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调节蛋白是分布于血管内皮表面的质膜蛋白,其理化性质极稳定。在体内参与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的调节,通过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改变后者作用的特异性,加速抗凝因子蛋白C的活化,并且抑制血小板在微循环中的聚集释放反应。它有较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可作为蛋白C体外活性检测的工具酶,用于临床各疾病中高凝状态的观察。在某些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血栓调节蛋白可作为特异性的表面标志物,指导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接触系统生物学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凝血学说发放发生了概念性改变,认为体风凝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因子途径凝血过程的启动,以因子Ⅸ(FⅨ)为起点的内在途径凝血过程的放大,而接触系统并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已有资料表明,接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物学调制 主要作用包括调整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抑制粘附以及促进炎病等。它的改变与败血症、血栓性疾病等病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蛋白C(Protein 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它在凝血酶或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的作用下转变为活化蛋白C,即APC(activated protein C),APC有灭活Va、VIIIa及增加纤溶的活性,因此具有抗凝作用。蛋白S是蛋白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C/S缺乏是由编码蛋白C/S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易产生深静脉血栓,特点是首次发生血栓的年龄小,血栓发生次数多,且静脉血栓形成易造成肺栓塞,所以当临床上遇到有上述特点的静脉血栓患者时,应进行血浆蛋白C系统检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遗传性蛋白C/S基因的基因突变和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治疗上无临床症状的PC缺乏症者无需治疗,在术前或分娩前的抗栓治疗中,可输注PC浓缩剂、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或肝素,血栓形成时需做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激活因子在维吾尔族妊娠期妇女合并DVT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对入选对象血液中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烷B2(TXB2)、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妊娠合并DVT组、正常妊娠组、正常非孕组各组间三种因子的表达均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妊娠合并DVT的维吾尔族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的损伤;②血小板的活化和妊娠期凝血状态的改变对其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一定的关系;③为临床工作中维吾尔族妊娠期妇女DVT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血浆蛋白C、蛋白S抗凝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蛋白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糖蛋白,它为血浆丝氨酸蛋白酶酶原;凝血酶能将蛋白C转化为活化蛋白C(APC),在一种叫蛋白S(PS)的APC协同因子存在时,APC发挥抗凝活性,蛋白C和蛋白S缺陷或缺乏可引起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郑文波  瞿国伟 《蛇志》1999,11(4):79-82
蛋白C(ProteinC,PC)系统是存在于人血浆中的天然抗凝系统,由蛋白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和蛋白C抑制剂(PCI)组成。许多研究结果表明:PC的病理改变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C可作为血栓性疾病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PC和蛇毒PC激活剂有显著的抗凝溶栓效果,有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现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PC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学特性  PC是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由肝脏合成。PC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抗凝因子,约占血液抗凝活力的20%~30%,PC在微循环中的抗凝…  相似文献   

7.
组织因子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关键启动因子,近年来其在肿瘤细胞迁移等其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已逐渐被揭示.构建了融合有His标签的小鼠组织因子胞外区段重组蛋白基因,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得到大量可溶性重组小鼠组织因子.利用血浆凝集实验和鼠尾流血时间实验对此重组小鼠组织因子进行的活性检测表明,此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引起血浆凝血或缩短鼠尾流血时间.同时,利用此重组蛋白为抗原,制备了小鼠组织因子的小鼠源功能阻断性单克隆抗体,在血浆凝集实验中证明其对小鼠组织因子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利用此阻断性单抗,成功地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减轻了血栓形成,证明组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的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也是组织因子阻断性单抗在此类动物模型中的首次成功应用.通过此项工作,成功地建立了大量制备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重组小鼠组织因子蛋白的方法,并进而得到了小鼠组织因子功能阻断性单抗,为利用各种小鼠动物模型对组织因子在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对凝血-纤溶系统激活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活动期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各指标的检测和对比,探讨肠炎对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作用。方法:以20名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对照,检测20名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各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Ⅻ、Ⅺ、Ⅹ、Ⅸ、Ⅷ、Ⅶ、Ⅴ、Ⅱ,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D-D)。结果: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凝血因子Ⅺ、Ⅹ、Ⅸ、Ⅷ、Ⅴ、Ⅱ因子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别。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提示肠炎可以激活凝血-纤溶系统。  相似文献   

9.
Protein C为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的血浆蛋白,常以无活性的酶原状态存在于血浆中。它可以由凝血酶(thrombin)激活为活性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作用在内皮细胞上的Protein C通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Protein C受体、Protein C及蛋白酶激活受体。活性Protein C在缺血性缺氧、中风和感染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凝血,限制感染反应,有效的降低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血液制品特指血浆蛋白制品和相应的重组制品。根据临床应用的效能,血液制品可以分为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凝血因子类和微量蛋白制品等不同种类。血浆白蛋白制品是最早应用于战伤救治的血液制品,高纯白蛋白、重组白蛋白以及重组白蛋白融合药物的研发和上市开创了血液制品的新局面。肌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因其制备工艺相对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且不良反应可以接受而一直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随着新的适应症不断发现,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皮下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出现使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更加方便,已经成为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安全有效的替代品;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凝血因子和重组凝血因子类制品主要用于相应的先天性遗传性缺陷患者,纤维蛋白原、因子Ⅶ、因子Ⅷ、von Willebrand因子复合物、因子Ⅸ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因子Ⅺ、因子ⅩⅢ等制品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子Ⅶa和活化凝血酶原复合物对于治疗产生凝血因子抑制物的血友病病人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纤维蛋白原类制品和凝血酶在外科止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种微量血浆蛋白制品已经上市,如蛋白C、抗凝血酶、α1-抗胰蛋白酶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部分微量血浆蛋白制品也在研发和临床试验过程中,如C1-抑制剂、补体系统Ⅰ因子、α2-巨球蛋白、血清胆碱酯酶、铜蓝蛋白以及纤维结合蛋白等。尽管多种重组血浆蛋白制品已经上市,血浆来源的制品仍将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血浆蛋白新品种的研发仍是热点。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的研发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血液制品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脓毒症小鼠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小鼠分为Sham组、模型(Model)组、BMSCs组、GM-CSF-BMSCs组,每组1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细胞GM-CSF基因表达;记录24 h小鼠尾出血时间;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IL-10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血管组织形态;TUNEL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凝血酶(ATⅢ)、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VCAM1)、蛋白酶激活受体(PAR1)蛋白表达。结果:与CK组BMSCs比较,Transfection组BMSCs细胞GM-CSF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小鼠血管形态结构有明显的损伤,小鼠尾出血时间、Fib含量、血清IL-10水平和血管内皮组织AT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T、APTT、TT时间、血清IL-6、TNF-α、IL-1水平、凋亡率、血管内皮组织TF、TFPI、VCAM1、PAR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Model组比较,BMSCs组和GM-CSF-BMSCs组小鼠血管形态结构损伤明显减轻,小鼠尾出血时间、Fib含量、血清IL-10水平和血管内皮组织ATⅢ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T、APTT时间、血清IL-6、TNF-α、IL-1水平、凋亡率、血管内皮组织TF、TFPI、VCAM1、PAR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GM-CSF-BMSCs组各项检测指标优于BMSCs组(P<0.05)。结论:GM-CSF转染的BMSCs可减轻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张玲  陈静芳  陈磊  闫杰  王鹤  马庆良 《生物磁学》2013,(36):7176-7178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之一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浆中Hcy浓度升高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常刺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产生,而升高的hs—CRP可能导致血压上升。因此高血压和慢性炎症相互促进从而导致和加重了高血压。近年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升高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蛋白S在生理抗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蛋白S水平低下是血栓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蛋白S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可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本文就蛋白S的理化性质、蛋白S基因突变及多态性,以及与静脉血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微血管内皮细胞层是一层半选择通透性屏障,可以调节血液中的液体、溶质和血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在炎症刺激作用下,可通过旁细胞途径和跨细胞途径引起内皮通透性上升。旁细胞通路主要由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黏附连接和细胞与外基质的黏着斑组成。炎症介质,如脂多糖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激活多种蛋白激酶。活化的蛋白激酶主要包括Rho相关的卷曲蛋白激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蛋白激酶C、酪氨酸激酶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参与引发内皮屏障生化和结构改变,旁细胞通路开放,导致通透性上升。该文对上述蛋白激酶在微血管通透性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α1受体阻断药与山莨菪碱(Ani)形成的药物组合物改善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离体大鼠尾动脉血管模型研究α1受体阻断药及其与山莨菪碱的药物组合物的扩血管效应,角又菜胶诱发小鼠尾部血栓模型研究组合物对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α1受体阻断药中哌唑嗪(Pra)对血管环舒张率最大,达(82.6±8.9)%,作用强度最强,Ec50值为O.44μmol/L;山莨菪碱和哌唑嗪分别以不同剂量配伍组成组合物,能使角叉菜胶诱发的鼠尾血栓长度(啪)由24.6±4.6缩短到6.94-2.7,成栓率由86.6%下降到50.0%。上述新药物组合物能显著延长血栓小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er),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无影响;能抑制血栓小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6-酮一前列腺素F1a(6.Keto.PGF1α)含量的降低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栓烷B2(TXB2)的增多;并不在于扩血管作用的进一步增强上。结论:山莨菪碱和哌唑嗪组成的药物组合物具有舒张外周血管和改善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抗血栓形成机制分别与影响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功能以及促进纤溶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内皮细胞微粒是活化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表面释放的直径1μm的小囊泡。它是反映内皮功能的标志物。研究表明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微粒在炎症反应、凝血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等多方面能发挥有利和有害双方面的作用。脓毒症的研究进展和内皮细胞微粒密切相关。该文将就内皮细胞微粒与脓毒症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引起的病理性血管生成是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的关键环节。内皮细胞增殖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血管生成因子提供促增殖信号,而新近发现的多种内皮增殖抑制因子,如血管内皮抑素、血管抑素、血小板反应蛋白-1、微囊蛋白1、某些microRNAs和某些抑癌基因等,则通过抑制促增殖信号、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下调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生成。内皮增殖抑制因子可望成为病理性血管生成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以组分Ⅲ沉淀和血浆为原料制备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情况,为选择最适PCC制备原料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分别对以组分Ⅲ沉淀和血浆为原料制备PCC过程中中间品的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进行检定,分析凝血因子的活化情况。观察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过程中添加肝素能否抑制PCC中凝血因子的活化。结果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的PCC中间品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均不合格。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生产过程中添加肝素后,PCC中间品的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均不合格。以血浆为原料制备的PCC中间品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均合格。结论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会增加凝血因子活化的风险,新鲜冰冻血浆可作为制备PCC的原料。  相似文献   

19.
内皮抑素可抑制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血管形成是实体瘤生长与转移的基础。为了促进血管形成,肿瘤细胞可增加一系列血管形成因子的产生。但许多恶性肿瘤也可产生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如血管抑素(angiostatin)、血栓海绵素等。血管形成因子...  相似文献   

20.
凝血系统相关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与高血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YH  Liu BW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4):324-328
摘要高血凝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子,在As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及其它相关基因的突变及表达异常导致高血凝的产生。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V基因、凝血酶原基因、组织因子基因,抗凝系统的血栓调节蛋白基因、抗凝血酶Ⅲ基因,纤溶系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均与高血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