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用药的持续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的2010—2012为研究时间,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用药金额及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率、清洁手术术后24小时停药率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0.0%、64.4%和49.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73.3、58.2和37.9,抗菌药物用药金额占药费总额比例分别为21.9%、16.2%和11.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率分别为95.5%、91.0%和50.3%,清洁手术术后24小时停药率分别为11.0%、27.2%和42.0%。结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2011年和2012年分别选取了241所医院进行调查。运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9月期间医院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进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百人天DDDs值)、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综合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为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从2011年至2012年,被调查医院的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综合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整体变化不显著,联合用药情况仍普遍存在。且医院的规模与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显著关联性。结论 仍需通过进一步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监测以及对医务工作者和公众抗菌药物使用培训等管理措施,从本质上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的使用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至2011年12月病例1680份,抽取甲状腺/乳腺/疝气/闭合性骨折I类切口手术病历100份,分析治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病原送检率、DDDs、DUI及I类切口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治理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分别为68.50%、49.8DDD;治理后分别为56.2%、37.8DDD,显著降低(P<0.05)。治理前有四种抗菌药物DUI>1,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唑啉>头孢呋辛;治理后有两种抗菌药物DUI>1,依次为磺苄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理后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略为下降,疗程符合率、用药合理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基本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方案》要求。但在某些方面,如I类切口使用率、疗程、用药选择上需要持续改进,应加强对I类切口的监管力度,以确保用药的经济、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DCA循环、追踪方法学、根本原因分析法、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决策树等管理工具,寻找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通过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并控制在每百人天40 DDDs以下。结论 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能有效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2009年抗菌药物用药强度。方法 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以DDD/100人天值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结果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用药强度为88.32。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其他β内酰胺类和头孢呋辛钠、头孢米诺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分别位于各类别及各品种抗菌药物用药强度的前3位。各科室抗菌药物用药强度的中位数为78.37,泌尿外科、普外二科和腔镜外科位于前3位。结论 医院可能存在抗菌药物用药过度、用药集中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黑龙江省10家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整治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了解、明确黑龙江省严格执行原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后,是否真正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按病种管理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对妇科4个病区5个常见病种(子宫平滑肌瘤、卵巢囊肿、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宫颈恶性肿瘤)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比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对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妇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42DDD下降到38DDD,达到国家标准。结论 按病种管理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抗菌药物交替使用方案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细菌多重耐药导致的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临床上很多病例因感染耐药菌而得不到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导致治疗失败。研发一种新的抗菌药物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产生一代耐药菌只需要2年的时间,如果依靠研发新的抗生素远远不能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因此,对现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控制细菌耐药及其引起医院感染问题的根本措施。最近,一种新的抗生素交替使用方案,由于其显著的临床效果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2015-2018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统计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资料来源于检验科临床送检的伤口分泌物、痰液、血液、尿液等病原学标本。结果:2015年~2018年,共分离到菌株13246株,其中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株1927株,分离率为14.55 %。其中 2015 年的分离率为3.11 %,2016年的分离率为4.51 %,2017 年的分离率为5.15 %,2018 年的分离率为2.11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分离率最高的为痰液,占78.83 %,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12.51 %,尿液标本占5.81 %,血液标本占2.85 %;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所有致病菌中的排序均为第一位或者第二位;2015年~2018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2015年~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使用,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促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国际指标进行基线调查后,进行多手段干预,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平均品种数从干预前的2.06种降到干预后的1.78种,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费用从干预前的1 038.26元降到干预后的696.21元,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从干预前的6.99 天下降到干预后的5.81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从干预前的13天下降到干预后的10天,其他多项指标均有改善。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效果显著,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JL-DRGs在综合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2年和2013年运行JL-DRGs管理前后的全部出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开始全面运行JL-DRGs后平均住院日下降17.74%,均次费用下降13.49%,医保超支年度累计减少1 866万元,平均每月医保超支额度下降39.23%,医疗质量、效率均显著提升。结论 JL-DRGs在大型综合医院管理中应用效果好,可以积极促进医院提质升效并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大型综合医院效率。方法 采用DEA的CCR模型、BCC模型进行年度分析,再采用Malmquist指数进行跨期分析。结果 在所研究的22所大型综合医院中,2006—2007年有68.2%的医院处于规模报酬固定阶段;2006—2007年,63.6%的医院生产率变化主要是受到技术变化的影响,13.6%生产率变化是受到效率变化的影响,其他变化则是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共同作用。结论 研究期间,22所大型综合医院纯技术效率基本稳定,多数医院处于规模报酬固定阶段,生产率主要受技术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基于圣吉模型构建医院学习型组织为目的,概述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2004—2009年,在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采用针对管理层的个人深入访谈、针对普通医务人员的小组焦点访谈、查阅科室相关记录等定性调查方法,了解各阶段的现存问题、建立模型并实施、评价。展示基于圣吉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实施方法与途径,展示职工工作满意度、门诊量、外聘员工稳定性、医患关系、科室形象等均有所提高。基于圣吉模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适合科室发展,并能更好地指导医院或科室在新医改大形势的环境下得以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提升医院的信息化程度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合理有效的信息平台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当前智慧医院建设实践的分析,阐释了三种主要医院信息平台的功能与特点,分析了医院信息平台的一般架构与模式,提供了未来智慧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路径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对合理用药和医疗质量效果的评价。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8月住院的适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等19个病种1 35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未曾实施临床路径的患上述同样疾病的1 05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总费、药物总费、抗生素费、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药物品种数( ±s)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总费/住院总费、抗生素费/药物总费、抗生素费/住院总费( ±s)在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14日或31日再住院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部位感染率,观察组分别为1.32%、1.03%、0.22%,对照组则分别为2.56%、1.52%、0.4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有效地监控及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促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药学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及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通过一定的方式规避风险。方法 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进行风险识别管理和研究。结果 分析得出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共计15项流程,21项失效环节,对其中排名靠前的高危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结论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可以前瞻地有效地识别高危风险,并结合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科研管理系统在临床科室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推广价值。方法 使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入组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采用临床科研管理系统后,前3个月入组率不断升高,然后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前3个月的入组率(18.83%)明显低于后12个月的入组率(2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6)。目前已经有15项在研课题登记在案,科室科研氛围良好。结论 推行临床科研管理体系后,科研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医院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ce of collagen and charged macromolecules like glycosaminoglycans (GAGs) in the interstitial space limits the space available for plasma proteins and other macromolecules. This phenomenon, known as interstitial exclusion, is of importance for interstitial fluid volume regulation. Physical/mathematical models are presented for calculating the exclusion of electrically charged and neutral macromolecules that equilibrate in the interstitium under various degrees of hydration. Here, a central hypothesis is that the swelling of highly electrically charged GAGs with increased hydration shields parts of the neutral collagen of the interstitial matrix from interacting with electrically charged macromolecules, such that exclusion of charged macromolecules exhibits change due to steric and charge effects. GAGs are also thought to allow relatively small neutral, but also charged macromolecules neutralized by a very high ionic strength, diffuse into the interior of GAGs, whereas larger macromolecules may not. Thus, in the model, relatively small electrically charged macromolecules, such as human serum albumin, and larger neutral macromolecules such as IgG, will have quite similar total volume exclusion properties in the interstitium. Our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ex vivo and in vivo experiments, and suggest that the charge of GAGs or macromolecular drugs may be targeted to increase the tissue uptake of macromolecular therapeutic agents.  相似文献   

19.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is a key driver of 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We experimentally manipulated precipitation to understand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of species to water availability in a southern mixed grass prairie. We focu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wo dominant C4 grasses, Andropogon gerardii Vitman and Schizachyrium scoparium (Michx.) Nash, in treatments that received ambient rainfall, half of ambient rainfall (“drought” treatment), or approximately double ambient rainfall (“irrigated” treatment). Water potentials of S. scoparium were lower than A. gerardii, suggesting superior ability to adjust to water deficit in S. scoparium. Additionally, drought reduced photosynthesis to a greater extent in A. gerardii compared to S. scoparium. Leaf-level photosynthesis rates were similar in ambient and irrigated treatments, bu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drought treatment. Although stomatal conductance was reduced by drought, this was not limiting for photosynthesis. Leaf δ13C values were decreased by drought,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Ci/Ca.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measures indicated light-harvesting rates were highest in irrigated treatments, and were lower in ambient and drought treatments. Moreover, drought resulted i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absorbed photon energy being lost via thermal pathways. Reductions in photosynthesis came as a result of non-stomatal limitations in the C4 cycle. Our results provide mechanistic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S. scoparium is more drought tolerant than A. gerardii.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