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干扰素(IFN)是一类能发挥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的蛋白质,也是最早发现,最早基因克隆化和最早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细胞因子,研究发现肠外途径注射IFN,具有剂量过大和副作用多的缺点,而口服IFN能克服上述缺点,同时能产生不同于肠外注射途径产生的生物效应,因此,口服IFN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成为当前免疫学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2.
李军  曾芸 《生命的化学》2006,26(5):395-398
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的相关受体识别后,分别经过Toll样受体途径和核酸结合蛋白途径进行信号转导,启动β-干扰素的转录和合成。从感染细胞分泌的β-干扰素与细胞膜上Ⅰ型干扰素共有的受体结合后,经Jak/STAT信号途径刺激细胞产生一系列具有抗病毒效应的的干扰素刺激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7作为一种干扰素刺激因子在启动随后的α-干扰素转录中起着重要作用。母α、β-干扰素的产生进一步放大了产生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信号,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加强了免疫应答的强度和延长免疫应答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人Ⅰ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 IFN-I)的诱生和应答在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病毒多可逃逸宿主此类抗病毒免疫,导致感染和致病。Ⅰ型干扰素受体(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 IFNAR)是识别及结合IFN-I的一种跨细胞膜蛋白受体,其IFNAR1亚型在干扰素发挥抗病毒效应的启动阶段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IFNAR1蛋白质的表达、降解及其功能等方面,概述病毒以IFNAR1为靶点负调控IFN-I的抗病毒机制,以期为该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抗病毒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检测人Ⅰ型干扰素生物学活性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更简便、安全、有效的检测Ⅰ型干扰素 (IFN)的方法 ,将可被Ⅰ型IFN诱导的人 6 - 16基因启动子与表达产物容易被检测的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相连 ,构建成重组质粒 ,然后转染人羊膜传代细胞系 ,筛选阳性克隆 ,最终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检测Ⅰ型IFN的简便、快速、敏感、特异和重复性好的新型方法 ,其敏感性同标准的细胞病变抑制法相同。  相似文献   

5.
6.
汉坦病毒主要感染人内皮细胞,细胞在病毒感染早期诱导生成的Ⅰ型干扰素(IFN-Ⅰ)可阻断汉坦病毒的复制,但不同的病毒蛋白和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在IFN应答的调节机制上可能有所不同。就汉坦病毒感染对IFN应答的调节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但是PEDV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尤其是PEDV非结构蛋白 (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 在Ⅰ型干扰素应答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不多。为研究PEDV非结构蛋白1 (nsp1) 对细胞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AGGS-nsp1,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nsp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1对Ⅰ型IFN的影响。结果显示,nsp1在转染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中均高效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nsp1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ELISA结果显示,nsp1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 复制抑制试验结果显示,nsp1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1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干扰素启动子活性和应答的功能,为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高效抗PEDV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是一类多基因家族诱导性细胞因子,可在脊椎动物细胞中诱导建立抗病毒状态,并在抗病毒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干扰素系统包括应答外界刺激(如病毒感染)而合成干扰素的细胞,和应答干扰素建立抗病毒状态的细胞。干扰素系统基因主要包括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以及组成干扰素信号传导系统的基因。鱼类干扰素类作用发现较早,而对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较晚。随着哺乳类和鸟类中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近年来鱼类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综述了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的克隆、鉴定,以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雌激素受体(ER)αAF1转录激活结构域相互作用的蛋白,为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编码ERαAF1的cDNA片段克隆到诱饵蛋白载体pGBKT7中,以构建的pGBKT7-ERα-AF1为表达靶蛋白的质粒,筛选人乳腺文库。将筛选到的含Ⅰ型胶原基因的质粒与表达ERα和ERβ不同结构域的质粒共转化酵母细胞,验证Ⅰ型胶原与ERαAF1作用的特异性。结果: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质粒pGBKT7-ERα-AF1含有目的基因片段;Western印迹证实ERαAF1在酵母中获得表达;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与ERαAF1相互作用的Ⅰ型胶原蛋白。酵母细胞共转化实验证实,Ⅰ型胶原蛋白与ERα和ERβ的AF1结合,但与ERβ的DBD、AF2不结合。结论:Ⅰ型胶原与ERα和ERβ的AF1及ERβ的DBD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固有免疫系统利用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近期研究发现,外源DNA能够被宿主细胞中多种DNA受体识别,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上调Ⅰ型干扰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基于DNA的免疫识别在激活宿主抗感染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仅对现已报道的DNA受体进行概述,同时对DNA的免疫识别与自身免疫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I)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I基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内含子27b内包埋了3个镶嵌基因,镶嵌基因是近年在基因结构上的有意义的新发现,本文从这3个镶嵌基因的表达和蛋白功能研究及其与NFI发病机制的关系等方面来综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Ⅰ型内含子核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Ⅰ型内含子核酶作为最早被发现的RNA催化剂,在过去20年里得到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使人们在RNA的生物学功能、催化特征、结构与折叠特征等方面的认识有了革命性更新.回顾了Ⅰ型内含子核酶研究的主要进展,重点对近年来在Ⅰ型内含子核酶的结构和折叠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14.
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有数十亿人患食源性疾病,其中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死亡就超过23万人.在沙门氏菌众多的毒力因子中,菌毛在该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菌毛(又称纤毛)是细菌表面的丝状蛋白附属物,是细菌对宿主细胞产生作用和造成感染的关键因子.其中,Ⅰ型菌毛是肠杆菌科成员(包括沙门氏菌)中最常见的菌毛之一,对...  相似文献   

15.
糖皮质激素受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皮质激素受体(GR)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也是一种典型的激素依赖性转录调节因子。与激素结合后通过与靶基因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相互作用。从而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近年对人GR(hGR)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有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多功能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包含3个家族(I型、II型和III型)。III型干扰素(Type III interferon,IFN-III)是近16年发现的新型干扰素,其诱导过程及生物学功能与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I)相似,在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抑制自身免疫病、抑制过敏性哮喘以及抗细菌和真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IFN-I和IFN-III的分类、序列同源性和信号传导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近年来IFN-III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综述IFN-III的生物学功能,旨在为IFN-III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防控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Ⅰ型干扰素(以下简称为干扰素)是重要的抗病毒因子,也是临床上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然而,干扰素在HIV感染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HI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发现,干扰素具有抑制HIV复制和破坏抗病毒免疫的双重作用.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同时,注射干扰素受体的阻断抗体显著提高抗HIV特异性免疫反应,延缓停药后病毒反弹.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干扰素有望成为研发治疗艾滋病新型药物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经血液传播而引起急、慢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位于HCV包膜E2蛋白N端的第1高变区(HVR1),是介导E2蛋白与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Ⅰ)结合及HCV感染细胞的关键肽段。研究表明,HCV可能利用了SR-BⅠ受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入侵细胞,进行细胞-细胞间传播。因此,HVR1与SR-BⅠ相互作用的研究除了能深入了解HCV吸附和入侵细胞机制,同时也为治疗和预防HCV感染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I型干扰素(IFN-Ⅰ)是机体固有免疫应答的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及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IFN-Ⅰ成为病毒学、疫苗学及肿瘤学等研究的热点,对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的功能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麻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病毒均可通过与IFN-Ⅰ或其上、下游调节因子结合阻断IFN-Ⅰ信号通路,从而逃逸IFN-Ⅰ的抗病毒作用,这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是新的挑战。近期研究发现IFN-Ⅰ是疫苗诱导抗体产生的必要信号,同时参与调节T、B细胞的活化过程,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IFN-Ⅰ免疫应答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