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建屏 《生命科学》2007,19(6):576-576
张香桐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他在神经生理和神经解剖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被世界生理学界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张先生于2007年11月4日15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本文摘自吴建屏院士在张香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的讲话,以此对张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留学历程记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教授是树突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他发现的光线照射网膜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这一现象,被国际上公认为“张氏效应”。七十年代,他领导开展了有关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的研究,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及1980年茨列休尔德国际奖金。他在国际神经生理学界享有极高声誉;他是为中华民族科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老科学家。今年适值他的科学研究生涯50周年,受到党和人民的表彰。  相似文献   

3.
杨福愉 《生命科学》2003,15(6):379-380
2003年10月10日,是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从事科研教学八十周年暨百岁华诞的大喜日子。 贝时璋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师表千秋,桃李满园,是我国生物学界一位德高望重、广泛受人尊敬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他1929年从德国学成回国,历经坎坷与艰辛,呕心沥血为我国生物学科研与教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5月30日至6月1日,中国针灸学会与美国针刺研究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2014年国际针灸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针灸研究对21世纪全球医疗卫生的影响"。此次会议期间,美国针刺研究学会首次设立了"针刺研究终身成就奖",并且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韩济生院士成为该奖得主。"针刺研究终身成就奖"主要是表彰韩济生院士在"阐明针刺镇痛的科学基础方面所做的原创性、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足三里”穴针刺镇痛点的传入纤维速度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三里”针刺镇痛作用与腓神经Ⅱ类传入纤维活动密切相关的工作(吕国蔚等1979)说明,针刺“足三里”所产生的镇痛信号主要经由Aβγ类纤维向中枢传递;由此推论,针刺时腓神经Aβγ类纤维的活动是在穴位局部相应纤维被兴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直接的验证上述结果和推论,本工作在经过镇痛实验证明具有典型效果的动物上,以剥制后根纤维细束、记录传入纤维单位放电的方法,定量地了解和比较针刺“足  相似文献   

6.
谈家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也是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自从谈先生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师从李汝祺教授研究遗传学以来,他始终活跃在遗传学研究及教学的最前沿,并致力于促进中国遗传学与世界的交流,为中国乃至世界遗传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恰逢谈先生的百岁华诞,《生命世界》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谈家桢与遗传学》一书的作者赵功民先生为本刊撰文,以示对这位杰出科学家百岁寿辰的祝贺。  相似文献   

7.
娄成后 《生命世界》2006,(11):90-95
2006年125q是娄成后先生的95岁华诞。娄成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农业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几十年来潜心从事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作出了重要贡献,证明了植物界也存在与动物类似的“神经-肌肉机理”的运动机制,回答了达尔文的猜想。他还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在化学除草、蔬菜贮藏保鲜、农田覆盖减耕、旱区农业、育苗移栽等许多方面有超前和独到的见解,为农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内环境恒定概念的提出——伯尔纳的伟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学通报》决定重新发表王志均院士于1993年为本刊撰写的关于胰岛素发现的科学史文章(王志均,班廷的奇迹——胰岛素的发现。生物学通报1993,28(1):44—45)。王志均院士,1910年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0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关于不同类型食物促进胰液分泌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于1950年回国.在北京医学院生理系任教,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12月王志均教授辞世。王志均教授是国际著名生理学家,他的成就享誉国内外,堪称一代宗师。王志均教授晚年十分关注中国的生物医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生物学通报》撰写了一系列科学史和高级科普文章,如“内分泌概念的衍变和发展”、“班廷的奇迹——胰岛素的发现”、“巴甫洛夫:一个从神坛上请下来的人”、“摘取下丘脑皇冠上明珠的一对竞赛冤家”、“雌雄外激素趣谈”,等等,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本刊在55年前创刊之际,就提出“源于科学、服务教育”的宗旨。许多知名科学家纷纷撰文,将他们对科学的真知灼见.与读者分享。作为一代科学宗师,王志均院士身体力行,亲自为本刊撰写系列高级科普文章。今天重温这些文章,他的高尚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感动。本刊重新发表此文,读者可以重温发现胰岛素的科学故事,以此作为对一代名师的缅怀和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决定重新发表王志均院士于1993年为本刊撰写的关于胰岛素发现的科学史文章[王志均,班廷的奇迹——胰岛素的发现。生物学通报1993,28(1):44-45]。王志均院士,1910年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0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关于不同类型食物促进胰液分泌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于1950年回国,在北京医学院生理系任教,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12月王志均教授辞世。王志均教授是国际著名生理学家,他的成就享誉国内外,堪称一代宗师。王志均教授晚年十分关注中国的生物医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生物学通报》撰写了一系列科学史和高级科普文章,如“内分泌概念的衍变和发展”、“班延的奇迹——胰岛素的发现”、“巴甫洛夫:一个从神坛上走下来的人”、“摘取下丘脑皇冠上明珠的一对竞赛冤家”、“雌雄外激素趣谈”,等等,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本刊在55年前创刊之际,就提出“源于科学、服务教育”的宗旨。许多知名科学家纷纷撰文,将他们对科学的真知灼见,与读者分享。作为一代科学宗师,王志均院士身体力行,亲自为本刊撰写系列高级科普文章。今天重温这些文章,他的高尚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感动。本刊重新发表这一系列文章,读者可以重温科学发现的故事.以此作为对一代名师的缅怀和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正>值此魏江春院士八旬华诞之际,特撰写此文以资祝贺。作者还想借此写作机会,从魏院士那里多知道一点他小时候的信息以及学术生涯中的某些原始背景资料以奉献给读者。魏江春,生物学博士,菌物学家,真菌地衣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长期  相似文献   

11.
《四川动物》2006,25(4):I0001-I0001
动物学家、教育家秉志院士,是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办人,中国动物学会的创始人。他毕生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今年是隶志院士诞辰120周年.特刊出本刊名誉主编赵尔宓院士“深切缅怀敬爱的秉志院士”一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2.
时光荏冉,前不久我们刚庆祝过贝老90岁生日和从教70周年,今年又迎来了他百岁华诞。我作为晚辈,和全国敬重他长期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奋斗的同志一道,热烈祝贺他的百岁生日!生物物理学科的创始人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和物理学、化学、工程技术等相互结合,在交叉融合中彼此促进。这在今天已经为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所接受。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一个争论十分激烈的问题。反对者既来自物理学家,也来自生物学家。只有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才认识到物理学和生物学不仅能够而且必需结合起来。远的有Mayer与Helmholty,后来则有Schr觟dinger,Szent …  相似文献   

13.
本刊名誉主编闻玉梅院士及其丈夫宁寿葆教授以个人名义捐赠的“一健康基金”于2013年1月16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式成立。“一健康”,是英文“OneHealth”的中文缩写,意指“一体化健康”。它突出了人的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生命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与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4.
贺词     
<正>值此魏江春院士八十华诞之际,谨向魏江春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衷心祝愿魏院士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春秋迭易,岁月轮回,金秋十月,天清气和,吉祥喜庆,好事多多。先生虽至耄耋,但自信人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与感染》2013,(4):243-243
本刊主编闻玉梅院士及其丈夫宁寿葆教授以个人名义捐赠的“一健康基金”于2013年1月16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式成立。“一健康”,是英文“OneHealth”的中文缩写,意指“一体化健康”。它突出了人的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生命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与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6.
消息与动态     
《人类学学报》2002,21(2):0
南非著名古人类学家托比亚斯来访托比亚斯 (PhillipVallentineTobias)先生是南非Witwatersrand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古人类学家、南非皇家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他曾与利基夫妇进行长期合作 ,研究东非发现的人类化石 ,并建立了人属能人种 ,对南方古猿作为最早人类的认识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领导下发现的 33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小脚”(Lit tleFoot)的骨架 ,是 2 0世纪末古人类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托比亚斯先生非常关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展。 1994就…  相似文献   

17.
刺激和损毁下丘脑室旁核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俊  宋朝佑 《生理学报》1992,44(5):455-460
本文采用脑刺激和损毁法,探讨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H)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电刺激PVH及PVH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均可增强“足三里”的针刺镇痛效果,呈量效关系;电解损毁PVH则削弱针刺镇痛效果;去除脑下垂体不能抑制PVH内注射谷氨酸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Wang S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6):401-406
王绍教授是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长期致力于神经科学领域研究工作,他以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为起点,着重对缰核神经元的疼痛相关属性和各项生理功能进行了系列深入的探讨,证明其是机体稳态调节中心,为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绍教授为人师表,非常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培养,积极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科研感受和人生经历,这种处世风度同样值得敬佩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第二任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脑的自主功能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首任理事长,《生理学报》、《中国生理科学杂志》(英文)、《中国神经科学杂志》副主编,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会员,国际生理学会自主神经学术委员会理事,美国神经科学会会员沈锷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10月4日8时15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0岁。沈愕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长期从事脑干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及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他作为主持人之一的研究项目“针刺镇痛的神经原理”获全国科…  相似文献   

20.
一个科技里程碑: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ZZ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2):101-103
王志珍院士的这篇评述 ,从历史的角度简述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的发展过程。正如作者指出的“中心法则所包含的划时代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生命最本质的规律 ,今天和昨天的生命科学都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上”。文中也提到了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第二遗传密码”在本世纪的研究前景。本文想必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本刊希望今后能收到更多的这类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