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各医药公司开始热中于利用动物细胞代替大肠杆菌的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作。现在,基因重组技术中所用的寄主主要是繁殖能力强的大肠杆菌,但其缺点是只能大量产生蛋白。人体内具有各种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多以糖蛋自形式存在,人们期望这些物质能用作医药品。近来利用动物细胞的基因重组技术有可能生产出与人体内生理活性物质相同的物质,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愈益增大。  相似文献   

2.
日本各医药公司开始热衷于利用动物细胞代替大肠杆菌的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作。现在,基因重组技术中所用的寄主主要是繁殖能力强的大肠杆菌,但其缺点是只能大量产生蛋白。人体内具有各种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多以糖蛋白形式存在,人们期望这些物质能用作医药品。近  相似文献   

3.
动物细胞的微囊固定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如:科研应用;作为病毒的宿主生产疫苗;获得细胞分泌的产物(抗体、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tPA等)或细胞本身。尽管动物细胞培养的成本和复杂性要大于微生物的培养,但由于真核基因遗传及表达系统有着原核细胞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如蛋白质翻译后的加工过程,包括糖基化,二硫键形成,肽键剪切等,致使许多有天然活性的大分子只能借助于动物细胞表达。鉴于生物安全性原因,用动物细胞表达生产的临床应用生物制品更易被接受。 对生物制品日益迫切的需求是动物细胞大量培养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而重组DNA技术与细胞生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胎肝造血基质细胞的体外液体培养技术,结合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体外测试方法,研究了造血基质细胞所释放的造血生长因子与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人胎肝造血基质细胞可在体外传代培养达100d之久。培养过程中,对不同时间收集的培养上清液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这些贴壁细胞可以不断地释放多种造血活性物质。在100d培养过程中,上清液中始终都可以检出CFU-S增殖刺激物活性。培养第24天的上清液中还可检出BPF和GM-CSF活性。这些造血活性物质对CFU-S的生理状态和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培养上清液中未检出IL-3样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可生产多种生物制品,为提高细胞活力和表达水平及有利于表达产物的纯化,采用有多种添加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选择更有利于细胞生长又可提高培养细胞密度的微载体和条件温和、易操作、气体交换速度快的生物反应器,在线监控细胞生存环境和生理活动,减少培养过程培养基中的抑制因素,可创造更适合细胞生存的环境,提高表达水平,向细胞中导入抗凋亡基因,可提高细胞活性和蛋白产量。利用多也微载体以球转球方式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动物细胞培养用生物反应器及相关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动物细胞大量培养是生产生物制品的重要途径,它用到的关键设备是生物反应器。根据培养细胞、培养载体、培养液混合方式的不同,生物反应器主要有搅拌式、气升式、中空纤维式、回转式等,其中搅拌式规模最大。回转式是NASA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反应器,被誉为空间生物反应器,可用于组织工程研究。与生物反应器配套的技术主要有灌注、微载体、多孔微球、转入抗凋亡基因等,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胞密度,增加生物制品产量,提高质量。今后生物反应器研制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高密度培养动物细胞生产蛋白质药物为目的,二是以三维培养动物细胞(主要是人类细胞)再生组织或器官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微重力组织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微重力组织工程的产生与发展趋势。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为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与遗传特性 ,揭示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组织形成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生产疫苗以及生物学诊断试剂。但是 ,常规培养技术无法实现由细胞重建组织这一构想。微重力组织工程利用旋转培养器产生的微重力环境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相结合 ,使组织重建成为可能 ,成为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内容和任务。伟大的生理学者巴甫洛夫的传记。 1.有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5;2) 人体的细胞结构。动物细胞的构造。细胞的化学成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细胞和周围环境间的新陈代谢。细胞的增殖。勒柏辛斯卡娅关於细胞产生於非细胞形态的生活物质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人和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将动物细胞培养应用于生产却因在获得足够的产额及生物活性方面的困难而受到限制。传统上一直把细胞培养产物用作人类和牲畜的病毒疫苗,这些疫苗至今已大规模应用。在过去的七年中,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已用于α—和β—干扰素的生产。最近,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也已用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和一些遗传工程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条件培养液中含有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因此,条件培养液可再现体外培养细胞或组织的微环境,促进或抑制来源不同的细胞或组织的生长、增殖和分化,也被用于研究各种生理或病理现象的机制。当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有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骨髓内皮细胞、坐骨神经和肝细胞等的条件培养液。  相似文献   

11.
动物细胞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工业生产,一些现代化企业已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些比较重要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生产具有医用价值的药物。但该技术并未成熟,主要是因为体外培养的细胞,其生长代谢及生理模式都比较复杂,而且细胞的应答机制还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细胞代谢工程手段,提高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率、产品产率及有效性,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我们从细胞代谢中心途径、抑制细胞调亡的因素、细胞生长周期的控制及其相关代谢、多基因共表达代谢工程及糖基化代谢工程等方面对代谢工程进行阐述,为动物细胞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繁茂膜海绵原细胞富集细胞团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迁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旭鹏  张卫 《生物工程学报》2008,24(12):2133-2134
海绵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来源, 近10年来, 从海绵中发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占海洋生物来源的30%以上, 并且大多具有显著的抗肿瘤, 抗艾滋病病毒的活性。但是, 由于海绵生物量不能满足这些活性物质进一步研究和商业化的需求, 目前仅有一种活性物质被成功的商业化, 这不仅是商业开发的损失, 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活动的一种损失。为了解决海绵供给不足的问题, 人们进行了包括化学合成、海绵养殖以及海绵细胞培养在内的多种尝试,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海绵细胞离体培养技术是最有可能彻底解决海绵供给不足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海绵自身的特殊性, 还没有人成功的建立起海绵细胞系以满足生产需要。人们发现, 海绵细胞的相互接触对于离体海绵细胞长期培养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 大连化物所海洋生物产品工程组建立了开发出了海绵原细胞富集细胞团培养技术, 通过对海绵组织内的原细胞进行富集来获得可长期培养的海绵细胞。海绵原细胞是海绵组织内的“干细胞”, 具有很强的分化、增殖潜力, 同时也是海绵组织内负责消化的主要细胞类型。为了探索海绵原细胞的增殖、分化规律, 本研究基于海绵原细胞富集细胞团培养体系, 构建了海绵细胞培养实时观测平台, 对繁茂膜海绵原细胞、领细胞、上皮细胞3类主要海绵细胞类型在海绵细胞团形成及生长的全过程进行观察, 了解不同类型细胞迁移规律的变化。通过对视频记录进行分析,发现离散的海绵细胞与细胞团内的海绵细胞具有截然相反的运动规律, 海绵细胞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协同性。伴随原细胞在细胞团内不停息的迁移, 还观察到海绵细胞团内新生骨针的迁移以及细胞间进行颗粒物质的传递。这些信息的获得, 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细胞的功能与作用, 也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探索海绵细胞的增殖、分化控制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人体与动物细胞是许多重要生化产物的来源。20多年来,随着体外细胞培养研究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以人体与动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来获取各种疫苗、人体干扰素、单克隆抗体、胰岛素、生长激素、血纤维溶血因子、凝血因子等一系列产物,而成为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系统。例如,早在70年代,Hayflick等就从人胚组织中分离和建立了两个细胞株——MRC-5和WI-38,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病毒疫苗的细胞培养商业生产,Kohler和Milstein成功地融合了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而产生能分泌预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大量培养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等等。  相似文献   

14.
包括的内容有:一,绪论:1.引言 二、细胞培养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2.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3.细胞生物——实验;4.细胞生长培养基;5.设备消毒;6.空气消毒;。三、大量细胞培养;7.动物细胞的大批培养和产物;8.动物细胞在连续活动培养基中培养;9.单层细胞生长系统——增殖过程;10.单层细胞生长系统——异型单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应用动力学方法在线检测Vero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摄氧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流加和灌注培养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培养 ,以获得高活性、高密度的细胞和高的产物得率。在这些培养过程中 ,一般通过离线检测关键参数 (如细胞密度、营养和代谢产物的浓度 )来人为调整灌注速率和补料策略 ,但是 ,当细胞密度较高时 ,由于细胞代谢旺盛使得培养的微环境变化很快 ,这就需要更加频繁快速地调整操作条件 ,从而导致因频繁取样和离线分析所带来的污染危险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这在大规模细胞培养过程中是不可取的。因此 ,要建立大规模、高效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在线检测技术 ,以实时掌握细胞培养过程所处的状…  相似文献   

16.
极低频磁场致癌效应的细胞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极低频磁场致癌效应的细胞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多数研究表明,极低频磁场本身对正常的动物细胞并没有诱发癌变的效应,但它可作为促进因子或协同促进因子使具有癌变倾向的、以及已经癌变的细胞加快癌变的进程。这种影响可发生于细胞生理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如细胞信号转导、第二信使、基因修改、转录及翻译、酶的活性、自由基产生以及与细胞增殖有关的生理活性物质等。  相似文献   

17.
动物细胞大量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在生物技术过程申,人们已广泛地围绕着细菌、酵母、丝状真菌的大量培养来生产各种酶、抗生素、蛋白质等产物。然而,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蛋白质等生物物质,必须借助动物细胞培养获得,例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由于生产的需要,推动了动物细胞大量培养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向大型化、自动化和精巧化方向发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无血清培养昆虫细胞(BTI-Tn-5B1-4)的适应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琥  赵佼  谭文松  杨曜中   《生物工程学报》2000,16(2):232-234
昆虫细胞培养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动物细胞培养工程中的一个新领域。人们可以利用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内的感染、复制,来大量生产昆虫病毒作为生物杀虫剂[1]。而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建立,则可通过昆虫细胞的体外培养大量表达病毒携带的外源基因。实践证明,这…  相似文献   

19.
前言由于看法的转变及技术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动物细胞培养已成为一项起支配作用的技术。当制造商们由于受通常申请许可证规则的限制,只能使用人类二倍体细胞或原代细胞生产时,动物细胞一直没有成为首选的生产方法。过去,人类生物制品的制造者们总是很羡慕地看着制造兽药的同行们,用 BHK 细胞在8000L 搅拌罐中生产 FMDV(口蹄疫疫苗),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使用一种类似的方法。近几年,随着三种重要的生物制品分别由异倍体细胞、肿瘤组织来源的细胞或重组细胞(这类细胞已获准使用,见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多泡体是原生质体和胞饮作用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结构, 是由细胞质膜的内陷所起源. 然而多泡体的起源、功能及其分泌途径以及与高尔基体和细胞壁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存有争论. 本文应用动物细胞的58K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免疫印记、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拟南芥和贯叶连翘愈伤组织中成功定位了类58K蛋白. 免疫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显示, 类58K蛋白存在于拟南芥愈伤组织细胞的高尔基体库槽、分泌泡、多泡体、细胞壁和液泡中. 由此我们认为多泡体与细胞壁和液泡发育的关系十分密切, 它起源于高尔基体并以分泌泡的形式将高尔基体所合成的物质运送至细胞壁和液泡. 所以多泡体的分泌途径可能是运送高尔基体合成的物质到细胞壁, 属于胞吐形式; 也有可能是运送相关物质到液泡中参与液泡的发育, 属于胞饮形式. 这主要取决于多泡体所运送物质的种类以及它将这些物质运往何处. 因此多泡体的分泌途径很可能有多种形式. 研究结果也显示应用动物细胞58K蛋白抗体可以定位植物细胞中的类58K蛋白, 说明植物细胞中存在与动物细胞相类似的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