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猫视网膜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kitten retina, using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immunocytochemistry. TH immunoreactive (TH+) cells are already presented in whole amount and sectioned retina at first postnatal day (P1). According to soma size, shape, dendritic process pattern and immunoreactivity, two classes, type I or large dark staining TH+ cells and type II or small light staining TH+ cells are recognized. The TH I cells which consisting of normal placed DA amacrine cells, displaced DA amacrine cells and DA interplex-form-like cells, gradually mature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ent, while TH II cells decrease quickly and through disappear at P30. After eye opening TH I amacrine cells, especially their dendrites develop quickly. The soma diameters increase from 11.8 microns (P1) to 14.2 microns (P30). The dendritic fields increase in size and complexity. At P1 the thick radiating dendrites emerge from the cell body with small or large "spines" and many growth cones. At P13 the dendritic field is markedly enlarged and only a few growth cones can be seen on some stained dendrites. In addition, the dendritic spines are no longer apparent and they are a part of rudimentary rings. By P30 the dendritic plexus of TH+ dendrites and rings in the out most part of IPL, typical of the adult cells, are complete. The influence of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A cells after eye open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neurotransmitter chang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标记猫视网膜多巴胺(DA)能无长突细胞发育的中央—周边梯度。TH阳性反应的I型DA能无长突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呈现时空顺序的中央—周边梯度:(1)P_1时期分化较高的细胞,即染色深,胞体大,具有2—4支树突,分枝分布于内网状层(IPL),最外缘的星状Ⅰ_1类细胞大都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部位;而分化较低的细胞,即染色淡,胞体小,具有1—2支树突,分枝分布于IPL外层和中层的不规则形Ⅰ_3类细胞大都集中于视网膜的周边部位;介于两者之间的Ⅰ_2类细胞散在分布于整个视网膜。它们形成了空间分布上的中央—周边分化成熟梯度。(2)随着发育进程,Ⅰ_1类细胞数增多,分布区逐渐从中央向四周扩展,由占视网膜总面积的30%(P_1时)增至65%(P_6时),P_(13)时达97%。开眼后P_(13)时,由于Ⅰ_1类细胞分布已扩展至周边,中央区和周边区间细胞平均直径和树突发育成熟程度的差别逐渐缩小,Ⅰ型DA能无长突细胞发育成熟的中央—周边梯度明显减弱。至P_(23)时,周边区细胞对TH抗体免疫反应强度以及形态学上成熟程度均相似中央区者,上述中央—周边梯度特征则完全消失。I型DA能无长突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呈现时空顺序的中央—周边梯度特征是视网膜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它与视网膜中一些神经发生过程存在平行关系。它在视网膜神经发生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对神经发生的基础性研究和神经细胞移植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方法、相关细胞因子及检测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iu B  Xie JX 《生理科学进展》2001,32(3):259-26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 能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腺类固醇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可在垂体、下丘脑、中脑边缘系统和黑质-纹状体(nigrostriatal,NS)系统等水平影响DA能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而且,雌激素的使用剂量和时间的不同,可影响DA能神经元的活性。本文就雌激素与DA的关系及PD发病具有性别差异方面的新近进展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6.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一个主要病理特征就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目前研究认为该病理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蛋白质异常积聚、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异常、神经炎症、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人和动物模型中,中脑黑质有着明显的氧化改变。帕金森病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均会作用于线粒体,尤其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有着抑制作用,造成线粒体损伤,产生活性氧(ROS)。活性氧的大量产生造成脂类、蛋白质和DNA的氧化,从而加剧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线粒体和细胞损伤。多巴胺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活性氧,该自身代谢特点决定了多巴胺能神经元存在有较高的氧化应激,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在帕金森病病理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培养及其纯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模型,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方法用孕14d的胎鼠中脑嘴侧被盖部组织进行分散细胞原代培养,并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其纯度.结果本实验可观察细胞历时20~30d的生长过程,并观察到细胞生长的第7~11d是细胞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最适宜加入处理因素观察细胞变化.培养10d的神经细胞进行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胞浆被染成棕黄色的细胞遍布视野,阳性率达90%.结论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可保持结构和功能上的某些特点,提供了体内生长过程在体外重现的可能,可广泛应用于P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Ma YY  Kong SZ  Yang LJ  Meng JL  Lv LC  He M 《生理学报》2007,59(6):753-758
成年哺乳动物的某些脑区存在性别差异,即二型性,但中脑黑质是否存在性分化目前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成年大鼠中脑黑质是否存在二型性。将60只成年大鼠分成5组:(1)正常雌鼠对照组:(2)正常雄鼠对照组:(3)去卵巢组;(4)去睾丸组;(5)去卵巢后回补雌激素组,该组大鼠在去卵巢后的第7天开始连续3d给予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回补。所有大鼠在右侧黑质埋置记录电极,在清醒和安静的生理状态下连续14d记录黑质的P50听觉诱发电位(P50),之后作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TH阳性(TH^+)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正常成年雄鼠黑质的TH^+细胞数量较雌鼠少22.47%(P〈0.05),P50的T/C值也低34.72%(P〈0.01),提示正常成年大鼠黑质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二型性。与正常雄鼠相比,去睾丸大鼠黑质的TH^+细胞数量、形态和P50的T/C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正常雌鼠相比,去卵巢大鼠黑质TH^+细胞数量减少28.09%(P〈0.01),P50的T/C值降低30.85%(P〈0.01)。在大鼠去卵巢后的短时间内给予3d生理剂量的雌激素,15-20d后可观察到其黑质TH^+细胞数量、形态和P50的T/C值基本恢复到去卵巢前水平。结果提示,大鼠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数量、结构和功能活动上存在性别差异:内源性雌激素在维持黑质多巴胺系统完整性及调节其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mesodiencephalic dopamine,mdDA,neurons)由于涉及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和药物成瘾等多种神经疾病的病理过程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机制将给这些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近来的研究表明多巴胺能神经元轴突的导向由各种诱向因子决定,诱向因子主要由相应投射部位的细胞所分泌,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ephrins,netrins,semaphorins,Slits及它们各自的受体。介绍胚胎期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轴突导向过程及其主要诱向因子。  相似文献   

10.
移植视网膜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组段大鼠正常视网膜及移植视网膜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情况及其定位分布。方法 实验分正常视网膜发育组和移植视网膜发育组,应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结果 1、NOS阳性神经元最早出现于生后第五天(P5),P18时阳性神经元数目达到最高峰,2、移植视网膜具有正常视网膜的各层结构和相似的生长规律,NOS阳性神经元在生后第4天移植视网膜(TP4)中出现,TP12数量达到高峰值,TP22后降至正常成年鼠水平。结论 根据NOS阳性神经元的定位,分布,推测其为无长突细胞,移位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起源于前脑泡,结构简单层次分明,因此常被视为脑的简化模型。但近期工作证明,视网膜包含的神经活性物质(神经递质、调质和神经肽)种类之多、分布之复杂并不亚于脑。尤其是无长突细胞不仅包含多种递质和肽类,而且还有递质与肽类或肽类与肽类在一个细胞中的共存。对视网膜神经递质、调质和神经肽的研究将是探索脑奥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白鼠黑质多巴胺细胞化学分化的顺序(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采用酪氨酸羟化酶(HT)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合电镜技术,研究了大白鼠黑质多巴胺细胞发育早期的分化和分布的特征。最早的TH阳性细胞首先于胚胎13天在中脑吻端的腹侧出现;随后出现的TH阳性细胞从尾端和背侧逐渐加入早先出现的TH细胞。在染色程度和细胞形态上,黑质区域内存在一个腹—背和外—内方向上的梯度,即位于腹侧和外侧的细胞染色较深、细胞体较大、核小、突起明显;而位于背侧和内侧的TH阳性细胞染色较淡、细胞体小、核大、突起不明显。最早的黑质——纹状体纤维由位于中脑黑质外侧部分的TH细胞首先发出。电镜下,发育早期的TH阳性细胞中都能见到粗面内质网。随着发育进程,TH阳性反应加深,粗面内质网和其它细胞器也相应增加。结合前人有关黑质细胞发生和迁移的放射自显影研究结果,本工作提示,黑质多巴胺细胞在停止迁移后开始化学分化,化学分化与细胞形态分化同步,并存在一定的时空先后顺序,这一顺序可能由神经发生的先后顺序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CB逆行追踪、TH免疫组织化学和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观察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在间脑及中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TH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在第三脑室尾侧部和中脑水管全程的腹侧室管膜上及室管膜内,其胞体呈倒置梨形、圆形或椭圆形、多角形和梭形;在中缝背核内可见少量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的远位触液神经元;另在正中隆起部位TH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含量丰富.结论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存在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其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鼠胚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体外发育及靶细胞对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4天大鼠胚中脑腹侧神经元在体外进行分散培养,用抗酪氨酸羟化酶血清(TH)检测多巴胺(DA)神经元。培养24小时即可见TH阳性神经元,3天后数量开始增加,高峰出现在14天左右,此后逐渐减少。TH阳性神经元胞体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渐增大,核浆比例减少,表明神经元趋向成熟。收集培养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一电化学仪(HPLC-EC)测定其中DA递质的含量,在培养最初的72小时内其浓度极低,至15天时为初72小时的50余倍,此后开始下降,与DA神经元的形态发育同步。将中脑腹侧多巴胺神经元与其靶细胞纹状体神经元共培养时.TH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加.培养液中的DA浓度均为同期中脑腹侧神经元单纯培养时的一倍,TH活性也较单纯培养时为高,表明靶细胞能明显提高DA神经元的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用微量(1—3微克蛋白)等电点聚焦和SDS双向电泳对鸡胚视网膜发育的第4天(E_4)到第16天(E_(16))总蛋白图谱进行分析,并结合印迹的PNA免疫酶标反应,分析了总蛋白中与PNA结合的糖蛋白图谱的变化。E_4时没有看到PNA结合糖蛋白的任何阳性反应的斑点,E_6时这种糖蛋白的种数突然增加,约占总蛋白数的20%。新的糖蛋白增加的速率在E_6时最快,存其后的发育阶段(E_8—E_(16))慢于总蛋白增加的速率。这种糖蛋白大都是等电点在中性pH范围内,中等大小分子量的糖肽。视神经的总蛋白中含PNA结合糖蛋白数的比例高于同一发育年龄视网膜中的比例,这说明糖蛋白可能主要存在于质膜上。视网膜的总蛋白图谱相似于前脑的,但与视顶盖的更相近。本文对这种能与PNA结合,即含有D-半乳糖残基的糖蛋白在视网膜发育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15—38周龄人胎视网膜神经肽Y免疫反应(NeuropeptideYimmunorective,NPY-IR)神经元(以下称NPY-IR细胞)的发育。结果表明:①胎龄15周视网膜中央部已出现不同类型的NPY-IR细胞:位于黄斑及其周围外核层的为NPY-IR视锥细胞;位于内核层最内一列的为NPY-IR无长突细胞位于节细胞层的可能为NPY-IR移位无长突细胞或节细胞;内核层和节细胞层的NPY-IR细胞的突起均分布在内网层的第1亚层。②胎龄24周后,NPY-IR视锥细胞完全消失。③随着视网膜的发育,内核层和节细胞层的NPY-IR细胞数量增多,突起增粗增长,胞体分布由中央部扩展到周边部,其中内核层NPY-IR细胞的密度呈现从中央部向周边部逐渐降低的分布方式,节细胞层NPY-IR细胞则多数集中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和黄斑之间,形成较高密度的环状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组织化学方法对胎龄15周至36周的人胎视网膜含NOS神经元的发育进行了研究。胚胎15周视网膜颞侧半少部分神经元即有NOS的表达,20周视网膜含NOS神经元数密度达峰值。大部分含NOS神经元胞体位于内核层内带,只少部分位于节细胞层,其突起均分布于内同层,形成内同层的1、3、5亚层。含NOS神经元的形态各异,依据其突起的多少分Ⅰ、Ⅱ、Ⅲ等三种类型,其中Ⅱ、Ⅲ型含NOS神经元在28周以后才开始出现,且愈近晚期胎龄,它们所占含NOS神经元的数量比呈上升趋势。随视网膜发育成熟,含NOS神经元胞体均面积呈不断增大的变化。本文结果显示:人胎视网膜内核层含NOS神经元为无长突细胞,节细胞层的Ⅰ型含NOS神经元为移位无长突细胞,推测它们在视网膜的发育过程中对内网层突触的形成与修饰可能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恒温能力和产热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庆芬  蔡兵 《动物学报》1992,38(1):87-94
本文通过胎后各龄大鼠急性暴露于不同试验温度时的体温动态变化,显示大鼠体温调节的胎后发育有阶段性。同时表明肝线粒体的呼吸速率、氧化磷酸化及呼吸控制率等功能在胎后也有个发育过程。肝线粒体发育成熟时期,正是机体恒温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推测肝线粒体的成熟可能是体温调节发育的细胞机制之一。褐色脂肪细胞色素氧化酶和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表明褐色脂肪在大鼠新生儿阶段的体温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