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原生动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土壤原生动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多样性和巨大的生物量,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指示环境质量的状况及发展趋势。与其它土壤生物相比,原生动物的一些特征使其更利于成为监测生物。土壤原生动物各类群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有壳肉足虫和纤毛虫更适合作为土壤环境的指示生物。土壤原生动物在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环境监测中已经有了一些应用,但与在水体环境监测中获得广泛应用的水生原生动物相比,土壤原生动物用于环境监测才刚刚起步。土壤原生动物分类学研究的滞后和方法学上的欠缺是阻碍其作为监测生物的瓶颈。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土壤原生动物在环境监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原生动物在生物监测中的作用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在水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中,原生动物可作为指示生物来衡量水体的受污染程度。探讨了原生动物在水体监测中的作用及实际应用情况,展望了原生动物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许木启  曹宏 《生态学报》2004,24(7):1540-1547
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环节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在水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中 ,与其它较高等生物类群比较 ,PFU原生动物群落在水质监测应用方面显示了诸多优点。系统地阐述了原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介绍了原生动物评价水体污染的生态学基础及其优点和 PFU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在水质监测应用中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水质类型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典型案例研究 ,进一步论证了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利用典型沉水植物密齿苦草修复城市水体的技术,评价了生态浮岛技术对城市水体的净化作用,探索了滤食性动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研究表明,沉水植物恢复、生态浮岛和滤食性动物吸收转化技术可用于修复城市水体,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逐步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完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土壤原生动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土壤中存在着原生物动物,土壤原生动物起源淡水,尽管土壤原生动物与水生生动物有着千丝万继的联系,但由于对土壤环境的长期适应,它在群落组成,形态学,生理学及分布上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生生态系统中,pH是重要的非生物因子之一.pH可以通过影响水生生物的存活和繁殖,进而影响其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多度,最终决定水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1].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毒素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是湖泊蓝藻产生的一类肽类毒素,它的产生受到藻类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从而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有关微囊藻毒素性质、毒理毒性、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控制预防已成为关注热点。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性质、产生机理以及其与水环境、水生生物(水生植物、鱼类、无脊椎动物)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水生生物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作用,为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氚水在模拟水生-陆生生态系中的迁移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进入水体的HTO向陆地的迁移,1、进入水体的HTO将向系统各组分转移,池水中的 HTO单调地减少,底泥及水生生物中的HTO浓度皆在经历某一最大值后平缓地下降;2.HTO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存在于水生动植物和底泥中;3、HTO还明显地向毗邻的陆地和作物迁移,在一个半月期间,陆地系统中的总氚约占水体的24%。  相似文献   

9.
石臼湖原生动物种群分布及其同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臼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通江淡水湖。为探讨湖泊与入湖支流不同生境中原生动物种群结构及其相似性,于2012年平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对石臼湖及其周边入湖支流进行原生动物调查,研究河流和湖泊区域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同时与同一地区的相邻湖泊固城湖作对比,通过计算相似性指数,探讨原生动物对生境同质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原生动物57种,平水期种类多于枯水期;石臼湖河流区各站点原生动物相似性指数在Ⅰ~Ⅲ级之间,为完全不同-轻度相似;湖区站点相似性指数在Ⅱ~Ⅳ之间,为极不相似-中度相似;河流区种类季节之间的相似度极低(0.050~0.267),而湖泊区种类季节之间处于中等相似水平(0.250~0.375),说明河流区原生动物种类的季节变化较湖泊区明显,生物组成的异质性也高于湖泊;原生动物分布对水质有很好的响应关系,氮磷元素在影响原生动物种类组成和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通过石臼湖与固城湖及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的对比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境尺度的增加,生境的同质化会提高生物同质化水平,但超过景观尺度,原生动物地域性特征逐渐显现,即使生境同质,其生物也未必同质;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不同区域的生物相似性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拒马河原生动物和底栖动物初步调查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3月和4月,对拒马河(北京段)的原生动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且就其水质现状及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对环境污染的指示意义加以探讨。共鉴定出原生动物125种,底栖动物17种。结果表明,拒马河水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物种多样性高,水质生物指标综合评价拒马河水体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此外,通过对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在不同站点分布的差异分析,表明河流水体污染可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从水生生物指示种的变化,可预测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逐渐由热带、亚热带地区向温带地区扩散,并在全球众多水体中占优势,甚至形成水华。拟柱孢藻的大量增殖不仅影响当地水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其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还会在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作用下,最终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威胁。本文系统评估了拟柱孢藻的入侵和繁殖对当地水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造成的潜在影响,分析了拟柱孢藻入侵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拟柱孢藻入侵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拟柱孢藻自身特性及其入侵情况,还与当地水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和物种组成有关。因此,不同地域和时间范围内,拟柱孢藻入侵的生态后果有显着差异。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拟柱孢藻主要通过种间竞争作用、生态毒性作用及对水生细菌群落的调节作用等途径,影响本地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最后,针对拟柱孢藻入侵的生态后果、生物间相互作用及有效防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为全面认识拟柱孢藻入侵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氚水在模拟水生-陆生生态系中的迁移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进入水体的HTO向陆地的迁移。结果表明:1.进入水体的HTO将向系统各组分转移,池水中的HTO单调地减少,底泥及水生生物中的HTO浓度皆在经历某一最大值后平缓地下降;2.HTO中的而以自由水沉和结合态氚存在于水生动植物和底泥中;3.HTO还明显地向毗邻的陆地和作物迁移,在一个半月期间,陆地系统中的总而约占水体的24%。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有机化合物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水体,严重破坏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威胁着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因具有修复效率高、持续时间长、投入成本低,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在水体有机污染治理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生植物-微生物联合去除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现状,详细阐述了水生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不断完善和优化水生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为实现水环境有机物污染的统筹高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型生物群落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 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生境的水质特征。《水质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法》是我国首个生物监测国家标准, 被证明是一种快速、经济、准确的监测方法。然而, 由于PFU法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费时耗力且不易标准化, 严重阻碍了该方法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近年来, 环境DNA(eDNA)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微型生物形态鉴定的瓶颈, 能高效、准确地鉴定出水环境中包括微型生物在内的各种水生生物。为此, 文章提出微型生物群落eDNA-PFU法, 即基于eDNA技术改进的PFU法, 对微型生物群落进行监测。为了对eDNA-PFU法进行验证, 文章针对武汉东湖水体中的原生动物群落开展了预实验, 结果表明eDNA-PFU法较传统PFU法覆盖度与灵敏度均更高, 可以真实、全面、准确地揭示水体中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因此, 基于eDNA-PFU法的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有望为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生态考核提供新一代的生物监测标准。  相似文献   

15.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个体大、生长周期长、吸取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保持和恢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种群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水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可直接捕食浮游植物,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而改变鱼类种群结构可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从而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我国的生物净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在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技术研究方面有待提高,这将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及水体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易受污染的生态系统之一。水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别的水生生物可通过摄食、接触等多种途径摄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因此,监测水域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污染物对不同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筛选敏感、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生态毒理学研究和环境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因所需样品量少,且不需参考序列,可在整体水平上鉴定基因差异表达,成为水生生物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最佳方法之一。基于此,介绍了RNA?seq技术的基本流程与数据分析过程,对该技术在不同生态位的水生生物(如鱼类、两栖类、贝类、甲壳类等)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展开综述,并对RNA?seq技术面临的不足、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该技术在水生生物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水生态环境中污染物胁迫水生生物机制的阐明及污染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吸管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吸管虫亚纲Suctoria,全世界约有200多种.多数管固着生活,少数寄生和自由生活.常见种类有固着足吸管虫Podophryafixa.吸管虫喜食草履虫,在草履虫的培养液中若混入吸管虫,轻者会影响草履虫的培养,重则导致"全军覆没". 固着足吸管虫的成体为圆球形,虫体约200微米,身体的一端有一长柄,个体即借此柄附着在其他物体上.体表长有许多辐射状排列的触手,触手为中空的管状,末端膨大成球状吸  相似文献   

18.
尾草履虫毒性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作为水生食物链中重要一环的原生动物,愈来愈受到重视,用原生动物作毒性试验的报道也逐年在增多。 利用原生动物作为毒性试验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作为单细胞生物它与周围介质能够充分接触,与多细胞生物相比,对毒物的反应一般更  相似文献   

19.
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河道综合整治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河道治理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的原理和工艺。物理法介绍了调水、机械除藻、底泥疏浚等,该法治标不治本;化学法有混凝沉淀,它易造成产生二次污染;生态-生物法是国外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借助自然界自身的水体自净能力治理受污水体的一类新技术,包括河道曝气法、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技术,土地处理法等。同时也介绍了目前发展起来的最新河道治理工艺,如悬浮填料移动床、曝气生态净化系统和底泥生物氧化等多种方法,这类工艺是将生物法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原生动物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由于它们的核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核膜,因此这类动物应归属于真核动物。除生活在海洋的放射虫和有孔虫等,原生动物在形态上虽然是一个体形微小(一般在300微米以下)的单细胞动物,但它们又区别于高等动物的体细胞,而是一个完整的,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它们除具有一般细胞共有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外,还具有一般多细胞动物的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生殖和感应性等生理功能。因此,原生动物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奇特的单细胞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