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俞诗源 《动物学研究》1997,18(4):347-349
本文用扫描电对黄脊游它Coluberspinalis和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的肺毛细血管作了铸型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黄脊游蛇肺壁内面除有网状隔膜、次级隔膜外,还存在三级隔膜,将肺内壁分隔成大量的小室、亚小室及肺泡;花背蟾涂肺壁内面仅有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这两种动物的肺泡壁及各级隔膜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风。本文还对这两种动物肺毛细管构筑与呼吸效率的关系作了  相似文献   

2.
花背蟾蜍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姜雅风 《四川动物》1991,10(2):15-16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北镇县城郊花背蟾蜍的繁殖习性。  相似文献   

3.
花背蟾蜍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赵振芳 《动物学杂志》1991,26(2):11-16,10
花背蟾蜍是最为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本文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反复,细致地观察,制定出胚胎发育全过程时程表,并绘制了线条图和较详细地描述了各期发育时的形态特征。为花背蟾蜍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花背蟾蜍摄食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花背蟾蜍摄食生态的研究周立志宋榆钧(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024)AStudyofFedingEcologyofBuforaddei.ZhouLizhi,SongYujun(ColegeofLifeScience,NortheastNo...  相似文献   

5.
于东  赵文阁 《四川动物》2007,26(2):409-411
2004年4月~2005年6月对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的出蛰情况、繁殖期的活动规律、繁殖行为、繁殖力和繁殖期的食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最早出蜇日期是4月19日,雄性先于雌性、成体先于亚成体出蛰;繁殖活动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繁殖的最适气温为20℃、水温为15℃,雄体之间争雌现象显著;繁殖高峰后逐渐迁入陆地活动,繁殖期的摄食活动明显受繁殖的影响,表现为繁殖期不积极捕食,空胃率占69.39%。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并对其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研究进行总结。方法对花背蟾蜍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收集,并结合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花背蟾蜍及其蝌蚪在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精子结构和活性、蝌蚪生长发育和肾脏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对环境污染物的极敏感性。结论花背蟾蜍可作为我国北方环境检测的首选两栖类物种。  相似文献   

7.
花背蟾蜍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农业、医学、生态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花背蟾蜍繁殖、食性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生态学意义和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2007年6~7月在新疆两栖类考察过程中,于乌鲁木齐北京五家渠市安宁渠镇附近(海拔1655 ft,N:44°01.705',E:87°30.763')采集到两种蟾蜍标本.  相似文献   

9.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子仁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89,35(4):370-375
作者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的发育。在后肢发育晚期,内、外角膜在中央部位首先愈台,在完全变态期角膜完全愈合,此时角膜上皮细胞增殖,上皮基质变为Bowman’s膜,内、外角膜之间的成纤维细胞和由它分泌的胶原纤维形成角膜基质,内角膜细胞形成单层的角膜内皮,它与角膜基质间的Descemet’s膜最晚形成。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俞诗源 《动物学报》1998,44(4):3840-390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液灌注的鼠兔输卵管微血管、家歙鸽小肠绒毛微血管和丽斑麻晰肺微血管构筑情况。结果表明:(1)鼠兔输卵管的血液来自生殖动脉的2-4输卵管支。输卵管支进入管壁邓在管壁内分支形成三个血管层。浆膜层血管呈网网络状,肌层血管丛呈平行树枝状分布,粘膜血管层呈致密的网状。  相似文献   

12.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透射电镜对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18期至25期即肌肉感应期至鳃盖完全封闭期)过程中超微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9期至21期(心跳期至胚胎开口期)角膜处于尚无特异分化的预定角膜阶段,其结构与邻近表皮无明显区别;22期至24期末(尾血循环期至右侧鳃盖封闭期)是角膜上皮分化阶段,主要变化是角膜上皮变薄、上皮细胞中的色素颗粒被酶解和经粘液泡排出、上皮下层的形成以及内角膜基质原基细胞层数的增加;25期后进入透明的蝌蚪期角膜,此期上皮下层仍不被间质细胞侵入,内皮和基质是以内角膜基质原基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电镜及间接荧光抗体对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央首先分化,同一切片中位于中央的细胞分化程度最高,离它越远、分化越低。以中央细胞为准,胚胎发育到21期,感光细胞开始分化,22期外节出现,外节盘膜是直接以外凸折叠形成的。同时在视网膜杆锥层出现视蛋白特异性荧光,说明光敏蛋白的合成,感光细胞轴突与双极细胞建立突触联系。至此(22期末),感光细胞行使功能的结构基本形成。到25期,外节盘数达300多层,突触结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4.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胶原合成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冯伯森  孙颖 《动物学报》1990,36(1):52-57
本实验以~3H-脯氨酸为标记物,用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花背蟾蜍眼的早期发育中胶原的合成、分布以及对角膜早期形态发生的作用。结果表明,角膜上皮从开始形成即合成胶原,并在角膜上皮基底面聚积。在角膜开始透明时,角膜上皮、内角膜和晶状体的胶原合成速率都明显增加,提示与角膜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发育中胶原合成,分泌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晓鹏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92,38(3):327-333
本文以花背蟾蜍19—25期胚胎为材料,采用半薄切片荧光标记胶原酶术及超薄切片分别在光镜及电镜水平观察了胶原蛋白在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合成及分布并探讨其作用。结果表明:角膜上皮与内角膜细胞均可合成、分泌胶原蛋白。角膜上皮基底细胞与内角膜细胞中细胞器数量与位置随发育过程而发生的变化与角膜上皮及内角膜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6.
鼠兔子宫血管铸型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诗源 《动物学报》1999,45(2):129-134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液灌注的达乌尔鼠兔子宫血管与微血管构筑情况。子宫大部分血液来自子宫动脉,小部分来自生殖动脉。各弓状动脉进入宫壁后,即在宫壁内分支形成3个血管层:浆膜层、大血管层和粘肌层。研究发现鼠兔子宫内膜血管呈树杆状或有轻度弯曲向腔面垂直穿行,直至浅层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和较大的窦状毛细血管;其内膜血管形态与有月经的人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明显差异。文中还对子宫微血管构筑与月经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花背蟾蜍繁殖种群食物多样性及营养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者于1995年4~5月份在长春市调查了花背蟾蜍繁殖种群不同繁殖时期的食性,并通过食物多样性和营养生态位对食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种群繁殖后的食物多样性指数、营养生态位宽度较繁殖期为大;繁殖期和繁殖后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小,而食物百分率相异性及营养生态位分离值大。繁殖期雄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宽度均大于雌体,繁殖后雌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宽度均大于雄体,雌雄个体间的食物百分率相异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分离值小。摄食活动性受繁殖影响,并随繁殖结束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放射自显影追踪注射入胚胎的~(35)S-硫酸盐的方法,研究了花背蟾蜍早期形态发生时眼的各部分组织和细胞外基质中的硫酸糖胺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简称:硫酸GAG)的合成,并分析了其在眼形态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眼早期形态发生时,合成的硫酸GAG主要是硫酸软骨素。2.眼各部分组织中在即将分化时硫酸GAG合成率增高,分化开始后逐渐下降到原基形成时的水平。3.在晶状体被诱导时,在视杯和晶状体相互贴近的组织及两者间的细胞外基质中硫酸GAG的合成率明显增加,提示这是晶状体诱导的重要因素。4.角膜上皮形成时即向角膜上皮下层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硫酸GAG;角膜上皮透明时,合成更多的硫酸角质素。  相似文献   

20.
榆林沙蜥肺微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ABS丁酮溶液灌注的榆林沙蜥肺微血管构筑情况。榆林沙蜥肺壁内面有许多网状隔膜及肺泡隔将其分隔成许多肺泡囊及肺泡,在网状隔膜、肺泡隔及肺泡壁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多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网眼多由5-6支毛细血管围成。微动脉及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光滑,可显示有内皮细胞核的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