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石》2015,(4)
<正>禄丰古猿发现于1975年,那时我在小学读书。1988年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我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吴汝康院士学习体质人类学,当时专业方向是今人类学,研究现代人群的体质特征。有段时间吴先生出访美国,我曾帮他传递禄丰古猿标本资料,因此认识了徐庆华、陆庆五等老师。后来毕业留所工作,正赶上研究所专业布局调整,我从今人类学转向古人类学。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材料的学科,考  相似文献   

2.
张辉 《生物学通报》2006,41(11):23-24
在《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2期的目次Ⅱ页刊登了徐国恒老师对“胰岛素有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为何胰高血糖素的产生却能促进胰岛素的产生呢?”问题的解答,我认为徐老师的解答不够清楚,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此与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罗士韦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罗老师是国内知名的植物生理学家 ,是我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启蒙老师。 1 946~ 1 947年 ,我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三年级时 ,植物生理学是必修课。第一学期是殷宏章老师授课 ,他因公出国 ,所以 ,第二学期就由刚从美国回来的罗士韦先生任教。罗师穿着简朴的蓝布长衫 ,用带着湖南口音的北京话 ,讲得深入浅出 ,深深地吸引了听课的学生。由于我有兴趣 ,就在罗师的指导下做毕业论文。他从选题、设计方案和做实验起 ,直到总结、撰写论文 ,整个过程无一不作详细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我的论文就这样顺利地获得通过了。1 948年…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凌晨,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和悲痛的时刻,我的老师,著名的动物学和鱼类学家施白南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是一个还有知觉的人,本能地随着同志们赶到医院,走近床沿掀开被子一看,那慈祥的面孔和昨天见到他时一样,但确实停止了呼吸,当我意识到他再也不会和我讲一句话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已快三个月了,痛犹在心。他的遗物、字迹还常出现在我的案旁;他的音容笑貌,宛然如在眼前!施老是在1950年,当我还是学生时,从西部博物馆请来省立教育学院生物系当系主任的。事隔两年院系调整,我毕业留校,…  相似文献   

5.
张英才 《生理通讯》2007,26(3):59-60
刘教授是我的老师。从1960年学校创立至1987年他退休离开生理教研室,我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已有三十个年头了。其实,既使他离开了生理教研室,我们还是经常能聆听到他的教诲,受到他的鼓励和支持,有机会随时向他请教。这样算来,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已有四十年了。四十年的漫长时日,他倾心传授了他的一切,他的科学思想和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6.
蔡老师与世长辞了!这不仅是生理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军事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他是我国最老一辈的生理学家。早在1925年秋,蔡老师从美国回来时,就培养了像冯德培、徐丰彦等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后来也培养了像我这样平庸的学生。在旧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我最后一次见到郭礼和老师是去年年底在华东医院,他因心衰住院,我和黄芳一起去看望他。那时,他身体已有所好转,胸腔积水大多退去,我们询问了病情,他便和我们谈起心衰导致胸腔积水的原因,还评点了医生用药的局限性。那神情全然不像是在讲自己的病情,倒像是在实验室和我们讨论着一个实验的结果,我记得我们还聊到了老师正在研究的羊膜细胞的临床应用。我当时还担心,平日里老师是否也是这样和主治医生交谈的,因为我猜想医生大多并不喜欢对诊治方案有自己看法的病人,除非他也是个爱好科学研究的人。  相似文献   

8.
深切怀念郭倬甫老师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邓正已1994年6月3日,郭倬甫老师与世长辞了。他慈祥的面容,勤奋的身形,高风亮节的品德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1957年下半年我认识了郭老,当时他刚从彭县白水河一带野外调查采集归来。他是我们研究室的主任也是我的业务老...  相似文献   

9.
悼念吴襄老师韩济生吴襄教授是我从事生理学工作的启蒙老师。他的去世是中国生理学界的巨大损失。对我个人来说,是夺去了一位极其尊敬的老师,对我谆谆教导的长者。1952年9月我从上海医学院结束临床实习,到大连医学院参加生理学高级师资进修班学习,吴襄教授是进修...  相似文献   

10.
在回顾中增强信心与力量徐有恒编者按徐有恒教授是我国的血液生理学家。他继承了著名老生理学家易见龙先生的优良传统,兢兢业业,执着追求,在造血生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他还在“双肩挑”方面,为我们作出表率。承《生理科学进展》编辑部约我写一篇刊头...  相似文献   

11.
去年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表大会期间。我和邹承鲁先生等几个人一起散步时 ,他的一个 60年代的研究生对我说 :“严格地说 ,你和邹先生的过去的关系不能算是师生关系 ,只有正式做过他的研究生的人 ,才可以称为他的学生。”我一下子楞住了 ,我称邹先生为我的老师 ,完全出于对他尊敬、感激之情。现在电视台上 ,无论碰到什么人 ,都尊称他一声老师 ,老师的名称用滥了。学术界 ,也确有这样一些人 ,喜欢攀龙附凤 ,只要是名人 ,那怕是搭上一点八辈子的关系 ,就可称他为自己的恩师 ,尊敬有加 ;而自己的真正的老师 ,或是对那些…  相似文献   

12.
去年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表大会期间 ,我和邹承鲁先生等几个人一起散步时 ,他的一个六十年代的研究生对我说 :“严格地说 ,你和邹先生的过去的关系不能算是师生关系 ,只有正式做过他的研究生的人 ,才可以称为他的学生。”我一下子楞住了 ,我称邹先生为我的老师 ,完全出于对他尊敬、感激之情。现在电视台上 ,无论碰到什么人 ,都尊称他一声老师 ,老师的名称用滥了。学术界 ,也确有这样一些人 ,喜欢攀龙附凤 ,只要是名人 ,那怕是搭上一点八辈子的关系 ,就可称他为自己的恩师 ,尊敬有加 ;而自己的真正的老师 ,或是对那些…  相似文献   

13.
我们敬受的导师徐丰彦教授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爱国、正直、勤奋、坚持真理等高尚品质已铭刻在我们脑中,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50年代我刚进教研室时,总感到徐教授很威严,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上却很俭朴。他为了指导我们年轻人做教学准备实验或科研,常常午餐就吃一块大饼,一卷水果糖。对我们的工作严格要求,让我们反复试验,  相似文献   

14.
<正>张森水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了。岁月匆匆,时光冉冉。时间总是那样的吝啬,不肯为我们停下来,哪怕只有一刻的时光。好在我们还有记忆,回忆可以把我们带到过去,让那旧日重现。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1988年秋天,在广东韶关马坝召开的纪念马坝人发现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议上。那时我刚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没几年,负责中国通史陈列旧石器时代的内容设计。张老师知道我从事与旧石器研究相关的工作后,非常高兴,他建议我参加1989年即将在北京  相似文献   

15.
正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1982年春节后,当我听说考上了他的研究生(硕士)后和我的大学好友康炜一起去张老师的办公室报到。我当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可好了,高大,仪表堂堂的,很像一个电影明星,他的举止和谈吐也很令人感到亲切和不拘束。当时研究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张老师就让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所以我真是有幸地经常得到他在专业上的指导,受益非浅,而且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们南钢中学七位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实践中都有过“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因为当我们带领学生到室外采集标本时,几乎都被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将”过“军”。“老师,这是什么植物?”“老师,这叫什么昆虫?”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有时我们只好坦率而又尴尬地回答:“这个我也不知道。”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从1983年开始,我们以各年级生物小组为骨干,带动全校学生,对三十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1982年春节后,当我听说考上了他的研究生(硕士)后和我的大学好友康炜一起去张老师的办公室报到。我当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可好了,高大,仪表堂堂的,很像一个电影明星,他的举止和谈吐也很令人感到亲切和不拘束。当时研究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张老师就让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所以我真是有幸地经常得到他在专业上的指导,受益非浅,而且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老师辛勤备课,课堂上倾囊相授,但学生厌倦学习,屡屡违反课堂纪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存在呢?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深入的思考,究竟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什么弊端,教与学应该如何建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本文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出发,就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魏江春 《菌物学报》2012,31(6):800-801
<正>2012年10月22日,我的恩师,著名真菌学家王云章教授在刚过完他第106个华诞之后便与世长辞了。教授的逝世是我国真菌学的损失,是他家人的损失,也是我作为学生的损失,我失去了善良宽厚的老师,深感悲痛。王云章教授,字蔚青,1906年10月12日生于河南省内黄县一个农民家庭。教授于1931年毕  相似文献   

20.
祁国荣 《生命的化学》2002,22(6):601-601
1955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师从1954年几经周折从美国回到祖国的王德宝先生。我是他回国后的第二个学生。50年代,我对核酸引起兴趣,是在听了他在生化训练班讲授系列核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