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漫话三叶虫     
“三叶虫”名字是怎么来的?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有一个名叫张华东的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了一种生在石头中的怪物。他当时还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单凭外形容貌看,颇似蝙蝠展翅,于是命名为“蝙蝠石”。直到本世纪的20年代,我国的古生物工作者才给以科学的解释和描述,指出这是三叶虫的尾部,它是生活在晚寒武世海洋中的一种节肢动物,距今已有5亿年了。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给三叶虫取的名字,因此我们也就将拉丁学名翻译为“蝙蝠石”或“蝙蝠虫”(图1)。  相似文献   

2.
壬午年末,北国正是银装素裹、呵气成霜的时节,我们为了进行蝙蝠系统发育研究,来到了素有“彩云之南”、“野生动植物王国“美称的云南省东南部,探访生活在祖国边陲的小鬼头。 云南省是我国蝙蝠最丰富的地区,位于屏边县的大围山是我们选择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老前辈们曾经来到这里采集了大量蝙蝠标本,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得益于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所提供的重要信息,也使我们下定决心要来此看一看。 屏边县城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却流露出与大城市不同的、几分难得的幽静和安逸。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副所长何永明先生及其同事热情欢迎我们这些慕名远道而来的探访者。  相似文献   

3.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是典型的夜行性飞行哺乳动物,它们的歇息方式给人的印象是倒挂于屋顶、树枝、洞穴顶部的岩石上等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常提出疑问:“倒挂着歇息的蝙蝠如何排便、排尿,而不弄脏自己身体?”。就此问题,我们对海南岛几种主要蝙蝠进行了行为观察,  相似文献   

4.
食鱼蝙蝠形态和行为特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食鱼蝙蝠种类、分布 ,及其形态结构、回声定位功能和捕食行为的研究成果。比较食鱼蝙蝠与近水面“拖网式”食虫蝙蝠在形态、回声定位信号及捕食行为方面的异、同 ,推测食鱼蝙蝠起源于“拖网式”食虫蝙蝠类 ;体形和回声定位信号的几种特异性是捕食行为进化压力 ,而环境是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蝙蝠听觉器的“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蝙蝠听觉的“视”功能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二种不同类型的回声定位蝙蝠所发现的超声信号特征,同时还讨论了回声定位的分辨率和该功能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终于有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由我的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蝙蝠研究专家张树义研究员带队,我们一行8人,包括来自德国和比利时的两位外国专家对湖北地区冬眠的蝙蝠种类进行了考察。2004年11月5日早晨,我们到达武汉后,乘上了事先租好的面包车,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神农架寻蝠之旅。  相似文献   

7.
《生物磁学》2014,(25):I0002-I0002
近日发表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的论文称。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涂长春等人在云南蝙蝠体内检测出了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经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抗原性分析表明,该病毒具备感染人的能力。推断其很可能是SARS病毒的祖先或“亲属”,为理清SARS来源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8.
在缪世利博士和马克平研究员“展开生态学研究论文作者署名、排名的讨论”的倡议下,笔者结合自身所了解的情况,浅谈了“谁应包括为作者,谁被致谢”、“第一作者的职责与责任”和“通讯作者的定义及作用”这几个问题的个人看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曾嘉鸣  赵华斌 《兽类学报》2020,40(6):560-570
近年来,健康的蝙蝠体内检测到了很多与人类传染病相关的病毒,包括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ARS-CoV)以及最近新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等。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是,蝙蝠在感染了这些病毒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人类可以通过研究蝙蝠的免疫系统获得抗病毒免疫的新知识。本文综述了蝙蝠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蝙蝠在天然免疫方面的特殊性:蝙蝠独有的飞行能力可能导致其演化出一套独特的抗病毒免疫响应机制,同时具有一套独特的机制限制炎症反应。蝙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1400种),超过了哺乳动物的五分之一。因此对蝙蝠免疫基因的多样性研究,将促进对蝙蝠特殊免疫机制的理解,对人类传染病防治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蝙蝠核型研究20年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20年来中国蝙蝠核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在已有的研究中,报道了39种蝙蝠的核型,中国尚有2/3的蝙蝠种类未进行核型分析。针对以往研究论文中存在部分种类鉴定有误、图表欠准确合理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提出了将蝙蝠核型研究与细胞分类和核型进化相结合的建议,以提高我国蝙蝠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英两国科学家日前圆满结束了对云南省蝙蝠的考察工作 ,并取得丰硕成果。两国主持项目的科学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研究员和英国 Bristol大学 Gareth Jones教授。据了解 ,两国科学家在前两年考察研究了北京、山西、河南的北方蝙蝠种类及广东、广西地区的蝙蝠后 ,今年将考察地点锁定云南。项目合作期间 ,双方互相考察了各国蝙蝠的野外生态现状 ,共同合作发表学术文章 ,有利推动了我国翼手类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英科学家调查云南蝙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不少杂志刊登了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文章,其中,“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突出的题目。这些讨论,对于研究原始社会史,对于弄清人与猿的本质区别和人类起源问题,对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的基本理论,不但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当前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统帅我们的科学研究。为纯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斗争。吴汝康同志《关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一文中提出,“从猿到人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完成的标志是开始能制  相似文献   

13.
除两极外,蝙蝠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与其接触的风险随之加大,例如蝙蝠飞入人类住宅现象时有发生,但目前缺少对此冲突解决方案的研究。本研究于2021年5至7月在吉林省长春市四家乡采集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样本,随后将样本放入废弃住宅,将人为驱赶、灯光、噪音3种干扰因素自由组合,设置8种干扰模式,分别为无干扰、仅灯光干扰、灯光加人为驱赶、仅人为驱赶、仅噪音干扰、人为驱赶加噪音干扰、灯光加噪音干扰、人为驱赶加灯光加噪音干扰,每种模式进行7次实验,每次实验放入1只蝙蝠个体并记录其飞出废弃住宅所用时间。结果显示,仅灯光干扰实验中蝙蝠未飞出住宅,其中,使用50 W灯源时2.00 h无飞行行为,使用20 W灯源时超过30.00 min未飞出;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无干扰模式中飞出用时最短,平均(5.14 ± 2.41)min;灯光加人为驱赶干扰模式中飞出用时最长,平均(22.71 ± 2.06)min;仅人为驱赶、仅噪音干扰、人为驱赶加噪音干扰、灯光加噪音干扰、人为驱赶加灯光加噪音干扰模式飞出用时无显著差异(P > 0.05),平均(12.60 ± 6.15)min。上述结果表明,不设置任何干扰是使蝙蝠飞出住宅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此结论为人类与蝙蝠相处方式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通报》2009,(7):16-16
习惯于夜行生活的蝙蝠,其敏锐的听觉和准确的回声定位能力令人惊讶,那么其视觉能力会因其夜行生活而退化吗?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态与进化实验室教授张树义带领的课题组与英国、爱尔兰学者的合作研究发现。所有蝙蝠的视觉都是有功能的,而且大多数蝙蝠仍有“双色觉”,能看到不止一种颜色。该联合课题组还大胆挑战“弱光环境促使动物视觉退化”的经典理论,提出了“感觉代偿”(sensory trade—off)的感官进化新机制,揭示了蝙蝠的视觉世界。  相似文献   

15.
洞穴型蝙蝠的栖息环境选择、生态作用及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成菊  吴毅 《生物学通报》2006,41(5):4-6,F0003
多数蝙蝠为洞穴型。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调查的结果,对洞穴型蝙蝠的栖息环境选择及其在洞穴生态系统中的特殊生态作用进行了探讨。针对目前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洞穴型蝙蝠的生存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干扰、破坏和污染而导致蝙蝠的物种多样性降低,加之国内对洞穴型蝙蝠研究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对洞穴型蝙蝠的栖息和捕食环境进行保护、对蝙蝠的多样性进行调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猿分野,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起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周作云同志《人猿分野辨》一文。以后我们即收到一些同志的来稿和来信,对人猿分野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现在再发表吴汝康同志《人和猿的界限问题》这篇文章,希望关心人类起源研究的同志们继续来稿、来信,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便在讨论中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起源理论的正确理解,更好地学习和宣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17.
2001年6月5日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视察。在朱敏所长和王元青副所长陪同下 ,路院长首先参观了电镜室 ,并对现代化手段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表示赞许。参观图书馆时 ,路院长还饶有兴趣地翻看了19世纪出版的图书。在标本馆 ,邓涛研究员向路院长汇报了知识创新工程“和政项目”的进展情况 ,路院长认真听取完汇报后仔细观察了来自和政的标本 ,并很专业地与邓涛研究员讨论了有关的问题。王元青副所长和朱敏所长分别向路院长介绍发现于辽西和贵州的大量珍贵化石。路院长对化石的走私和贩运出国问题表示了极大的…  相似文献   

18.
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蝙蝠物种丰富,分布广泛,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中一些蝙蝠种类还有迁飞的习性,与人类接触密切.迄今为止,已在蝙蝠体内分离到80多种病毒,其中一些是多种重大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染源,给人类公共健康和蝙蝠生物保护带来威胁.近年来,一些新病毒病的暴发,老病毒病的重返都与蝙蝠有关,如1994年澳大利亚爆发的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1,2],1997年澳大利亚爆发的梅南高病毒(Menangle virus)[3],1998年马来西亚爆发的尼巴病毒(Nipah virus)[4],以及Tioman病毒(Tioman virus)[5]等;而人类在防止蝙蝠传播病毒的同时,很可能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当而对蝙蝠物种的保护构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白石 《生命世界》2009,(2):32-35
2008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然而因为人类过度使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世界正在迈向比金融危机更糟的“生态信用危机”。蓝天碧水,鸟语花香,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这是我们梦想中的地球家园。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地方的天空灰蒙蒙,河流发出恶臭。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少植物和动物失去了生存领地,一个又一个珍贵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相似文献   

20.
知识果味派     
正是真是假蝙蝠是令人讨厌的祸害吗?众所周知,蝙蝠体内携带很多病毒,但我们不能因此把它们视为"祸害"或者讨厌鬼。相反,蝙蝠为人类的生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一只蝙蝠一个晚上就能吃掉1000多只昆虫。研究表明,它们每年所能提供的"生物杀虫服务"价值高达上百亿美元。除此之外,蝙蝠还能为植物授粉并传播种子,它们的粪便也可以用作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