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绿芫菁属Lytta 9亚属的分类历史。记述了采自西藏的1中国新记录种:赛兰绿芫菁Lytta(Asiolytta)selanderi Saha,并对2个种的亚属分类地位进行了重新处理:Lytta(Lytta)battonii(Kaszab),Lytta(Lytta)sifanica(Semenov);列出了中国绿芫菁属已知种类的名录,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中国新记录种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首次报道绿芫菁属Lytta Fabricius, 1775印绿芫菁亚属Indiolytta Selander, 1960和端黑绿芫菁Lytta(Indiolytta)melanura(Hope, 1831)在中国的分布。标本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那才村,保存在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此外,给出端黑绿芫菁形态描述和特征图,并比较和讨论了该种与印绿芫菁亚属其他3种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记述中国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隐纹豆芫菁Epicautacryptogramaca,sp.nov.。新种与陈氏豆芫菁E.cheniTan,1958在外形上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唇基和上唇扁平并有刻点和毛,后者唇基前缘光滑厚实,上唇基部和端部光滑;前者触角被一色的黑短毛,后者基部3节则密生浅色毛;前者前足第1跗节正常,后者则变为宽卵形;前者的足完全黑色,后者的后足胫节棕至棕黄。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总结中国沟芫菁属Hycleus Latreille,1817并记述1新种:毛背沟芫菁Hycleus dorsetiferus sp.nov.及1新组合:多毛沟芫菁Hycleus hirtus(Tan,1992)comb.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针对斑芫菁族分类系统中伪斑芫菁属Pseudabris分类关系的不确定,选择该族6个代表种,对其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变化和分布位置做了记述、分析比较,提供了扫描电镜照片;基于14个触角特征的分析数据,构建了该族3个属和6个种可能的系统发育树。属间关系:沟芫菁属Hycleus+(伪斑芫菁Pseudabris+苹斑芫菁Mylabris);种间关系:(眼斑沟芫菁H.cichorii+大斑沟芫菁指名亚种H.phaleratus)+((长角伪斑芫菁P.hingstoni+长腹伪斑芫菁P.longiventris)+(苹斑芫菁M.calida+丽斑芫菁M.speciosa))。  相似文献   

8.
邵红光  侯艳君 《昆虫学报》1994,37(3):323-330
本文报道新疆20种芫菁雄性外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芫菁的雄性外生殖器主要由一个阳茎基和中间的一个阳茎组成,属于变异的三瓣型;2.不仅在外生殖器的结构上,在属,亚属和种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与外生殖器肌肉相联系的腹部第IX节背板和沟状小针突亦表现如此:3.上述结构特征同其它外部形态特征一样,可用在物种的鉴定分类上。  相似文献   

9.
记述芫菁科Meloidae中国1新纪录属,异角芫菁属Rhampholyssa,以及中国1新纪录种,斯氏异角芫菁Rhampholys sasteveni(Fischervon Waldheim,1823)。该属的主要鉴别特征是:触角8节,♂性第3~5节极为特化,背面观颊几乎不可见;♂额具发达纵隆脊并由侧面可见。提供了斯氏异角芫菁形态描述、生物学、寄主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细纹豆芫菁和大斑芫菁的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eimiM kl和大斑芫菁MylabrisphalerataPallas的求偶和交配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芫菁亚科 5族 1 3属 3 4种芫菁的性行为 ,并讨论了雄成虫在形态构造上对求偶和交配行为的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93,12(Z1):91-102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部,为河北省第一高峰。变化悬殊的地形,使其由低谷到亚高山草甸呈明显独特的垂直植被类型分布带,山势陡峻,谷路隘险,具有华北地区罕见的森林植被及丰富的植物资源。狭谷陡峰,葳蒐险奇的地形地貌,又形成了多变的气候特征,因此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真菌资源。作者1990年8月在该地区考察期间,共采集涉及林木、农作物、花卉、蔬菜等植物病害标本240份。本文报道小五台山的丝孢菌(Hyphomycetes)14属40种,其中有二个新种:(木来)木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coni Y.L.Guo, sp. nov.),五味子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schisandrae Y.L. Guo, sp. nov.)和7个中国新记录种:沼泽尾孢(Cercospora paludicola Speg.),白面子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ariae(Fuckel) U. Braun],薯蓣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dioscorae(Vassiljevski) Pons & Sutton],当归柱隔孢(Ramularia angelicae v. Hohnel),白芷柱隔孢[Ramularia heraclei(Oud.)Sacc.),莴苣柱隔孢(Ramularia lactucosa Lamb. & Fautr.)和虎耳草柱隔孢(Ramularia saxifragae Syd.)。(木来)来木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coni Y.L. Guo, sp. nov.)生于山茱萸科(Cornaceae)华尔特氏掠子木(Cornus walteri Wanger.)叶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次生菌丝体表生。无子座。分生孢子梗1-3根从气孔伸出或作为侧枝单生于表生菌丝上,近无色,分枝,曲膝状,1-2个隔膜,5.0-50.0 × 2.5-4.0 μm。分生孢子圆柱形,无色,链生并具枝链,0-4个隔膜,6.5-45.0 × 2.0-4.0 μm。在山茱萸科尚无菌绒孢属的报道,且该菌与已报道的尾孢属菌形态特征也不同,故定为新种。五味子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schisandrae Y.L. Guo, sp. nov.)生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nz.) Baill.]叶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菌丝体内生。具子座。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浅青黄褐色,不分枝,曲膝状,1-5个隔膜,20.0-75.0 (-95.0) × 4.0-5.0 μm。分生孢子圆柱形,近无色,链生并具枝链,1-4个隔膜,15.0-40.0 × 3.0-4.0 μm。五味子科既无尾孢菌属也无色链隔孢属的报道。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和图,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描述。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河北省丛藓科典型旱生藓类芦荟藓属(Aloina Kindb.)和盐土藓属(PterygoneurumJur.)植物4种,其中盐土藓属为河北新记录属,盐土藓[Pterygoneurum subsessile(Brid.)Jur.]和刺叶芦荟藓(Aloina cornifolia Delgad.)为河北新记录种。讨论了各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特点,绘制了形态结构图,并编写了河北省丛藓科芦荟藓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标本观察,发现描述自我国河北迁西县的毛茛科乌头属植物迁西乌头(Aconitum qianxiense W.T.Wang)与华北和东北地区常见的北乌头(A.kusnezoffii Reichb.)没有本质区别,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中国广西扩胸蟋属1新种,即周氏扩胸蟋 Cacoplistes (Laminogryllus) choui sp. nov.。新种与罗根扩胸蟋 Cacoplistes (Laminogryllus) rogenhoferi(Saussure, 1877)近似,可通过如下特征区别:后翅明显长于前翅;阳茎基背片向后渐变窄,且后缘中部具1凹口;内侧的阳茎基外侧突形状不同。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第一作者1990年采自河北小五台山的腔孢菌10属46种。其中有一个新种:杠柳生壳针孢(Septoria periplocicola Y.L. Guo, G.Z. Lu&J.K. Bai, sp. nov.),一个新组合:蒙栋盘柱长孢[Cylindrogloeum quercum (Miura) Y.L. Guo, G.Z. Lu & J.K. Bai, comb.nov.]和11个中国新记录种:蓟壳二孢(Ascochyta cirsii Dide.),唐松草壳二孢(Ascochytaclematidina Thum.),小孢星壳孢[Asteroma microspermum (PK) Sutton],卵孢小星壳孢(Asteromella ovata Thum.),胡枝子茎点霉(Phoma lespedezicola P. Henn.),糙苏茎点霉[Phoma phlomidis (Lev.) Cooke],绣线菊叶点霉[Phyllosticta filipendulae Sace.],六道木壳针孢(Septoria abeliae Byzova),糙苏壳针孢(Septoria phlomidis Moesz.),山箩卜壳针孢(Septoria scabiocola Desm.),黎芦壳针孢(Septoria veratri Saw.)。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并附图。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描述。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6.
通过标本和野外居群活植物观察,确认以前在我国仅记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大三叶升麻(毛茛科)在河北东北部、湖北西部、山东东部也有分布,属于典型的我国中部-东北部间断分布现象。讨论了这一间断分布类型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刺萼龙葵是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的检疫性外来植物,目前已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并对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急需明确其时空分布格局和潜在扩散动态,为其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实地调查、标本和文献查询途径获得的地理分布信息重建刺萼龙葵在我国的扩散历史和分布格局;其次,通过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其潜在的分布区;最后,融合时空动态和潜在的扩张趋势,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划定早期监测预警的区域。【结果】刺萼龙葵最早于1980年在辽宁省朝阳市被发现,其后不断沿河流和公路等扩散蔓延。2000年以后相继在内蒙古、北京、河北、吉林以及新疆等省区发现其入侵种群。截至目前,已扩散到了7个省的54个县区。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其在我国存在广阔的潜在分布区,目前还处在快速扩散阶段,没有达到饱和阶段。【结论】刺萼龙葵在我国还处在快速扩散阶段,远没有达到饱和,华北平原是其潜在扩散的高风险区,建议加强对其扩散前沿带包头、张家口、北京、秦皇岛一线的监测力度,以抑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8.
研究气候变化下物种适生区的分布格局与变迁,对于物种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取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与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在中国地域内的381个有效分布点和36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当前以及未来(2050和2070年)两种气候情景下(RCP4.5和RCP8.5)其适生区的分布格局,并分析了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影响柴胡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湿月份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以及海拔。影响狭叶柴胡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湿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以及海拔;(2)当前气候条件下,柴胡适生区总面积为1.4755×106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37%,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南部、山西东部、甘肃东南部、山东中部、河北中西部等地;狭叶柴胡适生区总面积为1.8034×106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78%,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和东部、内...  相似文献   

19.
报道中国啼蟋属Trelleora Gorochov 1新纪录种:褐啼蟋T.fumosa Gorochov,1988,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相关特征图。研究材料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