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水仙素对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天明  陈启熙 《生理学报》1991,43(3):236-242
在不均匀牵拉法固定的离体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用秋水仙素探讨了突触后膜的微管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兴奋中的作用。秋水仙素使小终板电位的幅度下降;使串刺激(10Hz,50Hz)诱发的平均终板电位幅度和平均量子含量减少;并使有神经支配的膈肌终板区乙酰胆碱电位幅度降低;但不影响膜电位、小终板电位的频率及终板电位和乙酰胆碱电位的时程。结果表明该药对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兴奋有抑制作用。而其同分异构体光化秋水仙素则无此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突触后膜下的微管可能参与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
乙酰胆碱受体(AChR)簇的形成在神经肌接头的生长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突触后细胞骨架参与AChR簇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在神经肌接头上存在着突触前n型和m型乙酰胆碱自受体,两者可能都既介导下在反馈也介导负反馈调节。n型受体与书知的n1和n2受体不同,m型受体与m1型受体类似,突触前乙酰胆碱自受体介导的反馈调节如何影响递质释放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4.
Lu J  Lichtman JW 《生理学报》2007,59(6):683-696
神经肌肉接头作为突触解剖、生理和发育的模型已被研究了一个多世纪。成像技术提供了诸多关于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其中一些技术是专为观察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而发展起来的。本文回顾了神经肌肉接头研究中几个重要方面的发展史,包括其结构、N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布、突触小泡释放,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乙酰胆碱受体 (AchR)是一个配体介导的离子通道蛋白。由 5个同源亚基组成 ,亚基在内质网组成一个环 ,其中 β亚基参与组装序列 ,而未组装的亚基易被降解。肌肉乙酰胆碱受体是神经传导的重要媒介 ,是神经突触处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关键物质。通常肌体内不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 ,但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 ,该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 ,削弱了骨骼肌间的神经传导 ,引起肌无力。因为肌无力症具有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特点 ,因而对它的研究与自身免疫疾病紧密相关。1 .肌肉乙酰胆碱受体与自体免疫应答反应早在 6 0年代 ,科学…  相似文献   

6.
集聚蛋白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其编码基因全长8kb左右,蛋白质分子量为200-600kD。先后发现于电鳐,大鼠,鸡,小鼠及人等机体内,在海马,神经肌接头,雪旺氏细胞,心肌,肾脏等组织均有表达,其在神经突触中的主要作用为引起神经突触后膜的AchR发生集聚和膜结构的稳定,促进神经突触的发育和形成,近来Rupp等人发现集聚蛋白亦在免疫系统中表达,活化T细胞产生的集聚蛋白对T细胞突触的形成,TCR,CD28,CD3等免疫分子和脂筏的集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明显降低特异性抗原的刺激域值。  相似文献   

7.
突触泡蛋白2(SV2)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定位于脊椎动物神经元及内分泌细胞,与神经递质的释放、内分泌泡胞吐作用、突触泡稳态的维持、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成及肾上腺素能受体α2C的定位密切相关。最近还发现SV2是肉毒神经毒素BoNT/A的受体,介导BoNT/A进入神经元。SV2可作为突触泡标记蛋白,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及肿瘤诊断。此外,SV2还是抗癫痫药物的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8.
神经-肌接头存在三种类型的自发性乙酰胆碱释放;(1)Ca^2+敏感的量子式释放,是活性带突触小泡的释放,突触后电位表现为常见的微终板电位;(2)Ca^2+不敏感的量子式释放,是活怀带外突小泡释放,突触后电位一表现为较大而上升缓慢的微终板电位,在正常肌肉较少则在多种削弱Ca^2+敏感的量子式释放的情况下占优势;93)胞浆乙酰胆碱的漏出。  相似文献   

9.
B型γ—氨基丁酸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GABAB受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GABA受体亚型。它的活化在突触后膜增加K^+电导,引起长时程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前膜则抑制Ca^2+电导,使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的释放减少,该受体活动对机体的镇痛、肌肉痉挛、癫痫的发作等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B型γ-氨基丁酸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ABAB受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GABA受体亚型。它的活化在突触后膜增加K+电导,引起长时程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前膜则抑制Ca2+电导,使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的释放减少。该受体活动对机体的镇痛、肌肉痉挛、癫痫的发作等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精氨酸加压素(AVP)的C端内片段,AVP(4-8),具有增强记忆的功能,它在大鼠脑内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GTP-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介导多数神经肽和神经调质的细胞内生理生化反应,放射性受体结合实验显示,在海马突触膜上存在AVP(4-8)的特异性结合位点。AVP(4-8)在海马突触膜上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刺激GTPγS结合并可被AVP(4-8)的受体拮抗剂ZDC(C)PR所逆转。从以上实验结  相似文献   

12.
Huang YZ  Mei L 《生理科学进展》2001,32(3):197-203
Neuregulins(NRG)是一在结构上相类似的多肽家族,它们由四个不同的基因编码。NRG有三种异构体(NRG1、2和3)。这些异构体在及脑内有高表达,包括发育中的脑和成熟的脑。这些异构体中,对NRG1研究最为广泛。NRG1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促进胶质细胞的生化和分化;也能调节小脑、颗粒细胞沿胶质细胞的迁移。在突触形成过程中,NRG1可诱导以下三种受体的表达:神经肌肉接头和中枢 神经系统内的乙酰胆碱受体的表达;小脑胶质细胞中NMDA受体的NR2C亚单位的表达;小脑胶质细胞中GABAA受体的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RG受体多分布于突触后膜致密区,提示NRG可能对突触的可塑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NRG的研究进展,特别对其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有较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郑煜 《生理科学进展》1989,20(3):273-275
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是一种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广泛分布于许多脑区。该受体被激活后,突触后膜产生一长时程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进而引起多种神经生物学效应或神经毒性作用。Ca~(2 )对于NMDA受体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50年代Fatt等在神经-肌肉接头以及Eccles在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经典工作以来,普遍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方式是通过特定的受体系统调控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因而产生不同形式的突触后电反应,促进或抑制靶神经元的可传导动作电位的产生。这一过程已被认为是各种神经递质或神经信息物质作用的普遍形式,其差别可能仅在于所涉及  相似文献   

15.
Liu ZJ  Chen NH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4):343-346
神经递质合成酶、胞吐相关蛋白、神经递质受体,以及离子通道等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神经递质的释放往往伴随众多蛋白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过程,包括突触蛋白磷酸化引起突触囊泡从细胞骨架上解离、突触囊泡通过复合体SNARE和Ca2 的介导与突触前膜发生锚靠、融合和神经递质释放,以及以网格蛋白依赖的形式实现突触囊泡从突触前膜上内陷、出芽和缢缩后,从膜上裂解到胞浆中重新形成突触囊泡。因此,蛋白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对于神经系统完成神经信号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凡含有神经毒的蛇毒都具有与终板区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的突触后阻遏作用,其中只有银环蛇毒和澳大利亚虎蛇毒等兼有突触前阻遏作用。本工作对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阻遏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点进行了分析。当小鸡颈二腹肌标本在蝮蛇毒作用下出现传递完全阻遏之后,其肌肉对乙酰胆碱还保持着约50%的敏感性,同时由离子电泳注射法测知,蝮蛇毒能降低大白鼠膈肌终板区的乙酰胆碱敏感性。蝮蛇毒对神经肌肉传递除具有突触后作用外,尚应具有突触前作用。在较低浓度(40~100微克/毫升)蝮蛇毒作用下,小终板电位频率和终板电位的量子含量都有一短暂的增加,然后逐渐下降,但在高浓度下(200微克/毫升),两者在逐渐下降之前均无暂时增加现象。增加溶液中的镁离子浓度或降低钙离子浓度均能使蝮蛇毒引起的神经肌肉完全阻遏的出现时间延长。这些又进一步证实了蝮蛇毒中除含有作用于突触后的成分外,尚含有作用于突触前的成分。从蝮蛇毒中分离神经毒成分的方法已初步建立,根据本工作的启示,再进一步分离突触前毒素的工作已初获成功,有关资料将另行发表。  相似文献   

17.
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α kinase,PICK1)是蛋白激酶Cox(protein kinase Cα,PKCα)的靶蛋白之一,也是在PKCα和突触后膜受体蛋白间起重要作用的衔接蛋白。PICK1分别由PDZ结构域、BAR结构域以及卷曲螺旋区和酸性氨基酸区组成。PICK1中的PDZ结构域和受体蛋白、转运蛋白、衔接蛋白的相互作用报道较多,BAR结构域则与支架蛋白、质膜等相互作用。PICK1在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传递、外周神经感觉、细胞生长和黏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PICK1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蛋白激酶Ca相互作用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proteininteractingwithCαkinase,PICK1)是蛋白激酶Cα(proteinkinaseCα,PKCα)的靶蛋白之一,也是在PKCα和突触后膜受体蛋白间起重要作用的衔接蛋白。PICK1分别由PDZ结构域、BAR结构域以及卷曲螺旋区和酸性氨基酸区组成。PICK1中的PDZ结构域和受体蛋白、转运蛋白、衔接蛋白的相互作用报道较多,BAR结构域则与支架蛋白、质膜等相互作用。PICK1在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传递、外周神经感觉、细胞生长和黏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PICK1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的结构功能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枢多巴胺 (DA)能系统信号传递决定于突触间隙DA的浓度水平。DA在完成神经信息传递后 ,通过重摄取和酶解二种途径灭活以终止信息传递。其中大部分DA为位于突触前膜上的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 (DAT)所摄取 ,转运至突触前神经元以备再次利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DAT并不只是简单地重摄取DA ,DAT同时又是调控突触间隙DA水平和维系突触前DA合成、储存功能的关键因素[1] 。另外 ,DAT还是许多精神药物潜在的作用靶位点。因此 ,研究DAT结构、功能及其调控 ,有助于阐明DAT与DA系统精神神经疾病的关系和探索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NMDA受体信号复合体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筱宇  张光毅 《生命科学》2003,15(5):274-278
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密集区(postsynaptic density,PSD)包含多种受体蛋白、骨架蛋白和信号蛋白,它们通过分子中特定的结构域相互识别并动态地结合,形成多个信号复合体,参与突触后受体功能的调节及其下游特异性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其中,NMDA受体信号复合体中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深入了解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兴奋性毒性等生理病理的分子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