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ISSR和RAPD标记,对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条简单重复序列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在65份样品中共扩增出213条带,其中多态位点为20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31%;从30条寡居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9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52%。结果表明: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和RAPD标记可以应用于油茶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APD与ISSR技术对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脱毒品系进行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从80条RAPD引物和44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适合地黄种质分析的17条RAPD引物和10条ISSR引物用于RAPD和ISSR分析.17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77条带, 多态性位点数为109; 多态性位点比率为61.58%;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0.3135;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是1.3641; 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0条带. 多态性位点数为79; 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1.58%;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0.3577;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是1.4037. 基于扩增条带数据库建立了各自的Jaccard遗传相关系数矩阵,构建了相似的分子树状图,将10个供试材料分为2类:一类群含组培85.5、大田85.5、组培9302、大田9302、金状元和金白6个材料;另一类群含北京1号、大红袍、地黄9104和野生地黄4个材料.两种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9).结果表明,RAPD与ISSR标记适合于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ISSR标记技术是一种多态性和重复性优于RAPD技术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 RAPD)对大耳白黑眼兔( white hair black eyes rabbit , WHBE rabbit )、日本大耳白兔( Japanese white rabbit , JW rabbit )和新西兰兔(New Zealand white rabbit, NZW rabbit)3个实验兔品系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用90只实验兔的皮肤组织样品提取基因组DNA,用60个随机引物对实验兔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电泳结果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引物进行RAPD-PCR分析,再利用Popgene 3.2统计软件对3个品系的扩增条带进行遗传分析,获得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5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3个品系实验兔共检测到493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00~1800 bp之间,筛选的25个引物中,其中16个引物既可扩增出3个品系共同的DNA条带,也可扩增出WHBE兔特有的特征条带;(2) WHBE兔位点数为234个,其中多态位点数166个,多态位点比为70.94%,JW兔位点数为228个,其中多态位点数122个,多态位点比为53.51%,NZW兔位点数为231个,其中多态位点数94个,多态位点比为40.69%;(3)三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385,0.2222和0.1905;(4) JW兔和NZW兔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8443,其次为WHBE兔和JW兔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204,WHBE兔和NZW兔的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7862。结论结果表明WHBE兔与JW兔和NZW兔之间有遗传的相似性,也存在着遗传差异,应用RAPD技术可以很好地检测实验兔不同品系之间以及同一品系不同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怀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用RAPD与ISSR技术对怀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脱毒品系进行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从80条RAPD引物和44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适合怀地黄种质分析的17条RAPD引物和10条ISSR引物,用于RAPD和ISSR分析。17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77条带, 多态性位点数为109; 多态性位点比率为61.58%;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0.3135;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是1.3641; 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0条带. 多态性位点数为79; 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1.58%;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0.3577;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是1.4037。 基于扩增条带数据库建立了各自的Jaccard遗传相关系数矩阵,构建了相似的分子树状图,将10个供试材料分为2类:一类群含组培85.5、大田85.5、组培9302、大田9302、金状元和金白6个材料;另一类群含北京1号、大红袍、地黄9104和野生地黄4个材料。两种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9)。结果表明,RAPD与ISSR标记适合于怀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ISSR标记技术是一种多态性和重复性优于RAPD技术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观光木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方法检测了广东南昆山和车八岭、广西靖西和海南霸王岭等4个观光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45个10聚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出224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75个,占78.13%,4个种群的遗传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47.89%(海南)、53.96%(靖西)、55.00%(车八岭)和56.35%(南昆山)。观光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 指数为0.3565,其中36.58%来自种群间, 63.42%来自种群内; Nei指数为0.2597,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  相似文献   

6.
籽蒿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的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籽蒿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新分布, 绘制了籽蒿的分布图。在籽蒿集中分布的地区取了5个种群,新分布点取了一个种群,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进行了遗传分化的研究。15个引物共扩增出255条带,其中多态带232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各种群以乌海流动沙地种群最低,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6.7%, 沙坡头种群最高,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4%。籽蒿种群间有着一定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34 8, 表明76.5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聚类分析显示,籽蒿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相隔很远的浑善达克沙地的锡林浩特种群与毛乌素沙地的榆林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且被聚到了一起,表明两个草原区沙地籽蒿种群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基因组RAPD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从DNA的水平分析比较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分子遗传特征,探讨以RAPD标记鉴别两个地区的东方田鼠。方法 筛选6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洞庭湖和青铜峡地区的东方田鼠基因组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并对这两个地区的东方田鼠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比较。结果 ①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所有受试个体中共有的片段数为20条,这是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共性所在;②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各有其特异性扩增片段;③引物S17和S80可作为鉴别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特异性引物;④不同地区的东方田鼠其不同个体之间的共享度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遗传背景均呈非均一性。结论 运用RAPD方法可以作为鉴别不同地区东方田鼠的基因多态性的标记。  相似文献   

8.
在优化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检测条件基础上,从13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53个扩增较好且多态性强的引物,对异源四倍体鲫鲤第1代(G1)、第2代(G2)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二倍体后代群体的DNA多态性及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53个随机引物在G1群体和G2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数分别为541、511,其中多态性位点数分别为70、52,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2.94%、10.18%。两个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732、0.0464。研究表明,经过连续2代人工雌核发育,G2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减少,种质进一步纯化。还从5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中找到了2个引物(S50、S223)的特异扩增谱带,可以作为第1、2代雌核发育群体间的分子遗传标记。由计算机软件程序构建的分支系统树清晰地反映了两个雌核发育群体及其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咬症是危害笼养水貂的一种慢性疾病, 造成水貂自咬创伤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文中从遗传基因角度探讨水貂自咬症的发病原因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采用RAPD 技术分别对正常水貂和自咬水貂样本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遗传结构分析。从100 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6个重复性好的标记引物, 对60只水貂群体(健康与患病)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研究。结果表明, 26个引物扩增出105条带, 其中29条带呈现多态, 多态率为27.62%。不同引物扩增出的DNA 片段在健康与患病水貂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不同。水貂群体间相似系数为0.8471, 遗传距离(变异)指数为0.1529。引物S356(序列为CTGCTTAGGG)扩增出健康与患病水貂互不相同的条带, 如在患病水貂群体中扩增出的1000 bp左右的DNA 片段, 可初步作为区分健康和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 逐渐剔除自咬水貂个体, 达到净化水貂群的目的, 减少水貂饲养业的经济损失, 为今后水貂的分子育种及其疾病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貂自咬症病因RAPD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咬症是危害笼养水貂的一种慢性疾病, 造成水貂自咬创伤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文中从遗传基因角度探讨水貂自咬症的发病原因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采用RAPD 技术分别对正常水貂和自咬水貂样本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遗传结构分析。从100 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6个重复性好的标记引物, 对60只水貂群体(健康与患病)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研究。结果表明, 26个引物扩增出105条带, 其中29条带呈现多态, 多态率为27.62%。不同引物扩增出的DNA 片段在健康与患病水貂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不同。水貂群体间相似系数为0.8471, 遗传距离(变异)指数为0.1529。引物S356(序列为CTGCTTAGGG)扩增出健康与患病水貂互不相同的条带, 如在患病水貂群体中扩增出的1000 bp左右的DNA 片段, 可初步作为区分健康和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 逐渐剔除自咬水貂个体, 达到净化水貂群的目的, 减少水貂饲养业的经济损失, 为今后水貂的分子育种及其疾病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树鼩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遗传标记分析方法,了解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40条随机引物进行优化,筛选出能有效用于树鼩群体遗传分析的RAPD位点,对48只树鼩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应用Popgene 1.32与RAPDistance Package Version 1.04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树鼩的群体遗传特性。结果20个RAPD引物共检测到113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5.6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69个(占61.1%)。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307,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09-0.27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693。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态度(H0)(0.1864)略高于雌性群体(0.1470),平均遗传多态度(Hpop)为0.1667;树鼩遗传多态度所占的比例在群体内为48.29%,而雌、雄群体间为51.71%。NJ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T15、T33和T47号树鼩个体聚类成一大类,其余45只树鼩个体聚成另一大类,雌、雄个体呈相互交叉现象。结论实验所筛选的随机引物可有效用于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本树鼩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引进天敌莲草直胸跳甲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美国引进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防治喜旱莲子草已有20多年历史.本研究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方法,对引入我国的4个莲草直胸跳甲地理种群(广州、重庆、昆明、福州)的遗传多样性情况进行分析,并以美国佛罗里达种群为参照,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其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111条随机引物中选取13条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对5个种群的25个样本进行扩增.结果表明: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2.0%,其中美国佛罗里达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显著高于我国的4个地理种群;25.5%遗传分化发生在4个群体间;对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 UPGMA)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与种群空间分布距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随即扩增多态性方法(RAPD)、微卫星方法(STR)与生化标记方法对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测的差异,为近交系动物遗传质量控制提供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提取近交系小鼠BALB/c基因组DNA,用6条RAPD引物和20对STR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用生化标记法检测13个位点。结果在6条RAPD引物中,引物2(p2)、引物3(p3)、引物5(p5)和引物6(p6)这四条引物扩增的条带出现差异,表现为不同的RAPD图谱;在20对STR引物中,引物2、4、10和11,这四对引物扩增的条带出现差异,表现为不同的STR图谱;13个生化标记位点中,过氧化氢酶-2(Ce-2)等6个生化位点发现杂合基因。结论RAPD和STR可用于验证生化标记方法的实验结果,并用于保证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  相似文献   

14.
乌龟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运用RAPD技术对乌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用20个随机引物对24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一共扩增出3288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37条带。在检测到的137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119个,占869%,标记的分子量在0.2kb-3kb之间。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467,个体间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168。24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24+00631。表明乌龟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采用类平均聚类法(NJTREE)构建了24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支图。24个个体被分为几个类群,显示种内遗传差异较大,可能存在不同种群。本研究为乌龟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新的分析参数。    相似文献   

15.
缢蛏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对大连的养殖缢蛏(Sinonovaeula constrict)群体35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个随机引物,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条带;共检测到的8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43个(占50.0%);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1503~0.3768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07;16号和25号缢蛏个体聚类成一大类,另33个缢蛏个体聚成一大类。  相似文献   

16.
AFLP和RAPD标记技术在栉孔扇贝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AFLP和RAPD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基于PCR基础上的两种DNA标记技术,本文比较了两种标记技术在我国栉孔扇贝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共筛选20个RAPD引物和7个AFLP引物组合,检测到AFLP标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平均多态信息量稍低于RAPD标记,但AFLP标记在每单位分析中扩增到的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多态性条带数(23.8,24.8)分别高于RAPD标记(5.6,5.6),AFLP多态性检测效率显著高于RAPD标记。AFLP和RAPD两种标记技术所揭示的野生种群与养殖群体间的近交系数、遗传距离两项指标均表明,我国栉孔扇贝养殖群体和野生种群之间尚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RAPD和AFLP这两种标记技术均可用于栉孔扇贝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其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生化与分子遗传学标记检测法.方法参考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遗传标记检测方法,对东方田鼠某些同功酶进行活性测定.根据东方田鼠特异DNA序列,合成引物,扩增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将PCR产物回收、序列分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东方田鼠Trf、Es-3和Ce-2三个生化位点呈现遗传多态性,而Id1、Mod-1、Car-2、Gpd-1、Gpi-1、Hbb、Es-1七个生化位点无遗传多态性.用合成的特异引物扩增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得到了丰富的多态性资料.对其中的20只东方田鼠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多序列比较,发现10个等位基因以及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论初步建立了东方田鼠生化及分子遗传学标记.分子遗传学标记与生化遗传标记相比,具有杂合率高、重复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东方田鼠的遗传背景、生物进化规律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运用RAPD技术对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条引物,对24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从检测出的119个位点中有98个多态位点,占总位点的82.35%,标记的分子量大小范围是0.2~3kb。24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幅度0.1597~0.4874,平均是0.2810;用软件NTsys2.10e构建了24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支图,24个个体可分为3个类群。实验表明: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圈养种群内遗传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大猿叶虫四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 4个地理种群的基因组DNA为材料, 进行RAPD分析。从8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扩增, 共得到65个扩增位点, 53个多态位点, Nei氏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049~0.2061, 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641~0.3167。结果表明所分析的大猿叶虫遗传变异很高, 其中江西龙南种群遗传变异最小, 山东泰安种群遗传变异最高。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636~0.3200, 其中江西龙南种群和江西修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哈尔滨种群与江西龙南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种群遗传距离的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吻合。结果提示种群遗传距离的大小与它们生物学上的相似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20.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A Mey.) Bunge)是一种沙漠旱生优势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我们对梭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所知甚少。本文采用RAPD和ISSR标记对来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缘的4个天然梭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5个RAPD引物和8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61和195条带,多态性位点比率分别为83.6%和89.7%,Shannon 信息指数分别为0.333和0.367,RAPD和ISSR分析均表明梭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利用分子方差分析(AMOVA)研究梭梭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通过RAPD分析发现138.2%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通过ISSR分析发现89.4%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很小。通过RAPD标记没有检测到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ISSR分析表明10.6%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我们推测梭梭种群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源于对异质、高胁迫环境的长期适应,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种群间遗传分异低的主要原因是种群间存在强大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