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7年到1958年,曾在云南西双版纳进行过两次爬行纲动物的调查。依黄祝坚同志的两篇报告记有30种,分隶21属、11科。其中记勐养附近8科、10属、10种。1957年8—9月,笔者亦在西双版纳的思芽、普女、勐养、橄榄埧和尤景洪等地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的采集工作。回昆明后,因下放未能进行全面整理。1959年暑期,特去云南大学生物系查对标本。经整理结果:除其他地区暂不赘述外,仅勐养附近的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2.
云南西双版纳兽类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1957—1958年参加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进行兽类调查,两年间共在9个版纳(当地县以下的原行政区划)24个点进行了调查。1957年2—4月在版纳:勐海(曼卖、勐海)、景洪(橄榄坝、景洪)、勐养(小勐养、曼章、攀枝花桥)、勐旺(普文)等地调查。1958年4—8月的工作地点为版纳:  相似文献   

3.
热带森林是令人神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如果在其中能亲眼目睹到大型野生动物活动的场景,就更具魅力。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的“野象谷”生态旅游景区,就是一处让旅游者身临热带森林,观赏野象等野生动物活动的非常独特的区域。 “野象谷”位于西双版纳保护区勐养保护片范围内,距西双版纳州首府允景洪约60公里,汽车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中国云南省的1天牛新种淑氏并脊天牛Glenea shuteae sp.nov.。对与之最相似的变色并脊天牛G.decolorata Heller,1926进行了补充描述。提供了2个相似种的整体照片及外生殖器图片。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淑氏并脊天牛,新种Glenea shuteae sp.nov.(图1~6,16)新种淑氏并脊天牛与变色并脊天牛斑纹相似,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区分:雄虫3对足的爪均有且仅有外侧齿的外侧基部具小而尖锐的附齿(图16),而不是单齿式(图17);前胸背板具清晰的纵条纹;雄性外生殖器的阳基侧突正常(图4),没有不对称;腹部第8背板末端更加尖突(图5)。正模♂,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海拔850m,1957-06-14,臧令超采(IZAS)。副模:2♂♂,西双版纳勐阿,海拔1050~1080m,1958-06-01,蒲富基采(IZAS);1♀,西双版纳,勐阿,1958-10-01(IZAS);1♂,西双版纳勐遮,海拔870m,1958-07-06,王书永采(IZAS);1♂,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北37km,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海县过门山(22°1...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围山和鸡足山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的林下层鸟类以多物种、低密度为特征,而华南地区普遍以灰眶雀鹛单优势种为特征。为了探究云南其他地区林下层鸟类群落的特点是否类似于西双版纳以及云南的地形地势对林下层鸟类的影响,于2011年11月—2012年9月,采用雾网法研究了位于红河断裂带以东的滇东南大围山、滇西北鸡足山常绿阔叶林的林下鸟类群落。大围山张网5614网·h,捕获林下鸟类52种735只,隶属于13科3目;鸡足山共张网4731网·h,捕获林下鸟类45种413只,隶属于15科2目。大围山和鸡足山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低于西双版纳勐养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大围山和鸡足山优势鸟种占的比例高于勐养优势种的比例、尤其是灰眶雀鹛占的比例高,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留鸟物种组成相似性高、而与勐养相差较远,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候鸟的比例也高于西双版纳勐养地区候鸟的比例。本文分析了大围山、鸡足山和勐养的自然地理格局及其林下鸟类群落组成特点,认为云南红河断裂带对林下鸟类群落组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西双版纳橄榄坝的村寨附近的次生鉄刀木林内,有原鸡的活动踪迹。秋收时节,原鸡也三五成群至林边田间为害谷物。原鸡夜间多在树上的矮枝上过夜。每日黎明(上午5时左右)在滇南山区,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原鸡报晓的声音。音调与家鸡相仿而略尖,尾声不拖长。声音象“茶花两朶,茶花两朶……。”所以滇南的各族人民都俗称原鸡为“茶花鸡”。据我们在西双版纳勐养的井伞听到,原鸡报晓时间(4月上旬)较家鸡早,每天早上往往由于原鸡在山上报晓,引起全山寨的家鸡的和鸣。繁殖季节,此种情况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理坐标为北纬21 ° 41′、东经101 ° 25′,海拔560~600米,北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约70千米,南距老挝边境约120千米,西南距缅甸边境约75千米.云南人喜欢把小的山间盆地叫作坝子,勐仑是西双版纳的十二坝区之一."西双版纳"是傣语的音译...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两棲纲及爬行纲动物调查,自1957年2月8日开始工作,调查队从昆明出发经玉溪、元江、墨江、普洱等地(参考调查路线图),先后在版纳勐海即佛海(第一次2月16日至3月10日,第二次4月9日至4月11日)、橄榄坝(3月14日至3月22日)、版纳勐养(3月30日至4月11日)、尤景洪即车里(4月12日至4月18日)、思茅(第一次2月8日至2月14日第二次4月29日至5月9日),至1957年5月9日约计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方调查完毕。  相似文献   

9.
郑作新,郑宝赉(1961,1962),依万诺夫(1961)等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勐养、勐腊进行了鸟类资源调查。经二十多年的开发利用后,1983年作者在上述地区观察、采集、记录这些地区的留鸟种数,利用变量分析来对两次的留鸟种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种数的差异性变化分布来反映三地开发后的鸟类生境变化。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提供资助,云南省科委配套资助,从1994年开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MAB)国家委员会的主持与协调下,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执行,加拿大国家公园的专家提供咨询和合作,在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内勐养保护片开展了题为“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研究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加有效而实际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研究了保护区内各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状况以及有关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勐养保护区亚洲象微卫星位点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亚洲象肌肉样品提出的DNA为模板,从非洲象31个微卫星位点和5个已知亚洲象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勐养亚洲象的微卫星位点,进而对在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3年采集到的191 份亚洲象粪便样品中提出的DNA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基因分型、检测位点信息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6个位点中有14个位点能在亚洲象肌肉样品提出的DNA中成功扩增,且经测序证实为微卫星位点.其中9个多态位点能在185份粪便样品DNA中稳定扩增.勐养种群中,3个位点可能偏离Hardy Weubberg平衡,至少8个位点间无明显连锁存在,平均等位基因数3.78±1.72,平均期望杂和度0.32 ± 0.06,平均观察杂和度0.36±0.0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28 ,说明这9个位点适用于勐养亚洲象的遗传学研究.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于其他亚洲象种群,勐养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且等位基因频率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茶林及橡胶林区鸟类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83年5—7月,作者对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海、勐养和勐腊三个地区的茶林和橡胶林区的鸟类区系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若与开发前(郑作新、郑宝赉,1961,1962;A.И.伊万诺夫,1961)的记录对照,在季节时间上有所不同,但该地区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开垦种植为茶林、橡胶林及其它经济作物之后,反映出各林区现在的繁殖鸟种类减少很多,鸟类区系组成情况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李长江 《昆虫学报》1964,(6):903-904
1959年6月,我们教研组由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所捕获的灵猫(Viverra zibetha ash-toni)体外,发现了一种血蜱,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邓国藩先生鉴定为齿须血蜱(Hae-maphysalis dentipalpis Warburton et Nuttall,1909),在国内尚为初次发现,爰作记述如下。 雄性 体长3.8—4毫米,宽1.9—2毫米。体长卵圆形,最宽处恰在气门板后第一垛缘附近。由此向肩部渐趋狭窄,体后缘钝圆。体淡黄色。假头及足黄褐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西双版纳与泰国都有分布和栽培的641种植物的傣、泰土著名字相似性比较,发现这两个民族具有基本相同的民间植物命名的“双名法”。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的兰纳地区、北—东北部和其它地区泰族的植物土著名相同、相似的分别占0.69、0.57和0.37,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在内的经济植物和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植物。其主要成因包括他们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傣、泰历史渊源及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密切程度相关。其中,兰纳地区地处泰国北部,它不仅邻近西双版纳,而且在历史上,它们曾经同属于“兰纳王国”,两地的边界曾是“犬牙交错”,成为“曼比勐农”(兄弟之邦)。这样,使包括土著名字在内的佛教植物、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等的交流比泰国其它地区更加密切,相似性便最高。西双版纳傣族和兰纳泰族被视为尚存的标准“Tai”人区。因此,该研究对于中国Dai、泰国Thai、缅甸Siam和老挝Laos等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交流及其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研究, 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泰族, 相同植物的民间命名方法, 相似的植物土著名字, 相似的历史渊源成因, 科学与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陆蛭二新种(顎蛭目:山蛭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已报告山蛭属有七种,即森林山蛭Haemadipsa sylvestris Blanchard,1894(云南省景洪县金兰);日本山蛭Haemadipsa japonica Whitman, 1886(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养、勐腊、普文,南通区、勐罕、勐海等地);敏捷山蛭Haemadipsa zeylanica agilis Moore,1927(西藏自治区聂拉木樟木);盐源山蛭Haemadipsa yanyuanensis Liu et Song,1977(四川省盐源县盐边县);蛾眉山蛭Haemadipsa emeiensis Liu.1984(四川省峨眉  相似文献   

16.
顾芳 《人与生物圈》1996,3(3):25-26
最近,作为“一种知识,实践以及信仰的综合体系”,传统生态知识(TEK)常见于其存在的社会背景(内涵)的描述之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近年来,这种理解科学问题的方法似乎仅用此术语“相互制约法”就可来概括(Berkes 1993,5)。TEK的社会内涵(背景)一方面是人们所持的宇宙论或者说是环境的全球观。本文讨论的正是这一方面,还有TEK所体现出的人们的信仰这一方面。为此,这里要谈到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布朗族。我参加了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XBR)勐养片村寨调查项目,我想更多地了解布朗族。最初在保护区调查了其中的两个布朗族村寨,从中我知道了布朗族对自然界的已有的认识。认识的核心就是深信任何自然现象都是拥有灵魂。在发掘布朗族TEK时,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布朗族的传统信仰。这种信仰为各种实践提供了思想框架,也为行为规范的执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1985年1月13日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仓县捕获一雄性恒河猴(Macaca mulatta)约1岁,体重1.6公斤,外观正常。经过3个月的检疫,未发现异常情况,将该猴放入大铁笼内与其它10只幼猴一起人工喂养。1987年下半年,该猴全身被毛几乎脱光,1988年初全身长出白毛。猴子的脱毛现象比较常见,但脱毛后长出的新毛全部白化实属罕见。其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恒河猴白化症一例@许定泽$中国实验动物云南西双版纳灵长类中心!景洪 @赛白$中国实验动物云南西双版纳灵长类中心!景洪  相似文献   

18.
景洪哥纳香中一新型生物碱的分离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洪哥纳香 (GoniothalamuscheliensisHu)系番荔枝科哥纳香属植物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对哥纳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为生物碱和内酯类化合物。从哥纳香属植物中发现的生物碱主要为原小檗碱类 ,阿朴菲碱类和菲内酰胺类生物碱。内酯包括苯乙烯吡喃酮类和番荔枝内酯类。从哥纳香属植物中分得的内酯类化合物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为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化合物 ,我们对云南西双版纳产的景洪哥纳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中分离得到一个新型生物碱 ,含一被取代的尿素基团 ,在植物中少见。命名为景洪哥纳香碱 (…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创建于1959年,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中心。研究所内有一著名的“西双版纳南药园”,占整个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89年8月5—14日,作者等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5—9日)和勐远(12—14日)的自然石灰岩洞中捕获了大批白蛉。已定种名的有:长铗异蛉Idiophlebotomus longiforeps,云胜白蛉Plebotomus yunshengensis,上门白蛉P. tumenensis,江苏白蛉P. kiangsuensis,施氏白蛉P. stantoni,卢氏司蛉S. rud nicki,鲍氏司蛉S. barraudi,应氏司蛉S. iyengari,歌乐山司蛉S. koloshanensis和贝氏司蛉S. bailyi。此外有新蛉亚属一新蛉种,为对我国医学昆虫学专家李贵真教授的学术贡献表示敬意而名之为贵真司蛉Sergentomyia(Neophlebotomus)kueichenae。 文中对贵真司蛉做了详细描述,并与相近蛉种:应氏司蛉和坦博司蛉S. tambori进行了对比鉴别。正模(雌蛉):勐远岩洞,北纬21°24′,东经101°30′,海拔约1000m;副模:勐远岩洞及易武岩洞(海拔约1400m),皆存于暨南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