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引言 百日咳菌苗传统的形态,由杀死的百日咳杆菌组成,亦即它是全细胞菌苗。这种菌苗包含有对促进保护性应答不需要的成份,而且这些成份可能对副反应起作用。在日本,自1973年一直从事由百日咳杆菌分离其有效因子,并尽可能多的除去不需要的成份。一些保护性抗原已在百日咳杆菌培养物的上清液中被证实,并曾尝试发展一种由一或两种这些抗原组成的菌苗。含有两种主要保护性抗原即由百日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中分离出的百日咳毒素(PT)和丝状血凝素(FHA)的精制百日咳菌苗(无细胞百日咳菌苗),自1981年已应用于日本.  相似文献   

2.
<正> 已报导成人,正常的、百日咳康复的及接种过菌苗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百日咳抗体。由培养证实是百日咳者和接种者有高效价的沉淀抗体。丹麦,1946年到1970年间一共分离了1800株付百口咳菌及41000株百日咳菌。在捷克由付百日咳菌引起的百日咳发病数则比较高。 从Chandigarh和其毗连地区从52名儿童中分离出4株百日咳菌,并对50名健康儿童及51例百日咳可疑病例测试了百日咳血凝素,但在这些病例中未能分离出付百日咳  相似文献   

3.
<正>全细胞百日咳菌苗的效力通过小鼠保护试验(AMPT)来判定。此法是用不同稀释度的百日咳国际参考苗(ZSPV)和待检菌苗免疫小鼠,14天后脑腔攻击Bordetella百日咳菌18323(100-1000LD50)。 从1951年到1959年,由医学研究委员会进行的现场研究表明,能使小鼠抵抗脑腔攻击的百日咳菌苗也可保护儿童。尽管在AMPT的结果和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力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此试验仍有许多操作上的困难:(i)需要大量可对百日咳菌苗的免疫产生应答的小鼠。这些动物须在适宜的环境中喂养一个月,费用很高;(ii)脑腔注射需要毒株;(iii)实验室间和实验室内的结果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正>近十年来,已研究开发了若干种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并有望取代当今使用中的全细胞菌苗。百日咳菌苗有多种抗原,如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菌毛混合物(Fim2+3)及69KDa外膜蛋白是无细胞菌苗之所需组分。最近在美国开展了旨在比较全细胞和13种无细胞菌苗免疫原性和反应原生力2期临床试验。这些无细胞菌苗或只含有PT,或由PT与上述的1种或1种以上的抗原组合而成,并已通过化学处理或对其菌体作遗传学修饰消除了毒注。进入2期临床试验的无细胞菌苗,不  相似文献   

5.
<正>百日咳至今仍是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疾病。百日咳菌苗在许多国家仍然是社会需求的一项制品。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丛书(第638号69页)指出“由于百日咳菌苗的毒性还未完全清楚,各制造厂商和国家检定部门应继续进行毒性试验研究。” 本文着重评述了日本81规程制订的毒性试验方法及许可的毒性含量,并对百日咳杆菌所含毒性物质及其活性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已对百日咳(全细胞)菌苗规程的制定及其制定的缘由作了阐述。百日咳菌苗已广泛使用了近三十年,有足够保护力的菌苗在适当程序中被正确使用后,百日咳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但是,有两个因素已引起公共卫生当局的关注,即菌苗的毒性和部分菌苗的无效。全细胞菌苗  相似文献   

7.
<正>发展一种与目前使用的全菌体百日咳菌苗有根本区别的改进的新百日咳菌苗,临床试验要证明待选的菌苗必须是安全和有效的。由于我们对百日咳感染或百日咳菌苗接种后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基础尚不知道,所以,不可能用特异的抗体应答作为直接检测免疫力的指标。但是,我们不能不证明待选菌苗必须保护易感人群免得疾病。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种已经证实而且并不昂贵的百日咳菌苗是我们最为期望的。特别是对不发达国家。由毒性或潜在性毒性成份诸如内毒素、皮肤坏死毒素、百日咳毒素、腺甙酸环化酶和气管细胞毒素等中分离出具有保护性但无毒性的百日咳菌抗原如象丝状血凝素(FHA),已经使得含有大量脱毒的百日咳毒素和FHA的新型亚单位菌苗有了发展。FHA是百日咳杆菌极大的一种表面蛋白质,它对小鼠鼻腔内攻击具有保护性免疫力。在最近的一次现场试验中,分别  相似文献   

9.
<正>自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百日咳发病率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与社会经济状况改善有关。然而,当时对实施百日咳接种致使大幅度降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尚有怀疑。但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百日咳菌苗接种的利弊提出怀疑。从而使菌苗接种率下降,行政当局也中断常规的百日咳免疫,如日本、瑞典和联合王国等,随后百日咳发病  相似文献   

10.
<正>大多数通用的百日咳菌苗是灭活的全细胞制剂,这种制剂中的百日咳杆菌已通过加热或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处理过。所以这些菌苗含有许多百日咳杆菌的组分,如百日咳毒素(PT)、脂多糖(LPS)和丝状血凝素(FHA)。百日咳毒素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物质,它曾被命以不同的名称:淋巴细胞增多促进因子、胰岛激活蛋白、组氨敏感因子、百日咳原及百日咳毒素。  相似文献   

11.
亿万儿童的福音──新一代百日咳菌苗的问世何长民(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730046)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呼道传染病,在人群中长期存在,传播分布很广,严重威胁婴幼儿的健康。但是,目前世界各国对这一疾病尚无完全有效的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百日咳是一种人类呼吸道疾病。使用全菌百日咳菌苗已有效地控制该病。然而,仍然需要一种含必要保护性抗原和反应原较少的菌苗。向改良菌苗方向进军的重要步骤,包括分离和鉴定百日咳杆菌的毒性成份和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3.
<正>百日咳在发展国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特别对高发区的儿童更为重要。依靠菌苗的预防接种,该病在发达国家中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在发展国家中其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百日咳菌苗是灭活的全菌体制剂。  相似文献   

14.
<正>1881年,Pasteur使用二种有效的菌苗防止鸡霍乱和炭疽。随后的一个世纪,已经发展了大量的用于人类细菌性疾病的菌苗;而且有一些如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以及百日咳菌苗特别成功。这并不否认一种更为安全的百日咳菌苗是极其需要的。总之,当我们考虑解决细菌性菌苗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时,还必须承认有大量的遗留问题需解决。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的Camille L.和Jerry M.K.鉴定了百日咳毒素基因的克隆和碱基序列。这一结果向开发安全的百日咳疫苗迈进了重要的一步。详文请参考“Science”第232卷1258—1259页。百日咳毒素是由百日咳病原菌百日咳博德特氏菌(Bordatclla pcrtussis)产生的。给儿童注射百日咳疫苗之所以常有副作用,推测其原因就是此毒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正>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对它的控制迄今主要依赖于菌苗预防。目前认为,百日咳杆菌有许多生活学活性成份,包括白细胞增多促进因子(LPF)[又称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腺苷酸环化酶(AC)、外膜蛋白、脂多糖、不耐热毒素等。其中LPF、FHA、69KD外膜蛋白作为保护性抗原成份,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正>发展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用于定量估计百日咳菌苗对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高血糖的抑制作用。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是根据血糖水平的对数转换值估计的。这个方法极为敏感,能检测出0.004ml商品百喉—破伤风—百日咳全细胞菌苗的活性。计算的公共方差能小至0.0034,同时方法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在商品菌苗中,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原百日咳菌苗的活性,用5mM戊二醛于37℃30分钟可灭活,但对40mM甲醛于37℃处理5天却有抵抗力。化学试剂的灭活程度,采用平行线检验法与未处理的对照百日咳菌苗的活性作了计算。  相似文献   

18.
<正> 由于普遍进行了群众性的免疫接种,美国儿童可用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病数,在过去数十年中已经显著减少。但没有一种疫苗是完全安全的。曾报告了种种与免疫接种在时间上相关的病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少数副反应可能和接种疫苗有因果关系。其它副反应,尤其是稀有事故,仅在时间上和免疫接种有关,并无因果关系。在美国儿童可用疫苗预防疾病发病率降低的免疫规划取得全面成就的同时,公众和专业人员日益关注与免疫接种有关的危险性。例如,对百日咳菌苗认识的改变,导致了  相似文献   

19.
<正> 1.前言1947年Greenberg和Fleming与1948年Parfentjer和Goodline的观察研究,标志着百日咳菌苗生物学活性研究的开始。Green-berg和Fleming发现,百日咳菌苗能增强抗原产生抗体;而Parfentjer和Goodline报导百日咳菌苗处理过的小鼠对组织胺的敏感性增强。不久,又发现菌苗可增进小鼠对过敏症、五羟色胺、组织胺和五羟色胺的结合物、内毒素以及许多其它休克增强因子的敏  相似文献   

20.
<正>百日咳菌苗 百日咳菌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用福马林杀菌的全菌体菌苗。在美国使用实践中,用小鼠作保护力试验,用凝集反应测定免疫小孩中的凝集抗体;但是菌苗如何产生保护?百日咳又是如何致病?免疫成分是什么?如何说明人得到免疫?人体免疫情况是血清抗体还是分泌抗体?是否是细胞免疫?我们都不太清楚、百日咳菌相的变化有3~4种,第一相菌也是在变动的,在培养基上有时变为3或4相。现在谈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