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龟鳖类血液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龟鳖类血液学的研究涉及生理生态、系统进化、遗传、生物化学、病理学等相关领域,目前已测定了不少种类的血液生理和血液化学指标及这些指标因性别、季节、温度、盐度、潜水等因素的变化。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特别是白细胞分类、血清酶活性、生化指标的调节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关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龟鳖类化石的记录,以前比较主要的是基尔摩的“蒙古的龟鳖类化石”(Gilmore,1931)。他在这篇论文中,综合研究了“中亚古生物考祭团”历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发现的龟鳖类化石材料,其中除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材料不计外,有关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材料,一共记述了5科、7属、9种以及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龟鳖类分类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国外对中国产龟鳖类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多,解决了长期存在于分类中的一些疑难,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但国内多年来一直沿用旧的分类体系,一些新的工作没有充分反映,妨碍了我国龟鳖类分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现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个分类学问题做  相似文献   

4.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中的龟鳖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贾湖遗址中的龟鳖类甲壳。主要为现生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背、腹甲完整者有50多件。其它龟类和鳖类只有部分甲壳或碎片为代表。文中除属种鉴定外,还对甲壳上的个体变异和有关人类活动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水生龟鳖类潜水生活的呼吸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爬行类是动物进化史上首先登陆成功的脊椎动物。有关爬行类呼吸代谢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对于比较动物呼吸机制及其进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爬行动物中有8%的种类营水生生活,潜水是这些次生性水生爬行动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龟鳖类以其极强的潜水能力而闻名,其生活...  相似文献   

6.
龟鳖类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聂刘旺 《生命科学研究》2007,11(3):258-262,272
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分析了已登录GenBank的19种龟鳖类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除平胸龟、扁陆龟外,其余17种龟鳖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基因排列顺序均与典型的脊椎动物相似,显示龟鳖类线粒体基因组在进化上十分保守:2)19种龟鳖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和各部分的碱基组成均表现出高AT、低G含量的偏向,在控制区中表现尤为明显:3)除中华鳖和白腹摄龟外,其余种类的某些蛋白编码基因中都存在一个或多个额外插入的核苷酸:4)除侧颈龟亚目的非洲侧颈龟外,其余18种曲颈龟线粒体DNA的“WANCY”区中都存在轻链复制起始点(OL),且它们的二级结构、核苷酸组成高度保守,推测该结构可能是曲颈龟亚目的一个共同特征:5)部分龟鳖类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3’端存在大片段(200~450bp)的重复序列,某些龟鳖类中有由(AT)构成的微卫星序列,并且这些拷贝序列在种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可作为特异的分子标记,对于龟鳖类动物系统学的研究、亲缘关系的鉴定、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体型是动物重要的形态特征,影响动物的生境利用。为揭示龟鳖类体型与生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收集331种龟鳖(龟鳖目Tesudines总物种数的98.8%)的最大背甲长及其生境信息,将生境分为海洋、淡水、岛屿性陆地和大陆性陆地4种类型,再将淡水生境分为大静水、大流水、小静水、小流水和所有水域5种亚类型,大陆性陆地生境分为高地、平地和荒漠3种亚类型,从而比较不同生境类型或亚类型之间龟鳖类体型的差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海龟体型最大,岛屿性陆龟次之,淡水龟鳖和大陆性陆龟体型最小,且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淡水龟鳖类的体型在5种亚类型生境间存在差异,大静水和大流水水域的体型均显著大于小静水和小流水水域,而体型在大静水与大流水水域、小静水与小流水水域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淡水龟鳖类体型与水域面积有关,而与水域是静水或流水无关。广布所有水域的淡水龟鳖类体型趋于中间型,且与其他4种亚类型生境中的体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大陆性陆龟的体型从高地到平地再到荒漠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揭示龟鳖类的保护对策需要考虑其体型和生境面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对Hox基因在龟鳖目物种中进行系统地序列比较分析和进化研究,文章对目前具有染色体水平的龟鳖目基因组进行了Hox基因的鉴定,序列特征、进化和转录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龟鳖物种的Hox基因簇是高度保守的。非重复序列的缺失导致鳖科HoxB9—HoxB13基因间区相对龟科短了10 kb。大量Hox基因编码区发生了鳖科或龟科特异的序列替换、插入和缺失。胸部骨骼发育相关的Hox基因在鳖科祖先发生了快速进化和受到正选择。Hox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时期特异性,主要在胚胎时期的顶端外胚层嵴、背甲嵴和性腺表达。研究为龟鳖目Hox基因不同胚胎时期的多组学及表达调控分析提供了靶标,也为进一步厘清龟鳖物种演化创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慰文 《化石》2012,(2):12-18
引言 1857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回复一位朋友来信问他是否在即将出版的《物种起源》(On c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里谈“人类”时写道:“我想我应该回避一切有关‘人’的话题,因为关于它有着这么多的偏见。尽管我公开承认它对博物学家来说是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鱼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脊椎动物。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和它们打交道。鱼肉非常鲜美,是佳淆中不可缺少的。它们的体形千姿百态,颜色也是变化无穷。因此,人们常将某些种类养起来供饭后茶余观赏,真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有些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很喜欢钓鱼,不论刮风下雨,都到岸边去静坐垂钓,它既可以休息养神,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什么样的动物才是鱼呢?简单说:鱼就是全部生活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州市花地湾花鸟鱼虫市场贸易龟鳖类进行为期3年27次调查,共记录了9科29属41种或亚种,包括鳖科(Trionychidae)2属2种,两爪鳖科(Carettochelyidae)1属1种,龟科(Emydidae)4属5种,淡水龟科(Geoemydidae)10属18种,侧颈龟科(Chelidae)3属3种,动胸龟科(Kinosternidae)2属3种,鳄龟科(Chelydridae)2属2种,陆龟科(Testudinidae)4属6种,海龟科(Cheloniidae)1属1种。其中,国内龟鳖类共13种,外来物种共28种。受保护种类30种,所占比例达73.17%,部分龟类来源为野外捕捉。大量实体商家转入互联网进行精确营销,尤其是针对高价值的濒危种类,未来将着重对该隐蔽领域进行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发现很多爬行动物具有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机制(TSD),即性别分化取决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温度敏感期(TSP)的环境温度高低.龟鳖类存在两种TSD模式,即低温产雄性、高温产雌性的TSD Ⅰ a,低温、高温均产雌性而中间温度产雄性的TSDⅡ.TSD机制在生理水平的作用机制主要受到性腺类固醇激素的控制,温度通过影响芳香化酶和5α-还原酶的活性控制雌、雄激素转化,进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分化.在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Sf1、Mis、Sox9、Dax1、Wt1和Dmrt1等基因的表达受到温度的影响,参与了龟鳖类性别分化.介绍了关于TSD的进化意义提出的假说,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从中新世末期到晚更新世在欧亚大陆已绝灭的大角鹿类。原始大角鹿头骨某些特点与晚中新世的Cervavitus鹿相似。已知欧洲最古老的大角鹿化石是Neomegaloceros gracilis,亚洲是Praesinomegaceros asiaticus。更新世时欧洲大角鹿类存在两个支系:一支与Megaceros giganteus相连,另一支与Praemegaceros verticornis相连。中国大角鹿类由晚上新世在苏联塔什干地区发现的塔什干大角鹿Sinomegaceros tadzhikistanis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COⅠ基因条形码技术在龟鳖目物种分类与鉴定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应用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龟鳖目动物9科26属45种共205个样品的634 bp COⅠ基因序列片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COⅠ基因在龟鳖目动物中存在少量的碱基插入和缺失,共计12种20个位点,物种占比34.28%;平均碱基含量(A+T)为55.42%,显著高于(G+C)的44.58%。通过Kimura's 2-parameter计算45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23 98,平均为0.003 2;种间遗传距离为0.022 3~0.334 9,平均为0.1 63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约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51.16倍;有3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Hebert推荐区分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 02,其中1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45个物种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22 3。同科内不同属间及同目内不同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46 7、0.212 7,显示物种间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上升而逐步扩大。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显示,不同个体依据亲缘关系程度不同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没有出现物种交叉分布,能准确反映个体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利用COⅠ基因鉴定龟鳖目物种具有可行性,但科内属间及以上分类阶元进化节点自展率不高,无法通过COⅠ基因明确其进化关系,须结合其他DNA指标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5.
龟鳖类寄生血簇虫六新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血簇虫(Haemogregarina Danilewsky,1885)属真球虫目(Eucoccidia)血簇虫科(Haemogregarinidae),这一属的寄生虫,其寄主以爬行动物为主,两栖动物和鱼类也有寄生。至今已记载有300余种。龟鳖类的血簇虫研究,国内尚无报道。作者在1984年3月—1985年3月,对我国龟鳖类寄生的血簇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解剖检查了中华  相似文献   

16.
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小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的COⅢ和HNF-1α序列,并分别结合NCBI中其他龟鳖的同源性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比对后得到757 bp的COⅢ一致序列和769 bp的HNF-1α一致序列。其中,COⅢ一致序列含有可变位点324个,序列总变异率为42.8%,简约信息位点230个;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5%、26.6%、30.8%、15.1%,A+T含量(58.3%)高于G+C含量(41.7%),转换/颠换比率(R)为2.62。HNF-1α一致序列有变异位点112个,变异率为14.6%,简约信息位点67个;T、C、A、G的平均含量为26.1%、23.1%、28.3%、22.6%,A+T含量为54.4%,G+C含量为45.7%,转换/颠换比率(R)为1.42。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龟鳖类种间、属间、科间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基于COⅢ序列的淡水龟科4个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090~0.153,平均遗传距离为0.129;曲颈龟亚目5个科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50~0.207,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基于HNF-1α序列的龟科9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0.051,平均为0.016;鳄龟科、龟科、淡水龟科3科间的遗传距离为0.044~0.067,平均为0.053。由遗传距离和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淡水龟科与陆龟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龟科的亲缘关系较远;支持龟科重新划分为两个分支;鳄龟科和海龟科亲缘关系较近,大鳄龟(Macroclemys temminckii)和小鳄龟可能同为一属。  相似文献   

17.
答水栖的龟鳖类属于爬行动物,上岸是用肺呼吸的,但是又能比较长时间的在水里生活,这是因为它们除了有适应陆生的呼吸系统外,还有另外一套适应于水中呼吸的结构.在它们的泄殖腔的两侧各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罗莎 《遗传》2014,36(12):1219-1225
NBS(Nucleotide-binding site)类抗病基因是植物中最重要的一类抗病基因, 其进化模式、结构特点和功能调控一直是抗病基因研究领域的热点。这类基因具有保守的结构域, 广泛存在于植物基因组中, 在不同植物基因组中数目差异较大且具有较低的表达量。此外, 同源NBS类抗病基因之间通过频繁的序列交换产生广泛的序列多样性, 且抗病基因位点具有较差的线性。依据基因之间序列交换的频率, 抗病基因可分为TypeⅠ和TypeⅡ两类。文章从抗病基因的结构、数量、分布、序列多样性、进化模式以及表达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后续NBS类抗病基因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鲟鱼类系统进化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了鲟鱼的分类、起源、性骼系统发育、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线粒体部分基因的研究,阐述近年年来鲟鱼系统进化的研究现状,从鲟鱼系统进化关系可以推测出尚未有核型报道的S.allnis,S.sullkusi和P.hermanni 3种鲟鱼可能为四倍体,讨论了当前鲟鱼类系统进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鲸类的起源和进化—兼论淡水豚类的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健 《生物学杂志》1994,6(5):13-14
鲸类,无疑是最早,且最为成功地适应水体生活的哺乳动物。它们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纺锤形体型、鳍状肢,由纤维软骨支持的水平尾裂,以及颅骨缩短、鼻孔后移、耳骨被气囊或脂肪体与颈椎隔开、缩短或合并的颈椎等,构成了它们适应于水环境而不同于别的哺乳动物的特点。然而,一些解剖学、胚胎学和生化分析的结果,如胎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