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广辉 《广西植物》2018,38(9):1215-1220
该文根据采自华东地区的一些刚竹属植物居群中的可靠花枝标本,结合现场调查和形态解剖观察,描述和增补了白哺鸡竹、瓜水竹、谷雨竹、云和哺鸡竹的花序、假小穗和花部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显示花枝外貌和花器官主要特征的照片。瓜水竹的花序呈头序,小花较短,应属于水竹组;而其余3种的花序呈穗状,小花较长,应归隶刚竹组。所有的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安徽省广德县林业科学研究所竹类标本室中。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绿化材料选择的需求,对福建华安竹种园79个丛生竹和121散混生竹分别测定分析,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竹子生态适应性、观赏性和放氧量等方面13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择,结果表明:花竹、小叶琴丝竹、黄竹、糯竹、乡土竹、泰竹、青皮竹等为城市绿化优良丛生竹种;实心竹、衢县苦竹、黄槽毛竹、毛竹、鸟哺鸡竹、高节竹、红哺鸡竹、毛环水竹为城市绿化优良散混生竹种.  相似文献   

3.
陈松河 《植物研究》2009,29(5):620-622
《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及其它的相关文献均无关于竹亚科簕竹属吊罗坭竹花的描述或记录,本文作者采集制作了该竹子繁殖器官标本,并分别用中文和拉丁文对其进行了描述,其主要特征:花枝长70~170 cm;花序为总状花序或简单的圆锥花序;花序轴粗,节明显;小穗含4~5朵小花;小穗无柄;小穗轴节间无毛,呈棒状;颖2,膜质;外稃长或等于内稃;鳞被2;雄蕊6;子房卵形;柱头3,呈毛刷状;颖果未见。花期2~3月。花标本采自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相似文献   

4.
10种刚竹属植物花部形态的补充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补充和描述了黄古竹Phyllostachys angusta,乌芽竹P.atrovaginata,角竹P.fimbriligula,美竹P.mannii,早园竹P.propinqua,芽竹P.robustirames,水胖竹P.rubicunda,衢县红壳竹P.rutila,天目早竹P.tianmuensis,9种竹子的花部形态特征,并根据采得了可靠花枝标本对台湾桂 竹P.makinoi的花部形态特征作了增补和修订。  相似文献   

5.
张雨曲  杨新杰  程虎印  高静  彭亮  张明英  张岗 《广西植物》2022,42(10):1641-1644
繁殖器官在竹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组在广西马山县观察到竹亚科单枝竹属芸香竹正在开花,该文根据观察到的开花状况和采集到的标本解剖观察结果,对其花枝和繁殖器官特征做了详细的中文及拉丁文补充描述。经对比芸香竹与属内已知繁殖器官结构的单枝竹和小花单枝竹的繁殖器官,3个竹种有相同的繁殖器官结构特征,但在小花数目和大小等方面具有差异。繁殖器官比较表明该属竹种的繁殖器官对喀斯特地貌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也支持依据营养器官差异划分为3个独立竹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Flora of China》及其它的相关文献均无关于竹亚科簕竹属毛凤凰竹花和果的描述或记录,本文作者采集制作了该竹子繁殖器官标本,并对其进行了描述,主要特征:花枝长50~160 cm;花序为总状花序或简单的圆锥花序;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含小花5~8朵,小穗轴节间形扁,长3~4 mm,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无毛;内稃线形;花丝长6~10 mm,花药紫色;子房卵球形;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羽毛状;鳞被3;雄蕊6。花期3~4月。成熟颖果为细狭的长圆形,长0.8~1.0 cm,直径2.0~2.5 mm,棕褐色,果皮较厚。花标本采自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竹类植物区。  相似文献   

7.
首次补充和描述了黄古竹Phyllostachysangusta、乌芽竹P.atrovaginata、角竹P.fimbriligula、美竹P.mannii、早园竹P.propinqua、芽竹P.robustiramea、水胖竹P.rubi-cunda、衢县红壳竹P.rutila、天目早竹P.tianmuensis 9种竹子的花部形态特征,并根据采得的可靠花枝标本对台湾桂竹P.makinoi的花部形态特征作了增补和修订。  相似文献   

8.
马来甜龙竹和小叶龙竹花序和果实的补充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云南采集到的标本,对竹亚科牡竹属马来甜龙竹的花序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中文以及拉丁文补充描述,对马来甜龙竹和小叶龙竹的果实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测定了角竹、高节竹、五月季竹、早竹、白哺鸡竹、毛金竹6个竹种的竹叶中的化学成份,都含有生物碱、氨基酸、有机酸、鞣质、皂甙、还原糖、蛋白质、甙类、蒽醌、香豆素,甾体等有机物质。其中角竹、五月季竹、早竹、白哺鸡竹和毛金竹的竹叶还含有黄酮体,而在高节竹叶中未检出黄酮体。角竹和早竹的竹叶含有Al、Ba、Zr、Ti、Pb、Sn、Ga、Sr、Fe、Zn、B、Mg、Ca、Mn、Si、Ni、Cu、Co和Ag等19种元素,而在高节竹、五月季竹、白哺鸡竹和毛金竹的竹叶中未检出Co元素,含有18种元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形态观察对香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Hemsl.)Hutch.)花芽分化过程中花芽的形态变化进行观测,研究花芽外部形态与花芽分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香港四照花的花芽分化开始于7月上旬,到9月底完成,形态分化过程可分为8个时期: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花萼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雌蕊雄蕊形成期。与之对应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混合芽闭合,混合芽基部膨大,新叶展开露出圆形花序,花柄初现,花序膨大,花序表面小花突起,花柄伸长至4~6 mm,花序表面小花轮廓明显。香港四照花花芽外部形态能直观地反映出内部结构变化,可根据花芽外部形态特征推测花芽分化状况。研究结果可为香港四照花花期调控和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竹釉盾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我们在部分竹区作了一些调查,发现为害竹类叶部的蚧虫颇多。其中尤以竹釉盾蚧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是竹业生产的一大害虫。现将观察资料整理于下。 一、分布及危害 竹釉盾蚧Unachionaspis bambusae(Co-ckerell)。隶属于盾蚧科釉盾蚧属。此蚧遍布我市郊区竹林及野生竹丛,分布于我省的宣城、广德、郎溪、芜湖、当涂等县;江苏、浙江也有分布。 竹釉盾蚧食性较杂,主要寄生在毛竹、淡竹、野生小竹、白乌哺鸡竹、水竹、刚竹等竹类的叶片背面为害,受害部位形成褐黄色斑点,叶尖枯焦,大量发生时,斑点联成片,致使整个叶子枯黄而凋落,严重影响竹子的正常生长,给竹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花序是影响植物繁殖的关键性状,也在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药用植物穿龙薯蓣(Discorea nipponica)的花序类型具有多样型,但目前相关研究资料较少,且常有争议。为明晰穿龙薯蓣的花序类型及特征,本研究以观察测量为主,结合石蜡制片技术,对穿龙薯蓣的花序形态、数量性状及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穿龙薯蓣雌花形成腋生的穗状花序,具退化雄蕊,具花粉囊,但不产生花粉;雄花序特征与现有资料的描述不尽相同,雄花序生于叶腋或顶生于侧枝,花序主轴为无限花序,侧轴为蝎尾状单歧聚伞花序,整体为形似穗状的混合花序;由于雄株部分侧枝叶片退化,腋生花序向顶逐渐短缩,与顶生花序结合呈圆锥状;雄花序的长度、小花数量、小花密度及花期时间等均高于雌花序。本研究发现,穿龙薯蓣雌雄花序形态与有限花序向无限花序演化过程相符,具原始性,可保证传粉的成功率,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李娟  高健  孙中元  李雪平  牟少华 《生态学杂志》2016,27(10):3145-3152
在沿海滩涂防护林带低盐区(0.1%)、中盐区(0.2%)和重盐区(0.4%) 3个盐分梯度下,研究了栽植10年的乌哺鸡竹和淡竹Na+、K+、Ca2+、Mg2+含量变化及其与生长和光合作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从低盐区到重盐区,乌哺鸡竹的立竹密度和地径分别下降30.4%和28.8%,降幅低于淡竹的44.1%和31.2%;两竹种单株生物量下降,地上器官生物量降幅均显著高于地下器官;乌哺鸡竹和淡竹净光合速率(Pn)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下降57.6%和67.7%、6.1%和7.4%,乌哺鸡竹耐盐能力比淡竹强.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大,乌哺鸡竹和淡竹各器官Na+含量逐渐增加,K+、Ca2+、Mg2+含量逐渐降低.两竹种根Na+积累较多,而地上部分K+含量较高.盐胁迫环境导致乌哺鸡竹根Ca2+含量与淡竹叶片Mg2+含量明显下降.两竹种的生物量、PnFv/Fm与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K+、Ca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观察和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花序发育进程。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的花序为续次发生的假花序,以小穗为单元,4~13个不等,偏向一侧排列(似扫帚状)的小穗组成长约8.01 cm的复穗状花序;当花序伸长至4~5 cm时,形成侧芽结构,小穗原基开始发育,形成各级小穗,直至顶生小穗、侧生小穗出现;当花序伸长至8~10 cm时,颖花原基形成并开始发育,最终形成3个雄蕊和1个雌蕊构成的小花。花序形成初期(5月中旬至6月),苞片紧裹主轴,顶端具缩小叶;随着分蘖小穗的生长和小花开放,植株叶片变黄,整个花序变为褐色,进入种实发育成熟阶段。本文首次报道了毛竹花序的发育进程,进一步丰富了竹类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竹亚科及禾本科的生殖生物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在扫描电镜下首次观察了桦木科鹅耳枥属千金榆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千金榆雌花序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形成2个花原基和2个次级苞片;每个花原基分化出2个心皮原基,形成1个二心皮雌蕊;次级苞片远轴面发育快于近轴面,呈不均等的联合状;雌蕊基部有1层环状花被原基。雄花序为柔荑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出3个花原基分区,并分化形成3朵小花,小花无花被,位于两侧的小花分别有2枚雄蕊,位于中央的小花有4枚雄蕊,雄蕊共8枚,稀为10枚,该3朵小花为二歧聚伞状排列,其花基数应为2基数。  相似文献   

16.
试论竹类的花序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讨论竹类花序的类型。它共有两大类型,即单次发生花序(简称“真花序”)与续次发生花序(简称“假花序”)。前者具有一延续的花序轴,这与竹类的一般营养轴是迥然不同的;此外,整个花序是在一单次发育的周期内所产生的,并且它在植物体上有着一定的生长部位;它们的基本单位是小穗(真小穗),每小穗通常具一明显的柄。后一类型,则实是竹株的具花枝条,而非是真正的花序,故称为“假花序”。它具有原来就是营养轴所成的“花序轴”,此轴仍有节与节间两部分的区别,仅在其节处始能生有小穗;它们在发生上是续次(successivus)的,其小穗可不固定地着生在植物体任何级别的营养轴之各节,甚至可直接生长在主竿的节上;生长在此种类型花序上的通常或大多是假小穗,它无柄或近于无柄。多数情况都是形成紧密的簇团。又此种类型的花序仅见于竹类的一部分属种中,而决不发现在其他禾草(包括另一部分的竹类)的植株上。作者认为真正的花序可以通过演化而转变为续次发生的花序即“假花序”。举例来说,他曾设想筱竹Thamnocalamus spathiflorus Munro含2-3枚小穗的总状花序能够演化为浦竹仔Indosasa hispida McClure那样形态的一小段花枝。作者还相信在竹类的两大类型的花序之间并非仅有一个方向的演化途径,甚至还可能有着逆向演化之存在。  相似文献   

17.
邓琳  黄玲  初彩华  王茜  詹卉  王曙光 《植物研究》2019,39(6):801-807
棉花竹(Fargesia fungosa)是箭竹属重要经济竹种,有关其花器官的形态与解剖结构研究至今尚无报道。本文通过对棉花竹花器官的形态与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棉花竹花序为“混合花序”,小穗基部具潜伏芽,由单个叶片形成的“佛焰苞”包裹多枚小穗。小穗单次发生,均长3.05±0.390 cm,每枚小穗具有3~7朵小花,小花均长1.85±0.167 cm,颖片2枚。每朵小花皆具有内、外稃各1片,3枚浆片,雄蕊3枚,雌蕊1枚组成。未成熟花药具有4药室,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成熟后纵裂散粉。成熟花粉粒为2或3细胞型,且具有1个萌发孔。子房1室,上位,侧膜胎座,倒生胚珠,雌蕊具2分叉羽毛状柱头。花药发育异常,导致出现大量败育现象。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化竹子生态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城市绿化竹种要求,选择生长和抗性指标,用集对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华安竹种园200个丛生竹和散混生竹种(或变种)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丛生竹种中,黄竹、小叶琴丝竹、糯竹、花竹、乡土竹、妈竹、青竿竹、泰竹等在华安生态适应性好,银丝大眼竹、孟竹、大绿竹、麻竹、白节勒竹、撑篙竹、石角竹、大木竹、小刺竹、勃氏甜龙竹、鱼肚腩竹等竹种生态适应性较差,其它竹种适应性中等.而散混生竹种中,衢县苦竹、实心竹、南平倭竹、矮若竹、乌哺鸡竹、毛竹、高节竹、红哺鸡竹、毛环水竹、斑苦竹、满山爆竹、斑箨茶秆竹等竹种适应性较好;缅甸方竹、四季竹、玉山竹篌竹、花毛竹、金镶玉竹等竹种适应性较差,其它竹种适应性中等.  相似文献   

19.
庙台械的花序为有限花序,由一顶花和6—9枝侧花枝组成,属圆锥状聚伞花序。一个花序共有14—29朵花,包括两性花、雄花和无性花三类花。根据花在花序上着生的位置,可分为三级。7月初,花序原基形成,在花序轴伸长的同时,侧面形成侧花枝轴原基。花序的顶花最早进行个体发育,随后是侧花枝顶花;侧花枝上同一级花的发育顺序则是从花序的下面向上进行。花器官发生时,花萼原基最先形成,然后是花瓣、雄蕊、心皮和胚珠。  相似文献   

20.
小花山桃草季节生长动态及入侵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卫兵  叶永忠  彭少麟 《生态学报》2003,23(8):1679-1684
2001年在郑州黄河沿岸对外来植物小花山桃草(Gaura parviflora)的生物学特性、地上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小花山桃草各构件的变化特征为:茎高、叶数和花序数在6月25日都达到生长高峰,随后茎高、花序数继续增长,叶数迅速降低。②小花山桃草每株花序数为10.9枝。每个花序产134.23朵小花,产126.75粒种子,结实率为94.43%,不育率为5.57%。③小花山桃草单株地上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在6月25日达到最大,花序生物量在7月20日达到最大。在生长初期,小花山桃草占样方内所有植物生物量的78%,7月20日达100%。④小花山桃草入侵可能与植株高大、幼苗期短、生长快以及具有较强的传播和繁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