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许多多年生克隆植物来说,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光是限制因子时,随着立地密度的不断增加,克隆分株的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逐渐增加。本文观测了乔木状高大竹类植物毛竹竹笋的出生与存活过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生率,即每样方的出笋数,明显地随着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更确切地说,竹笋的数量,不管是出笋数还是活笋数,都明显地随着带新叶(1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带老叶(2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相关性不显著。并且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这可能是由于对毛竹来说,其立地总是比较开敞,而且,其竹笋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直接需光的。  相似文献   

2.
对许多多年生克隆植物来说,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光是限制因子时,随着立地密度的不断增加,克隆分株的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逐渐增加。本文观测了乔木状高大竹类植物毛竹竹笋的出生与存活过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生率,即每样方的出笋数,明显地随着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更确切地说,竹笋的数量,不管是出笋数还是活笋数,都明显地随着带新叶(1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带老叶(2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相关性不显著。并且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这可能是由于对毛竹来说,其立地总是比较开敞,而且,其竹笋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直接需光的。  相似文献   

3.
慈竹母株大小对克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克隆生长在慈竹种群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基径和生物量两个指标同时衡量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母株大小,并分析了母株大小对新竹笋产生、竹笋大小和根茎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1)慈竹的成竹基径与一级母株基径、二级母株基径以及与2龄和3龄母株平均单株生物量呈正相关,但是成竹基径随一级母株基径增加比随二级母株基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快得多;2)慈竹母株大小与各样方中出笋数、活笋数和死笋数无显著的正相关;3)发笋母株的基径显著大于未发笋母株,但发一个笋母株与发两个以上笋母株的基径无显著差异;4)母株基径、2龄和3龄母株平均单株生物量都与根茎的长度和粗度呈显著正相关,且竹笋基径与根茎粗度也呈显著的正相关。母株大小对慈竹竹笋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根茎实现的。总之,慈竹的克隆生长在个体水平受母株大小制约。  相似文献   

4.
毛竹的无性系生长与立竹密度和叶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竹为单轴型散生竹,属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原产我国亚热带地区。由于其个体高大、生长迅速、产量高、材质好、分布广,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本文应用无性系生长生理整合的理论,从种群统计学的角度,探讨了毛竹林立竹密度与叶龄结构对其无性系生长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毛竹叶的生活期为两年,1龄新叶的光合能力比2龄老叶高,每样地的出笋数、活笋数与带1龄新叶的立竹数呈正相关,而与带2龄老叶的立竹数相关性不显著。另外,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本研究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常见的毛竹林产量大小年交替变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opsis daii)和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两种丛生竹生物量分配及克隆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硬头黄竹秆生物量比例显著高于撑绿杂交竹, 枝和叶生物量比例显著低于撑绿杂交竹, 硬头黄竹具有更高的养分同化效率。硬头黄竹与撑绿杂交竹的繁殖率无明显差异, 但其退笋率显著低于撑绿杂交竹, 表明硬头黄竹具有更高的繁殖效率。此外, 与撑绿杂交竹相比, 硬头黄竹的成竹根茎更长, 资源开拓性更强。两种丛生竹的新竹生长与母竹数量、大小和年龄结构具显著相关性。硬头黄竹产生的竹笋质量高, 具有较高的成竹率, 生长策略类似K对策; 撑绿杂交竹产生的竹笋数量多, 但退笋率较高, 类似r对策。硬头黄竹和撑绿杂交竹的成竹数(成竹胸径)与母竹数量(母竹胸径)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可以用线性模型模拟。  相似文献   

6.
毛竹笋体的生长极其迅速,在快速生长阶段,日平均生长量为35—50厘米,在高峰时可达1米(熊文愈,1962)。但出土的毛竹笋不是全部都能生长成竹,不成竹的笋称为退笋(退败),约占出笋的50%,除部分为虫害所致外,生理退笋占很大比例。本文从生理角度来研究毛竹笋体的生长和退败与内源生长调节物质的关系,为减少或克服生理退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毛竹的无性系与立竹密度和叶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睿维.  MJA 《植物生态学报》1997,21(6):545-550
毛竹为单轴型散生竹,属典型的无怀系植物,原产我国亚热带地区,由于其个体高大,生长迅速,产量高、材质好、分布广、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本文应用无性生长生理整合的理论,从种群统计学的角度,探讨了毛竹林立竹密度与叶龄结构对其无性系生长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毛竹叶的生活期为两年,1龄新叶的光合能力比2龄老高,每样地的出笋数,活笋数与带1的龄新叶的立竹数呈正相关,而与带2龄第的立竹数相  相似文献   

8.
【目的】早竹是一种重要的笋用竹种,人工经营的早竹林出笋率高、经济价值大。然而一些蝇类寄生于早竹笋内,导致竹笋品质降低、竹林退笋率增加。通过研究早竹林内蝇类种群动态和物种多样性,为科学防治笋蝇提供依据,以降低早竹笋的退笋率,增加竹笋产量,提高早竹种植的经济效益。【方法】采用黄板诱捕法调查早竹林内蝇类的多样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环境因子对蝇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并使用变异分解的方法分析了空间变量和环境变量对蝇类β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早竹林内共诱捕到的蝇类有8科10种,其中竹笋绒茎蝇Chyliza bambusae、江苏泉蝇Pegomyia kiangsuensis、横带花蝇Anthomyia illocata、常齿股蝇Hydrotaea dentipe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是早竹林内的优势物种;黄板周围1.5 m范围内成竹数量和幼笋数量对蝇类的多样性有显著性影响,早竹林内蝇类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成竹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空间变量单独对蝇类β多样性的解释量为8.54%,环境变量单独解释的量为28.84%,两者共同解释的量为10.46%,不能被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解释的量为52.16%。【结论】本研究展示了早竹林内蝇类多样性变动的动态,并阐释了蝇类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对于竹林害虫的综合治理、提高竹笋产量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糙花少穗竹是福建优良乡土竹种,笋材两用,其竹鞭、竹笋、幼竹生长节律与单轴散生竹毛竹相似。竹鞭垂直分布多数在土层20 cm范围,4~15 m长的鞭系占78.1%,发笋期较集中在3月中下旬,单个笋重为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从笋出土到幼竹高生长停止,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但竹鞭垂直分布比毛竹浅,出笋期比毛竹早,且出笋没有明显的大小年,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自然分布区可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竹鞭生长与发笋成竹规律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垦复改造荒芜野生竹林,2~3年即可郁闭成林。  相似文献   

10.
雷竹克隆系统出笋期有机碳分布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琳珂  谢锦忠  张玮  卢鹏  张磊 《生态学报》2016,36(23):7624-7634
植物光合碳同化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目前,对植物有机碳分布虽已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对竹类植物出笋期有机碳转移机制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测定了分株数量为单株、双株和三株的雷竹克隆系统出笋期分株各器官的有机碳含量,以期进一步了解雷竹克隆系统出笋期有机碳转移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雷竹分株不同器官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且在出笋期发生显著变化,出笋前:枝(52.64%)叶(47.18%)秆(40.98%)鞭(40.13%)根(35.14%),出笋完成后:枝(48.20%)秆(47.84%)叶(45.53%)鞭(45.52%)根(44.29%),枝、叶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根、秆、鞭有机碳含量呈"N"型变化规律;单株、多株系统雷竹分株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与出笋量成反比,随分株数量增加,出笋量增加,而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减小;双株系统中1年生雷竹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大于2年生竹,三株系统中3年生雷竹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大于1年、2年生竹。这些结果表明:出笋影响雷竹各器官有机碳分配格局,出笋时各器官间有机碳资源发生转移,其中枝、叶有机碳含量降低而根、秆、鞭有机碳含量增加;各器官间源-汇关系发生变化,分株间有机碳资源存在共享,分株数量增加出笋量增加且系统内分株的损耗减小;分株年龄是影响雷竹不同器官出笋期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调整雷竹林年龄结构对提高雷竹林出笋量及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大乔木状竹种。本文通过完全随机化区组施肥试验,探讨了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对毛竹竹笋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内施肥可使出笋数和活笋数提高3倍以上,但对竹笋(幼竹)的个体大小却几乎没有改良效果。竹笋的存活率基本上是恒定的,不随施肥量的改变而改变。当地下茎(竹鞭)穿越养分分布不均的环境时,竹笋能有选择地大量长于养分丰富的地段而避开养分贫乏的地段。另一方面,跨越于有利地段和不利地段的竹(笋)株间有明显的生理整合作用,而且这种生理整合在显著增加了长在不利地段的竹笋数(高收益)的同时,基本上没有减少长在有利地段的竹笋数(低耗费)。9m×9m的样方已足以观测到显著的施肥效果,这比传统的毛竹研究中使用的1亩的样方面积效率要高。在竹林培育方面,不均匀施肥如带状或点状施肥要比均匀施肥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以6种地被竹(菲黄竹、菲白竹、铺地竹、美丽箬竹、白纹椎谷笹和狭叶倭竹)为材料,设计3个土壤铅浓度处理(0、300、1500mg·kg^-1),研究土壤铅胁迫对地被竹出笋成竹数量和新竹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地被竹出笋成竹期的土壤铅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铅胁迫对地被竹笋期节律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出笋盛期(4~5月),发笋数的降低会导致多数竹种退笋率下降,以稳定新竹数量,只有菲白竹、白纹椎谷笹、狭叶倭竹的新竹数在高浓度土壤铅胁迫下显著低于CK,降幅分别为15.87%、23.64%和31.25%。(2)土壤铅胁迫会普遍引起地被竹新竹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在高浓度铅胁迫下铺地竹中二者含量最低(9.96μg·g^-1、0.016μmol·g^-1),狭叶倭竹的超氧阴离子含量最高(15.99μg·g^-1),菲黄竹的丙二醛含量最高(0.021μmol·g^-1)。(3)与其余4个竹种不同,在土壤铅胁迫下白纹椎谷笹和狭叶倭竹不能显著积累游离脯氨酸,细胞渗透调节作用弱。(4)6种地被竹在出笋成竹期对高浓度土壤铅的耐受性排序为:美丽箬竹(0.79)>铺地竹(0.75)>菲白竹(0.70)>狭叶倭竹(0.49)>白纹椎谷笹(0.39)>菲黄竹(0.38),其中美丽箬竹、铺地竹和菲白竹出笋成竹数量正常,且具有较强的抗逆生理特性,具有在高浓度土壤铅污染地区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斑苦竹无性系种群克隆繁殖的动态与调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庆  钟章成 《植物研究》1996,16(2):228-234
本文依据了JLHarper (1977)的构件生物(madular organism)种群理论,将某一特定生境内的斑苦竹竹子的集合作为一个无性系种群,研究了它的克隆繁殖构件的数量动态,以及克隆繁殖与无性系基株年龄和分株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斑苦竹以Ⅲ龄级基株形成的克隆繁殖构件(笋芽)数量最多,以后,随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发笋数、退笋数和成竹数均与无性系分株密度相关,它们的最适密度都为2.5×104株/ha。退笋率和成竹率与繁殖构件的出土时间呈直线相关关系。退笋率模型:D=27.253+0.702t(R2=0.636)成竹率模型:M=72.662-0.701t(R2=0.634)  相似文献   

14.
野生水竹笋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竹生长特性和竹笋物理性状与竹笋物理性状与营养成分研究表明,水竹笋期为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其中5月3月-5月30日为出笋高峰期,是竹笋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竹笋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无机元素,笋味脆爽美,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丽欢  徐雨  冉江洪  郑雯  缪宁  尚涛 《生态学报》2012,32(10):3001-3009
为了了解汶川地震对大熊猫主食竹生长发育的影响,2009年10月—2011年4月,在地震重灾区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50个样方,就地震强度、中度、轻度干扰对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发笋物候上,地震强度干扰的发笋时间(Julian时间)较中度和轻度干扰显著推迟,而发笋期不受影响。(2)发笋量和当年生幼竹数是拐棍竹更新生长的数量指标。地震强度和中度干扰样方的发笋量都显著高于轻度干扰,而发笋量在强度和中度干扰间差异不显著;地震强度干扰样方的当年生幼竹数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干扰,中度和轻度干扰样方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地震的强度和中度干扰都有利于拐棍竹竹笋和当年生幼竹数量的更新。(3)基径和株高是拐棍竹更新生长的质量指标。强度干扰下拐棍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小于中度和轻度干扰,中度干扰样方的基径与轻度干扰差异不显著,但株高显著矮于轻度干扰样方。表明强度干扰下拐棍竹的质量最差,中度干扰的基径已基本得到恢复,但株高仍受到抑制。(4)地震不同干扰等级拐棍竹退笋原因划分为:外力机械损伤、动物取食、生长停止、其他4种。对地震不同干扰等级拐棍竹退笋原因比率的分析发现,强度干扰样方因外力机械损伤和生长停止退笋的比率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干扰样方,而因动物取食退笋的比率显著低于中度和轻度干扰样方。证明强度干扰样方的竹笋更容易受到外力机械损伤和生长停止退笋,而中度和轻度干扰的竹笋更倾向于动物取食致退,揭示了拐棍竹的生长是与震后不同程度的干扰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匍匐茎草本蛇莓克隆构型对土壤养分的可塑性反应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罗学刚  董鸣 《生态学报》2001,21(12):1957-1963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养分斑块性分布的环境中,相应地调整对土壤养分的获取对策,因而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一项田间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Duchesnea indica Focke)经历了不同土壤养分水平(高、中、低和对照)处理,以研究土壤养分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养分水平的增加,间隔子的长度和分枝角度均逐渐降低,而分枝强度和分株密度增加。在不同养分水平生镜中,蛇莓克隆构型相关特征的可塑性变化可用动态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拟合效果较好。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对所揭示的蛇莓克隆构型可塑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一字竹象隶属于鞘翅目象虫科,别名竹笋象甲。在我国分布于陕西省以南、长江中下游各省,主要为害竹笋。成虫体表面光滑有光泽,乳白至淡黄色至赤褐色,头部、喙、触角、前胸背板前后缘、鞘翅前后缘、小盾片、腿节和腹部节间均呈黑色,鞘翅有一对大黑斑。幼虫蛀食竹笋,使笋枯死,还蛀食一米多高的嫩竹,使其生长不良,在成竹前易被风吹  相似文献   

18.
对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个不同类型群落(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下紫耳箭竹(Fargesia decurvata J. L. Lu)幼笋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紫耳箭竹出笋期早而长,历时110 d,出笋量大,出笋率高;常绿阔叶林下的出笋期晚而短,历时88 d,出笋量少,出笋率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出笋量最大。(2)出笋期分为3个阶段:初期、盛期和末期,各群落中的紫耳箭竹进入每个时期的时间有所差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最早进入出笋盛期,落叶阔叶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迟。出笋盛期也是退笋的高峰期,退笋率的大小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3)同一群落冠层环境下,紫耳箭竹不同时期出土的幼笋地径无显著差异。在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冠环境中,各时期出土的幼笋地径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常绿阔叶林(P 0.05)。(4)紫耳箭竹幼笋出土后80 d左右完成高生长过程,且符合Logistic方程,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高生长速率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且差异显著(P 0.05)。(5)紫耳箭竹的克隆繁殖与分株密度间有密切关系。随着分株密度的增加,出笋数量增加,成竹数量降低。本研究表明不同群落冠层环境下紫耳箭竹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发育最好,常绿阔叶林中发育最差,种群密度对竹类的更新发展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不同高度的慈竹笋和当年生慈竹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慈竹笋生长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动态积累和脱落酸(ABA)、赤霉素(GA)与生长素(IAA)KEGG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慈竹在竹笋整个生长过程中,ABA、GA和IAA总含量随着株高的增高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GA总含量变化呈"S"型曲线,IAA总含量变化呈双峰曲线,而ABA含量变化不明显;KEGG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ABA代谢途径中PSY和BCH在笋50 cm时呈现上调表达,ZE在150 cm时呈现下调表达。GA代谢途径中KAO与CPS在早期呈现上调表达,后呈现下调表达。IAA代谢途径中CATB在笋生长到50 cm呈现上调表达,而后呈现下调表达的趋势,而ALDH和OGDC随着笋的伸长呈现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0.
竹子的高速生长主要发生在无枝无叶的笋期, 并对水分需求巨大。水分不仅参与植物体内各种代谢, 而且水分转运可促进光合产物、矿质元素、生长激素等物质流动。竹子夜间主要由根压驱动水分转运, 但在日间尤其是下午根压基本为负值, 明确竹笋日间蒸腾作用发生机制及其对水分运输的影响对竹林培育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不同伸长阶段的慈竹(Bambusa emeiensis)笋为材料, 研究了茎秆和竹箨的气孔特征、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等生理特征及在离体条件下竹笋的水分转运速率。结果表明: 1)不同发育状态的竹笋茎秆及箨鞘表面均分布有大量气孔, 气孔小且凹陷, 光合速率及叶绿素a、b含量极低, 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成熟叶片, 表明笋体和箨鞘是竹笋主要的呼吸和蒸腾部位。2)离体条件下竹笋的番红示踪表明, 高生长阶段的竹笋茎秆中番红上升速率较快, 有着较强的蒸腾。竹箨分离后, 番红仍然能够扩散和运输, 表明笋体茎秆也存在一定的蒸腾, 但与竹箨包裹的竹笋相比, 番红在分离竹箨后的笋体中上升速度显著下降, 表明竹箨对笋体内水分运输影响较大。3)箨环处的组织解剖发现, 节间的纵向维管束在竹节处特化形成一个类板状结构, 弯曲伸入竹箨, 是竹箨影响笋体内水分运输的重要结构基础。上述结果表明, 日间竹笋水分通过茎秆和竹箨表面的气孔大量蒸散, 产生蒸腾拉力驱动笋体内水分转运。该研究也发现, 随着茎秆成熟, 竹箨松动并开始脱落, 茎秆表面的气孔宽度增加, 加大了气孔的开口大小, 增大了节间气孔与大气水气交换的有效面积,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竹箨脱落时减少的蒸腾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