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夏季生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6—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36处鳄蜥的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样线调查法,在保护区内鳄蜥分布区随机选取了30条溪沟进行调查,对每处有鳄蜥分布的生境测量了15个相关的生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回水塘长度和宽度、水源距离、水流速度、栖枝高度、栖枝直径、干扰距离、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对鳄蜥的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回水塘底质组成、回水塘水深、栖枝枯活状况、栖枝角度、溪沟类型和溪沟坡向6个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显著。鳄蜥偏好的生境可归结为回水塘长度、宽度中等(均为1.0—2.0m),有位于水源正上方的栖枝,水流速度缓慢,栖枝高度0.5—1.0m、栖枝直径≤1.00cm,干扰距离>500m,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盖度>60%的生境。建议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重点保护水源林和溪沟两侧的植被。  相似文献   

2.
2005年6—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36处鳄蜥的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样线调查法,在保护区内鳄蜥分布区随机选取了30条溪沟进行调查,对每处有鳄蜥分布的生境测量了15个相关的生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回水塘长度和宽度、水源距离、水流速度、栖枝高度、栖枝直径、干扰距离、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对鳄蜥的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回水塘底质组成、回水塘水深、栖枝枯活状况、栖枝角度、溪沟类型和溪沟坡向6个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显著。鳄蜥偏好的生境可归结为:回水塘长度、宽度中等(均为1.0—2.0 m),有位于水源正上方的栖枝,水流速度缓慢,栖枝高度05—1.0 m、栖枝直径≤1.00 cm,干扰距离>500 m,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盖度>60%的生境。建议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重点保护水源林和溪沟两侧的植被。  相似文献   

3.
半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观察及影像分析法对鳄蜥(Shinisaurss crocodiluru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20种与鳄蜥求偶和交配有关的行为,其求偶和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1)炫耀;(2)接近;(3)舔舐;(4)咬颈;(5)环抱;(6)交媾;(7)分离.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57.29±33.81)s、(15.57±1.59)8、(10.86±3.05)s、(169.28±31.99)s、(66.14±16.08)s、(2 417.14±229.30)s和(26.86±9.15)s.鳄蜥的婚配制度可能是多雄多雌的婚配制,其求偶和交配模式与其近缘类群相似.  相似文献   

4.
探讨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体温调节和静止代谢率及其热依赖性特征,测定了在自然和实验室条件下的环境温度、鳄蜥体温以及静止代谢率(RMR)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鳄蜥的野外活动体温(Th)稍高于基质温度(Tc)和空气温度(Td)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11.65+0.47Tc,r^2=0.34,F1.75=39.11,P〈0.0001;Tb=11.61+0.46Td,r^2=0.56,F1.75=96.56,P〈0.0001)。鳄蜥在野外的活动体温存在明显的月份间差异,但无性别及年龄上的差异。环境温度为15℃-30℃的实验条件下,鳄蜥的静止体温(Tb)与环境温度(Ta)呈正相关关系:Tb=12.450+0.5641Ta(F1.110=11.34,r^2=0.997,P〈0.001);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环境中,尽管鳄蜥的体温、空气温度和基质温度都有显著的昼夜差异,但体温、空气温度和基质温度的日平均温度之间无显著差异。鳄蜥的RMR不存在雌雄个体间的差异,并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分析显示鳄蜥的体温既有行为调节也有生理调节,其体温调节及RMR符合变温动物的热生物学特征,但是相对于其他活动较多的蜥蜴而言,鳄蜥的生理调节能力较强,这可能与其活动时间分配中静栖占绝大部分的行为特点是相适应的[动物学报54(6):964-971,2008]。  相似文献   

5.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鬣羚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 在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设立固定样方的方法, 调查鬣羚对植被类型, 海拔、坡度、郁闭度、隐蔽度以及水源距离等指标的选择利用情况。通过计算Ivlev 的选择性指数,对鬣羚植被类型选择及其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鬣羚冬季主要选择箭竹—针叶林型, 到春季向下迁移, 对针阔混交林的选择性最大, 而夏季向上迁移, 利用范围扩大, 选择类型包括针阔混交林、箭竹—针叶林、杜鹃—针叶林。鬣羚对植被与对海拔高度选择趋势呈极显著相关( P < 0.01) , 表明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对鬣羚活动分布有着相似的影响。食物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鬣羚对植被类型和垂直高度选择变化的主要原因。鬣羚在春季和冬季对平缓坡利用最大, 夏季对急陡坡利用最大, 这可能是因为随坡位变化而表现出的冬春与夏季差异。但鬣羚对隐蔽度、郁闭度和水源距离这3 个因子的选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仅表现为利用中隐蔽度、高郁闭度和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季节性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鹏  张微微 《生态学报》2017,37(18):6005-6013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2015年7月至11月在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繁殖期、育雏期、繁殖后期)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126个样方,选取与其生境相关的17个因子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各生境选择样方负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在各主成分中的序位不尽相同,即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随生活史阶段而变化。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对林型、坡向、坡度、灌木高度、草本高度和水源距离6个生态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11个生态因子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典则判别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差异上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乔木盖度、海拔和乔木数量,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80.3%。繁殖期和越冬期食物条件是影响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而育雏期则为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7.
基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长期、连续监测,采用王朗保护区大熊猫野外监测数据,利用分布频率法和相似性指数法,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和主食竹生长三方面研究大熊猫生境选择的年度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7-2009年间,(1)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大熊猫的生境选择是变化的。(2)大熊猫生境选择年度相似性指数曲线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尤其是2000-2009年,基本为平稳上升趋势,相似性指数总体逐渐接近于1,说明随着年度变化,大熊猫会对生境选择进行大的、明显的调整,并且是朝着某种趋势发生的。(3)大熊猫生境选择季节相似性指数均在0.90-1.00之间,表明在季节变化中,大熊猫的生境选择与13a整体的生境选择情况高度一致,说明随着季节变化,大熊猫会对生境选择进行小的、不明显的微调。此研究结果可以为大熊猫生境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Liu P  Huang XF  Gu SS  Lu CH 《动物学研究》2012,33(2):170-176
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和灰胸竹鸡4种雉类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388个样方,选取了与这四种雉类栖息地相关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观测和测量。结果显示,4种雉类均偏好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生境。Kruskal-Wallistest检验表明,4种雉类在海拔、坡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灌木高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和水源距离11个生态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种类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典则判别函数图显示,4种雉类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区分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方面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草本数量、灌木高度、水源距离、灌木盖度、乔木盖度、坡度、落叶层盖度、灌木数量、草本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74.7%。  相似文献   

9.
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野猪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猪偏好选择低平地热带草原和灌丛草地,通常选择草本植物高、草本生物量大、草本覆盖度高、灌木矮小、1m以下当年枝比例高、隐蔽程度相对较低、接近水源的地点作为取食地,而选择灌木高大且密度高、灌木覆盖度高、草本植物高、隐蔽程度好、接近水源和远离人为干扰的地点作为卧息地。在雨季,野猪卧息地的灌木覆盖度和隐蔽度均比旱季高,而取食地的草本生物量也比旱季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取食地第Ⅰ主成分的贡献率达35.51%,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有乔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覆盖度、1m以下当年枝比例、草本覆盖度和隐蔽级;卧息地第Ⅰ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5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出现在灌木高度、灌木覆盖度、1m以下当年枝比例、草本高度、草本覆盖度、草本生物量、距水源距离和隐蔽级。  相似文献   

10.
于2012年10—12月在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方法调查了梅花鹿和野猪的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梅花鹿秋季频繁在高海拔(365.5 m±141.7 m)、坡度平缓(17.80°±12.68°)、阳坡、上坡位空间活动,选择高度为0.81 m±0.36 m的灌丛或草丛,灌木高度较高(4.70 m±1.68 m)、密度较小(7.56棵±4.55棵)的生境活动,对乔木直径、郁闭度和覆盖度3个生态因子表现为随机选择;野猪则选择灌林木生境,对其余的生态因子表现为随机选择。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坡度、海拔和灌木密度3个变量导致了梅花鹿与野猪之间的生境分离(Wilk'sλ=0.801,x2=24.89,df=3,P<0.001),判别函数方程:F=0.653×坡度-0.546×海拔+0.840×灌木密度+0.144,正确判别率达82.4%。  相似文献   

11.
个体辨别对于减少同种争斗以及配偶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用棉棒粘取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尿液作为气味源,以香水作为对照,测定鳄蜥对熟悉个体气味、陌生个体气味以及香水的舔舌次数和舔舌潜伏期,来探讨鳄蜥通过化学信息辨别熟悉和陌生个体的能力。结果显示,不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对不同个体尿液的舔舌次数均显著高于对香水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香水的;尽管雄性对陌生同性个体气味与熟悉同性个体气味的舔舌次数无显著差异,但对前者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后者;雄性对陌生雌性气味的舔舌次数显著多于熟悉雌性气味的,对前者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后者;雌性对陌生雄性气味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熟悉雄性气味的;雄鳄蜥对陌生雌性气味的舔舌次数显著多于雌鳄蜥对陌生雄性的。结果表明,鳄蜥能辨别同种个体的化学信息,并能通过化学信息来辨别熟悉和陌生个体,推测鳄蜥的这种辨别能力对其领域分配以及繁殖交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沙蜥春秋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更好的了解及保护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资源,于2017年5—6月和9—10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其春、秋2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季测定了92个荒漠沙蜥生境利用样方和64个对照样方、秋季测定了71个荒漠沙蜥生境利用样方和76个对照样方的共13种生态因子。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VanderploegScavia′s选择指数、 Mann-White U检验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影响其春秋季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生境选择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一般选择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性好,光照强,地表温度高、湿度低的生境,既保证安全因素又利于达到最适体温,满足繁殖需求;秋季偏好选择土壤质地疏松,食物丰富度高和中的草甸地区,便于隐蔽及累积食物,以满足其躲避天敌、储存越冬能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14.
Ma J Z  Zong C  Wu Q M  Zou H F  Sun Y  Zheng X 《农业工程》2006,26(11):3542-3548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during October 2003–April 2004 in the Liangshu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the Xiao Xing'an Mountains of Northeast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hoarding behavior of squirrels exhibited selectivity. The preference order of hoar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squirrels is as follows: original Korean pine forest, secondary natural fir forest, artificial fir forest, mix-conifer leaf forest, artificial fallen leaves pine forest, mix-conifer-broadleaf forest, mix-broadleaf forest birch forest, and artificial Korean pine fores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results, using the cache spots as an index, the order of habitat selection changed, revealing that this research should include more factors, such as pilferage from other animals and secondary dispersal by the squirrels or other species. The Vanderploeg and Scavia selectivity indexes, Wi and Ei,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use of microhabitat by squirrels in the original Korean pine for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quirrels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microhabitat utilization pattern: (1) Squirrels prefer to use the microhabitat in original Korean pine forest with high canopies, the medium shrubby density, and the medium stub density, where pilferage animals are few (Ei > 0.2); (2) Squirrels did not prefer to use the microhabitat in the original Korean pine forest with a low slope degree, high density of fallen logs and stumps, a high herbage coverage, and an abundance of pilferage animals (Ei < ?0.2), and they showed an aversion for a shaded slope (Ei = ?0.5368). The selectivity of microhabitat utilization for the hoarding behavior of squirre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Korean pine seedlings.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考察因子、研究方法,概括了大熊猫对对觅食条件、隐蔽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选择机制,并探讨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灵活性及大熊猫和与其同域分布的动物种的共存机制。作者认为,野外调查误差大、研究尺度单一等是目前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目前较流行的已被证明比较优良的资源选择函数法、DNA指纹技术、无线电遥测、红外线自动感应照相系统、GIS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并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较大尺度空间来研究大熊猫的生境选择,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九龙山保护区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寮坑保护站为中心,在其周围随机设置6条样线,每隔200m地面距离设置固定样方,共设定442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并在其中设置灌木测量样方442个,草本植物盖度测量样方2210个。分春、夏、秋、冬4季记录样方的植被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食物丰富度、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1类生态因子,并用痕迹法检查样方是否被黑麂利用。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性的各生态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得到了黑麂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黑麂总体上倾向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乔木盖度60%-80%、灌木盖度中等(20%-60%)、草本盖度中等(20%-60%)、食物丰富度高(68%)和人为干扰距离远的生境,对海拔高度和坡位的选择表现出季节迁移性。  相似文献   

17.
动物的生境选择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 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生境选择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动物生境选择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季节性变化, 对于全面了解物种的生境资源需求和开展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中国特有的高山雉类,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然而, 目前尚未对其不同尺度和时期的生境选择进行过探究。本研究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羊角湾、魏家沟和文扎都3个区域共布设15条样线、303个样方, 并结合红外相机监测(176个红外相机位点), 对保护区内绿尾虹雉种群的生境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 使用主成分分析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别从景观和微生境两个尺度对繁殖期(3‒8月)和非繁殖期(9月至翌年2月)的生境选择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景观尺度上, 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都显著偏好海拔较高(3,700‒ 4,300 m)、坡度较小(27°‒33°)、靠近阳坡、草甸和流石滩比例较高而森林和灌丛比例较低的生境。在微生境尺度上, 绿尾虹雉在繁殖期显著偏好岩石盖度较高的生境; 而非繁殖期则显著偏好草本盖度较高、灌木盖度和落叶盖度较低的生境。研究表明, 绿尾虹雉在景观和微生境尺度上均对生境有明显的选择性, 并且其微生境选择还存在季节性变化, 反映了该物种在生活史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资源需求。本研究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生态学信息, 为卧龙及其他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生境管理和种群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