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国际生物技术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近10年全球生物技术专利的文献计量分析,了解其年度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技术热点分布等,结合产业现状,讨论我国在生物技术专利方面的实力和在全球的位置,以期为我国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Derwent Innovation Index数据库中检索2001~2010年的生物技术专利,用TD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国际生物技术专利的数量从1996~2002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2年后缓慢下降;生物技术专利中的80%分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集中程度高;申请数排名前20位的专利权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利的技术热点有方法研究、生物医药和治疗研究、生物大分子研究等。美国、日本、欧洲研究机构的专利基础性较中国强,且更加注重产品开发。结论:我国的生物技术专利数量排名靠前值得欣喜,然而在专利的基础性及专利应用于产品转化方面,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仍有差距,我国生物技术研发应更加重视基础性研究,同时不断推动生物技术专利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肿瘤目前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危胁,肿瘤基因诊断是对肿瘤的各种原癌基因、抑癌基因进行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目前临床基因诊断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技术,具有普及率高、特异性好、简便快捷等特点。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可以用于已知基因突变的检测,快速了解突变状态,有效制定治疗方案,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主要基于专利数据,对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了全球与中国在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Innography数据库共检索到PCR技术相关专利16,939件,专利家族6,285件。在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领域中,荧光定量PCR技术占比较大,约占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总量的三分之一。从技术技术生命周期来看,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目前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美国是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的发展领先国家。该技术的主要来源国为美国,全球42.09%的专利来自美国,同时美国也是同族专利的主要分布地区。在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领域,排名前15位的顶尖机构中,来自美国的机构有7所。中国在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该技术领域申请的专利数量仅次于美国。中国申请的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的专利绝大多数都只在中国进行专利保护,并没有布局全球市场的意愿。  相似文献   

3.
抗体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肺炎不断传播,如何研发针对该病毒的抗体迫在眉睫。基于IncoPat数据库的专利信息和Cortellis数据库的药物信息,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申请趋势、技术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以及市场现状等维度对人冠状病毒抗体领域的专利进行态势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是专利技术拥有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专利保护的重点国家。中国科学院等3家国内机构进入全球前十位。人冠状病毒抗体产品研发主要以SARS和MERS为主,部分MERS抗体已进入临床阶段。研究结果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相关抗体研发提供数据参考与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对2017年新公开的专利进行分析,CRISPR技术领域的专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CRISPR系统提升CRISPR技术的基因编辑性能,包括降低脱靶效应、提升对靶基因的识别能力、降低毒性等;二是扩大CRISPR在健康、农业、工业的应用范围,提升其应用价值。主要专利权人除了包括对CRISPR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Broad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外,还包括波士顿儿童医学院、杜邦先锋良种等以CRISPR应用研究为主的机构与企业。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中国的研究机构在专利申请上也有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转基因育种研究的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事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权利保障。目前世界主要农作物的转化事件绝大多数被孟山都、先正达、拜耳等国外公司所掌握,其中约有40%的转化事件正在全球申请同族专利保护,有22件已在我国申请,并且有6件已获得授权。国外转化事件专利的权利要求平均约20项,重点保护了侧翼序列和插入序列等关键技术特征,限制了任何未经许可而进行商业化改造或利用的可能。我国几乎还没有转化事件专利,"华恢1号"虽然比较接近,但保护强度不够。因此我国必须重点培育转化事件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国外专利的追踪分析,提高我国转化事件专利保护的精准度,最终构建知识产权全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抗癌疫苗领域的整体情况以及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运用专利计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从专利申请量、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高被引专利等角度深入分析了抗癌疫苗专利的整体申请概况、重点技术领域和主要申请机构等情况.结果:研究发现抗癌疫苗的专利申请量从1993-2009年经历了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缓慢下降期,到2010年专利申请量又有所回升;专利申请总量最多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接下来是美国和中国;美国的公司/机构在抗癌疫苗领域的整体实力最强,其次是法国和日本;抗癌疫苗的研发主要涉及医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等领域,重点集中在医用配制品、微生物、酶、药物治疗活性等方面,其中关于疫苗生产、测试检测、载体、免疫刺激剂、野生型编码序列、肿瘤诊断等方面的专利比较多;抗癌疫苗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经历了萌芽期、增长期、瓶颈期.结论:抗癌疫苗领域虽遭遇技术瓶颈,但整体发展迅速,美国在该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专利优势,中国在抗癌疫苗研发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黄精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基于Innography专利分析平台,从专利申请、专利布局、专利技术来源、竞争态势、IPC技术类别等角度对全球和中国黄精研发的发展态势进行探讨,并在挖掘该领域核心专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核心专利的来源国家、专利权人及技术热点状况。研究表明,全球黄精研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拥有该领域大量专利,并掌握了绝大多数核心专利,黄精专利主要由企业申请,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青岛、浙江和山东的四家企业,申请领域主要分布在IPC-A部,其方向主要为包含黄精的草药配方、活性物质提取和含酒精饮品的开发。研究可为全面了解黄精研发的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对Derwent数据库中收录的,与DNA测序技术领域相关的专利申请数据进行了研究,分别从专利申请量及年度变化、生命周期、专利权人和专利发明人、专利的国际专利分类及德温特分类号等角度深入分析了DNA测序技术专利的整体产出情况、重点技术领域和主要申请机构的专利战略布局情况。通过研究发现DNA测序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主要推动者是经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9.
专利是技术的有效载体,通过专利态势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掌握技术发展脉络及发展趋势。基于专利信息,采用定量数据、定性调研与专家智慧有机结合的方法,从申请趋势、保护市场、领域分布、重要专利权人等多维度分析视角进行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专利技术态势分析。通过专利态势分析掌握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概貌,指出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专利法律状态和专利转让许可状况探讨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支撑中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决策。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本文对Derwent数据库中收录,在中国申请的与生物医药领域相关的专利申请数据进行了研究,分别从专利申请量及年度变化、生命周期、专利权人和德温特分类号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生物医药专利的整体产出情况、重点技术领域和主要申请机构的专利战略布局情况。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生物医药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效治疗恶性肿瘤的全新疗法。通过检索并分析CAR-T领域的专利申请文件,从中获得了国内外专利申请发展趋势、主要专利申请人、专利地区分布情况等信息,并重点综述了获美国FDA批准的首个CAR-T 疗法的所属公司——诺华公司CAR-T技术的研发路线,以及国内主要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情况。  相似文献   

12.
通过Thomson Innovation(TI)专利平台数据库中相关专利的检索,利用专利计量学的方法,从专利申请数量、受理国家、申请机构、技术生命周期以及研发热点等方面对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国际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目前整体呈快速发展趋势,并已趋于成熟。其中,美国的申请量最多,是全球最受重视的技术市场。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是全球最主要的专利申请主体,而且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活动也较为活跃。我国在水稻分子育种技术领域专利数量较多,并且具有一定优势,相关专利申请主体为科研机构和大学。对专利文献内容的深入分析表明,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挖掘和转基因技术是分子育种技术领域当前的研发热点。  相似文献   

13.
自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以来,疾病确诊速度随着病毒检测量的提升而加快。这对新型肺炎患者早日进行治疗与隔离,控制疫情扩散有重要意义。基于专利文献进行定量数据分析,结合定性调研,客观展示冠状病毒诊断技术的研发现状。通过专利申请趋势、保护市场、重要专利权人、重要专利等维度展示冠状病毒诊断技术的专利保护概貌,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支撑我国冠状病毒诊断技术的创新研发。  相似文献   

14.
【背景】黑色素具有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真菌生产是获取黑色素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与动植物相比具有更短的生产周期和更高的产量,并且易于实现商业应用。【目的】揭示真菌黑色素的生产及应用发展情况和创新趋势,为致力于真菌黑色素产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Inco 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通过对全球真菌黑色素相关专利进行检索统计,从专利涉及的菌株、专利技术构成、申请人专利价值等多维度对真菌黑色素相关专利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真菌黑色素在生产制备领域申请专利数量最多(50.56%),作为化工染料和化妆品原料应用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少(13.48%),涉及的真菌菌属主要有层孔菌属、短梗霉属、木耳属、纤孔菌属、粒毛盘菌属、灵芝属和曲霉属。目前真菌黑色素专利技术申请的热点领域主要在C12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突变或遗传工程)类和A61 (医学)类,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C12和A61将继续作为热点技术申请领域。中国申请的真菌黑色素专利数量最多,但拥有的高价值专利比例较低,较国外仍具有一定差距。【结论】我国科研人员需要加强在医药和化工领域核心专利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海外布局,增强与企业的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以抢占真菌黑色素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市场,并推动真菌黑色素相关专利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数字PCR技术作为第三代PCR技术迅猛发展,已被应用于无创产前筛查、病毒核酸检测及肿瘤液体活检等领域。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及Incopat专利数据库收录的与“数字PCR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的中英文论文和专利文献为数据源,利用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数字PCR临床应用现状与技术热点趋势,明确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弗雷德-哈钦森肿瘤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Bio-Rad公司等。中文文献发表机构中检验检疫部门和疾控中心占比较高。国内外数字PCR技术研究主要聚焦于肿瘤伴随诊断、病毒检测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中国数字PCR技术研究热情较高,专利申请已展现出国际领先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专利分析的转基因药用植物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药用植物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使用量均逐年上升。随着对药用植物需求和消耗的不断增加,许多药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面对日趋严峻的药用植物资源,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德温特数据库的专利信息,对收录的有关转基因药用植物领域的专利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全球和中国本土两个层面对转基因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核心技术、研究热点、技术分布与格局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转基因药用植物领域美国技术实力最强,而中国专利数量名列前茅,但其国际影响力尚且不足。研究结果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掌握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发展趋势提供必要的情报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3D生物打印产业技术研发态势和专利布局,以期为相关机构提供竞争情报,为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3D生物打印领域产业调研和技术分解,构造检索式获取数据,多维度量化分析领域专利。结果:3D生物打印产业发展可分为孕育期、萌芽期和高速发展期;该产业集中度较低,处于分散竞争阶段;申请人多依据地缘因素选择合作对象,合作方之间多为不同类型的机构;中国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比重已接近50%,但美国申请人的专利篇均被引频次仍远超中国;美国申请人更关注海外市场。结论:3D生物打印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有必要整合业内资源,打造产业集群;中、美两国在该产业都具有优势地位,中国亟待加强海外专利布局;综合权衡专利数量和质量,美国申请人的专利竞争力仍高于中国,中国需培育更多核心专利。  相似文献   

18.
Construction biotechnology includ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that make use of various microbes. The present technology landscape gives a perspective on how microbes have been used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s cement and concrete additives by analyzing patents filed in this technology arena. All patents related to the technology of interest published globally to date have been reviewed. The earliest patent filing in this technology domain was recorded in the year 1958 and the patenting activity reached its peak around mid to late 1990s. The early technology was mainly focused on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and other metabolic products as additives. Year 2002 onwards, biomineralization has taken precedence over the other technologies with consistent patent filings indicating a shift in innovation focus. Japan has been the global leader with highest number of patents filed on application of microbe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has topped the patent assignee list with maximum number of filings followed by Kajima Corp. and Shin-Etsu Chemical Co., Ltd. Most patent applications have claimed microbe based bio-products. Construction-related microbial technologies are mainly based on activity of different microorganisms such as urease-producing, acidogenic, halophilic, alkaliphilic, nitrate and iron-reducing bacteria. Sporosarcina pasteurii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microbe for bio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9.
文中简要介绍中国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在基因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战略框架,以及在此指导下,中国研究人员取得的卓越进展,并通过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的方法揭示中国基因技术研发现状。无论在论文数量和质量,还是专利申请数量方面,中国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国际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仍有待加强。未来中国还需要抓好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引入企业和社会的多方投资,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预防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风险等。基因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将为现代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主要的技术推动力,为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