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9年4月至1990年4月作者对6只健康成年环颈雉消化系统组织采用常规方法制成显微和超薄切片。研究表明:环颈雉消化管的粘膜层,肌层和管状消化腺发达。食管为角化的覆层扁平上皮,角化层厚0.72-0.80μm,粘液腺丰富,腺细胞内充满粘原颗粒。腺胃内有发达的复管状腺和单管腺二种腺体;单管腺由颈粘液细胞、长柱状细胞和内充泌细胞组成。肌胃内有肌胃腺,无粘膜肌层。十二指肠绒毛长而密集且分支明显;无中央乳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刀鲚(Coilia nasus)的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特征及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刀鲚肌间骨的形态种类与普通鲤科鱼类没有显著差别,但其分布类别却有很大不同,刀鲚不仅有髓弓小骨、椎体小骨和脉弓小骨,且在其背部上方和腹部下方仍存在大量肌间骨,这两类肌间骨的形态为简单的"1"形和"("形,分别位于背部上方和腹部下方肌膈的皱褶部;在短颌鲚(C. brachygnathus)背部上方和腹部下方也发现这两类肌间骨的存在,统称为肌骨杆(Myorhabdoi)。刀鲚个体肌间骨数目范围为492—543,其中髓弓小骨为114—142 (■=133),椎体小骨为28—51 (■=42),脉弓小骨为138—153 (■=142),背上肌骨杆为92—135 (=■114),腹下肌骨杆为66—98 (■=89)。采用茜素红与阿利新蓝组织染色观察不同类型肌间骨的组织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肌间骨由肌膈结缔组织包被,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两种类型中,肌间骨之间通过结缔组织相互连接。研究在鱼类背上肌骨杆和腹下肌骨杆的发现,是对我国鱼类肌间骨系统进化研究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3.
4.
采用活体解剖、测量及HE、AB-PAS染色等方法,对45尾体长范围11.30~28 cm花Hemibarbus maculates Bleeker的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肝胰脏和胆囊,无胃。(2)口下位,吻尖而细长,口裂长/吻长雄性显著大于雌性(P0.05);口咽腔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内有黏液分泌细胞和味蕾结构。(3)食道粗短,前段有味蕾,肌层发达且内壁有较深的纵向褶皱,黏膜层内有大量的杯状细胞、黏液分泌细胞,还有柱状上皮区域,游离面具有纹状缘。(4)肠呈S型,无肠腺,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比肠长均值为0.98±1.29;食道粘膜下层及环肌层最厚与肠道各段有极显著差异(P0.01)。前肠、中肠和后肠黏膜皱褶数量、黏膜皱褶高度、黏膜下层厚度、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浆膜层厚度却增加,前肠和后肠有显著差异(P0.01)。(5)食道和肠道的黏膜层发现有数量较多的颗粒细胞。(6)肝不分叶,为长条形,胆囊被肝包围;肝与胰脏不分开,胰脏弥散于肝、脾及肠管之间,比肝胰脏重(%)雄性(1.83±0.64)显著大于雌性(1.34±0.50)(P0.05)。(7)体长(L)与消化道长(Y)的关系呈线性相关:Y=1.1692L+1.2688(R2=0.653)。 相似文献
5.
6.
2006~2008年间采集了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及池塘养殖刀鲚共104尾,对其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月份、不同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观察。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在江阴段长江刀鲚从4~7月份卵巢从Ⅱ期发育到Ⅳ期;同一时期(7月份)安庆段刀鲚精巢和卵巢的成熟系数略高于江阴段,但差异不大。池塘养殖雄性刀鲚在6月、9月基本处于增殖期,精小叶腔中存在一定量的精子细胞,但未见性成熟个体。对于雌性,在12月份卵巢处于Ⅱ期,而6月份卵巢能发育至Ⅳ期晚期,此时卵巢的成熟系数显著高于同年5月份江阴长江刀鲚和7月份安庆段刀鲚。综合组织切片结果认为:长江刀鲚的性腺发育成熟度可能与所处江段关系不大,而不同洄游群体的性腺发育情况可能相同;在人工池塘养殖状态下,部分刀鲚的卵巢至少能够发育到Ⅳ期晚期。 相似文献
7.
8.
脉红螺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脉红螺消化系统由十二个器官组成。其消化管壁都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结构构成。作者对消化腺的细胞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利用组化方法测定消化腺细胞中含有的酶类。作者还对部分器官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9.
兰州鲇与鲇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以鲇(Silurus asotus)为对照,对兰州鲇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鲇与鲇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形态相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兰州鲇消化道较短,有发达的“U”型胃,胃内皱褶明显,无幽门盲囊,肠道短且粗,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粗大,后肠较细。两种鲇属鱼类都有独立致密的肝脏和胰脏。(2)兰州鲇的比肠长显著大于鲇(P < 0.05),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显著低于鲇(P < 0.05),但二者的比肠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兰州鲇胃的皱襞幅度小于鲇,且环肌层比兰州鲇薄。兰州鲇与鲇前肠的肠黏膜均形成了大量皱襞,肠黏膜、褶皱粗大,但鲇的褶皱分支较细密。兰州鲇与鲇的后肠与前肠相比,肠腔变小,褶皱数量明显减少,高度降低。黏膜层分布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兰州鲇与鲇的肝脏肝小叶间缺少结缔组织,分界不明显,而兰州鲇肝细胞的密度大于鲇。综上所述,兰州鲇与鲇的消化系统相似,均符合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结合消化生理等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消化能力弱于鲇,这可能是在自然情况下兰州鲇的分布区域及适应性不及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龟足(Capitulum mitella)消化系统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龟足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腺和消化道。消化腺一对,呈长囊状,含有分泌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储存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4种类型细胞。消化道呈U型,由口、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组成,各部分的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口器为咀嚼型,包括一片上唇、一对触须、一对大颚以及两对小颚。食道细短,具几丁质层但无基膜,管壁向腔内突起形成明显的纵褶突;食道前段的环肌特别发达,同时独有放射肌。胃略呈球袋状,肠较长;胃和肠的组织结构相似,没有几丁质层,上皮细胞都有发达的微绒毛。直肠细长,外膜分布有16组纵肌;直肠前段的组织结构与胃、肠相似,而直肠后段有几丁质层覆盖,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渐退化,16组纵肌渐发达。肛门16组更加发达的纵肌挤入上皮细胞下方,在外膜外另出现一层明显的环肌。龟足消化道各部分的组织结构差异明显,反映了它们功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应用活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中华刺鳅消化系统形态与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刺鳅属典型的无鳔管、有胃鱼类,消化道较短,约为体长的45%,整体呈“Z”字形。食道很短,后与胃相联,胃呈“V”型,胃分为贲门部、胃底部和幽门部,贲门胃自食道末端到胃的底部都具有丰富的腺组织分布,其长度也是胃部最长的,约占中华刺鳅消化管长度的23%。胃底部的肌肉发达较厚,但仅贲门部有丰富的腺组织。消化道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显著。胃前,消化道肌肉层内环肌与外纵肌厚度之比自前向后逐渐增大,杯状细胞数量自前向后逐渐减少;胃后,肠道肌肉层内环肌与外纵肌厚度之比则逐渐减小,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腺分为肝脏和胰腺,肝脏与胰脏为独立的两个器官,胰脏分散分布于胃与肠道周围的系膜内,肉眼可见。未发现类似鲤科鱼类弥撒于肝脏或脾脏内的胰腺结构。中华刺鳅以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为主要摄食对象,性凶猛,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4.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食管皱襞发达,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发达,颈段多于胸段,黏膜肌层为一层纵肌,厚约0.06 ~0.26 mm.肌层为一层厚约0.19~0.27mm的环肌.腺胃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内有单管腺和复管腺两种腺体,单管腺仅深约0.11 ~0.20 mm;复管腺厚约1.19~1.26 mm,占管壁的77.8% ~80.4%.肌胃的类角质层发达,厚约0.16~0.24 mm.肌胃腺呈管状,与类角质层突起形成皱襞.肌层发达,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肠绒毛无分支和中央乳糜管,十二指肠绒毛长而密集,空肠绒毛呈细长指状,直肠绒毛长且呈叶状.十二指肠与直肠肠绒毛内有大量致密淋巴小结,盲肠绒毛短,肠腺少. 相似文献
15.
利用形态学观察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d的鳜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水温为18.0-20.0℃时,鳜初孵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段位于脊索下方、卵黄囊上方的实心细胞索,卵黄囊呈椭圆形,含有油球.孵化后第2天,口和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孵化后第4天,消化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肝脏和胰脏出现,仔鱼开始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孵化后第5天,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孵化后第9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发育完善和成熟.孵化后第7天前肠中出现空泡,孵化后第8天仔鱼后肠中发现有嗜曙红颗粒,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脂肪和蛋白质.在孵化后第13天,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17.
蜡皮蜥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蜡皮蜥的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除口咽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厚度各不相同,其中胃壁最厚,幽门胃壁厚达658.0μm,其次为大肠和食道,分别为393.3μm和215.9μm,小肠壁最薄,约为126.8μm;皱襞的发达程度也随消化道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十二指肠皱襞数量最多,约为27~42个,平均高度为733.2μm,其次分别为回肠、口咽腔和食道,大肠皱襞数量最少约为3~11个,平均高度为484.2μm;食道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口咽腔、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和大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较多,密度分别为927个/mm2、899个/mm2;肝脏中色素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较少且胰岛不发达,肝脏小叶和胰脏小叶界限不清晰。这充分说明了蜡皮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其食性和生态习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相似文献
18.
饥饿对南方鲇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和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对南方鲇仔、稚鱼进行饥饿,观察了消化系统的形态和组织学变化。仔鱼肝脏萎缩,肠管缩短、变细,失去变曲形状。组织学结构与功能明显衰退:肝组织变得疏松,细胞缩小,仔鱼肝细胞内无脂质积累,到饥饿后期,部分细胞核仁解体;稚鱼肝细胞内贮存的脂质迅速消失,细胞由多角形变为圆形。胰脏组织变得致密,腺泡小叶分界不清,腺泡萎缩,其内分泌物减少或消失。消化道上皮细胞的高度下降,微绒毛退化,胃腺下发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分散在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之间,十二指肠中未见十二指肠腺分布。②凹耳蛙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呈毛笔头样、锥体形、梭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等;幽门腺上皮和十二指肠绒毛上皮中的嗜银细胞具指向腺泡腔或肠腔的突起,提示其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胃幽门部最高,十二指肠和胃体其次,食道最低。据此认为胃既是凹耳蛙的主要消化器官,也是消化道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十二指肠是凹耳蛙消化道中的主要吸收部位,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还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