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工作者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合水县出土了一具驰名于世的剑齿象骨架,因产地位于黄河流域,故取名为“黄河古象”。经修复装架,“黄河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仅门齿就长达3米多,俨然是个名不虚传的庞然大物,现生的非洲象和亚洲象在大小上都无法和它比拟。由于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个体最大的剑齿象化石,因此它的发现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2.
消息     
1993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湖北科归县两河口镇二甲村孙家岩屋发现一处旧石器洞穴遗址。洞穴海拔约820米,发育于高出谷底约60米的奥陶系石灰岩中。洞口高约3.5米,在里洞顶逐渐降低。遗址面积约4x60m,文化层至少厚1.5m,无人工扰动痕迹。石制品含量丰富,在不到1米3的文化层中挖出16件。石制品岩性多为石英砂岩,加工技术简单,具有我国华南中、晚更新世的旧石器文化特征。文化层中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系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属种。包括犀牛、摸、大熊猫巴氏亚种、猫类、东方剑齿象、鹿类、牛、青羊等至…  相似文献   

3.
邱中郎同志对匼河文化遺址的时代提出了不同意見;但是他的意見和我的看法有很大的距离。現在,也把我的看法写出来和邱同志进行一次討論。邱同志介紹了周明鎮和翟人杰对师氏剑齿象的詳細研究,得出“6054地点的标本,不同于上新世的剑齿象,而是新种賈氏剑齿象。賈氏剑齿象的时代,……是中更新世。但現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在苏北晚新生代地层中发现的两种剑齿象Stegodonzdanskyi和S.chiai。代表前者的化石材料是一件不完整的下颌骨,具有破损的左、右m2和完整的左m3,产自新沂唐店附近沐河岸边上白垩统红砂岩之上和上更新统黄土之下的含砾粗砂层,无共生化石。根据区域地层对比,产化石岩层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代表后者的化石材料是产自泗洪归仁砂矿的几件臼齿,或臼齿碎块,与Proboscidipparionsp.,Palaeoloxodonnaumanni,Equussp.和Cervus(Pseudaxis)cf.magnus等共生,时代可能为早更新世晚期。归仁砂矿产的剑齿象M3特别长大,具有9个完整的齿脊和相当发育的跟座,其大小和特征可与S.chiai的模式标本m3相匹配,它们代表一种比S。zdanskyi个体更大,更进步的华北最晚期的剑齿象。  相似文献   

5.
廖桂兰  刘建  周彧 《古生物学报》2024,63(1):112-124
四川盆地是中国发现并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早的地区之一, 主要研究热点在重庆地区, 而四川地区却少有人研究。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 Owen, 1870)是中国南方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最常见种类之一, 但关于其分类与演化特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其个体发育情况也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对产于四川地区、保存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17个东方剑齿象化石的牙齿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 并根据牙齿的萌出和磨蚀状态将其分为5个年龄组, 即婴儿期、幼年期、亚成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本研究填补了四川地区东方剑齿象牙齿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分析方面的空白, 也为进一步厘清西南地区剑齿象的分类、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提供基础材料信息。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剑齿象化石新材料及剑齿象系统分类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记述来自云南、陕西、贵州等地的一些剑齿象化石新材料,回顾了剑齿象的研究历史,对中国常见的剑齿象化石的系统分类作初步探讨,并把它们归并为三个形态种:StegodonzdanskyiHopwood;S.elephantoidesClift;S.orientalisOwen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是中国发现并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早的地区之一, 主要研究热点在重庆地区, 而四川地区却少有人研究。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 Owen, 1870)是中国南方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最常见种类之一, 但关于其分类与演化特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其个体发育情况也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对产于四川地区、保存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17个东方剑齿象化石的牙齿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 并根据牙齿的萌出和磨蚀状态将其分为5个年龄组, 即婴儿期、幼年期、亚成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本研究填补了四川地区东方剑齿象牙齿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分析方面的空白, 也为进一步厘清西南地区剑齿象的分类、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提供基础材料信息。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新生代晚期的剑齿象(Stegodon)进行再研究,提出了下列几点看法:1)依据Ste-godon的特征,可将已命名的中国剑齿象种分为3类。一类为有效的剑齿象种,包括晚中新世的S.licenti Teilhard & Trasseart,1937;上新世的S.zdanskyi Hopwood,1935和S.officinalis Hopwood,1935;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的S.zhaotongensis Chow & Zhai,1962;更新世的S.chiai Chow & Zhai,1962,S.orientalis Owen,1870,S.sinensis Owen,1870和S.huananensis sp.n.等种。另一类是从剑齿象属中分出,归入到其他属或科的种。属于这一类的有可能置入真象类(Elephantoidae)的Stegodon parahypsilophus He,1984,S.guizhouensis Li & Wen,1986,Stegodon cf.S.hypsilophus和S.primitium Liu et al.,1973以及归入Stegolophodon的Ste-godon baoshanensis Yun,1975。第三类为属种分类位置未定的种,以S.wushanensis Huang et al.,1991为代表。2)南亚更新世的S.elephantoides(Clift),1828可能在我国不存在。3)我国的剑齿象化石相当丰富,发现于东经99°以东、北纬38°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和甘肃以及华中、华南、西南和部分华东等地区),生存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4)在新生代晚期我国的剑齿象可能经历了3次大的由北向南的扩散和迁移事件。第一次发生在晚中新世,第二次在晚中新世晚期至早上新世早期,第三次在更新世早期。5)剑齿象可能起源于亚洲。S.licenti是我国出现时代最早的剑齿象,也可能是剑齿象最原始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江西萍乡杨家湾1、2号洞出土了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象和亚洲象,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杨家湾洞的剑齿象化石包括DP2, DP3, DP4, M1, M3, dp3, m2和m3等40余件;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可将其归入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在形态方面最显著特征是乳齿的宽/长比值较大、每个齿脊上乳突数目较少和白垩质层不发育。亚洲象化石只发现2件齿板,其特征和大小均与现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一致;此外,2号洞还出土了1件门齿残段;我国南方更新世的长鼻类化石多为颊齿,门齿则报道较少;首次观察了我国化石象类门齿施氏线,其外施氏角为136°,该数值在剑齿象和亚洲象的变化范围之内,因此,仅藉此特征很难将其归入二者之一。东方剑齿象的地质分布纵贯整个更新世,但亚洲象在我国的初现时间却至今不明,其根本原因是对早–中更新世亚洲象(古菱齿象)的分类、演化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不过,在晚更新世,亚洲象已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依据现生亚洲象可能出现的时间判断,东方剑齿象–亚洲象组合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分布时间应当是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末期,并以晚更新世最为常见。剑齿象出现于我国南方第四纪各个时期,早更新世甚至在北方少数地点发现;真象类在早更新世期间在南方地区缺失,而中–晚更新世时却几乎遍布全国(高山地区除外)。这种时空分布上的变化,究竟是长鼻类自身演化的结果还是由环境变化所致,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化石》2001,(3)
盐井沟动物群又称“万县动物群”、“四川动物群”。指在四川万县盐井沟附近发现的一个哺乳动物群 ,时代属中更新世。其代表性化石有 :东方剑齿象、长臂猿、金丝猿、大熊猫、巨、中国犀、竹鼠、箭猪、鬣狗、虎、鼬鼠、豺、黑熊、纳玛象、野猪、水鹿、麝鹿、麂、水牛、野牛、羚羊等。其中包括少数绝灭属 ,如剑齿象、巨等 ,大部分为现生种的化石亚种 ,约占54% ,现生种约占23 %。盐井沟动物群是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代表。盐井沟动物群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初,云南禄丰县金山公社科甲大队台子村社员在滩山开山造田工程中发现动物化石并报告县文化馆,随后该县前往考察。滩山北距产古猿化石的石灰坝约三公里,西距台子村约0.5公里。它是由一套湖相的褐色砂质粘土、粘土组成的丘陵地形,山顶散布着西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化石产自半山的褐色砂质粘土层里,此层常夹砂砾透镜体及黄色砂层条带。这批化石,经初步鉴定有剑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剑齿象的特征与我国北方山西榆社早上新世的桑氏剑齿象较接近,并反映一些更为原始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正> 1990年5月,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专业人员在筠连县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经过半个月的野外工作,在该县政治乡的灯杆洞采集了大批哺乳动物化石,计有牙齿化石1000余枚.经室内初步整理和鉴定,哺乳动物化石有猕猴、华南箭猪、扫尾豪猪、竹鼠、黑鼠、虎、大熊猫巴氏亚种、亚洲黑熊、尖嘴沙獾、鬣狗、古豺、东方剑齿象、剑齿象、中国犀、华南巨獏、水鹿、野猪、牛、大鬣羚、麂、鹿等20余种.筠连灯杆洞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对比与我国华南习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基本相同,其性质无疑应归属于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根据洞穴堆积、地貌和哺  相似文献   

13.
桂林宝积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桂林宝积岩灰黄色堆积物中发现了与更新世晚期“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伴存的两枚人牙、12件人工打制的石器。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一起发现打制石器在广西尚属首次。这对于研究广西的旧石器文化序列关系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笔者在整理鉴定我馆馆藏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时,发现一形态结构较为特殊的剑齿象臼齿。该标本的详细产地及层位等资料已遗失,但它产于广西境内碳酸岩岩溶区某溶洞或裂隙堆积中无疑。经详细对比,它均不同于剑齿象属中已经描述过的任何一种,应代表一新的种类。现予以扼要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云南保山地区1973年在羊邑发掘出一具剑齿象化石。省博物馆与当地文教部门从6月起联合举办了出土象化石展览,历时一个多月,观众达一万余人。这次展览,以剑齿象化石为主,说明了该化石出土的经过和意义,并介绍了生物和人类的发展史,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有的观众从几十  相似文献   

16.
正昭通剑齿象在上个世纪就被当地人们发现,1962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明镇先生和翟仁杰先生共同研究命名。2007年,云南考古所的吉学平教授组织美国学者对昭通昭阳区水塘坝的新近纪上新世含褐煤层的地点进行了新一轮的系统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包括动物和植物化石;其中脊椎动物近百种,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特别值得高兴的是,还发现了一块古猿幼年个体的较完整的头面部骨骼化石;以及大量的不同种类的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牙齿的萌出和磨蚀情况确定了马鞍山遗址动物群的死亡年龄,采用三角图法展现了它们的死亡年龄分布,并对上、下文化层动物群的死亡年龄分布成因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马鞍山遗址早期和晚期原始居民猎杀水牛、中国犀和水鹿时可能都采取了潜伏式狩猎或陷阱狩猎的策略,所以死亡年龄分布点均位于灾难型死亡年龄分布区;猕猴的死亡年龄分布点落入壮年居优型的分布区可能是晚期原始居民追求脂肪的高回馈率,而忽视幼年个体的结果;东方剑齿象的死亡年龄分布点落入幼年居优型的分布区,可能是原始居民面对生命危险和狩猎机会时,做出折衷之选的结果,即放弃体型巨大的成年个体而猎杀攻击性较弱的幼年个体,但是(参照民族学材料后发现)也有可能是基于可食用性的考虑而放弃口感较差、难以食用并且攻击性较强的成年个体,而捕猎肉较鲜嫩而且危险性较小的幼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浙江西天目山华严洞的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3年5至6月间,在浙江临安县西天目山华严洞堆积中,采集到15种动物化石,其中14种是哺乳动物。动物化石的组合性质是属于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而时代当为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西北地区 ,也曾多次出土古象化石 ,其中陕西省旬邑县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古象化石出土点。早在八十年代 ,这里出土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中 ,有一具古象化石。如果装架复原 ,估计体长约13米多 ,高4 7米 ,超过1973年甘肃合水县出土的“黄河古象”化石。有关专家研究后初步认为 :它属剑齿象 ,生存年代距今约200至300万年。同时出土的还有犀牛、豺、虎、羚羊、鹿、野猪、三门马等20多种其他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松、竹等植物化石。1994年1月 ,旬邑县又陆续出土古象化石等各类化石345件。有关专家称 :“这批古化石的出土 ,…  相似文献   

2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个体及生物量的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康禾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设置4 hm2固定样地进行每木调查,分析群落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和木荷(Schima superba)种群的年龄结构,并分别用Ripley's L函数和标记相关函数(mark correlation function)对种群个体和生物量空间点格局进行可视化解析。结果表明:1)米槠和木荷种群的径级结构为金字塔型,种群中有大量幼年个体,属增长型种群。2)米槠和木荷种群在0—50 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说明生境异质性在种群空间格局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米槠种群聚集强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逐渐增强,木荷种群在0—29.5 m尺度上聚集强度随尺度增大而增强,随后开始减小。3)米槠和木荷种群生物量分布格局与个体分布格局并不耦合,米槠生物量在个体间主要呈负相关,说明个体间存在显著的资源竞争。木荷个体间生物量分布相互独立,竞争不明显,显示出作为亚热带先锋树种的木荷有很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个体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两个种群的分布模式均有利于实现物种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