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7个叶绿体DNA片段(cpDNA)和2个核DNA片段(ITS和PZ8)的测序数据,对龙血树柴胡(Bupleurum dracaenoides Huan C.Wang,Z.R.He&H.Sun)8个居群的153个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分布式样研究。cpDNA片段分析结果显示:龙血树柴胡在物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d=0.862;Pi=0.00567),但居群内遗传多样性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遗传分化显著(Fst=0.959);而核DNA片段ITS和PZ8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其遗传多样性较低(Hd=0.532,Pi =0.00121和Hd=0.349,Pi=0.00060),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和失配分布分析结果发现龙血树柴胡没有经历过近期种群扩张事件,8个居群的153个样本从遗传成份上可被分为两组。研究结果将为龙血树柴胡的资源保护和发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邱彭华:附表     
《植物科学学报》2022,40(4):1-1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发现于山东的中国菊科新归化属种——史库菊属(Schkuhria Roth)和史库菊(Schkuhria pinnata(Lam.) Kuntze ex Thell.)。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叶片羽状全裂,裂片狭条形;总苞狭倒卵形;舌状花1~2枚或无,雌性;管状花4~8枚,两性;瘦果倒四棱锥形,鳞片状冠毛常8枚。提供了史库菊的彩色图片,简要介绍了该属的分布、史库菊的应用价值及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4.
《植物科学学报》2022,40(3):1-13
  相似文献   

5.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附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为斌  郭婧  盘波  张强  刘演 《广西植物》2017,37(10):1226-1226
物种多样性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合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新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共有44属67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其中特有属11个;特有种573种,占总种数的85.39%.种数最多的10个属依次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80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22种)、石蝴蝶属(39种)、半蒴苣苔属(39种)、芒毛苣苔属(38种)、长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1种)、吊石苣苔属(31种)、蛛毛苣苔属(28种)、汉克苣苔属(22种).在地理分布上,种数排名前10的省份(区)有广西(260种,33属)、云南(236种,30属)、贵州(96种,28属)、广东(93种,17属)、四川(85种,21属)、湖南(58种,13属)、西藏(39种,9属)、湖北(29种,15属)、福建(26种,13属)、江西(25种,9属).含中国特有苦苣苔科植物的属中排前10位的分别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78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19种)、石蝴蝶属(37种)、半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0种)、长蒴苣苔属(29种)、吊石苣苔属(23种)、蛛毛苣苔属(19种)、芒毛苣苔属(19种)、汉克苣苔属(11种).这表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苦苣苔科植物的一个分布中心,特别是石灰岩地区有着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马铃苣苔属、石蝴蝶属、半蒴苣苔属、石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等为我国典型的优势属.此外,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还对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调查、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已知苦苣苔科植物共有80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45个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至华南地区,其中特有种和狭域种十分丰富。由于苦苣苔科大部分种类仅适应于某些特化的微生境,因此极易因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致危。为更好地了解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风险,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且结合最近发表的新分类群中关于濒危等级评估的相关内容,辅以近年来实地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重新评估。同时,依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和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平台,首次创新了从新种发现和发表到濒危状况评估、即时启动保育和园艺新品种培育同步进行的物种保护新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必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紧迫性的认识;(2)针对濒危的尤其是被评估为极危(CR)和濒危(EN)的类群开展“抢救性”保护、迁地与就地保护和野外回归;(3)积极开展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结果和建议是将来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  相似文献   

7.
贡嘎山是横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座大山,是研究山地植物多样性和海拔分布的理想地区。为了探讨贡嘎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组成及海拔分布特点,该研究基于野外考察、标本采集鉴定及文献考证,对贡嘎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贡嘎山地区有石松类植物3科4属25种,蕨类植物有23科56属291种。(2)主要的珍稀濒危植物有6种,分别是高寒水韭(Iso tes hypsophila)、松叶蕨(Psilotum nudum)、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小叶中国蕨(Aleuritopteris albofusca)、玉龙蕨(Polystichum glaciale)和扇蕨(Lepisorus palmatopedatus)。(3)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75种、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56种、凤尾蕨科(Pteridaceae)54种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37种;优势属为耳蕨属(Polystichum)45种、鳞毛蕨属(Dryopteris)24种、蹄盖蕨属(Athyrium)24种和瓦韦属(Lepisorus)19种。(4)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有286种(93.77%)。随着海拔的上升,石松类和蕨类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2000~3000 m海拔段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为20科46属192种,3000 m以上物种多样性逐渐下降,4500 m以上仅分布有4种蕨类植物。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中国-喜马拉雅成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张哲  任明迅  向文倩  宋希强 《广西植物》2021,41(10):1683-1698
兰科(Orchidaceae)植物广布于除两极和极端沙漠地区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包括5个亚科800多属28 000多种。东南亚地区兰科植物种数约占世界的1/3,是兰科植物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通过查阅文献及书籍等资料,该文系统整理了东南亚兰科植物物种种类及其扩散演化历史,并对其生活习性和传粉系统进行了归类。结果表明:(1)东南亚兰科植物8 855种,分属5亚科17族26亚族240属;(2)主要生活型为附生的有127属6 000种以上,地生97属2 000种以上,腐生13属约100种,藤本4属40余种;(3)根据整理出的东南亚79个属的兰科植物传粉系统发现,有44个属含有自动自交的物种,具报酬物的传粉系统有花粉(仅见于拟兰亚科)、芳香类物质(仅见于香荚兰亚科)和花蜜(5个亚科均有)等报酬物类型。欺骗性传粉系统广泛存在于各个亚科,包括食源性欺骗、性拟态、繁殖地拟态和信息素拟态等类型。东南亚兰科植物在物种、生活习性及传粉系统都展现出极高的多样性,对这些生物学特点的总结将为兰科植物的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9.
兰属(Cymbidium)中,除了兔耳兰C.lancifolium以外的所有种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探究其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格局,该研究基于兰属植物已知的分布点和19个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兰属以及其中20种兰属植物在9种不同气候情景(当代以及未来2030s、2050s、2070s和2090s 4个时间段各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潜在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最干旱季降水量(Bio17)、年降水量(Bio12)和温度季节性变化(Bio4)是影响兰属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主导气候因子。(2)不同兰属植物在未来情景下的适生区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并且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也有所不同。其中,冬凤兰(C.dayanum)等8个物种的适生区面积整体呈扩张趋势,而西藏虎头兰(C.tracyanum)等12个物种的适生区面积整体则呈缩减趋势。该研究结果为兰属植物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兰属等濒危野生植物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究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入侵与南京市本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该文采用踏查及样方调查对其入侵地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入侵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200种(含种下单元),隶属于62科156属,其中被子植物195种,裸子植物1种,蕨类植物4种; 数量最多的是菊科(Asteraceae)和禾本科(Poaceae)植物,分别有25种和24种; 从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占多数,有133种,占所有种的66.50%; 此外,群落内尚有其他外来植物29种。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为40.00%; 其次是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为7.00%。(2)从植物区系看,非入侵地中植物科的区系分布型共4个,而入侵地植物科的区系类型仅有3个,其中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两者均有,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型仅在非入侵地中存在。非入侵地植物科的区系以世界分布型为主,有13科,占该类型群落中所有科的39.39%; 入侵地则以泛热带分布型为主,有16科,占总科数的45.71%。非入侵地中植物属的区系分布型有10个,而入侵地有12个,两者区系成分相近,旧世界热带型和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型仅在入侵地中出现。北温带分布型和世界分布型同为两者中最主要成分。入侵地及非入侵地群落属的区系R/T值分别为0.58和0.38,种系分化度分别为3.29和3.11。(3)重度入侵群落的Margalef指数(E)与非入侵及轻度入侵群落相比,显著降低; 此外,重度入侵群落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einer(H'')指数和Pielou指数(J)均显著低于非入侵、轻度入侵、中度入侵群落。(4)不同生境之间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的EDH''J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可为南京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的治理防控和生态恢复,以及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