ⅰ还能促进头颈鳞癌细胞的增殖,其可能机制是增加β-catenin的核移位,提高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研究结果表明,Col-Ⅰ通过上调β-catenin磷酸化水平,以及促进β-catenin核移位,从而增强头颈鳞癌细胞的转移和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方法从一株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物(FAVI-JS)中扩增出其基因组的两个末端L片段和r片段、ITR片段,并分别克隆进pGEM-T easy载体,然后将L片段、r片段和ITR片段同时克隆进pHC粘粒载体中,获得质粒pHC-FAVI-r-ITR-L,再在该克隆片段中插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获得转移质粒载体pFAVI-eGFP.将pFAVI-eGFP转染已被该野生型Ⅰ群禽腺病毒分离物感染了的鸡胚肾细胞进行同源重组,通过无限稀释法筛选重组病毒,结果获得了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Ⅰ群禽腺病毒rFAVI-eGFP,证明位于基因组右末端r片段和ITR片段之间的位点为病毒复制非必需区,为禽腺病毒的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是一组血清型众多及致病性多样的病原体,多数呈亚临诊性长期潜伏带毒,部分毒株可造成禽群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肌胃糜烂症、产蛋下降、生长迟缓等病症,严重威胁养禽业健康发展。为分析血清10型禽腺病毒(FAdV-10)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本研究将分离自外表健康鸡泄殖腔拭子的FAdV-10 AHFY19株经卵黄囊途径接种8日龄SPF鸡胚扩繁,从死亡鸡胚肝组织中提取病毒基因组,采用illumi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和特殊结构区二温式PCR扩增测定病毒全基因组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显示,AHFY19株(103.1EID50/0.1 mL/枚)接种的鸡胚于18~21日龄全部死亡。全基因组测序显示,AHFY19株病毒基因组全长为45 757 bp(GenBank登录号:MN542422),其G+C含量为54.63%,末端重复序列(ITR)长为56 bp,共有52个开放阅读框(ORF)。基因组比对分析显示,AHFY19株属I群FAdV C种FAdV-10型,与C2-B-FAdV-10株(MK572851)全基因组同源性最高(99.91%),但AHFY19株基...  相似文献   

6.
禽腺病毒QU弱毒株属于鸭腺病毒1型病毒, 可作为潜在的重组疫苗载体。为确定QU株的复制非必需区, 参照鸭腺病毒1型病毒基因组右侧E4区附近序列设计引物, 扩增QU株基因组的一段3.4 kb片段, 插入来自pEGFP-C1质粒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表达盒片段, 构建了含EGFP基因的重组质粒pADGFP。采用脂质体介导法, 将重组质粒pADGFP与QU株共转染CEF细胞, 用96孔板稀释法筛选纯化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QU病毒株rQUGFP。该重组毒的生长曲线与亲本毒一致, 连续传代后病毒滴度稳定。结果表明, QU株基因组右侧E4区附近一段包括ORF1、ORF8和ORF9三个开放阅读框的区域为病毒的复制非必需区, 且插入的EGFP基因可以稳定表达。为进一步以禽腺病毒QU株为载体构建重组疫苗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禽Ⅰ型副粘病毒各种禽源分离株毒力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测定新城疫病毒(NDV)毒力的经典方法,即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和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对源于鸡、鸽、鹅、珍珠鸡、孔雀、鹌鹑和画眉鸟等7种禽(鸟)源的共14个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广西分离株,分别测定了毒力。同时对分离株F基因的N一端前段和HN基因的e末端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并绘制系谱树。结果发现,分离株的MDT在36h~75h之间,除1株鸽源毒株gxp22的ICPI值为0外,其余分离株在1.09~1.95之间;除孔雀源的分离株gxpc52在F基因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R-R-F^117之外,其它13株均为^112R-R-Q-K-R-F^117,都符合强毒株的特征。所有分离株与国内参考强毒株F48E8和国外参考强毒株HER/33在HN基因e末端终止密码子的位置相同,也符合强毒株的特征。根据F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系谱树发现,近几年来在广西流行的APMV-1毒株的基因型为Ⅶd亚型;根据HN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系谱树表明,广西各种禽源APMV-1分离株可分为2个群。研究的结果表明,根据F基因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和HN蛋白翻译的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判定APMV-1毒力的结果,都与毒株在临床上的致病情况相符。因此,根据F基因和HN基因序列和结构的特征,均可以判定APMV-1临床分离株的体内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检测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抗体快捷特异方法,本研究首先分别构建含FAdV-4纤突蛋白Fiber-1和Fiber-2的两个重组杆状病毒rBv-Fiber-1和rBv-Fiber-2。在利用IFA以及Western blot鉴定重组杆状病毒分别高效表达Fiber-1和Fiber-2蛋白的基础上,以Ni柱纯化蛋白,并作为特异性识别FAdV-4抗体的包被抗原构建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试验表明,间接ELISA仅特异地检出FAdV-4阳性血清,而不与Ⅰ群其他血清型禽腺病毒及其他禽源病毒阳性血清反应。间接ELISA检测灵敏度高于常规IFA方法,批间和批内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临床血清检测结果表明,间接ELISA可有效检出感染FAdV-4或免疫FAdV-4灭活疫苗的鸡群中抗Fiber抗体,且检测结果与BioChek商品化ELISA试剂盒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Fiber蛋白及基于表达产物所构建的间接ELISA方法在FAdV-4感染预警和免疫评估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攻毒试验的攻毒剂量。本研究采用SPF鸡胚测定鸽副黏病毒Ⅰ型强毒株(川沙株)E5代的病毒含量,并以不同剂量病毒液分别接种30日龄低抗体幼龄鸽(HI抗体≤2)和120日龄低抗体青年鸽(HI抗体≤2),对试验鸽进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该病毒株对低抗体鸽有致死作用,最小致死量为102.5 ELD50。因此,为了确保攻毒效果,在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制造及检验规程中规定:以1 000倍的最小致死量(即105.5 ELD50)作为疫苗免疫效力检验的攻毒剂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禽大肠杆菌Ⅰ型菌毛黏附素fimH基因的已知序列,利用λ噬菌体的Red重组系统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国内分离株A2(血清型O2:K89)Ⅰ型菌毛黏附素fimH基因缺失突变株A2△fimH::Cat,在二次重组中利用携带能够表达FLP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的质粒pCP20(温度敏感性)以去除上述缺失突变株中抗性基因标志,结合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证明fimH基因缺失株.A2△fimH的正确构建.通过fimH基因互补试验使A2△fimH缺失突变株恢复了与野生株具有相同的凝集活性.红细胞和酵母细胞凝集试验结果表明,野生株呈现良好的凝集效果,并能被0.5%甘露糖完全抑制,而A2△fimH缺失突变株未呈现任何凝集现象.体外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A2△fimH缺失突变株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要稍慢于野生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国内分离株Ⅰ型菌毛黏附素fimH基因缺失突变株成功构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禽大肠杆菌Ⅰ型菌毛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肠道外感染的致病机理及对国内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策略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由HSD17B1基因编码的人Ⅰ型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type 1,简称Ⅰ型17HSD)催化雌酮与雌二醇之间的转化。本文研究环腺苷一磷酸简称(cAM-P)对该酶在培养的绒癌细胞系(JAR和JEG-3)中表达的调节作用。用8-bromo-cAMP处理两种绒癌细胞后,观察到在伴随1.3 kbⅠ型17 HSDmRNA表达的同时,Ⅰ型17 HSD蛋白浓度也显著上升。标记基因分析表明,cAMP可诱导HSD 17 B1基因启动子在JAR和JEG-3细胞系中的转录活性,参与调节这一诱导作用的区域位于HSD 17 B1基因编码区上游-659至-550处。凝胶阻滞实验显示这一区域可同JAR、JEG-3、T-47 D和HeLa细胞核抽提物形成特异的DNA-蛋白复合物。本结果首次证实cAMP激活HSD 17 B1基因启动子在绒癌细胞中的转录。  相似文献   

12.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通过将抗原提呈给初始T淋巴细胞(native T lymphocyte),从而诱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和CD4~+效应T细胞的分化并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此外DCs在诱导并维持免疫耐受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现就DCs的免疫耐受机制及其在I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T1DM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免疫疾病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与Ⅰ型细胞相似;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推测Ⅱ型细胞可能由Ⅰ型细胞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4.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 ;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 ,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 ;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 ;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 ,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 ,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 ,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 ,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 ,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 ,与Ⅰ型细胞相似 ;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 ,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 ,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 ;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 ,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推测Ⅱ型细胞可能由Ⅰ型细胞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人腺病毒41型(Human adenovirus type 41,HAdV-41)的形态发生过程,将其接种于293TE细胞,收获细胞制作超薄切片并染色,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HAdV-41可以通过非网格蛋白陷窝、网格蛋白陷窝及直接穿入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微绒毛可参与HAdV-41进入细胞的过程;进入细胞的HAdV-41包裹于囊泡内、溶酶体内或游离于细胞浆内;HAdV-41最终以游离状态靠近细胞核核孔,并释放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进入细胞核;子代HAdV-41最先出现在细胞核内;在HAdV-41复制过程中出现纤维丝状包涵体、致密包涵体及条索状致密包涵体,包涵体结构与HAdV-41的形态发生过程有关;最终,HAdV-41以裂解细胞方式释放。本研究揭示了HAdV-41形态发生的部分过程,进一步丰富了HAdV-41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以猪瘟病毒中国兔化弱毒疫苗株(CSFV C株)为实验材料,研究该病毒株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增殖的基本特性与规律。找到了一株能够使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检测的CD株猪瘟病毒,并对病毒滴度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发展完善了荧光斑技术(F-PFU)。使用改进的病毒滴度测定方法,对接毒后培养上清中病毒滴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检测,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接毒后5d,几乎所有的细胞者可被病毒感染;释放到培养液中有活性的病毒  相似文献   

17.
人腺病毒(Humanmastadenoviruses,HAd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在儿科患者中普遍存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 2017年从辽宁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一株人腺病毒1型重组株LN2017,并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我们首先测定了 LN2017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将其与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的来自8个国家的38个参考株一起,构建了基于全基因组、Hexon基因,Penton base基因,Fiber基因和E3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并用RDP4.97和SimPlot3.5.1软件进行了重组分析.结果显示,LN2017病毒为HAdV-C亚属,其Hexon,Penton base和Fiber基因与HAdV-1高度相似,但是其E3基因和HAdV-2、HAdV-6高度相似.重组分析显示毒株LN2017是一个重组病毒,在E3基因区域和HAdV-2发生了重组,重组区域位于28045-31042.本研究首次证实了LN2017与 GenBank 中的 JX173080(埃及株 E13)、MH183293(上海株 SH2016)和 MH121110(德国株43C1)具有相同的重组方式,在HAdV-1内构成一个独立的分支.未来,有必要对该分支人腺病毒1型重组株的致病性和临床特征进行进一步研究,并继续加强对HAdV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8.
PPI1(Inhibitor-1 ofprotein phosphatase 1)是I型磷酸酶的抑制亚基之一,其活化依赖于35位苏氨酸蛋白激酶(PKA)的磷酸化而发挥抑制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PPIl持续活化型突变体的表达对人宫颈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利用PPI1野生型和活化型突变体表达质粒分别转染HeLa细胞,首先通过H~3TdR掺入实验、迁移实验观察PPI1基因对HeL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活化型突变体表达的HeLa细胞株中,细胞~3H掺入量和迁移能力明显受抑.其次通过流式细胞术、Giemsa染色法分析PPIl对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FACS分析表明HeLa细胞G2/M期比例明显升高;经脱氧胸苷同步化后,该组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明显滞后.最后利用Western blot分析PPI1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组细胞的ERK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研究表明PPI1活化型突变体的表达可抑制人宫颈癌细胞株的增殖,这与其诱导HeLa细胞G2/M期停滞、有丝分裂的进入延缓有关,其中涉及到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受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I型糖尿病NOD小鼠模型,探讨LIGHT在I型糖尿病模型NOD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监测雌性NOD小鼠血糖、胰岛素水平;NOD小鼠分为4组,即未发病5周龄及11周龄组、发病1 w和2 w组。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分析NOD小鼠胰腺组织LIGHT的mRNA、蛋白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可溶性LIGHT及Th1细胞因子IFN-γ含量;HE染色检测胰岛炎,对胰岛炎评分,并对血清LIGHT含量与IFN-γ含量及胰岛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发病组NOD小鼠胰腺组织LIGHT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血清LIGHT浓度均明显高于未发病的5周龄组(P0.05),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分泌显著增加。血清LIGHT含量与IFN-γ水平及胰岛炎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1=0.52,r2=0.87,P0.01)。结论 LIGHT在NOD小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可能影响Th1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及胰岛炎程度,血清LIGHT能反映I型糖尿病胰岛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索拉非尼与重组腺病毒H101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作用并分析其具体机制。方法:选择索拉非尼、重组腺病毒H101分别组成重组腺病毒H101组、索拉非尼组、两药联合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并分别作用于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细胞库的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epG2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以及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重组腺病毒H101组、索拉非尼组、两药联合组的G0-G1期与G2-M期细胞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S期细胞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两药联合组较重组腺病毒H101组与索拉非尼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组腺病毒H101组、索拉非尼组、两药联合组的HepG2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两药联合组又明显高于重组腺病毒H101组与索拉非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组腺病毒H101组、索拉非尼组、两药联合组的p-ERK1/2、Mcl-1蛋白相对表达量和VEGF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两药联合组又明显低于重组腺病毒H101组与索拉非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索拉非尼、重组腺病毒H101均可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控制VEGF表达,联合应用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其主要机制可能与二者协同作用有效抑制p-ERK1/2、Mcl-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