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医、患、保三方,是医疗保险过程中涉及各方经济利益的最直接、最敏感的环节。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普及、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已势在必行。疾病诊断相关组预付法是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趋势,其实施将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有重大影响,涉及到医院管理的重点、医保支付相关科室的结构与职能的调整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居民住院流向和医疗费用负担变化情况。方法 抽取黑龙江4个县49个乡镇卫生院2008—2012年新农合数据,对关键知情者进行访谈。结果 2008—2012年5年间,新农合患者住院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乡镇住院比例下降了20.89个百分点,而在县及县以上机构住院人次比分别上升了10.77和10.12个百分点。4年间次均住院费增加了105%,年平均增长19.59%,其中以县以上住院增长为最高,高达78.36%。新农合的次均补偿费用增加了178%,实际补偿比从38%增长到51.85%,2012年,乡级实际补偿比达到82.82%,县级62.65%,而县外医疗机构为 37.56%。居民的个人自付比例也下降了22个百分点。结论 虽然新农合制度制定了不同机构差异化补偿政策,但单纯依赖新农合制度这一措施本身的力量,尚难以制约和改变新农合患者就医格局的逆向流动。患者越来越多地选择到县及以上大医院住院治疗的增长态势牵动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如不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将会给新农合资金的可持续性以及其对居民就医的经济保护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亟待出台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分析县级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 通过邮寄问卷与实地调研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与分析。结果 参与山东省第一、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医疗机构中160家(92.5%)进行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但支付方式仍较单一;开展按病种限价付费与按病种定额付费的医院中,病种数量超过50种的分别占26.2%、11.4%;63.8%的医疗机构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挂钩等。结论 应推行复合型付费方式,增加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克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过程中来自“医、保、患”三方的阻力,发挥支付方式对医疗机构的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 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化改制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颇受争议的热点。从经济学角度规范分析,医疗服务的私人物品特点是民营化的基本前提,收紧预算约束、提高效率是民营化的主要依据。在民营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当了民营化改制的推力,条块冲突主要影响了民营化的整个进程。在目前回归公益为主的政策引导下,民营化将不会作为未来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但局部民营化仍应得到积极实施,兼顾机构职工与患者利益条件下未来民营化进程将呈现复杂形态,而分部门、分机构、分地区的改制试点将是下一阶段民营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15.
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介绍此付费制度与医疗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一些国家通过引入医疗机构提供能力、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及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等措施,对制度进行改良的实践效果,对我国医疗付费制度的改革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医改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要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围绕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进行思考,提出实现机制、技术、学科、管理、服务五力合一的医院战略管理路径,以促进公立医院长期的、差异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新医改形势下,针对医院临床科室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了临床科室经营助理制。临床经营助理主要通过对临床科室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分析、流程优化、绩效评估、运营创新、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政策宣传等工作,强化科室经济管理意识,提高增收节支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医院整体经济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一套客观通用的医疗质量综合评分体系,从而加强对各医疗机构总体医疗质量的控制,促进医疗机构质量不断提升,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方法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医疗机构质量控制综合评分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评估难度以及理想评估次数进行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层级结构,共32个指标,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评价意见的协调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专家们较一致的认为管理类别的评价指标评估难度较大,理想的评估频次是一年2次。结论 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符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到实际质量控制综合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