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茎鳞毛蕨杀虫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茎鳞毛蕨杀虫成分王润华(江西农业大学植保系330045)一、名称: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crassirhizomaNakai)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父名东北贯众、大贯众、野鸡膀子。二、形态特征: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生褐棕色、卵状披...  相似文献   

2.
1987年间,我校部分教师在野外考察活动中,在龙岩市的紫金山东南坡发现了“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之一的刺桫椤。经送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的植物分类学专家林来官教授鉴定加以证实。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HOOK)Tryen],属于真蕨纲、桫椤科。因为它茎上密生小刺,所以称刺桫椤。它大量生长在距今二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是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现存的桫椤是遭受第四纪冰川多次摧毁而幸存下来的古老孑遗植物。在世界和我国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四川叙永报社的新闻摄影记者,在生长着10万余株桫椤的叙永县大石乡境内拍摄桫椤照片时,意外发现了一株奇特的三杈桫椤。该株树蕨高达9米,树干呈13度角斜生,胸径0.297米,叶长3.2米,茎干在其顶部分为三杈,各杈顶端分别簇生着羽状复叶,远观如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当地群众称这株高大奇特的树蕨为“桫椤王”。据专家介绍,桫椤茎干一般不分杈,像这株这样茎顶部一分为三的桫椤,十分罕见。四川叙永发现三杈桫椤@沈鸿林@张翠  相似文献   

4.
运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蚌壳蕨科1种和桫椤科11种(其中桫椤分别测定19株:小羽桫椤测定2株)植物的叶绿体trnL基因内含子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12种植物相应的长度介亍l004-l082之间,A T平均含量60.9%,G C平均含量39.1%。计算了不同种间以及种内不同个体间序列的碱基差别(转换值/颠换值)和Kimura遗传距离。序列数据经排列后分别进行最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析,结果显示:(1)白桫椤、海南白桫椤和大羽桫椤构成的分支最早和该科内其余植物组成的另一分支分歧,而后者又进一步分为刃个亚分支,分别和桫椤亚属、黑桫椤亚属对应,支持夏群的分类处理:(2)大桫椤~狭羽桫椤~毛轴桫椤~篦齿桫椤、多羽桫椤一白桫椤~海南白桫椤以及小羽桫椤一桫椤各自构成独立、自然的末端分支,再参照分支内植物间的遗传距蔼取值,建议将此3个末端分支依次归并为3种:大桫椤、白桫椤和桫椤;(3)白桫椤属在科内处于基部位置,桫椤属奇桫椤亚属和黑桫椤亚属为衍生分支,赞同Tryon关于桫椤科进化和囊群盖起源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汪盛  刘恩德  夏漪  戴锡玲 《植物研究》2015,35(4):499-503
研究了重金属铅对水蕨、中华桫椤和扇蕨孢子萌发及其对水蕨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铅浓度的增加,水蕨、中华桫椤和扇蕨孢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在低于10-4 mol·L-1的环境中,水蕨孢子可以正常萌发;在低于10-5 mol·L-1的环境中,中华桫椤和扇蕨孢子能正常萌发;水蕨、中华桫椤和扇蕨的孢子都对铅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铅对水蕨配子体的发育存在一定影响,铅使水蕨配子体呈不规则的心脏形,多发育为雄配子体;精子器凹陷入原叶体边缘;配子体细胞中叶绿体分布不均匀。本研究为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筛选后备植物。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华南、西南及台湾的一些深山幽谷之中,生长着一类奇特的植物。它们有着高大的直立茎,大形羽状复叶簇生于茎的顶端。远远看去,象是挺拔的棕榈或苏铁。如果近而观之,会见到它的羽片背面排列着一个个圆点状的孢子囊群。这就是著名的蕨类植物——桫椤。桫椤也叫树蕨,是现今蕨类植物中最高大的种类,也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它的出现,可追溯到石炭、二叠纪(距今3.5—2.25亿年)。当时,陆地增多,气候温暖潮湿,代之而起的是较高级的植物,如:芦木,楔叶木、鳞木、封印木、各种羊齿蕨、木本蕨类(包括桫椤)等,都是高达20米左右的大树。古桫椤就是在这个年代里与其它的高大蕨类同时繁盛起来的。到了古生代末期,由于地壳运动,海水大规模撤退,地势起伏,山岭盆地互相隔阻,气候由湿润变得十  相似文献   

7.
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内共有蕨类植物165种,隶属于41科84属,优势科有7科,分别为水龙骨科、铁角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叉蕨科、膜蕨科、鳞毛蕨科,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7属,分别为铁角蕨属Asplenium、卷柏属Selaginella、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鳞始蕨属Lindsaea、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鳞毛蕨属Dryopteris;根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本区蕨类植物科、属、种的热带成分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的96.6%、90.4%、72.2%,表明本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本区蕨类植物的属内种类贫乏,含1种的属占63.1%,含2~3种的属占21.4%;生态类型多样,主要有土生蕨类、石生和附生蕨类;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水蕨Certopteris thalictroides、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黑桫椤Gymnasphaera podophylla、大叶黑桫椤Gymnasphaera gigantea是本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应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8.
鳞秕泽米(Zamia furfuracea)为近年从中美洲引进的苏铁科(广义的)或泽米科(狭义的)泽米属观叶植物。其叶片、株形较之于苏铁更多一种粗犷豪放的精神,在国内日益受到花卉爱好者的青睐。 鳞秕泽米树干多半生于地下,多分枝,干高15—30厘米,圆柱状,树皮密布暗褐色鳞秕状叶痕,多年生的总干基部茎盘处常着生幼小的萌蘖。叶为大型偶数羽状复叶,8—25片丛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蹄盖蕨科2属(蹄盖蕨属和假蹄盖蕨属)7种植物的根、根茎、叶柄、叶轴、叶表皮、表皮毛和孢子囊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解剖学方面2属植物的共同特征为:根均为无髓中柱;叶柄基部的双柱型维管束向上渐靠近联合形成1个周韧型维管束;叶上下表皮垂周壁均呈波状;气孔主要为胞环型、周胞型或极附型.2属植物的不同特征是:蹄盖蕨属植物体无毛;而假蹄盖蕨属植物叶片和叶轴上均生有腺毛;蹄盖蕨属植物根皮层外侧为薄壁细胞,假蹄盖蕨属则为棕色厚壁细胞环.研究结果表明蹄盖蕨科为一个自然分类群,并支持假蹄盖蕨属的成立.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广西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白桫椤属。该属植物以茎干直立,乔木状;叶大型,簇生于茎干顶端,叶柄平滑、有疣突或皮刺,基部鳞片的细胞一式;叶背灰白色;叶脉分叉,2~3叉;无囊群盖等为主要特征。目前该属植物在广西首次记录到白桫椤。根据原始文献及广西的标本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墨线图。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笔者在福建省福安市境内一山涧阴湿的山坡上发现一处桫椤的生长地,有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30余株,其中茎高2米以上的有10多株。实地观测一株,茎高2.47米,胸高茎围65厘米,  相似文献   

12.
广州蕨类植物增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了广州蕨类植物新记录种38种,隶属于18科25属。其中莲座蕨科(Angiopteridaceae),膜蕨科,裸子蕨科(Gymnogrammaceae)等3科为广州新记录科,莲座蕨属(Angiopteris)。团扇蕨属(Gonocormus)。粉叶蕨属(Pityrogramme),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针毛蕨属(Macrothelypteris)。狗脊属(Woodwardia),黑桫椤属(Gymnosphaera)。沙皮蕨属(Hemigramma)。线蕨属(Colysis)等9属为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13.
假冷蕨属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假冷蕨属4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并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冷蕨属、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假冷蕨属孢子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周壁表面具不规则脊状褶皱,连接成网状。假冷蕨属与蹄盖蕨属孢子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4.
鄂西早侏罗世香溪植物群真蕨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对真蕨植物系统发育演化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对地史时期真蕨化石多样性变化、繁殖器官和原位孢子微细构造的探究成为了解该类群植物辐射演化历史和系统发育不可或缺的途径.我国湖北西部早侏罗世香溪组真蕨植物化石十分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包括合囊蕨科、紫萁科、马通科、双扇蕨科及蚌壳蕨科等,共计约11属25种.近年来,对该地区真蕨植物化石研究日渐深入,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基于鄂西秭归地区保存完好的生殖器官化石标本,先后获得了合囊蕨科Marattia asiatica、马通科Phlebop-teris polypodioides、双扇蕨科Dictyophyllum nilssonii、蚌壳蕨科Coniopteris cf.bella和Coniopteris sp.等种原位孢子.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Marattia asiatica和Dictyophyllum nilssonii原位孢子超微结构的研究,对认识真蕨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证据.香溪组上部真蕨植物代表我国早中生代南方植物区系典型的真蕨植物生态群落,且以马通科Phlebopteris和双扇蕨科Dictyophyllum为主导分子,伴生有合囊蕨科、紫萁科和蚌壳蕨科分子,指示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类型,并代表原位埋藏的泥炭沼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中坡国家森林公园的蕨类植物分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坡共有蕨类植物28科53属85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凤尾蕨科和金星蕨科;主要属为凤尾蕨属、鳞毛蕨属、耳蕨属和卷柏属;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属和热带亚洲属最多,种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并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特点;生态类型主要为土生,其次是石生类型.蕨类区系与贵州的关系最为密切.蕨类物种密度为每km^26.2种,在纬度相近的9个保护区中仅次于云南西山.中坡拥有桫椤和金毛狗等2种国家重点保护蕨类和7种中国特有的蕨类.桫椤在中坡的发现,对于研究其演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景天属植物的药用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红景天属(Rhodiola)植物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株肉质,茎多分枝,基部为残枝和鳞片状叶,根茎肥厚,花具各种颜色。我国红景天属植物有80种,主要分布西南和西北地区高海拔山地岩石隙中和砾石堆上及林下、林缘草地等环境极端恶劣地段。大多在海拔1500~400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7.
华南植物园中的蕨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植物园蕨园始建于60年代初。此后 ,陆续从国内外引种栽培成功了近200种食用、药用和观赏蕨类植物。其中包括我国重点保护植物桫椤、鹿角蕨 ,原始观音座莲、扇蕨、苏铁蕨、七指蕨 ;此外还有荷叶铁线蕨、华南条蕨等。这些蕨类植物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 ,本园又以观赏蕨类为重点 ,并在观赏蕨类的引种、繁殖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现仅从国内外引进的鹿角蕨就有76种 ,而华南地区常见的观赏蕨类如黑桫椤、江南星蕨、苏铁蕨、鸟巢蕨、崖姜、华南紫箕、金毛狗、阴石蕨、翠云草、卷柏等在本园生长良好 ,犹如一幅…  相似文献   

18.
广西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Ⅱ.铁角蕨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晰朝  陆树刚  王任翔  张义正   《广西植物》2006,26(6):592-59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植物即拟狭翅铁角蕨、黑柄铁角蕨、剑叶铁角蕨、长生铁角蕨、岭南铁角蕨、石生铁角蕨、阴湿铁角蕨、半边铁角蕨和细裂铁角蕨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对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5种铁角蕨属植物孢子的表面纹饰为首次报道。结果如下:9种铁角蕨属植物孢子都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椭圆形或近圆形。主要纹饰类型有翅脊状纹饰、翅状纹饰和脊状纹饰类型。讨论了各种间的差异。为铁角蕨属的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孢粉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在广西西南部发现的一个中国新记录属——高平蕨属Caobangia A.R.Smith & X.C.Zhang,该属隶属于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瓦韦亚科Lepisorioideae,与瓦韦亚科中的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瓦韦属Lepisorus和伏石蕨属Lemmaphyllum在形态上较相似,区别在于该属具有长的丝状横走茎,茎上的鳞片基部呈粗筛孔状,叶单一(不分裂),同型或近二型,密被针状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于中脉两边各一行,无隔丝。该属只含一种,即高平蕨Caobangia squamata A.R.Smith & X.C.Zhang,目前仅知分布于越南北部的高平省和中国广西的西南部。本文根据原始文献和广西的标本对该单型属的特征作了描述,并提供了高平蕨在广西的生态照片。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在广西西南部发现的一个中国新记录属--高平蕨属Caobangia A.R.Smith & X.C.Zhang,该属隶属于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瓦韦亚科Lepisorioideae,与瓦韦亚科中的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瓦韦属Lepisorus和伏石蕨属Lemmaphyllum在形态上较相似,区别在于该属具有长的丝状横走茎,茎上的鳞片基部旱粗筛孔状,叶单一(不分裂),同型或近二型,密被针状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于中脉两边各一行,无隔丝.该属只含一种,即高平蕨Caobangia squamata A.R.Smith & X.C.Zhang,目前仅知分布于越南北部的高平省和中国广西的西南部.本文根据原始文献和广西的标本对该单型属的特征作了描述,并提供了高平蕨在广西的生态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