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雅安高山姬鼠、黑线姬鼠、大足鼠和黄毛鼠的小肠内检获线虫23条(雄虫7条,雌虫16条)。经鉴定本种与爱氏纵纹线虫和舒氏纵纹线虫近似但有明显区别,定名为雅安纵纹线虫,新种(Longistriataya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   

2.
胸纹粗腿豆象Caryedon lineatonota Arora(图1) 雄虫:体长4.6—4.8毫米,宽2.3—2.5毫米.触角第五至十节锯齿状,除第三至四节端部边缘黄褐色外皆为黑色;头黑色,两复眼间呈网状结构,疏被金黄色毛;额中脊明显,与唇基相连;复眼大而突出,在触角着生处稍呈凹缘。前胸背板被全黄色毛,亚圆锥形,后缘中央稍向后突出,侧角尖;表皮底色黄褐,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纹,中纵纹每侧还有2—3条黑色纵纹。小盾片密被淡黄色毛,略呈三角形。  相似文献   

3.
1.这次在北京地区进行羊体内寄生蠕虫调查,经鉴定结果:共计吸虫2种,絛虫1种,线虫19种。以寄生线虫最为普遍,其中又以羊仰口线虫、美丽筒状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哥伦比亚节结虫及粗纹节结虫等5种线虫的感染率较高。 2.于山羊第四胃内发现一寄生线虫新种,定名为长交合刺奥氏线虫Ostertagia(O.)longispiculata sp.nov.,并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新种的主要特征为:雄虫体长8.925—9.572毫米。交合刺一对,等长,长0.280—0.302毫米。于距末端0.053—0.075毫米处分成3分枝。即:背枝,长0.053—0.075毫米,背腹面扁而宽;侧腹枝,长0.046—0.065毫米,较背枝细,末端呈锥状;中腹枝,长0.041—0.061毫米,宽度同侧腹枝,末端呈钩状。导刺带呈匙状,长0.083—0.099毫米。 3.瞪羚毛首线虫Trichocephalus gazellae寄生于锦羊的小肠内,为该虫一新的宿主,且为我国新纪录。 4.关于两种同物异名的讨论。我们考虑O.(O.)erschowi,为O.(O.)trifurcata的同物异名;O.(O.)hsiungi为O.(O.)buriatica的同物异名。并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5.附有奥氏亚属Ostertagia(O.)各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花背蟾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背蟾蜍(Bufo raddei)是我国北方习见的一种无尾两栖动物,属蟾蜍科蟾蜍属,又称芮氏蟾蜍。体长50—75毫米,体背具橄榄黄色或浅绿色不规则花斑,雌者更具鲜艳的红棕色花纹。体表粗糙有许多突起的小疣粒,雄者尤为明显,疣粒上多具红点,背中线有浅绿色纵纹,前肢内侧三指基部有明显的黑色突起,称婚垫,繁殖时用以抱雌,下颌具单一内声囊,鸣叫时,下颌皮肤外突呈白色半圆形,雌雄均具扁平而宽大的耳后腺,能分泌橙黄色带硫磺气味的分泌  相似文献   

5.
厚尾束首线虫Streptocara Crassicauda在寄生虫分类地位中隶属于锐形科(Acauariidae)束首属(streptocara)。通常寄生在家鸭和许多野生水禽肌胃的角质膜下,国内尚未见寄生于鸡的报道。1985年11月,笔者在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在本省40个县抽查解剖家鸡1395只,仅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叙永县1只家鸡的肌胃角质膜下发现10条厚尾束首线虫,感染率为0.07%,在国内属首次报道,所见如下:虫体灰白色,头端有两个圆锥形的唇,颈乳突一对呈伞形——顶端呈半月状,下缘呈锯齿形,有4—5个齿状突起。食道由肌质部和腺质部组成,神经环位于两部交界处。雄虫大…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镜检黑龙江省蜘蛛标本中,发现水狼蛛属一新种,报道如下: 锯水狼蛛 Pirata serrulatus,新种(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82年6月。 雌蛛体长5.3毫米,头胸部2.2×1.6毫米,腹部2.7×2.0毫米。背甲黄褐色,头部中央“V”形斑显著,胸部两侧有黑褐色宽带,两侧缘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纵纹的外侧有一细黑边。第一眼列短于第二眼列,背面观微后凹,惟正面观呈一直线,中眼显著大干侧眼。第二行眼甚大,眼径0.23毫米;第三行眼稍小,眼径0.16毫米。胸板略有灰暗纹。步足量度如下(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7.
四川猪球首线虫一新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捷  马福和 《动物学研究》1984,5(4):299-303
1979年4月,我们在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小猪小肠内,发现一种线虫,经鉴定认为系球首线虫属一新种,命名为四川球首线虫(Globocephalus sichuanensis sp.nov.)新种。 四川球首线虫Globocephalus sichuanensis,新种 虫体短粗,淡红色,固定后为黄褐色。虫体两端向背侧微弯曲,略呈弧形。角皮厚,达0.026毫米,具有细密的横纹,横纹的间距为0.094—0.013毫米。口孔开向背面,  相似文献   

8.
1978年11月,从湖南省芷江县的豹猫(Felis bengalensis)胆管内找到线虫5条,经鉴定,认为系节口线虫属一新种。湖南节口线虫 Arthrostoma hunanensis,新种。 模式标本 正模,配模,副模1 2。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虫体前端向背面弯曲,体表具有细小的横纹。口孔椭圆形,向着前背方,从侧面观,口囊呈梨形,深0.062—0.075毫米,宽0.049—0.061毫米,由8个板块组成,从背面观,除腹  相似文献   

9.
植株很小,匍匐状。假鳞茎近圆形,粗约3—4毫米,彼此紧靠而生于匍匐的根状茎上,呈念珠状,顶生1叶。叶革质,卵状披针形或矩圆状舌形,长4—10毫米,宽2—3毫米,先端锐尖,基部收窄,无明显的柄。花葶从假鳞茎基部侧旁发出,1—2个,直立,纤细,圆柱形,高7—10毫米,顶生1朵花,基部被长约1毫米的筒状膜质鞘;花梗连同子房长约4  相似文献   

10.
植物角质膜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宁  田英  方媛  彭励 《生命科学》2010,(8):729-735
植物角质膜是覆盖在植物最外层的一类有机混合物的总称,它是植物抵抗外界环境刺激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角质膜的研究进展,通过植物角质膜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生物学功能等几个方面对角质膜的研究状况做系统综述,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角质膜研究前景,以期为从事角质膜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植物角质膜及其渗透性与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质膜覆盖于陆生植物的地上部分,是植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第一道屏障,保护植物免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本文就植物角质膜的结构、成分、生物合成的途径及机理、渗透性及温度、湿度、活性剂对角质膜渗透性的影响,角质膜与植物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进展做系统综述,并对植物角质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77—1981年,作者曾四次到四川省峨眉山进行考察。发现山蛭一新种,现记述于后。 峨眉山蛭Haemadipsa emeiensis, sp. nov. (图1) 正模和副模15,四川省峨眉山,1,700米,1977年9—10月。其他副模32,1979、1980、1981年的7—8月,采自峨眉山的九老洞、晒石岩、大塆顶等处。模式标本存放于四川省西昌农业专科学校。 体呈半圆柱状,背面略隆起,腹面扁平。中等大小,体长11—29(平均19.2)毫米,体宽3—6(平均4.6)毫米,后吸盘直径2—5(平均3.0)毫米。背面黄褐色或淡黄褐色,腹面颜色较淡。体的背面和腹面均有大小不等并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背腹两侧的黑斑点前后密集连结成一条黑色的纵纹。背面正中两列感觉突的外侧从前到后有一条淡黄色条纹,其上一般无任何斑点。  相似文献   

13.
节肢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一个类群,其种数超过100万,占整个动物界种类总数的3/4以上。节肢动物是首批适应了陆地环境,真正的陆栖动物,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可以飞翔的种类。节肢动物整个体表覆盖着一层发达的角质膜(cuticule),又称外骨骼(exoskeleton),角质膜还衬在气管、消化道的前肠及后肠等管腔的内壁上。角质膜起着支持作用,又是肌肉附着的地方。节肢动物的角质膜可以保护其内脏器官,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体内,更重要的是能抵御陆地的干燥环境,阻止体内水分的过量蒸发流失。节肢动物具有角质膜,因而才有可能由水生环境向陆地环境发展,最终适应了陆地的干燥环境,而生存繁衍下来,形成了地球上最繁盛的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14.
1.本报告是根据1956至1962年间在华东地区8个城市对马、驴、牛、羊、猪等5种家畜寄生蠕虫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共获蠕虫77种,其中有吸虫4种、絛虫5种、线虫67种、棘头虫1种。 2.华东地区家畜寄生蠕虫种类以螺咽胃线虫Ascarops strongylina,长尾结节虫Oeso-phagostomum longicaudum,甘肃吸吮线虫Thelazia kansuensis,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蝇胃线虫Habronema muscae,小唇片毛细线虫Trichonema labratum,唇片毛细线虫T.labiatum,冠状毛细线虫T.coronatum,埃及毛细线虫T.aegyptiacum,鼻状环行线虫Cylicocyclus nassatum,普通代氏线虫Delafondia vulgaris,熊氏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hsiungi等12种线虫的感染率为最高。同时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种类。 3.对寄生于黄牛眼内的棒状吸吮线虫Thelazia(Thelaziella)ferulata,sp.nov.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新种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角质层有明显的横纹。交合刺短而粗,呈短棒状,在交合刺长0.118—0.149毫米,右交合刺长0.108—0.132毫米。肛前乳突10对,肛后乳突2对。  相似文献   

15.
以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和皂质芦荟为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气孔和角质膜的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3种芦荟属植物叶中芦荟素的含量。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3种芦荟叶表皮都覆盖有厚的角质膜,气孔下陷,表现出典型的旱生植物特征。但角质膜的纹饰和厚度在不同芦荟间有显着差异。木立芦荟角质膜表面呈瘤状突起,角质膜厚度为5~6μm,库拉索芦荟和皂质芦荟的角质膜表面较平,库拉索芦荟的角质膜厚度为3~4μm,皂质芦荟的角质膜厚度为8~10μm。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含芦荟素最高,库拉索芦荟叶含量较低,而皂质芦荟叶含量最低。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芦荟属植物叶表皮结构与芦荟素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记述中国片膜蓟马属1新种——纵纹片膜蓟马Ernothripslong itudinalis Zhou et Fe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送来寄生于一麻鸭肌胃角质层下结缔组织内的畸形绦虫标本。经鉴定,认为是膜壳属(Hymenolepis)的一种绦虫,由于异位寄生而发生畸形。因尚未见报道过,特记述并附图于后。虫体共5条,缠结于鸭肌胃角质层下形成的结缔组织囊内。虫体白色,带状、很小,全长6.3—8.1毫米,最宽在体后部链体处0.265—0.398毫米。头节椭圆形,大小为0.234—0.336×0.125—0.188毫米,其上具有一个突出的吻突,长约0.148毫米,有10个钩,钩长0.0387毫米,刃长0.0172毫米,柄长0.0215毫米,刃护尖锐略短于刃,长0.0107毫米。头节上无吸盘,只有数条沟纹。…  相似文献   

18.
植株高7—10厘米,无毛。鳞茎狭卵形,长5毫米,宽4毫米,鳞茎皮暗褐色,外面的长1—2厘米,撕裂成纤维状,向上呈颈部,里面的膜质;根纤细。基生叶1—2枚,长4—9厘米,宽0.5—1毫米;茎生叶3,互生,狭条形,长4—7毫米,宽0.5—0.8毫米。花单生,淡黄色带红色,长10—12毫米;花被片6,离生,脉5—7条,外花被片短圆形,宽3—3.5  相似文献   

19.
旋尾类线虫一新种(旋尾目:旋尾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在福建省采集的旋尾类线虫一新种,纹翼鸟胃线虫,新种Cyrnea(Procyrnea)strialata sp.nov.寄生于松雀鹰Accipiter vigatus nisoides的砂囊中。本新种两个发达的侧翼和雄虫的尾翼上均具波浪状的角质横纹而与其它种类不同。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桑寄生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荣兰  张奠湘  郝刚  胡晓颖 《广西植物》2004,24(5):426-i005
通过扫描电镜对中国桑寄生科桑寄生亚科8属18种和槲寄生亚科1属2种植物成熟叶的上、下叶表皮内表面和下表皮外表面进行了研究。内面观发现桑寄生科植物叶上、下表皮形状为多边形,垂周壁式样平直或稍弓形,常具有角质增厚,平周壁常覆盖厚角质或颗粒状、丝状角质增厚;气孔存在于上下表皮,通常下表皮较多,气孔的形状,特别是保卫细胞的形态在亚科间、属间或种间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气孔器类型为平列型或单圈型。下表皮表面观察了的角质膜和蜡质纹饰、气孔的形状,外部气孔缘及外部气孔缘内缘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亚科或属级水平上较为稳定,有的也表现出种间差异,有一定的分类价值。从气孔形态和外部气孔周围角质膜来看,两亚科显示出明显的不同:桑寄生亚科上、下表皮均具有内部气孔缘,而槲寄生亚科没有此结构;桑寄生亚科外部气孔周围角质膜增厚成环状,其上具增厚的条纹,而槲寄生亚科外部气孔周围角质膜增厚成脊状,不具条纹。这些特征支持槲寄生亚科作为独立1个科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