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芳  吕秀文 《动物学报》2000,46(3):303-307
采用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β-内啡肽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唾液酸水平,探讨弓状核区注射β-内啡肽对唾液酸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弓状核区注射β-内啡肽后,血浆唾液酸水平较注前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2)静脉注射胆碱能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弓状核区再注射β-内啡肽,血浆唾液酸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后,弓状  相似文献   

2.
梁福波  陈家津 《动物学报》1997,43(4):361-365
注射微量β-内啡肽入Wsitar大鼠侧脑室,探讨其对血浆唾液酸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后,血浆唾液酸水平对对照组明显降低,而且唾液酸水平降低的时间随β-内啡肽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2)静脉注射酚托拉明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血浆唾液酸水平明显降低;(3)静脉注射心复宁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血浆唾液酸水平明显降低;(4)静脉注射阿托品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  相似文献   

3.
张难  印其章 《生理学报》1988,40(6):529-538
本实验以电刺激鼠尾-嘶叫法和甲醛爪内注射-行为法两种测痛方法观察到:(1)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神经元胞体兴奋剂谷氨酸单钠(MSG)300μg/1μl 可引起明显镇痛效应。(2)双侧蓝斑内微量注射 β-内啡肽抗血清各0.1μl 可明显对抗 MSG 兴奋弓状核区神经元的镇痛效应。(3)直接在双侧蓝斑内微量注射 β-内啡肽各1ug/0.25μl 也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区注射 MSG 兴奋其中的 β-内啡肽能神经元群,可能通过下行纤维末梢释放 β-内啡肽,影响蓝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下丘脑弓状核区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这种镇痛效应随着反复刺激弓状核区次数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以致消失。即产生了刺激弓状核区的耐受。并且,随着停止刺激后时间的延长,此耐受又逐渐消失,最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刺激弓状核区镇痛和吗啡镇痛存在双向交叉耐受现象。上述结果提示:刺激弓状核区镇痛和吗啡镇痛在作用机理上可能有相似之处,刺激弓状核区镇痛可能通过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清醒家兔中,双侧损毁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腹侧部或在双侧PAG腹侧部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明显阻断电针对刺激下丘脑背内侧区引起的防御反应的抑制效应。双侧损毁PAG腹侧部或在双侧PAG腹侧部微量注射纳洛酮,也都能减低直接兴奋弓状核区对防御反应的抑制作用的程度,在PAG 腹侧部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则可抑制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以上实验结果提示,PAG 腹侧部的阿片受体可能参与电针抑制防御反应的机制。本文讨论了电针可能激活弓状核的内啡肽神经元并激活PAG 腹侧部的阿片受体而对防御反应发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下丘脑弓状核区是脑内合成β-内啡肽等物质的主要部位,并与脑内中缝背核、蓝斑等结构有密切的交互纤维支配。本实验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钠(MSG)损毁弓状核区的方法,观察对脑内β-内啡肽、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针刺镇痛的影响。MSG 处理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减少72%左右,脑β-内啡肽含量降低67%,针刺镇痛效应明显下降,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高于电针对照组;将 MSG 处理大鼠的垂体摘除后,针刺镇痛效应几乎消失,同时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则显著高于单纯 MSG处理组。本文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胆碱能系统对血量扩张引起利尿与尿钠排泄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在清醒大鼠侧脑室注射胆碱能药物,观察脑胆碱能系统对血量扩张引起利尿与尿钠排泄的作用。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后进行血量扩张引起尿流量、排钠量和排钾量显著增加(P<0.01)。侧脑室注射胆碱能 M 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血量扩张引起尿流量、排钠量和排钾量增加的效应比注射人工脑脊液组的均显著减弱(P<0.01);而侧脑室注射胆碱能 N 受体阻断剂六烃季胺后,血量扩张引起尿流量、排钠量和排钾量增加的效应与注射人工脑脊液组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或阿托品大鼠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肾血浆流量(RPF)在血量扩张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上述结果表明:大鼠脑胆碱能M 受体参与血量扩张引起利尿与尿钠排泄反应的调节。脑 M 受体的这种作用不是通过改变GFR 和 RPF,而可能是通过未明神经液递机制直接影响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相似文献   

8.
在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伏核内注射β-内啡肽抗体所对抗,在损毁下丘脑弓状核区(ARH)后该对抗效应消失。但损毁ARH并不影响PAG注射吗啡所引起的镇痛作用,也不影响伏核注射纳洛酮对于PAG内注射吗啡引起镇痛的对抗作用,以上结果提示,(1)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中有ARH及β-内啡肽能纤维参与;(2)除β-内啡肽以外,伏核内尚有其它阿片肽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大鼠中刺激弓状核引起的降压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电击足底加噪音刺激的慢性应激方法,使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获得持续性高血压。在这种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大鼠弓状核区微量注射0.3μL-谷氨酸钠(150mmol),可导致明显的血压下降。分别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背内侧区和蓝斑区微量注射0.3μl和0.1μlβ—内啡肽抗血清后,上述弓状核神经元兴奋导致的降压效应明显减弱。结果表明,大鼠获得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后,弓状核神经元的兴奋具有明显降压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弓状核β—内啡肽能神经元的下行投射纤维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孙祥莺  姚泰 《生理学报》1985,37(1):15-23
在清醒家兔中电刺激下丘脑背内侧区可引起血压升高、肾交感神经放电增加、心率减慢等一系列防御反应的表现。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一侧“足三里”穴20min,可明显抑制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这种抑制效应在停止电针后仍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可被静脉内注射纳洛酮(0.4mg/kg)翻转。预先注射纳洛酮也能防止电针的抑制效应。损毁下丘脑基底部包括弓状核在内的局部区域后,电针对防御反应的抑制作用基本消失。在弓状核区微量注射 L-谷氨酸钠(50mM,1μl)也可抑制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这种抑制效应同样可被静脉内注射纳洛酮翻转。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可抑制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弓状核区的内啡肽神经元可能在电针对防御反应的抑制效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Chen WF  Chen L  Lu XW  Chen JJ 《生理学报》1999,51(3):253-257
实验选择体重200-250g健康Wistar大鼠64只,采用麻醉大鼠中枢微量注射,分光光测定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侧脑室,弓状核(ARC)区注射β-内啡肽(β-EP)对大鼠血浆唾液酸(SA)水平的影响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1)侧脑室注射β-EP可明显降低血浆SA水平;(2)血浆SA水平在ARC区注射β-EP后明显降低,此效应可被M胆碱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或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所阻断;(3)A  相似文献   

12.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丘脑弓状核区和脑内参与痛觉调制的结构有复杂的纤维联系,脑内β-脂肪激素-β-内啡肽-ACTH 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亦主要集中于下丘脑弓状核区。本实验用电解损毁、H 刀游离和电刺激大白鼠弓状核区的方法,研究该区在痛觉调制和唇针镇痛中的作用。(1)电解损毁或 H 刀游离弓状核区后基础痛阈未见明显改变,但唇针镇痛效应均明显降低。(2)单纯电刺激弓状核区能明显升高基础痛阈;唇针和电刺激弓状核区同时进行时的镇痛效应比单纯唇针时的镇痛效应有明显提高。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下丘脑弓状核区在大白鼠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验在麻醉或制动的大鼠上进行。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中缝背核单位活动及其对刺激弓状核的反应,并观察注射纳洛酮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电刺激弓状核能明显影响中缝背核单位的放电活动,主要表现为抑制;(2)注射纳洛酮能翻转刺激弓状核对中缝背核单位放电的影响;(3)注射纳洛酮使中缝背核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增加。上述结果提示:刺激弓状核对中缝背核单位放电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时 β 肾上腺素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各部分变化及意义。 方法 :选择SD大鼠 ,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CON组 ) ,预适应组 (IP组 ) ,缺血 /再灌注组 (I/R组 )。以手术套管法造成左冠状动脉主干缺血及再灌注 ,损伤后取心脏用TTC法测梗塞面积 ,取血清测心肌酶改变 ,放射配基结合法测 β 肾上腺素受体 (β AR)密度及亲和力变化 ,生化法测AC活性变化 ,放免测cAMP水平。结果 :IP组较I/R组心梗面积明显缩小 (P <0 .0 1 ) ,心肌酶CK、CK MB、LDH明显降低 (P <0 .0 1 )。IP组受体密度较I/R组显著增加 (P <0 .0 1 ) ,两组受体解离常数无明显差异。IP组较I/R组AC活性增高 (P <0 .0 5) ,cAMP含量增加 (P <0 .0 1 )。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可缩小梗塞面积 ,减少心肌酶漏出 ,并使 β AR密度增高 ,cAMP产量增加 ,β 肾上腺素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可能参与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用 Wistar 大鼠80只。在乌拉坦麻醉下观察了电刺激弓状核对胃内压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其作用的中枢途径。结果为:(1)刺激时,胃内压显著降低;(2)分别电解损毁双侧蓝斑核和中缝背核,均可减弱弓状核的这一作用;(3)侧脑室注射纳洛酮不影响弓状核的这一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电刺激弓状核降低胃内压的作用需有蓝斑核和中缝背核参与,而弓状核内富含的β-内啡肽能神经元可能与这一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6.
实验在62只乌拉坦、氯醛醣麻醉兔上进行,用三碘季铵酚制动,由人工呼吸机维持通气。电解损毁下丘脑弓状核区或者在该区微量注射纳洛酮(2μg/1μl)可消除刺激腓深神经对刺激下丘脑诱发的期前收缩的抑制作用。在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吗啡(2μg/1μl)可减少刺激下丘脑诱发的期前收缩次数,而注射纳洛酮(2μg/1μl)则使期前收缩数增多。无论损毁延髓中线区或在中央灰质内微量注射纳洛酮(2μg/1μl),均可消除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吗啡(2μg/1μl)对刺激下丘脑诱发的期前收缩的抑制作用。因而,在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吗啡,可能经中脑中央灰质而发挥对刺激下丘脑诱发的期前收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AT1受体在脑内胆碱能刺激引起的钠水排泄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和方法 :本工作通过整体实验和免疫组化的方法 ,观察脑血管紧张素能AT1受体在侧脑室注射氨甲酰胆碱引起的促钠排泄反应中的作用和下丘脑室旁核TH IR的变化。结果 :用脑血管紧张素能AT1受体阻断剂Losar tan( 2 0 μg)预处理 ,可部分阻断侧脑室注射氨甲酰胆碱引起的促钠排泄反应和利尿作用 (P <0 .0 5)。免疫组化实验显示侧脑室给予氨甲酰胆碱后 40min ,下丘脑室旁核 (PVH)、室周核 (Pe)、弓状核 (Arc)和下丘脑前区后部 (AHP)的酪氨酸羟化酶 (TH )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增强。Losartan预处理后侧脑室再注射氨甲酰胆碱 ,除PaPo的免疫反应活性未发生明显变化外 ,上述其余神经核团的TH免疫反应活性明显下降。结论 :在脑胆碱能刺激引起的钠水排泄反应中有AT1受体的参与 ;阻断脑血管紧张素能AT1受体对胆碱能刺激引起Arc、Pe和AHP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兴奋性有下调作用。提示脑血管紧张素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通路在下丘脑室旁核等脑区共同参与介导了脑内胆碱能刺激引起的促钠排泄反应 ,同时血管紧张素能神经元还影响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肾胆碱能系统在大鼠侧脑室注射胆碱能激动剂氨甲酰胆碱(CBC)诱导的促钠排泄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整体实验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侧脑室注射CBC 0.5μg后,肾排纳量的变化和肾的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阿托品(30μg)阻断脑胆碱能M受体后,对上述效应的影响。结果:侧脑室给予CBC后40min,肾排钠量显著增加,肾近曲小管ChAT-IR显著增强(P〈0.05);阿托品阻断后,上述反应显著减弱(P〈0.05)。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胆碱能系统可能参与脑胆碱能刺激引起的肾促钠排泄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分别采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钠(MSG)损毁弓状核区及电刺激弓状核(ARC)区的方法,观察对脑和脊髓内亮-脑啡肽(LEK)、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MSG 大鼠脑和脊髓内 LEK、NE 含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端脑内 DA 含量显著升高。刺激 ARC 区后脊髓内 NE 含量明显上升。上述结果提示:弓状核区对端脑 DA 能系统可能具有某种紧张性抑制作用,而刺激弓状核产生的镇痛效应可能和下行 NE 能系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大鼠动情前期促黄体生成激素峰形成前后测定了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变化、下丘脑正中隆起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及弓状核区雌、孕激素受体密度改变和弓状核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动情前期14小时时血清雌激素水平开始升高(P<005),于16小时时达高峰。此时弓状核雌激素受体密度降低(P<005),孕激素受体密度增加(P<005),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减少(P<005)。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与血清雌激素及正中隆起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呈负相关(P值分别小于001及005),与弓状核雌激素受体密度变化呈正相关(P<001)。提示弓状核的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在此过程中可能受雌激素及其受体调控,下丘脑β内啡肽合成减少可能参与了排卵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