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能互换吗?答:常常见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初级精母细胞能否产生4个异质性精子?此题目未说明等位基因的存在情况。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1)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按自由组合规律,等位基因A与...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基因则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一定的座位,等位基因则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互为非等位基因,它们既可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又可以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座位上,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通常称为连锁基因。正因为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与基因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即染色体的遗传动态成为基因遗传行为的细胞学基础。下面仅就减数分裂与基因遗传三定律的  相似文献   

3.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用层层质疑和环环相扣的情境问题,启发学生从2对相对性状遗传现象入手,逐步探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直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特征,比较了国内、外中学教材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的教学内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水平特征为"可配对的2条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似,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同源染色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特征逐渐被认识。同源染色体的分子水平特征为同源染色体内部的DNA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在同源染色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国内教材侧重于细胞水平的特征介绍,国外部分教材则同时强调了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明爽 《生物学通报》2002,37(12):28-31
遗传和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的本质、基因的传递规律和生物的变异 3个方面的内容 ,是以细胞 (结构基础 )——染色体 (主要载体 )—— DNA(分子基础 )——基因 (功能单位 )——脱氧核苷酸 (物质基础 )为主线的知识体系。本专题习题类型多 ,题量大。在高考复习中 ,除夯实基础 ,构建知识体系外 ,教师应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的指导。用解题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以方法 ,提高学生复习效率。1 解表述题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多 ,原理难理解。如遗传物质DNA与中心法则、相对性状与显隐性性状、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分离与…  相似文献   

6.
1 等位基因概念的分析和理解等位基因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基因。如果一个个体同源染色体相同座位上的两个等位基因是相同的 ,那么就这个基因座来讲 ,该个体称为纯合体 ;如果这两个等位基因是不同的 ,就称为杂合体。有人认为 ,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座位上的两个基因相同则不能称为等位基因 ,因为两个相同的基因不能控制 1对相对性状 ,只能决定其中的 1种情况 ,如豌豆种子的外形有圆滑和皱缩两种 ,它们是 1对相对性状 ,而基因型 RR只能控制圆滑外形 ,基因型 rr也只能控制皱缩外形。这种对等位基因的认识仅从个体的角度来考虑是片…  相似文献   

7.
(一)减数分裂与细胞学、遗传学的关系现行《生物》课本中“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教材是全书中重要的一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经过连续两次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使性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性细胞再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合子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从而使亲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保持相对稳定。减数分裂的前期I,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变化——同源染色体联会、交叉互换和分离。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以后随机地分配到二个子细胞中去;异源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顾来  胥晨漪 《生物学通报》2003,38(11):41-44
1 知识点评本章节减数分裂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主要是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和 DNA的数量变化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比较等。综合知识的考查包括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联系与区别 ;减数分裂与生物遗传现象及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的分析判断 ;生殖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依靠细胞的全能性进行组织培养 ,以及克隆技术的过程与应用等生物科学的前沿及热点问题。为了对本部分进行整体性把握 ,可着重复习以下知识体系。1.1 正确区分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在细胞分裂间期 ,染色体复制…  相似文献   

9.
沈初见 《生物学通报》2009,44(10):42-44
1 教材分析 1.1教学重点1)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3)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  相似文献   

10.
减数分裂是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因为减数分裂的知识是学好生物生殖、发育和遗传三大规律的基础,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基因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足“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新课结束之后,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用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法研究人和猕猴染色体同源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黄浩杰  张锡然 《遗传学报》1993,20(3):193-200
本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类1号、2号、4号染色体DNA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抑制(chromosomal in situ suppression,简称CISS)杂交以研究人和猕猴染色体的同源性。结果表明:人1号染色体与猕猴1号染色体同源。其中与猕猴lpter→lq33的同源程度高,与猕猴lq33→lqter的同源程度相对较低;人2号染色体与猕猴13号染色体长臂、9号染色体长臂和部分短臂同源;人4号染色体与猕猴2号染色体同源。结合染色体带型比较分析,本文对人和猕猴染色体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探讨,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染色体重排可能是灵长类染色体进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着丝粒在真核生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正常的分离和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5个稻属二倍体野生种的基因组BAC文库, 采用菌落杂交和FISH技术, 筛选和鉴定了各染色体组着丝粒克隆, 并且分析了这些克隆在不同基因组间的共杂交情况, 结果表明: (1) C染色体组的野生种O. officinalis 和F染色体组的野生种O. brachyantha具有各自着丝粒特异的卫星DNA序列, 并且O. brachyantha着丝粒还具有特异的逆转座子序列; (2) A、B和E染色体组的野生稻O. glaberrima、O. punctata和O. australiensis着丝粒区域都含有与栽培稻着丝粒重复序列CentO和CRR同源的序列; (3) C染色体组野生稻O. officinalis的2条体细胞染色体着丝粒具有CentO的同源序列, 同时也发现其所有着丝粒区域都包含栽培稻CRR的同源序列。这些结果对克隆稻属不同染色体组的着丝粒序列、研究不同染色体组间着丝粒的进化关系和稻属不同着丝粒DNA序列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教学中 ,笔者常发现学生对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 (以下简称单体 )、DNA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数量关系及变化情况难以掌握。在教学中我采取分析知识 ,寻找内在联系 ;利用图表 ,归纳总结规律 ;巧设问题 ,及时应用训练的办法来突破难点 ,收到较好的效果。1 分析染色体、单体、DNA的关系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与单体、DNA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 ,必须把三者的关系从数量方面弄清楚 ,才能有助于理解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但若仅从教材有关课文中简单说明三者的关系 ,学生是难理解和接受的。因此 ,教师必须深入剖析三者的关系。在…  相似文献   

14.
15个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主倍体小偃麦杂交,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普通小麦与天葛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D^2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S^V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F1结实率很三数体配对。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泪科与  相似文献   

15.
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 ,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 :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 ;D2 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 ;Sv 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 ;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 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 ,F1结实率很低 ,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行为混乱 ,单价体过多 ,或许意味着在天蓝偃麦草 (Elytrigiain termedium)与长穗偃麦草 (E .elongatum)的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 ,选出G型、D2 型、Mt 型、Mu 型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八倍体小偃麦品系 ,其中D2 型细胞质八倍体小偃麦具有光周期敏感性雄性不育的特征 ;G型细胞质“远中 3”育性正常 ,表明八倍体小偃麦“远中 3”的E组染色体中存在G型胞质的育性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6.
选用来自小麦族7个部分同源群的26个DNA探针对45个小麦-鹅观草衍生后代株系及鹅观草、中国春和扬麦5号亲本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16个小麦-鹅观草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或可能的易位系中所涉及鹅观草染色体分别属于第1、3、5、6、7部分同源群。小麦-鹅观草异染色体系中导入的成对鹅观草染色体能够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K139、K141、K214、K218、K219、K224二体附加系所添加的鹅观草染色体属第1部分同源群,但K214和K218所添加的鹅观草染色体与K219、K224的添加的鹅观草染色体分别来自鹅观草不同的染色体组。K147端体添加系涉及鹅观草第1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长臂,而K139、K141和K147所涉及的鹅观草染色体长臂分别来自鹅观草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鹅观草U染色体与小麦第1部分同源群有同源关系,属第1部分同源群的鹅观草染色体尤其是其长臂与赤霉病抗性有关。鹅观草第1部分同源群与第6部分同源群染色体之间可能涉及重排。K203添加的2条鹅观草染色体分别与第1和6部分同源群同源。K166导入鹅观草染色体涉及第5部分同源群短臂。K177(2n=41,20Ⅱ I)中,所渗入的鹅观草染色质涉及第5(5L)、6(6S)、7(SL)部分同源群。鹅观草S、H和Y3个染色体组间具部分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萨顿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理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03年萨顿(Walter Stanborough Sutton)在他的题为“遗传中的染色体”的论文中指出,在蝗虫的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行为与贝特森提出的等位别型(后来称为等位基因)的行为完全平行。据此,萨顿做出“遗传因子一定是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推断。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有人认为萨顿的结论是类比推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普通小麦基因组中耐低磷胁迫特性的染色体控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玉京  李继云 《遗传学报》1999,26(5):529-538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的一套缺四体为材料,对其耐低磷胁迫特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第1,4,7部分同源群与低磷胁迫特性关系最密切,且第1,7部分同源群内各染色体间在该性状的遗传互补性良好。第4部分同源群则不同,4A可以有效补偿4B与4D的缺失,反之则不能。(2)第2,3,56部分同源群与低磷胁迫特性关系不密切,且这些同源群内某一染以体的缺失大多不能被其他染色体有效地补偿,尤其是第3与第6部  相似文献   

19.
贵刊90年第3期上发表了杨士华老师《关于 x 和 y 是同源染色体吗?》一文。文中提出 x 和 y 是非同源染色体,我认为这种提法不确切。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所谓同源染色体(homolgouschromasome)是指大小、形态、结构上基本相同,代谢和遗传功能上相似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染色体。通常认为,这些成对的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而非同源染色体是指细胞(cell)内来源于同种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那些染色体。x 和 y 是一对性染色体,是在进化过程中由常染色体分化而来的,在分化过程中 y 染色体丢失  相似文献   

20.
答:这是因为在减数分裂中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对应片段,使位于这部分的基因从一条染色体上移到另一条染色体上,结果使不同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就存在于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上,在第二次分裂中,着丝点分裂,基因就随两个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见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