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亚婧  张宏 《菌物学报》2020,39(11):2076-2087
白念珠菌是人类正常菌群,也是致死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白念珠菌致病的决定性机制仍未明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菌体的毒力因子、菌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两方面。能量代谢是白念珠菌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能量代谢特征,探索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可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白念珠菌是人类正常菌群,也是致死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白念珠菌致病的决定性机制仍未明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菌体的毒力因子、菌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两方面。能量代谢是白念珠菌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能量代谢特征,探索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可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人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白念珠菌在接受环境刺激信息后,能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使菌体发生形态、毒力等各种表型转换,从而适应生长环境,易于在宿主体内潜伏或致病。该文对白念珠菌表型转换信号通路中主要转录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介导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和毒力等表型的信号转导主要通路:cAMP-PKA通路和MAPK通路,这些通路的终点都是相关转录因子,如Efg1、Cph1。转录因子能与基因启动子结合,调控白念珠菌相应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或抑制信号的传达,影响白念珠菌的增殖、形态转变、致病力等。可为相关研究工作者进一步了解白念珠菌表型转换的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是一种寄生于人类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菌,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白念珠菌形成侵袭性感染的过程主要分为黏附、侵袭、播散、形成感染灶等步骤,其中黏附和侵袭过程最为关键。黏附是白念珠菌入侵宿主的前提,该过程主要依赖于细胞壁表面的黏附素。侵袭阶段主要与菌丝形成、细胞壁表面毒力蛋白表达和蛋白水解酶分泌增加有关。形成菌丝是白念珠菌侵袭宿主的关键因素,主要由细胞内cAMP/PKA和MAPK等信号通路调控;侵袭素主要位于白念珠菌细胞壁表面,可以协助其穿刺宿主上皮细胞、诱导内吞作用;白念珠菌还可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够破坏宿主组织细胞,协助白念珠菌形成感染灶。该文主要对白念珠菌黏附和侵袭宿主过程中关键的毒力因子进行综述,为理解白念珠菌致病机制以及选择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性真菌,其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水解酶是白念珠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在其入侵宿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白念珠菌水解酶包括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和脂肪酶,介导白念珠菌的表型转换、对宿主组织的黏附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预,使其能够入侵宿主组织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该文我们综述了白念珠菌水解酶的生物学属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的研究由此展开。对环境的改变积极做出应答是白念珠菌致病的重要条件。外界环境尤其是pH的变化影响着白念珠菌的形态和毒力。RIM101途经是真菌中一种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白念珠菌也存在RIM101途经,并且该途径至少部分地控制着细胞对pH的应答。这里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白念珠菌RIM101途径、pH应答及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复杂.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2是白念珠菌生存所需的毒力因子,与白念珠菌的生存发展及致病性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研究Sap2的毒力作用和对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致病机制,可为以后抗体研制及治疗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作为条件致病真菌,其感染力受各种毒力因子及不同宿主的影响。该文将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和宿主细胞作为论述对象,探究其对白念珠菌致病性的影响,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治疗白念珠菌的药物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白念珠菌是人类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而表型转换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各个表型在宿主适应、感染、毒力及不同生活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White-Gray-Opaque表型转换是白念珠菌的一种新型转换系统,该文从White-Gray-Opaque表型特点、影响表型转换的调控因素、表型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近年来白念珠菌在该表型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希望通过理解其形态调节的机制以寻找感染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蕾  邹先彪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5):315-317,314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是院内感染的第四大原因。近年来白念珠菌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分泌性天冬氨酰蛋白酶(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ap)是近年研究热点,Sap产量高的白念珠菌菌株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比产量低的菌株高。白念珠菌的SAP是由多基因家族编码的同工酶系统,该家族包含至少10个Sap基因,在感染的不同阶段表达出来。其中Sap2蛋白酶的含量最高,其分子量为41kDa,能降解多种人体蛋白,去除宿主的防御屏障作用,有助于白念珠菌通过循环系统传播;还能刺激细胞产生IL-1α,IL-8、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通过对其毒力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日后研制相关抗体或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噬是细胞内主要的降解途径之一,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动态过程,对于真核细胞的适应、分化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自噬在白念珠菌中影响着菌株的代谢和毒力,可增强菌体的存活能力。自噬调节失衡与多种疾病相关,需在多个水平受到精确调控,以维持细胞内稳态平衡。白念珠菌的毒力致病与自噬过程中关键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调控密切相关。该文主要概括了自噬的主要阶段及相关机制,并说明自噬过程中主要转录因子可能的作用机制,以了解白念珠菌自噬中的转录调控机制,为白念珠菌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Ras/cAMP/PKA信号通路在白念珠菌的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形态转换、黏附、生物被膜形成等,对于维持白念珠菌的毒力以及侵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一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白念珠菌对人体致病的机制,给抗真菌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该文重点阐述通路相关蛋白功能、上下游调控关系及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草药抗白念珠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可引起各种浅表及深部真菌病,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文章就近年来有关中草药抗白念珠菌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中草药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及其活性成分、单味及复方中草药制剂抗白念珠菌作用、中西药协同抗白念珠菌作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致病真菌,每年导致全球约40万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出现致命的系统性感染。天然免疫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真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途径是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产生活性氧(ROS)从而杀伤白念珠菌。该文通过总结关于白念珠菌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结果,来进一步认识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自噬影响着真核细胞的适应性、分化和发育,在白念珠菌中自噬影响着白念珠菌的代谢和毒力等,也可以减缓应激反应带来的损伤,增强菌体存活能力。但过度的自噬可能导致自噬性细胞死亡。该文根据近期研究进展,从白念珠菌中与自噬相关的Cvt(Cytoplasm to vacuole trafficking pathway)通路、TOR(target of rapamycin)通路和自噬在应激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白念珠菌中的自噬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人体内定植着数目庞大、结构复杂的细菌及真菌等微生物群,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菌或真菌的某个单一物种,但最近研究表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更好地理解体内的微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备体中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正常菌群的一部分。白念珠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协同和拮抗作用有助于维持不同物种间复杂的平衡关系。了解白念珠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加深对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理解,还可为预防和治疗白念珠菌或细菌感染及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提供新途径。本文就白念珠菌与细菌共存时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从而为控制念珠菌或细菌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白念珠菌是与人类共生的条件致病真菌,能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皮肤黏膜和全身系统性持续感染.系统性念珠菌病是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缺乏念珠菌病的早期诊疗手段、可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耐药菌株越来越普遍、新药研发难度大等因素,抗真菌治疗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有较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白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并试图研发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治疗方法,使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该文将几种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疫苗和抗体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旨在为新型抗白念珠菌感染疫苗及抗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的跨界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这两种条件致病菌可共存于人体。两者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即跨界相互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抑制白念珠菌形态转换,抑制其生物膜形成并毒杀其菌丝;白念珠菌则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绿脓素形成并抑制其丛集运动。跨界相互作用可能存在3种机制:信号转导通路、生物膜和毒力因子。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信号分子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3-oxo-C12-HSL)抑制白念珠菌形态转换,而白念珠菌通过信号分子法呢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绿脓素生成和丛集运动,即存在信号分子介导的跨界相互作用。跨界相互作用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念珠菌各自的致病性。如能充分利用跨界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优化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孙强强  逯杨 《菌物学报》2018,37(10):1287-1298
白念珠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共生真菌,也是人类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可引起浅表感染甚至威胁生命的系统性感染。白念珠菌具有很强的形态可塑性,而且这种形态可塑性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白念珠菌在侵染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酵母、假菌丝和真菌丝之间的形态转换。除此之外,white形态、opaque形态、gray形态和GUT细胞在宿主不同的部位具有生长繁殖优势。本文总结了白念珠菌各种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与致病性之间的联系,同时我们也简述了宿主环境因素调控这些形态的发生与转换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王园园  陈昌斌 《菌物学报》2018,37(10):1364-1377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之一,主要定植于人体粘膜表面。在白念珠菌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分泌型蛋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分泌蛋白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白念珠菌致病分子机制,并为诊断、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提供新的理论策略。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分泌型蛋白在介导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概括了分泌蛋白在组织侵入损伤、营养获取、细胞壁维持以及免疫逃避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对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链)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质功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白念珠菌中主要有4条MAPK途径:Mkcl途径、Cekl途径、Cek2途径和HOG途径。其中HOG途径在白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白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的了解,可以为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治疗念珠菌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