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胃癌病理类型判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均进行胃窗超声造影剂增强CT检查。所有患者都进行了临床资料的调查,分析了影响病理类型判断的影响因素。结果:胃癌患者超声造影显示为胃窦部胃壁增厚、僵硬,呈低回声,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T表现为胃壁均质不规则增厚,强化后扫描病灶呈均质轻、中度强化;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高分期患者的PI值明显低于低分期患者,而EI值明显高于低分期患者(P0.05)。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胃癌都为112例,检出率为9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年龄及胃癌的病灶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是胃癌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窗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胃癌病理判断中都有很好的效果,可明显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但是也需要根据影响因素加强鉴别。  相似文献   

2.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 Echocardiography)是用超声技术测定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流的一种无创性方法。近年来随着仪器的革新,多普勒超声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心血管病临床常规检查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它可测定心脏和大血管中的血流流速,判断心内分流和瓣膜返流性病变,并可估测狭窄瓣膜的压力价差、心排出量、心内分流量和瓣膜返流量。它与超声显象技术相结合,使超声技术诊断心脏血管病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心脏超声诊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由M型超声心动图发展到二维超声显象、多普勒血流探测及血流显象。目前心脏超声检查已成为临床心血管病诊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病人透声条件差致使检查不满意;有的心血管结构细小导致显示困难。此外随着心脏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必然面临到资料的分析、取舍、储存和传送等问题。近来国外在这些方面作了探索,并得到了些新的进展。一、食道超声心动图(Esophageal  相似文献   

4.
EB病毒是一种DNA肿瘤病毒,感染人类,可以引起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近年来EB病毒与胃癌的关系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EB病毒在人原代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系中促癌作用已得到证实,但是它致胃上皮细胞增殖及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B超检查对腹水病人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检查对腹水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被B超检查出腹水的358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244例、结核性腹水38例、癌性腹水66例、心源性少量腹水10例。结论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为各种腹水患者做出诊断或提供诊断依据,提高了术前诊断符合率,超声检查已成为各种腹水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贲门癌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的癌肿之一,对其诊断的主要方法迄今依然依靠X线双对比造影和内窥镜检查。近年来虽有不少学者应用超声显像对胃肿瘤的诊断进行研究,但对于贲门癌的超卢诊断仍有较大争议。为了客观评价应用超声显像检查诊断贲门癌的临床实效,综合影像诊断的经验,本文对38例贲门癌进行了X线钡餐和超声显像检查的对  相似文献   

7.
环状RNA是一类新发现以共价键形成环状结构的RNA分子,没有5'帽和3'尾,具有高度的序列保守性和稳定性,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发挥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近年来,已发现环状RNA与许多肿瘤包括胃癌发生密切相关。首先介绍环状RNA形成、分类、分子特征和功能,然后从环状RNA与胃癌发生、环状RNA与胃癌诊断、以及环状RNA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阐述环状RNA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深入和措施的落实,在我国每百个育龄妇女中有51个带有宫内节育器(IUD)。因此,查器和了解置器后有无并发症就成为了妇科超声检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由于超声图像显示节育器不受节育器制作材料的影响,故B超检查监测IUD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结合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随着TEE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步拓宽。近年来,TEE开始用于心脏手术的术中监测。 资料与方法 (一)病人:1992年6月~1994年1月心脏手术中进行术中TEE检查的病人,共64例,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及胃镜、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以提高该疾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总结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资料,评估胃镜活检、超声内镜及CT对该病诊断的作用。结果:21例术前CT检查,误诊为浸润型胃癌11例,间质瘤2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CT术前诊断率为23.8%(5/21)。全部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淋巴瘤14例,胃镜活检诊断率为66.7%(14/21)。其中10名患者实施超声胃镜检查,判断胃淋巴瘤6例、胃癌3例、间质瘤1例;术前诊断率为60.0%(6/10)。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是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术前诊断方式;CT扫描能明确有无纵隔及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较大。以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是目前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尽管已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从患者远期随访结果来看,肿瘤的复发和/或转移等现象仍十分常见。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式,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叉头框蛋白(FOX)O是一类作用广泛的转录因子,在人类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及多种重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FOXO家族重要成员FOXO1在抑制胃癌进展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我们简要综述FOXO1在胃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胃癌发病人数居全球首位,其发生机制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是研究重点。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过度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淋巴转移、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随着COX-2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的深入,COX-2已逐渐成为胃癌治疗的新的靶点。近年来,针对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等靶点的抗肿瘤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新方向。因此,以COX-2为特异靶点的治疗策略有望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骨性关节炎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一组以关节软骨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症,目前主要影像学检查方式包括:X线、CT、MRI。近年来随着超声成像技术水平和精确性的不断提高,已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准确的对骨性关节炎作出较明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胃癌(Gastrio Cancer Gc)均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虽然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但仍属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已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之一。据统计,5%左右的胃溃疡可发生癌变,甚至有统计最高达29.4%的胃癌来自胃溃疡[1]。在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中,胃癌位居第4,病死率位居第2,在我国则居第1位。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多基因变异是细胞发生癌变的内因[2]。各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和错配修复基因、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细胞周期调控改变及相关产物均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如Survivin、DNA甲基化和CD44等均是近年来在胃癌组织中发现的并成为研究热点的基因。通过对Survivin、Dnmt和CD44三种基因在胃溃疡及胃癌中表达的差异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的认识,更好的为临床应用中胃溃疡及胃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胃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占首位。胃癌的临床病变缺乏特异性,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了转移,多数病例就诊时已为进展期或晚期。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胃癌的腹膜转移是造成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地诊断腹膜转移,从而采取相应治疗,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一直是心血管医学面临的长期而严峻的挑战,随着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日益增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带来的危害日益突出;超声成像作为一种良好的无创、实时检查手段,一直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断的首选诊断方法;近30年来超声影像学快速发展,从过去单纯对发生粥样硬化损伤的血管结构进行成像,经过各方面技术的发展,如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组织内的结构以及病理过程的显像已成为可能。在本文中,将对近年来超声造影在早期AS疾病的诊治及疗效评价方面的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转移是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尚处于临床不可探测阶段的微小转移灶,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是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目前对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寻找不同的检测方法、途径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现就胃癌微转移检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应用光动力技术治疗胃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它对各个时期的胃癌均有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用光动力技术治疗胃癌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系统阐述光动力运用于胃癌治疗这一项技术的原理、机制,光敏剂、光源及临床效果等方面,并总结了这项技术在治疗胃癌方面的优点和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超声组织定征(Ultrason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已成为超声生物物理学研究中一项前沿课题.其明显的应用背景是寻求新的超声诊断参量,以开拓定量超声诊断的新途径.所谓超声组织定征,系指研究组织的各种声学参数(如声速、频散、声阻抗、声衰减、散射及非减性参量B/A等)的量值与组织状态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测试方法.近年来我们在这一领域已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用不同的生物治疗方式治疗人胃癌的裸鼠模型,通过测量治疗后的瘤体体积和检查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确定了各组胃癌组织中癌细胞的不同坏死程度。应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系统测量不同坏死程度的胃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结果发现,随肿瘤坏死程度的加重,自体荧光光谱中内源性原卟啉Ⅸ(Pp Ⅸ)的特征峰值降低,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特征峰未能提示该变化。表明Pp Ⅸ可以作为标识,灵敏地表征胃癌组织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