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BDNF和NT—3在鸡胚脊髓发育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脊髓发育中的表达。取Hamburger 30期和40期鸡胚腰段脊髓制作20μm厚冰冻切片,分别用BDNF和NT-3抗体行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DNF、NT-3样免疫阳性反应物(BDNF-IR、NT-3-IR)在两时相脊髓的分布。结果显示:30期组,BDNF-IR主要分布于脊髓腰段腹角神经元的核周质及神经突起内。NT-3-IR则仅限于腹角前群神经元,胞核、胞浆均梁色;40期组,BDNF-IR除腹角染色外,还扩展至整个脊髓肖解神经元及神经突起。另外,亦见一些BDNF-IR的胶质细胞。与之类似,NT-3-IR除分布于腹角前群神经元外,中间带、背角内亦出现了些NT-3阳性神经元。结果表明:BDNF和NT-3在脊髓的表达随发育进程由腹角向背角扩展。提示:BDNF和NT-3的生理作用与脊髓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2头白豚的脊髓分别做成浸制标本和切片。其脊髓式为C_R-T_(10)-L_(Lc12).根据Rexed的细胞构筑原则将其灰质分为10层,并对每层及其相关神经核的关系作了描记。在全髓白质中均发现特殊细胞群,包括侧索中的颈、胸、腰尾外侧核,背索中的脊髓背索核,以及腹索中的散在细胞。还发现其软膜内陷到脊髓深部,在白质和灰质中形成腔隙和管道并充满脑脊液,神经细胞浸于脑脊液中。作者认为这些细胞应是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SF-CN)。  相似文献   

3.
白暨豚脊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2头白暨豚的脊髓分别做成浸制标本和切片。其脊髓式为C8-T10-Lc12。根据Rexed的细胞构筑原则将其灰质分为10层,并对每层及其相关神经核的关系作了描记。在全髓白质中均发现特殊细胞群,包括侧索中的颈、胸、腰属外侧核,背索中的脊髓背索核,以及腹索中的散在细胞。还发现其软膜内陷到脊髓深部,在白质和灰质中形成腔隙和管道并充满脑脊液,神经细胞浸于脑脊液中。作者认为这些细胞应是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胸段(T8-T10)平面中少突胶质细胞在白质和灰质中分布和形态学差异。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利用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一抗大鼠Nogo-A分子单克隆抗体,观察大鼠脊髓胸段平面白质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分布和形态学差异。结果:Nogo—A免疫阳性标记主要集中在少突胶质细胞的胞体、突起及其形成的髓鞘。在冠状切面中,白质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广泛分布,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周围;白质中少突胶质细胞胞体较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的胞体大,且白质中少突胶质细胞突起及形成的髓鞘结构较灰质中明显。在矢状切面中,白质中少突胶质细胞多成”串珠状”排列,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则紧贴神经元。在脊髓近端背根结结构中,可以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的轴突呈”蜂窝状”结构。结论:应用抗大鼠Nogo—A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够较好展示少突胶质细胞分布特点和形态学差异,与少突胶质细胞类别(束内细胞,卫星细胞)和功能特点相适应,为进一步研究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少突胶质细胞的机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取7例人胎脊髓标本,用还原型辅酶Ⅱ(β-NADPH)组织化学方法对人胎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纤维的分布进行了观察。NOS阳性神经元在妊娠32周至39周胎龄人胎脊髓内的分布和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主要位于后角深层(Ⅲ、Ⅳ层)、中央管周围灰质和中间带外侧核(IML);前角内可见少数散在的NOS阳性神经元;在脊髓白质内有密集的NOS阳性的胶质样细胞分布。NOS阳性纤维主要见于后角浅层(Ⅰ、Ⅱ层)和中间带。脊髓内NON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纤维的分布,提示脊髓内NOS可能与内脏活动的调节和躯体感觉传入的调制有关;NOS阳性的胶质样细胞可能参与白质内神经纤维的髓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家庭成员NGF,BDNF、NT3和NT4在成年猫L6脊髓的分布。结果;在L6脊髓灰质均可见四种生长因子的免疫阳性细胞,这些细胞主要是腹角及凝角深部的大神经元及背角浅层的小神经元,灰质内亦内NGF,NT3及NT4阳性的胶质细胞,但数量多少不等,其中NT3者最多,其次是NGF,NT4者最少,此外,Ⅱ板层内还可见较多BDNF及少量NT-3阳性神经膨体,本文结果表明,在成年猫脊髓存在NGF,BDNF、NT3和NT4,但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家庭成员NGF、BDNF、NT3和NT4在成年猫L6脊髓的分布.结果在L6脊髓灰质均可见四种生长因子的免疫阳性细胞,这些细胞主要是腹角及背角深部的大神经元及背角浅层的小神经元.灰质内亦内NGF、NT3及NT4阳性的胶质细胞,但数量多少不等.其中NT3者最多,其次是NGF,NT4者最少.此外,Ⅱ板层内还可见较多BDNF及少量NT-3阳性神经膨体.本文结果表明,在成年猫脊髓存在NGF、BDNF、NT3和NT4,但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神经营养素3(NT-3)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是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同源物,体外实验表明NT-3和BDNF能促进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的存活,但是NT-3和BDNF在脊髓中的生物学作用和定位分布还不十分清楚。本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了NT-3和BDNF的免疫阳性反应物在大鼠脊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呈NT-3样免疫阳性反应的胶质细胞分布于脊髓的后索、侧索和前索中;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主要见于脊髓前角,少数见于脊髓后角。BDNF位于大鼠的脊髓前角动物神经元;在脊髓Ⅱ板层中还可见较多的BDNF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终末。提示NT-3和BDNF在维持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大鼠17只,将CB-HRP注入一例膀胱壁内,TMB法反应,明暗视野对照观察。结果:1)标记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分布节段为T12-S2节,以注射侧为主。最集中的节段是L6-S1,其标记细胞数占标记细胞总数52.5%,并集中分布在节内的背远侧端,有较明确的局部定位;2)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脊髓后,其大部分纤维(外侧径束)终于网状核和中间外侧核形成终末区。小部分纤维(内侧径束)进入中央管背外侧区和灰质后连合形成终末区。灰质后连合被一横行的白质带分为背、腹两部,外侧径束分布在腹部并可越过中线,内侧径束分布在背部。  相似文献   

10.
对1头雌成体中华白海豚的脊髓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其形态结构。光镜观察标本取自C6、T8和Lc2,冰切20~40μm,硫堇及镀银两法染色。脊髓式为C8T12L10Ca4(或Lc14)。脊髓长占体长的2748%,脊髓重占脑重的388%。蛛网膜小梁异常发达呈薄丝绵状,软脊膜携血管随沟、裂内陷入脊髓实质。灰、白质具不规则血管周隙,含淋巴细胞及脑脊液。神经细胞与微血管浸于脑脊液中,故神经细胞为CSF-CN。根据Rexed的细胞构筑原则,可将C6、T8、Lc2灰质分为10层,并对每层及其相关神经核关系作了描述。在上述3节白质侧索、背索和腹索中均发现特殊细胞群,即:颈外侧核、胸外侧核和腰尾外侧核;背索核和腹索中的弥散性细胞。  相似文献   

11.
12.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