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对比心房颤动对不同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其中卒中前已诊断心房颤动定义为慢性心房颤动组(n=50),入院后诊断心房颤动者为新发心房颤动组(n=48);两组都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时间窗、合并疾病、血糖与甘油三酯含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心房颤动组与新发心房颤动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0%和95.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房颤动组与新发心房颤动组治疗后的m RS评分分别为6.22±1.83分和6.29±1.45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9.24±1.31分和9.19±1.52分(P0.05),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心房颤动组的症状性脑出血与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和2.0%,都明显低于新发心房颤动组的14.6%和12.5%(P0.05)。结论:发病4.5h之内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新发心房颤动不影响患者静脉溶栓后的神经功能结局,但是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与非症状性脑出血,需要加强预防性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46例作为TI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脑干梗死患者44例作为脑干梗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作为健康组,TIA组和脑干梗死组均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BAEP检查,健康体检者在体检时进行BAEP检查,比较3组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及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的潜伏期(IPL)。结果:TIA组BAEP异常率71.74%,脑干梗死组BAEP异常率56.82%,健康组BAEP异常率24.49%,TIA组患者BAEP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BAEP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者PL的Ⅰ、Ⅲ、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者IPL的Ⅰ-Ⅲ、Ⅲ-Ⅴ、Ⅰ-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PL的Ⅰ、Ⅲ、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IPL的Ⅰ-Ⅲ、Ⅲ-Ⅴ、Ⅰ-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IPL与PL均明显高于TIA组(P0.05)。结论:BAEP与后循环TIA及脑干梗死存在相关性,并且较为敏感,是优秀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出血性卒中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2月到2021年4月选择在本地区诊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状况,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随访判定患者的出血性卒中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访调查1年,220例患者中出现出血性卒中20例(出血性卒中组),占比9.1 %。出血性卒中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非出血性卒中组,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明显低于非出血性卒中组(P<0.05)。两组的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出血性卒中组的TT基因型、等位基因T占比分别为70.0 %、80.0 %,都显著高于非出血性卒中组的24.0 %、35.0 %(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TT基因型、等位基因T都与出血性卒中存在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TT基因型、等位基因T都为导致H型高血压患者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H型高血压在随访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性卒中,也伴随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含量异常,MTHFR C677T的T基因型、等位基因T与出血性卒中存在相关性,也是导致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与同期就诊非脑卒中患者183例(对照组),分别进行DE4D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比两组中的SNP83发现脑卒中组基因型CC与CT分别高达77.05%、20.77%,而且C等位基因为87.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SNP87发现,在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比较中,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卒中组,SNP83与SNP87的CT、CC、TT基因型占比在对阿司匹林敏感患者中与对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DE4D基因SNP83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密切联系,其中C等位基因越高,发病风险越高,相对应SNP87则与该疾病发生相关性较小,这可为早期诊断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脑卒中溶栓后再闭塞患者治疗中的价值与安全性。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溶栓治疗后再闭塞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诺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1周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24 h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卒中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对凝血功能无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肌钙蛋白-T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cTnT)平升高与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住院的第一天内完成血清cTnT水平的检查.以0.5ng/ml为界,将患者分为cTnT水平升高组和cTnT水平正常组.患者顸后评价采用出院时mRS评分.结果:16例(13.0%)血清cTnT水平升高.与cTnT水平正常组相比,cTnT水平升高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更严重,岛叶受累的发生率更高,梗死体积大,预后较差.cTnT水平升高和入院时NIHSS评分(>14)预测卒中预后mRS评分(>4)特异性分别为93%和95%(P>0.05),敏感性分别为31%和82%(P<0.05).结论:血清cTnT水平升高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卒中更严重,梗死体积大,预后较差,这些患者大多岛叶受累.cTnT水平升高作为一个预后预测指标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伴糖尿病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多支血管病变并伴有糖尿病的患者186例,根据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DES组及CABG组,随访50.5±14.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非致死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所有入选患者中,DES组有更多双支病变(P0.05),CABG组三支病变较多(P0.05),两组在完全血运重建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期间,CABG组死亡2例(2.3%),DES组死亡1例(1.0%),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出院后对186例入选患者随访,其中失访11例(DES组5例,CABG组6例)。随访期间CABG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1.3%)、脑卒中6例(7.5%)、全因死亡10例(12.5%),DES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5.3%)、脑卒中3例(3.2%)、全因死亡9例(9.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BG组再次血运重建2例(2.5%),DES组15例(1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DES置入术或CABG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远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全因死亡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DES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升高,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较高的再狭窄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通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比较治疗效果,通过评价患者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预后情况。结果:15例患者通过动脉溶栓联合1~3次Solitaire AB取栓后,14例患者均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1例患者因生命体征不稳而终止取栓手术,再通率为93.3%。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为(4.33±1.45),显著低于术前的(12.93±4.25)(P0.05)。15例患者均通过3个月的术后随访,改良Rankin(m RS)评分均显示良好,其中2例为2分,5例为1分,8例为0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108例高龄ACS患者(≥75岁组)和176例非高龄ACS患者(<75岁组)冠状动脉造 影特征、PCI治疗的情况,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72.2%比31.8%,P<001);2组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2组术后达到心肌梗塞溶检(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血流患者比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手术操作时间非高龄组长[(68.4±25.4)min比(53.7±21.8)min,P<0.05];高龄组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累计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结论:对高龄ACS患者行PCI治疗是比较安全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梗死部位,将其分为前循环病灶组(66名)和后循环病灶组(22名)两组进行比较。测定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两组脑卒中病人的危险因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全套,肝肾功能分析对比,并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部位相关的多个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前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中位数是225.90 pg/mL,四分位数间距为596.00 pg/mL;后循环病灶组的中位数是750.95 pg/mL,四分位数间距为907.00 pg/mL。后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要显著高于前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两个部位间入院时的脑利钠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4)。通过入院时脑利钠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的ROC曲线,得出截点299.50 pg/mL。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水平≥299.50 pg/mL可以作为后循环病灶组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72.72%,特异性62.12%。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期区别前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网膜素-1(omentin-1)、鸢尾素(Irisin)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记作合并脑卒中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28例(NIHSS评分≤4分)、中症组39例(5分≤NIHSS评分≤20分)和重症组25例(NIHSS评分>20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8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良好组64例(mRS评分≤2分)。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单纯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单纯H型高血压组,分析合并脑卒中组患者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及omentin-1、Irisin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并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合并脑卒中组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显著低于单纯H型高血压组(P<0.05),随脑卒中神经缺损严重程度的升高,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逐渐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与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omentin-1最佳临界值为105.36 ng/ml,敏感度为78.23%,特异度为83.44%;Irisin最佳临界值为90.77 ng/L,敏感度为71.00%,特异度为61.43%。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异常降低,其水平与神经缺损程度和预后呈负相关,血清omentin-1、Irisin对老年H型高血压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及发病24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分为预后良好的观察组(NIHSS差值≥4分或≥50%)及预后不良的对照组(NIHSS差值4分或50%)。选取溶栓前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筛选不良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88例患者溶栓治疗后近期预后良好者46例(52.27%),预后不良者42例(47.73%)。4.5 h内接受溶栓者好转率为57.14%(36/63),4.5 h接受溶栓者好转率为32.00%(8/25),显著低于4.5h内接受溶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血糖、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变量是影响rt-PA溶栓疗效的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时间窗、血糖、NIHSS评分是影响rt-PA溶栓疗效的因素。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且血糖、NIHSS评分为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rtPA溶栓早期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6例,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目标血压140~150mmHg)106例和指南降压组(目标血压180mmHg)130例,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均在溶栓后1h内达标,维持72h。两组患者均于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24h后行多模MRI检查,获得DWI梗死灶和PWI低灌注区体积;观察比较溶栓治疗后1、3、7天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记录静脉溶栓治疗后1天内并发出血转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以及90天内的病死率。结果 236例患者中,210例得到可分析的多模MRI图像,其中强化降压组98例,指南降压组112例。溶栓治疗1天后,两组患者的DWI梗死灶体积均较溶栓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溶栓治疗1天后再灌注率分别为26.53%、30.36%,两组DWI梗死灶体积增加值、溶栓治疗1天后PWI序列低灌注体积、再灌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压组患者溶栓治疗后1、3、7天的NIHSS评分均低于指南降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压组的出血转化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指南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90天后的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rtPA溶栓患者脑组织低灌注和梗死面积无影响,有助于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小板活性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83例)和研究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HealthStroke 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04%vs. 78.31%,P0.05);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P选择素、hs-CRP、IL-6、TNF-α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其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味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将入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8),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及血脂、血液流变学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8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44/4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92%(35/48)(P0.05)。两组治疗8 d后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8 d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脂、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19年 10月~2021年 10月本院收治的 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为吞咽良好组(98例)和吞咽障碍组(9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并对 92例吞咽障碍组患者发病期间SAP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患者分为 SAP组和非 SAP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发生 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吞咽障碍组与吞咽良好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吞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梗死面积、梗死部位脑干比例均高于吞咽功能良好组(P<0.05)。92例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中有 34例患者发生 SAP,发生率为 36.96%。经单因素分析显示,SAP组与非 SAP组患者的性别、BMI、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病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 SAP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吸烟史患者比例、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均高于非 SAP组(P<0.05)。经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 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并发 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梗死面积大以及脑干部位梗死患者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且有部分患者会出现 SAP,而高龄、高 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诱发 SAP发生的影响因素,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常规、大便常规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P=0.014)。观察组血常规白细胞增多1例(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20.51%)(P=0.029)。大便常规白细胞、脓细胞及红细胞转阴率分别为97.44%、94.87%、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79.49%、79.49%(P=0.007;P=0.042;P=0.029)。腹泻[(13.41±4.78)h vs(28.74±5.69)h]、腹痛[(10.25±3.56)h vs(19.88±4.82)h]、发热[(6.03±1.13)h vs(9.34±1.97)h]及呕吐[(5.48±1.37)h vs(10.70±2.79)h]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01;P0.001)。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间的相关关系,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4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A、B、C三组,每组68例。24 h无创检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h脉压(24h PP)及白天脉压(d PP)、夜间脉压(n PP),记录冠心病的发生率、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比例,利用Person相关性分析IMT与冠心病发生率及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收缩压和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高血压在A组占54.41%,B组占60.29%,C组占79.4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41.18%、54.41%和91.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同冠心病发生率和24h SBP、d SBP、n SBP、24h PP、d PP、n PP呈正相关(r=0.876,0.448,0.378,0.476,0.443,0.491,0.438,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脉压升高以及非杓型高血压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IMT与冠心病发病率和动态血压参数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与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导管溶栓治疗组(A组)80例、机械辅助吸栓组(B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急性下肢髂股静脉血栓溶栓率B组(46.45±11.56)%显著高于A组(32.05±10.7)%(P0.05)。患肢消肿率B组(68.68±10.75)%和A组(41.34±11.2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溶栓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早期疗效好于导管接触溶栓。  相似文献   

20.
李志伟  杨才明 《蛇志》2000,12(3):27-29
为了进一步评价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院神经内科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 ,以安慰剂作为对照组 ,对 2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病例入选标准  (1 )症状发生在 2 4 h内并经头颅 CT扫描排除出血性卒中 ;(2 )非昏迷患者 ;(3)瘫痪肢体肌力在 0~ 4级 ;(4)年龄 35~ 80岁。1 .2 排除标准  (1 )妊娠 ;(2 )血压 >2 4 /1 6k Pa,用药后持续不降者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4)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5)昏迷 ;(6) 1周内应用纤溶药物及蛇毒类制剂 ;(7)过敏体质 ;(8)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