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苦马豆种子在MS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培养出无菌苗,以子叶和胚轴为外植体,在MS+6.BA2.0mg/L+2,4-D0.Smg/L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在MS+6-BA2.0mg/L+NAA0.Smg/L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继代三次后在MS+6-BA2.0mg/L培养基上诱导产生丛芽,在MS+6-BA0.5mg/L培养基上进行幼苗培养,在幼苗长到3~4cm时移至1/2MS+IBA2.0mg/L培养基上生根。  相似文献   

2.
甘肃棘豆草中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工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棘豆草为试验材料,通过工业酒精热回流提取、水提取和酸水提取3种工艺提取其中的总生物碱,总生物碱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后减压升华得到,并比较了3种工艺对甘肃棘豆中总生物碱得率和苦马豆素得率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工艺总生物碱平均得率和苦马豆素平均得率依次分别为7.91、6.79、6.22 mg/g和18.61、12.22、6.23μg/g,由此确定工业酒精热回流为提取苦马豆素的最佳提取分离工艺。  相似文献   

3.
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苦马豆(Sphaerophysa salsula)进行测序和组装,获得完整的苦马豆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结果表明,苦马豆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23 327 bp,存在IR区丢失,不具有四分体结构;注释结果显示,苦马豆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108个基因,其中包含74个蛋白编码基因、4个rRNA基因和30个tRNA基因;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上共检测到99个SSR位点,包含75个单核苷酸、17个二核苷酸和7个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苦马豆和骆驼刺为姊妹群,亲缘关系最近。这为今后苦马豆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和物种形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北部分地区苦马豆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集自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的苦马豆根瘤,经分离、纯化获得48株未知菌株,并选取7株参比菌株,进行唯一碳、氮源利用、对抗生素及染料抗性、耐盐性、初始pH生长、生长温度范围及酶活性等共113项生理生化测定;采用数值分类方法对未知根瘤菌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该地区苦马豆根瘤菌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能力,所有菌株均能在初始pH9~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35%菌株可耐受6%的NaCl。从数值分类树状图可见,未知供试菌株在56%的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在72%的相似水平上分为5个表观群。群Ⅰ有39株菌,在74.6%相似水平聚合,中心菌株为CCNWGS0215;群Ⅱ有5株菌,在76%的相似水平聚合,中心菌株为CCNWGS0228;群Ⅳ有2株菌,在81.5%的相似水平聚合,群Ⅲ和群Ⅴ分别只有1株菌,它们与模式株分离,可能为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5.
将苦马豆和披针叶黄华种子在恒温25℃下吸胀,每24 h取出吸胀种子,16 d后未吸胀的种子为硬实种子(H),硬实种子用硫酸处理后恒温吸胀24 h,与非硬实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和各项活力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每日内吸胀的种子数量随时间推移以一定比列下降,苦马豆非硬实种子第3天后吸胀率下降到1%,第13~16天突然上升后又下降到1%,披针叶黄华非硬实种子第3天后下降到1%,第9、10天突然上升后又下降到1%。两种豆类都显示出硬实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脱氢酶活性、呼吸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非硬实种子,而电导率、浸出液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低于非硬实种子,缓慢吸胀的硬实种子活力指标高于快速吸胀的硬实种子,这表明硬实种子活力高于非硬实种子,硬实种子吸胀过程中存在吸胀损伤。而在非硬实种子中,根据以上活力指标判断,晚吸胀的种子比早吸胀的种子活力高。  相似文献   

6.
7.
沙文兰   《广西植物》1994,14(1):23-24
广西狸尾豆属一新种沙文兰(广西天然药物研究中心,南宁530022)关键词广西狸尾豆ANEWSPECIESOFURARIAFROMGUANGXl¥shaWenlan(GuangxiResearchCentreofNaturalMateriaMedica...  相似文献   

8.
宗占江  何锡荣 《植物研究》1993,13(3):224-224
本文发表了棘豆属一新变种,即白花长白棘豆Oxytropis ane-rtii Nakai var.albiflora Zh.J.Zong et X.R.He var.nov.  相似文献   

9.
作者同意赵一之先生关于海拉尔棘豆O。hailarensis Kitag。这是尖叶棘豆O。oxphylla DC的观点,但提出其变种光果尖叶棘豆的变种名应是O。oxyphylla DC。var。psilocarpa G.Z.Qian。  相似文献   

10.
1971年,N.Ulzijkhutag根据采自阿拉善戈壁(=Bordzon-Go-bi)的标本(1970-07-29,V.I.Grubov,N.Ulzijkhutag et G.Tserendalzhid,无号)发表新种Oxytrops grubovii,并以此建立新组Oxytropis subgen.Traganthoxytropis sect.Monan-thos;1987年,G.P.Yakovlev将O.grubovii归入海绵豆属Spongiocarpella;1988年,张振万同意N.Ulzijkhutag的意见,并根据刺垫棘豆之龙骨瓣无喙等特征将Ulzijkhutag的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八角科植物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种国产八角科植物做了补充或修订。恢复了华中八角和匙叶八角;将川茴香作为华中八角的变种;将短柱八角归并至匙叶八角,滇南八角归并至小花八角;报道了一些省级分布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韦发南   《广西植物》1988,(4):301-308
<正> 作者近年来在编写《广西植物志》工作中,对本所收藏的樟科植物标本作了清理,同时也把编写《中国植物志》时搁下的一些疑难标本作了进一步研究,现将结果在本文中报道。所引用的标本,均存本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木兰科植物修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捷 《云南植物研究》1997,19(2):131-138
对中国产的木兰科植物3个大属即木莲,木兰和含笑进行了分类修订工作,共提出新组合5个,新异名8个,澄清2种和1亚种。  相似文献   

14.
华南龙胆科植物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华南龙胆科植物做了修订和补充。将白花田草的名称更正为百金花;将美丽獐牙菜归并入狭叶獐牙菜;报道了新记录种5个,即:念珠脊龙胆、流苏龙胆、新店獐牙菜、峨嵋双蝴蝶、玉山双蝴蝶。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中国樟科植物的1个新种,2个新组合,1个新异名和2个新分布。  相似文献   

16.
张光初 《植物研究》1988,8(2):43-48
本文描述了中国光萼苔科1新种, 1新变种, 1新变型, 分别是Porella sichuanensis.P, densifolia var.pilosaP.perrotetiana fo.flaccida。另外有3个新组合(1种, 2变种)和5个中国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鹿花菌属志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鹿花菌属 Gyromitra Fr.的一系列研究导致该属传统的概念、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动。本文在接受了 Harmaja 将 Discina 和 Neogyromitra 合并在Gyromitra 名下的观点的基础上,报道了近年来作者在我国鹿花菌属研究中所确认的8个种。其中乳白鹿花菌 Gyromitra lactea 和新疆鹿花菌G.xinjiangensis 为新种,含糊鹿花菌G.ambigua、帚状鹿花菌 G.fastigiata 和亮鹿花菌 G.splendida 为我国首次报道。我国文献中所记载的鹿花菌 G.esculenta 在我国是否存在,尚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8.
西北部分地区苦马豆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马豆(Sphaerophysa salsula)是荒漠区重要的豆科植物。为了研究其共生根瘤菌的多样性, 本试验采用16S rDNA PCR-RFLP和16S rDNA全序列分析方法, 对西北部分地区的苦马豆根瘤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 57株供试菌株共产生了9种遗传图谱类型, 对每种图谱类型的代表性菌株进行16S rDNA全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 它们分别归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根瘤菌属(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和Shinella kummerowiae。不同地域的菌株在多样性方面也有明显差异: 分离自银川的苦马豆根瘤菌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较低; 而来自民乐县和临泽县的菌株有着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其Simpson指数分别为0.826和0.710, 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831和1.530。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确定西北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系统分类地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产黄杨科六种植物的考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产黄杨科6种植物作了修订或补充:将头花黄杨归入匙叶黄杨,平卧皱叶黄杨、越橘叶黄杨和矮生黄杨归入皱叶黄杨,汕头黄杨归入狭叶黄杨,东方野扇花归入长叶柄野扇花。报道了杨梅黄杨在湖北、江西和福建的新分布,皱叶黄杨在广西和福建的新分布,双蕊野扇花在贵州和广西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20.
庄剑云  魏淑霞 《菌物学报》2002,21(3):448-451
Puccinia abrupta Dietel & Holway var. partheniicola (H.S. Jackson) Parmelee Can. J. Bot. 45: 2293, 1967. Puccinia partheniicola H.S. Jackson, Mycologia 24:166, 1932. Uredinia amphigenous or caulicolous, scattered or gregarious, rounded, 0.5~1mm diam., cinnamon-brown or chestnut-brown, pulverulent; urediniospores obovoid or nearly triangular, (20~)23~27?18~)20~25m, wall 1~1.5m thick, cinnamon-brown, echinulate, pores mostly 2 subequatorial and 1 apical. Telia not seen in the specimen exa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