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VCTDSA与CT灌注成像处理,分析这两种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45例患者检查有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多见于脑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管网形成,其中VCTDSA图像质量优于CT灌注成像,VCTDSA较DSA可准确显示和测量动静脉瘘口大小,VCTDSA与MRA在瘤体长轴、瘤颈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10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0例,分别测定空腹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并对病例组进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NIHSS评分、BI指数计算。比较两组尿酸水平及病例组不同血尿酸水平下UA、TC、TG、LDL-C、HDL-C的指标变化及NIHSS评分、BI指数、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率的差别。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空腹血尿酸升高的例数,分别为46例和17例,分别占46%和17%;血尿酸平均浓度分别为485.96±76.03(μmoL/L)和343.12±61.4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尿酸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例组UA、TC、TG、LDL-C、HDL-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病例组血尿酸水平,颈部血管超声结果、NIHSS评分、BI指数进行分析。病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病情及预后有平行关系,即血尿酸水平高,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率高,病情重,预后差。结论:高尿酸血症(HUA)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综合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朱愉红  李燕 《蛇志》2000,12(1):33-35
目的 观察龙津降纤酶对急性缺血性情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急性因性卒中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5%葡萄糖液500ml加血塞通小射液0.4g静脉滴注,连用14天,降纤酶组40例,入院后第1~3天分别给降酶1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主1h以上,按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及治疗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降纤酶组总有效率达92.5%,显效率为72.5%,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8例,根据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复发与二级预防的关系。无复发组的患者按根据随访的mRS评分高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差组(mRS 3~5分),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98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六个月复发率为10.2%(10/98)。无复发组较复发组应用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的患者比例较复发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组患者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单因素分析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血糖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DL、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出院后一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出院后三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LDL和血糖是影响出院后六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良好的二级预防依从性有利于降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血糖是影响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及空腹血糖值较高的进展性缺血卒中患者,其预后往往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疾病进展恐惧(FoP)水平,分析影响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发生Fo 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9例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采用中文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估患者FoP,根据是否发生FoP将患者分为FoP组和无FoP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发生FoP的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159份问卷,回收154份,回收率96.86%。69例(44.81%)患者存在FoP。FoP组年龄、女性占比、家庭经济收入<5000元/月、偏瘫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社会支持为差占比高于无FoP组(P<0.0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低于无Fo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大、性别为女性、家庭经济收入<5000元/月是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发生FoP的危险因素(P<0.05),高ADL评分、...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且致死致残率高,幸存的患者预后多不同程度的患有偏瘫等后遗症,但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卒中后的治疗关注点在于神经元的保护,割裂了神经元和周围细胞的联系。2001年,"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提出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角度。此外,有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神经、血管再生过程,对于卒中后神经血管单元的修复有调节作用。因此,本文从神经血管单元和Notch信号通路两个切入点综述了二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彩云 《蛇志》2002,14(3):59-6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是围产期新生儿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 ,主要由宫内窘迫 ,新生儿窒息缺氧引起 ,缺氧因素 :(1 )围产期窒息是主要原因。 (2 )反复呼吸暂停。缺血因素 :(1 )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 (2 )重度心力衰竭。不仅病死率高 ,且后遗症严重 ,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救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现将我科 1 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共收治 6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2例 ,男 46例 ,女 1 6例 ,年龄 0 .5h~ 3天 ,轻度 HIE9例 ,中度 HIE2 5例 ,重度 HIE2 8例。头颅 CT均有脑实质…  相似文献   

8.
徐玉华  苏常娥  宁越仁 《蛇志》2002,14(2):44-45
我院应用抗血栓新药普恩复 (蚓激酶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3 4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4例均为住院病人 ,并经CT证实为脑梗死 ,其中梗死灶最小 0 .6cm×0 .3 cm,最大 3 .2 cm× 2 .2 1 cm,排除脑出血。凡具有出血倾向者及活动性溃疡病 ,近期有手术史者均不入选。1 .2 治疗方法 确诊后给予普恩复 40 0 mg,每日3次于饭前 3 0 min口服 ,4周为 1个疗程。其中 4例应用 2 0 %甘露醇 ,不使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其他药物 ,并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第 7天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1 .3 疗效判定 根据 1 99…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后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寻找不同证候类型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索各中医证候类型可能存在的特征菌属。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7名,并基于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与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类型分类,依次分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气虚血瘀组、阴虚风动组。同时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名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样本运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粪便样本中肠道菌群进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并根据结果进行多样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

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在年龄和BMI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对象肠道菌群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患者独有菌属高达133种;对照组次之,达127种;而阴虚风动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气虚血瘀组的独有菌属数量依次为94种、32种、18种、8种。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患者的特征菌属为Anaerotruncus,气虚血瘀组的特征菌属为Megasphaera(巨球菌属),阴虚风动组的特征菌属为Pyramidobacter

结论

本研究初步显示不同中医证候类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群有着不同的肠道菌群构成,各证型患者肠道菌群丰度与多样性无显著差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候类型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存在相关性,其中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患者与其他各证患者之间菌群组成差异最大,其特征菌属为Anaerotruncus

  相似文献   

10.
田桂芝  周顺霞 《蛇志》2006,18(4):316-316
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脑出血病患者100例,现将其CT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脑出血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19~87岁。51岁以上者占76%,有高血压病史者57例。1·2临床表现动态发病者97例,意识障碍者57例,伴发热者23例,入院后首次检查血压  相似文献   

11.
黄敏菁 《蛇志》2002,14(4):40-41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组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以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现就我院 1 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收治的 3 1例患儿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 9例 ,女 1 2例。年龄 2周~ 3个月 1 2例 ,~ 5岁 9例 ,~ 7岁 3例 ,~ 9岁 5例 ,~ 1 5岁 2例。来自农村 2 4例。1 .2 临床表现 左上肢瘫 2例 ,右上肢瘫 5例 ,左下肢瘫 4例 ,右下肢瘫 6例 ,左侧肢瘫 8例 ,右侧肢瘫 6例。发热 5例 ,惊厥 2 2例 ,昏迷 4例 ,呕吐 1 2例。1 .3 辅助检查 头颅 CT检查 3 0例 ,1例吞咽困难 ,家属拒绝进行头颅 CT检查 ,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铜纳米颗粒(copper nanoparticle,Cu-nps)对缺血性卒中后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s,NVU)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加热搅拌法合成Cu-nps。体内建立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 reperfusion,tMCAO),实验分为正常组(sham)、模型组(tMCAO)、给药组(Cu-nps),检测各组脑梗死面积、神经凋亡情况、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完整性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制备出的Cu-nps以Cu2+、80 nm左右的粒径均匀存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Cu-nps靶向脑缺血部位受损神经元,提高神经元细胞活力,降低活性氧,减少神经元凋亡和脑梗死面积,降低伊文思蓝染料渗漏量和炎症因子表达。结论:Cu-nps可以减少氧化应激,保护BBB完整性,降低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保护NVU功能,从而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潘邑水  王会兵 《蛇志》2002,14(4):39-40
脑血管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比较多见 ,国内报道不多。 2 0 0 0~ 2 0 0 1年 ,我们收治 4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5 0~ 6 9岁 ,平均 6 2岁 ;脑梗死 3例 ,脑出血 1例 ,均经 CT确诊。有高血压病 3例 ,糖尿病 2例 ,高脂血症 1例 ,血流变异常 1例。全部在瘫痪侧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均表现患肢肿胀 ,疼痛和压痛。都经过多普勒超声证实。静脉血栓出现时间 :1例发病后 5天 ,1例发病后 6天 ,1例发病后 8天 ,1例脑出血发病后1 9天。1 .2 治疗方法 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2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模式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rt PA静脉溶栓组A组、强化抗栓治疗组B组,各组按药物干预时间再分为4.5小时亚组及4.5-6小时亚组。A组给予rt PA静脉溶栓治疗和常规治疗,B组给予首剂氯吡格雷300毫克+阿司匹林100毫克和常规治疗。治疗前行急诊头多模式磁共振检查,治疗24小时后复查头CT,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进行NIHSS评分和3个月MRS评分,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两个亚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且A组4.5小时亚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其4.5-6小时亚组,A组3个月预后良好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于B组。结论:多模式头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rt 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远期疗效优于强化抗栓治疗,但颅内症状性出血风险略高于强化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又称神经球蛋白,是一种携氧球蛋白。有研究证明Ngb在脑缺血缺氧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对氧具有高亲和力,有助于预防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并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预后。本研究观察了AIS后血清Ngb水平的变化,并评估了Ngb与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地募集AI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在AIS患者起病后不同时间点(脑梗死发病后72 h内和第14天)及对照组中分别检测血清Ngb水平,并比较AIS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血清Ngb水平。对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AIS患者的血清Ngb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患者血清Ngb水平与梗死体积及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gb对AIS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IS患者的血清Ngb水平在脑梗死后72 h内和第14天时分别为105.7(88.3,123.1)μg/L和72.8(58.7,86.9)μg/L。对照组血清Ngb水平为58.2(35.0,81.6)μg/L。AIS发病后72 h内血清Ng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AIS患者血清Ngb水平在发病后72 h内及第14天均无显著差异(P>0.05)。AIS发病72 h内的血清Ngb水平与NIHSS评分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232,P=0.038)。在各时间点,大体积脑梗死组患者血清Ngb水平与中小体积脑梗死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Ngb水平对AIS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AIS发病后72 h内血清Ngb水平升高。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AIS患者血清Ngb水平无显著差异。发病后72 h内的血清Ngb水平与NIHSS评分显著相关。Ngb可能作为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成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80%是缺血性卒中。本文意在研究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发病机理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以进一步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15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50例,分别测定两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并对病例组进行TOAST分型、NIHSS评分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观察组内不同分型组间血清胆红素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TBIL、DBI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各亚型间血清TBIL、DBIL、I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脑梗死组与轻型脑梗死组比较,血清TBIL、DBIL、IBIL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血清TBIL、DBIL水平低于颈部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参与急性应激反应,可能作为衡量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高水平血清胆红素可能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CT诊断对于胰腺癌侵犯胰周动静脉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就诊的64例胰腺癌患者,在他们进行手术前全在距离肿瘤边缘1cm内的血管进行分期和诊断进而进行螺旋CT检查。结果:经组织学术后病理切片染色发现胰周动脉29条,静脉48条。运用外科手术探查方法发现86条胰周动脉,89条胰周静脉。在这些血管中,有23条动脉、47条静脉经外科手术证实的确是肿瘤侵犯,并且经过CT诊断,我们最终断定为有25条动脉、46条静脉处于1~4级。结论:胰周动、静脉受到侵犯时,具有不同的CT表现特征,因此在利用CT方法判断胰周动、静脉遭受侵犯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相似文献   

18.
胡聿  王颂凯  郭帅  李彬 《生物加工过程》2023,(3):271-279+300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 MSI)技术是新兴的分子成像技术,具有免标记、高空间分辨、高检测特异性等优势,在捕捉、分辨和鉴定各种疾病相关代谢物的组织分布与变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揭示多种目标分子在生理/病理条件下的组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变化提供了便利和直观的研究手段。综述了近年来MALDI MSI技术在缺血性卒中研究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运用MALDI MSI技术研究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结构与功能各异的内源性小分子在脑中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揭示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陆美琼 《蛇志》2000,12(3):56-5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是指在围产期缺血缺氧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 ,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 ,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HIE主要见于严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儿 ,也可见于早产儿 ,缺氧可发生在产前也可发生在产时 ,本文就我院儿科 1 994年 6月至 1 999年 6月 5年间收治的58例 HIE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8例中男 36例 ,女 2 2例 ;胎龄小于 37周 1 0例 (占 1 7.2 % ) ,42周 43例 (占74.1 % ) ,大于 42周 5例 (占 8.6% ) ;出生时体重小于 2 50 0 g1 0例 (早产儿 8例 ,足月儿 2例 ) ,2 50 0~ 40 0 0 g 46例 (占…  相似文献   

20.
谭归艳  钱招昕 《生物磁学》2009,(14):2691-2693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和阿司匹林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预防脑血管缺血事件的疗效。方法:60例发病48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30)和阿司匹林组(n=30),分别采用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缓释型双嘧达莫(50mg,2次/d;双嘧达莫100mg,2次/d)和单独应用阿司匹林(50mg,2次/d)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2组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和NIHSS评分降低值,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3例失访和1例终止实验,对照组5例失访,进入结果分析的例数为51例。联合组的患者6个月内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11.5%VS.20.O%,P〈0.05)。而且,联合组NIHSS评分比单独应用阿司匹林降低更明显(4.52±1.8 vs.3.62±3.3,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预防脑血管缺血事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