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在“托莫特壳类(tommotiid)在我国的发现”一文中已经指出,在我国发现有小寒武古杯(Cambrocyathellus)(袁克兴、章森桂,1983,32、33页),限于篇幅,未加详谈。由于Cambrocyathellus在我国的发现,为我国与西伯利亚地台等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地层对比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的标本见于川北-陕南早寒武世中期的仙女洞古杯组合中。在仙女洞组的标准地点四川南江沙滩,Cambrocyathellus主要分布在仙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早寒武世早期地层中报道的直管螺型锥壳小化石并不都是软舌螺动物,其中还有环节动物(Annelida),如似软舌螺类(Hyolithelminths),托莫特类(Tommotids);腔肠动物(Coelenterata),如锥石类(Conulata)、钵水母类(Scyphozoa);原牙形刺(Protoconodonts),如原始赫兹刺(Protohertzina);分节动物(Agmata)中的Salterella,等等。但是,在这同时期中带有球状始部的直锥型小化石的归属问题并没有解决。一般认为带球状始部的直锥型小化石是竹节石Tentaculira始部  相似文献   

3.
新疆库鲁克塔格早寒武世古杯类早经报道,可惜标本丢失,未经详细研究。作者于1978年,随新疆地质局前寒武纪地层专题研究组前往该区,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于莫合尔山北坡采获早寒武世化石一批,其中除古杯类外,还有三叶虫、腹足类、单瓣类、腕足类、软舌螺等,本文着重报道古杯类和它的地质意义。一、化石层位本区寒武纪地层,历经Norin(1928—1932)、胡冰等(1959)、张日东等(1959)研究,下统称西大山组,命名地点即莫合尔山北面的西大山(插图1),化石有“三叶虫Palaeolenus、Redlichia  相似文献   

4.
湖南石门杨家坪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小壳化石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描述了湖南石门杨家坪组下段(本文命名为泥沙段)和灯影组顶部的小壳化石15个属、11个种和7个未定种(包括3个新属、8个新种)。它们分属于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海绵类、阿纳巴管类、牙形刺状化石、球状化石和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建立了二个小壳化石组合:上组合为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Kaiyangites multispinatus;下组合为Eocucumaria sinica-Huangshandongella yangjiapingensis。本剖面的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界线划在上、下化石组合之间。该区小壳化石的发现改变了我国过渡区内没有小壳化石的观念,为解决本区和邻区(川、鄂、黔)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5.
冯伟民 《古生物学报》2003,42(4):585-589
对滇东会泽雨碌、寻甸摆宰早寒武世梅树村期软舌螺壳质微细结构的研究表明,软舌螺壳的孔沟系统十分发育,壳的外层由分叉与合并呈纵向排列的长纤束组成,内层由横向分布的粒柬组成。在外层纤柬之间和纤柬内分布有大量的三角形或长椭圆形的孔洞,这些孔洞的长轴平行于壳的生长方向;在内层粒束之间或粒柬内有横向分布的长沟。内外层的沟孔可以相通。在一些软舌螺纵向和横向的切片中,均发现早期磷酸岩化作用中已被磷质颗粒充填的孔沟形态,这些孔沟分布相当密集,基本垂直壳面,几乎通达壳壁的顶底。多孔性的壳既反映了软舌螺对其特殊的生理和生态功能的要求,也反映了早期带壳动物的原始性和它们在早期生物矿化作用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生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研究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较早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最近十年来,随着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全国各地先后发现了许多富含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地点,大大丰富了小壳化石的资料,各地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面貌渐趋清楚,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下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生物地理分区很有必要。根据生物相、岩相特征及古地理位置三方面的因素可以将中国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沧浪铺期)小壳化石的生物地理区划分为8个大区:Ⅰ.扬子区;Ⅱ.过渡区;Ⅲ.江南区;Ⅳ.东南区;Ⅴ.西北区;Ⅵ.华北-东  相似文献   

7.
贵州凯里生物群中软舌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采自贵州台江县革东镇八郎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的软舌螺化石,计有1种,3相似种和1个未定种。即:Ambrolinevitus cf.ventricosus,Glossolites?sp..Haplophrentis?cf.carinatus,Linevitus opimus,Hyolithes?cf.cariniferus.凯里生物群中软舌螺特点是:1)壳体通常较大,呈宽锥形;2)背、腹壳区分明显,常具中槽或中脊;3)特别是以软舌螺目中的软舌螺科和线带螺科的软舌螺保存数量最多。完全与欧洲、北美相当层位中出现的软舌螺组合面貌相似;并与澄江动物群中的软舌螺在演化特征上是可衔接的。凯里生物群中的软舌螺除具有世界性属种外。还具地区特有的属种。这对研究软舌螺的地理分布、演化进程以及与凯里生物群组合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峡东地区下寒武统黄鳝洞组的古动物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描述了我国峡东地区下寒武统黄鳝洞组软舌螺类、喙壳类、似软舌螺类、寒武骨片类、异射骨针类以及其它动物化石共25属、37种,其中5新属、15新种。提出了黄鳝洞组有上、下两个化石组合。下组合以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 为特征,上组合以Paleosulca-chites-Lenatheca-Zhijinites-Heraultipegma-Sachites-Zeugites-Lapworthella 为特征。黄鳝洞组下组合化石相当于云南梅树村组下组合化石,可与四川麦地坪组下组合化石对比。  相似文献   

9.
软舌螺动物是华北板块寒武系小壳化石基本组成之一,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见证者。本文系统描述了华北板块南缘-西南缘(河南-陕西地区)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软舌螺化石9属14种及1未定种。包括直管螺类6属9种:Conotheca australiensis、Cupitheca holocyclata、Cupitheca costellata、Cupitheca? decollata、Tegminites hymenodes、Triplicatella disdoma、Triplicatella xinjia、Protomicrocornus triplicensis和Longxiantheca mira;软舌螺类3属5种及1未定种:Microcornus eximius、Microcornus petilus、Parkula cf. esmeraldina、Parkula bounites、Parakorilithes mammillatus和Parakorilithes sp.。基于大量保存的精美聚合标本,本文准确重建了锥壳和口盖在软舌螺不同属种中的配置。此外,新材料显示华北辛...  相似文献   

10.
陕南寒武纪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数量丰富,本文对其中的三类主要化石类型:软舌螺、似软舌螺类和阿纳巴管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软舌螺主要为圆管螺目,属于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且化石具有不同的壳体结构:主要分为单层壳和多层壳两大类,多层壳根据截面又可分为同心与偏心两类。单层壳与同心多层壳可能属于原生结构;偏心多层壳属于次生结构。对上述各类结构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的单层壳与次生多层壳居多,并推测原生多层壳体的出现可加固管体,是地球早期生物为应对同期食肉动物所进化出的生存对策。似软舌螺类的两属:小软舌螺属及小钻孔螺属在此生物群中均有发现。西乡生物群中的阿纳巴管类主要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Aculeochrea tripartitus和Anabarites isiticus,其中Anabarites isiticus的化石壳体表面具有细密生长纹,生长纹可明显分为较粗与较细两类,二者相间排列、重复出现,体现了生物不同的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11.
报道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纪早期水井沱组顶部灰岩中赋含的壳体动物群及一些骨骼化石,主要包括软舌螺、腕足动物、开腔骨类骨针、海绵骨针、原始赫兹刺、阿纳巴管、管状微体化石、单板类、古杯类等。初步研究认为软舌螺可归属为2纲3目8科9属,2种、2相似种和6未定种;腕足动物主要以乳孔贝和古圆货贝为主;单板纲归属为1科3属,1相似种、2未定种;分类位置不明的Coleoloides cf.prindlei Lochman,1956和Coleolussp.,归属1科2属,1相似种,1未定种。这些骨骼化石中,古杯类Archaeocyaths和9个其他微体骨骼化石种:如软舌螺四边螺类Quadrotheca sp.,中槽螺类Altaicornus sp.,线带螺类Linevitus sp.,似软舌螺类Hyolithellus cf. micans Bil-lings,1871和Coleoloides cf. prindleiLochman,1956,单板动物太阳女神螺类Securiconus sp.和Igorella cf. minuta,以及腕足动物乳孔贝类Eohadrotreta zhenbaensis Li and Hol mer,在峡东地区水井沱组尚属首次报道。该层位微体骨骼化石丰度大,分异度较高,海绵骨针粗壮,骨骼化石保存分散。  相似文献   

12.
报道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纪早期水井沱组顶部灰岩中赋含的壳体动物群及一些骨骼化石,主要包括软舌螺、腕足动物、开腔骨类骨针、海绵骨针、原始赫兹刺、阿纳巴管、管状微体化石、单板类、古杯类等。初步研究认为软舌螺可归属为2纲3目8科9属,2种、2相似种和6未定种;腕足动物主要以乳孔贝和古圆货贝为主;单板纲归属为1科3属,1相似种、2未定种;分类位置不明的Coleoloides cf.prindlei Lochman,1956和Coleolussp.,归属1科2属,1相似种,1未定种。这些骨骼化石中,古杯类Archaeocyaths和9个其他微体骨骼化石种:如软舌螺四边螺类Quadrotheca sp.,中槽螺类Altaicornus sp.,线带螺类Linevitus sp.,似软舌螺类Hyolithellus cf. micans Bil-lings,1871和Coleoloides cf. prindleiLochman,1956,单板动物太阳女神螺类Securiconus sp.和Igorella cf. minuta,以及腕足动物乳孔贝类Eohadrotreta zhenbaensis Li and Hol mer,在峡东地区水井沱组尚属首次报道。该层位微体骨骼化石丰度大,分异度较高,海绵骨针粗壮,骨骼化石保存分散。  相似文献   

13.
陕西西乡灯影组杨家沟段小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西乡灯影组杨家沟段地层中富含大量的小壳化石,除了软舌螺类、织金壳类和球壳类外,还有异常丰富的针棘状化石,这种针棘状化石是某种生物的外骨骼,鉴定为一个新形态属Acidocaracus,五个新形态种,并作了详细描述。 本文根据所发现的小壳化石与扬子地台其他地区,如云南梅树村渔户村组上部,四川麦地坪段,湖北神农架西蒿坪段所含化石可以对比,并与新疆乌什—柯坪—阿克苏地区的玉尔吐斯组化石群也很接近,从而推断早寒武世早期古海洋的海水通道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79,(3):233-266
本文系统地描述了湖北西部早寒武世最早期的单板类、腹足类和节壳类计42种,分属于31属、14科、7超科、6目,其中包括2新目、3新超科、7新科、25新属和39新种。建立了下寒武统最底部的单板类、腹足类的三个化石组合;依据化石组合特征讨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与对比。节壳类的发现,对探讨软体动物门的起源、演化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
扬子地台早古生代软舌螺化石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的标本采自云南昆明、晋宁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龙陵上寒武统核桃坪组、柳水组和江苏江宁上奥陶统顶部“新开岭层”。文中描述了软舌螺化石4属5种,1未定种。其中3新属3新种,再次丰富了早古生代碎屑岩地层中的软舌螺化石,对探讨软舌螺类演化进程,确定时代,进行地层对比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由10个以上门类化石组成,包括棘皮动物、水母状化石、蠕虫、海绵、软舌螺、三叶虫、腕足类、单板类、菌藻类、疑源类、一些分类不明的化石及遗迹化石。这一动物群形成于浅海陆棚环境,它是继我国已发现的、世界闻名的澄江动物群之后,在我国寒武系发现的另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  相似文献   

17.
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Choiidae)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描述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和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保存完整的斗篷海绵科(Choiidae)中斗篷海绵(Choia)和小斗篷海绵(Choiaella)化石标本,共计2属2种2未定种:Choia zunyiensis sp.nov.,Choia sp.,Choiaella avata sp.nov.和Choiaella sp.。Choia分布很广.在我国下寒武统澄江生物群及北美中寒武统的四大生物群中均有产出。Choiaella原仅产于我国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Choiaella的发现使其时代上延至中寒武世。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的发现及研究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8.
华中-西南区早寒武世古杯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早寒武世古杯化石过去研究甚少,先后由丁道衡、计荣森、王钰等进行过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那时认为古杯仅有一个层位。1965年在四川城口地区进行早古生代地层研究时,发现该区有三个古杯组合的层位。七十年代初开始对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系统研究以来,古杯动物群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对古杯动物群的序列、分布及其特征的认识都有了新的进展。华中-西南区早寒武世古杯共有四个层位,最古老的属于筇竹寺阶,为筇竹寺古杯组合,属种数量少,分布不广,个体小,构造简单,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报道湖北中部京山县郊发现的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该生物群由大量三叶虫、腕足类、软舌螺及少量鳃曳动物、双瓣壳节肢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组成。文中重点描述非三叶虫节肢动物Clypecaris?和棘皮动物Sinoeocrinus,两者分别为澄江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依据生物地层学证据,该生物群的时代大致为寒武纪第四期晚期(龙王庙期),与凯里生物群下部组合基本相当,稍晚于云南东部的关山动物群和峡东地区石牌组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该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华中地区早-中寒武世化石库的资料,扩大了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并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分布在扬子地台北缘的该类型生物群,这对寒武纪环扬子地台古生态的重建和多门类后生生物的演化都将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前言早寒武世海绵在文献中虽屡有报道(Rigby, 1976, 1986),但多为分散式保存的骨针,关于海绵骨骼整体化石的报道则极鲜见(Walcott,1886, 1889; Rigby, 1987)。云南澄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保存大量完整海绵骨骼化石和层位最低的唯一产地。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为重建海绵类早期历史提供了新的较可靠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早寒武世地层中所发现的大量海绵骨针均为四射类型的事实,推测这一时期的海绵分异度低,主要由六射海绵少数分子所组成,普通海绵极稀少,还未得到发展(Rigby,1976,1986)。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以上的推测恰恰相反,实际上,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海绵在演化上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普通海绵已高度分异并成为海绵类中最主要的优势生物类型。在分异度、物种结构、骨骼结构方式和复杂程度等方面均表现了筇竹寺期海绵动物群与中寒武世布尔吉斯海绵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表明,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早期(筇竹寺期)已达到演化上的第一高峰,在其后筇竹寺期到布尔吉斯期将近3千万年的地质历程中处于缓慢的渐进式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