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们观察了小麦与大麦杂交胚胎发育过程中,雌蕊各个组成部分发生的淀粉积累和转移的动态。结果如下: 1.胚乳和杂种胚早期发育过程中,子房壁和胚囊中淀粉的积累和动态的趋势与其他学者所作小麦自交的情况基本相同。2.当胚乳细胞充满胚囊而胚没有分化时,子房壁中的淀粉已极少,当胚乳解体时,子房壁中淀粉已几乎消失。可见,子房壁中淀粉的迅速消失与胚乳的迅速败育是平行的。3.胚囊发育的停滞与败育跟子房壁组织中淀粉的积累及对胚囊营养的正常供应有密切关系。4.花柱、珠被、珠心组织及胚囊中的助细胞和反足细胞,在整个杂种胚和胚乳发育过程中,始终不存在淀粉粒。助细胞胚亦和助细胞一样,无淀粉粒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3.
本试验以206小麦为母本,二棱大麦旱燕3号和六棱大麦原早1号为父本进进杂交。结果表明,两个组合早期的胚胎发育基本上是正常的,前者成胚率为8.75%,后者为16.8%。胚乳核最早于授粉后3天开始形成细胞。当胚乳细胞充满囊后,很快就转入迅速解体,胚随即停止生长,没有能够进一步分化出器官来。胚乳于授粉15天后,几乎全部败育,胚亦相继夭亡。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极核受精过程遭受破坏;合子和初生胚乳核发育停滞;原胚虽能正常发育而胚乳没有形成;胚乳细胞过早形成和迅速解体等。讨论了杂交不孕和胚乳败育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幼胚离体培养的适宜时间。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206小麦为母本,二棱大麦旱燕3号和六棱大麦原早1号为父本进进杂交。结果表明,两个组合早期的胚胎发育基本上是正常的,前者成胚率为8.75%,后者为16.8%。胚乳核最早于授粉后3天开始形成细胞。当胚乳细胞充满囊后,很快就转入迅速解体,胚随即停止生长,没有能够进一步分化出器官来。胚乳于授粉15天后,几乎全部败育,胚亦相继夭亡。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极核受精过程遭受破坏;合子和初生胚乳核发育停滞;原胚虽能正常发育而胚乳没有形成;胚乳细胞过早形成和迅速解体等。讨论了杂交不孕和胚乳败育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幼胚离体培养的适宜时间。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小麦与大麦远缘杂交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了胚囊中形成助细胞胚、反足细胞胚和珠心胚的情况。文章初步讨论了非合子胚在杂种幼胚离体培养中的作用及多胚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作者在小麦与大麦远缘杂交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了胚囊中形成助细胞胚、反足细胞胚和珠心胚的情况。文章初步讨论了非合子胚在杂种幼胚离体培养中的作用及多胚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麦胚和胚乳发育的相关性及贮藏营养物质的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麦(Hordeum vulgare L.)开花后1d,见合子及退化助细胞,游离核胚乳尚未形成;开花后2~3d,胚为5及10个细胞,胚乳为游离核期;开花后4及5、6d,胚为梨形及长梨形,胚乳达细胞化期;开花后8d,胚为胚芽鞘期,糊粉层原始细胞产生;开花后10d,胚具1叶,糊粉层1~2层;开花后13d胚为2叶胚,亚糊粉层发生;开花后17d,3叶胚形成,糊粉层多为3层并停止分裂,菱柱形及不规则胚乳细胞分化;开花后21~29d,胚为4叶胚,胚乳进一步分化;开花后33d,胚为5叶成熟胚,胚乳亦成熟。淀粉、蛋白质在胚中积累始于开花后13d。在盾片中由基向顶发生,在胚芽鞘及叶原基中,首先在顶端出现。成熟盾片顶端的淀粉消失。开花后6d,胚乳开始积累淀粉;开花后10d,糊粉层及胚乳细胞积累蛋白质。开花17d后胚乳的蛋白质体多聚集,29d后蛋白质体显著减少。开花后17d,在盾片及糊粉层细胞中检测到油脂。果长或果长与稃片长之比和盾片长可作为不同发育期胚和胚乳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9.
郭尚敬  李加瑞  乔卫华  张宪省 《遗传学报》2006,33(11):1014-1019
淀粉是玉米种子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合成需要淀粉合成酶、分支酶和脱支酶的共同作用,而直链淀粉的合成则是在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的作用下进行的。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基因的突变造成玉米种子的腊质(糯性)表型。与支链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相比,目前对玉米种子中直链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了解相对较少。以野生型黄早4玉米自交系和突变体糯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直链淀粉的积累规律。通过碘染色的方法,观察了玉米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的形态变化。定量分析表明,从授粉后10d至25d,黄早4种子中直链淀粉的含量逐渐增加,同时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逐渐提高;而在糯玉米中,直链淀粉和GBSS活性均未检测到。进而,通过RT-PCR方法,从黄早4种子中分离出编码GBSSI的cDNA片段。在授粉后10d至25d的玉米胚乳中均可检测到GBSSI的表达,而在胚中直到授粉后25d才检测到该基因表达的微弱信号。在糯玉米种子中没有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种子发育过程中,GBSSI基因的表达通过控制GBSS的合成,最终控制直链淀粉的合成。研究工作为理解玉米种子中直链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栽培大麦×普通小麦杂种发育的胚胎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麦与小麦远缘杂交时雌雄性核的结合及杂种胚和胚乳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大、小麦杂交时,可发生双受精作用、单受精作用,或受精过程失败。单受精作用发生的时间参差不齐。大小麦杂种胚的发育进程最初与大麦自交时情况相似。以后胚发育缓慢,并长期停留在原胚阶段。在授粉后12—15天,原胚发育达到高峰。仅有个别杂种胚在授粉后第18、19天进入胚分化,且胚分化不完善。同时,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原胚不时出现解体退化现象。杂种胚乳的发育仅在最初阶段形成若干游离核,此后胚乳组织转向退化。在授粉10天以后的子房中,未检查到胚乳或胚乳解体后的残留物。  相似文献   

11.
用6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为材料,分析籽粒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观察到胚乳,胚和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干物质积累变化为“S”形曲线,平均日增重为“双峰”曲线。据此,将其发育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即(1)缓慢增重期(0~15天),(2)线性增重期Ⅰ(16~30天),(3)线性增重期Ⅱ(31~45天),(4)成熟期(46天以后)。同时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光密度扫描方法,相应地定株检测了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α-淀粉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酯酶等的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观察到(1)期同工酶和蛋白质带数少,活性(含量)较低。(2)期同工酶和蛋白质条带及活性(含量)都急剧增加,以脱氢酶类为甚。(3)期除酯酶等水解酶类条带和活性继续增加外,其余都开始降低。(4)期除酯酶外,其它同工酶和蛋白质条带及活性(含量)显著减少。此变化与干物质积累“S”形变化相一致。有一些同工酶酶带的变化更为显著。如α-淀粉酶Amy1-A和Amy1-B活性是在授粉后5~15天内急剧变化的;胚乳中P_x5、P_x6和P_x7按(1)、(2)和(3)期的顺序显现,而胚中(1)期不具有P_x5、P_x6和P_x7,(2)期以后开始出现,但P_x14、P_x15、P_x16和P_x17在(3)期后缺失。  相似文献   

12.
蚕豆胚珠发育过程中淀粉动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蚕豆胚珠发育过程中淀粉动态变化如下:1.发育早期,整个胚珠中未见淀粉粒。其后首先在合点区出现淀粉,而后从合点向珠孔逐渐扩大分布范围。2.珠心和内、外珠被中均含有淀粉粒,尤以内珠被的淀粉增长迅速,数量多、个体大。受精后,内珠被解体,淀粉出现在外珠被细胞中,推测营养物质可通过整个胚囊表面进入其中。3.合点与胚囊之间的珠心细胞特化或长形。可能有助于营养物质进入胚囊。4.功能大孢子中贮存丰富的淀粉粒,它和珠心细胞一起是胚囊发育时的营养来源。5.卵细胞受精后,所含淀粉粒的数量和大小明显增长,随着合子和胚细胞的分裂,其中贮存的淀粉逐渐被消耗,到多细胞球形胚时完全消失。6.胚乳核周围始终未出现淀粉粒。7.胚器官分化之后,子叶和胚轴等处逐渐出现淀粉粒,其中生长活跃的结构如生长点、维管束等不贮存淀粉。8.子叶中的淀粉粒含量迅速增加,颗粒特大,是种子内营养物质的最终贮存场所。  相似文献   

13.
邱纹文 《遗传学报》1997,24(2):160-164
用石蜡制片法和整体解剖法,对小麦品种Fukuho经鸭茅状摩擦禾花粉粉后不同时间固定的子房样品进行了细胞胚胎学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的168个授粉后120小时以内的小麦了房中有32.1%、0.6%和26.2%分别发生了卵细胞单受精、极核单受精和卵卵细胞、极核双受精现象。  相似文献   

14.
防风体细胞胚发生发育中的淀粉体和多糖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防风体细胞胚的发生体系为材料,通过半薄切片技术研究了培养物中淀粉体的组织化学定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培养阶段的多糖含量.结果发现在胚性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淀粉体;含4%蔗糖的培养基中的胚性愈伤组织阶段多糖含量最高.研究表明糖类物质的活跃代谢为胚性细胞的分化和发育直接提供了物质和能源;大量淀粉体的存在可作为胚性细胞分化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荔枝蝽象(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简称荔蝽)是我国华南地区荔枝及龙眼的重要害虫。关于荔蝽的发生规律、自然抗药性及化学防治的研究,近年来赵善欢等(1964年)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解放前,关于荔蝽的生物学特性,陈梦士(1934年)亦进行了观察,但直至现在,对于荔蝽的胚胎发育及不同发育期的生理指标尚缺乏详细的资料。本文的目的在于观察不同发育期荔蝽胚胎形态的特征及胆碱酯酶活性、吸氧量、脂肪含量、水份含量和卵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杜仲胚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栽培杜仲,4月中旬传粉,下旬受精。合子休眠35天左右。6月初形成原胚,6—8月胚分化发育,10月种子成熟。合子在休眠期,其体积增长1—1.5倍,极性渐显著。合子经两次横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四细胞原胚。其后基细胞衍生的细胞参与胚体的形成,胚的发育属藜型。胚柄单列细胞,靠珠孔端一个形大,具吸器作用。胚的后期发育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  相似文献   

17.
长豇豆胚和胚乳的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 (L.)Fruwirth)开花前7—10小时传粉,开花后8—10小时完成双受精。合子期珠孔端及合点部位胚囊的周界壁有壁内突。胚发育属柳叶菜型。胚柄的基部细胞及基部区域外层细胞的外切向壁发生壁内突。成熟胚中胚柄宿存。开花后9—16天为子叶细胞中淀粉积累期,开花后12—18天为蛋白质积累期。胚乳发育为核型,珠孔端胚乳细胞化,合点端保持游离核状态。胚乳外层细胞为传递型细胞,珠孔端的胚乳细胞形成折叠细胞群,亦有壁内突。心形胚期胚乳开始退化解体,成熟胚期胚乳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8.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薛俊增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研究》2001,22(5):T001-T002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进行连续组织切片,以揭示其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结果显示前肠,中肠和后肠皆发生于原肠胚期,前肠在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胃与食道,胃开口于卵黄囊,后肠肠上皮细胞在第1,2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尚未形成有序排列,至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时始形成后肠腔,到第2期卵蚤状幼体时与中有肠连接,中肠在第2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杯状结构,孵化前与前肠贯通,形成完整的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19.
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的积累   总被引:66,自引:4,他引:66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的积累进行了综合评述:(1)各种果实内糖的种类、代谢和区域分布:(2)糖进入果裨路径;(3)糖在果实内积累的机制(关键酶调节、跨质膜和液色膜的载体调节、激系调节和渗透调节)。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稻胚的发育模式描述了水稻开花后1至30天期间胚分化发育过程,并指出了胚分化早期胚柄部分与珠被等组织的密切关系。对水稻开花后6~30天及小麦开花后8~27天期间胚鲜重、干重、体积和细胞数的发育模式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平均每个细胞鲜重和体积的变化,以及麦胚细胞鲜重、干重和体积的变化。此外还测定了水稻胚长度,胚乳鲜重和体积的变化。结果表明;稻胚体积、鲜重在开花后6~11天,干重在6~13天期间呈指数增长,小麦胚鲜重、干重和体积变化在开花后8~15天期间指数增长趋势亦明显,稻胚每个细胞的平均鲜重和体积在开花后7天以前较小,9天以后明显增大;小麦胚每个细胞的平均鲜重、干重、和体积在开花后10天以前较小,12天以后则明显增大。稻胚在开花后1~30天期间长度变化呈S形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