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镜下经口入路行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可行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6月就诊于淮安市淮阴医院普外一科的3例良性甲状腺病变患者,行腔镜下经口入路甲状腺切除术,观察并总结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100~240 min,平均170 min。术中无中转,出血量10-40 ml,切口未放引流,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腔镜下经口入路行甲状腺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另一种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夏良勇 《蛇志》2016,(3):352-353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方法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就诊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身麻醉的患者出血量27~89ml,平均68.54ml;手术时间为16~78min,平均37.62min。局部麻醉的患者出血量13~77ml,平均26.65ml;手术时间为7~64min,平均31.89min。全身联合局部麻醉的患者出血量25~73ml,平均42.52ml;手术时间为9~84min,平均35.89min。术后大部分患者主诉临床症状好转。结论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要遵循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学规律,尽可能恢复和保留鼻腔和鼻窦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旋切器配合腹腔镜辅助阴式切除巨大子宫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切器配合腹腔镜辅助阴式巨大子宫全切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6例子宫肌瘤超过妊娠12w大小的患者,同时选择同期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16例进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开始下床活动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也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40min,观察组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24h及9.4d,对照组分别为50h及41.3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性(P<0.01)。术后3天内最高体温观察组为37.6℃,对照组为38.8℃,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出血量50-100ml,平均77.3ml,对照组出血量100-150ml,平均开腹手术组均123.4ml。两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旋切器配合腹腔镜辅助阴式巨大子宫全切术扩大了手术适应症,临床是可行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效果.方法:分别应用激光碎石术和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通过经皮肾镜通道治疗76例、82例上尿路结石,分析比较其结石清除率、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①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Ⅰ期结石清除率为95.12%,高于激光碎石术的88.16%Ⅰ期结石清除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平均手术时间(74 min)和平均出血量(35 ml),显著少于激光碎石术的平均手术时间(92 min)和平均出血量(65 m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两种治疗方法在造瘘管置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积水好转率、术后复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相较于微创经激光碎石术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非随机性对照研究,比较经胸前壁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美容效果上的不同,探讨经胸前壁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甲状腺手术,其中46例患者采用经胸前壁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为内镜组,40例行传统甲状腺手术为传统组。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均未发生术后大出血、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无显著差异。与传统组比较,内镜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明显降低(P<0.05),功能恢复即术后自行下床洗漱时间明显缩短(P<0.05),住院费用显著增加(P<0.05),手术美容效果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相对传统甲状腺手术,经胸前壁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快、美容满意度高等优点,是治疗甲状腺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微创经椎间孔入路与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评价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 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 年10 月-2013 年3 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73 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以腰痛 为主,无神经压迫症状,死骨和脓肿范围不大。其中43 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30 例采用微创手术,于围术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1、3、6 和12 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 效评估,末次随访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痛明显减轻,发热患者体温在2 周内恢复正常。微创手 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40± 30 min、520± 50 mL 和630± 110 mL,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的180± 35 min、350± 50 mL和320± 80 mL (P<0.05)。在术前、术后1 月、3 月、6 月、12 月和末次随访时,微创手术组腰痛VAS评分分别 为8.7± 1.2 分、4.5± 1.1 分、3.5± 1.1 分、2.0± 1.4 分、1.3± 0.5 分和1.2± 0.5 分,ODI 评分分别为(77± 6)%、(31± 5)%、(23± 8)%、(14± 6)%、(8± 4)%和(7± 3)%;传统手术组VAS评分分别为8.5± 1.1 分、2.7± 0.7 分、2.1± 0.6 分、1.9± 0.7 分、1.1± 0.4 分 和1.1± 0.4 分,ODI 评分分别为(78± 5)%、(23± 6)%、(14± 7)%、(12± 5)%、(7± 2)%和(7± 2)%。其中,术后1 个月和3个月, 微创组腰痛VAS 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6 个月、12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VAS 评分和 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单节段腰骶椎结 核,可获得与传统后路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5 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 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 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 例)给 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 h的MMSE 评分 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 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 答时间分别为(30.3 ± 10. 5)min、(30.3 ± 7.8)min、(33.2 ± 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 ± 11.6)min、 (30.1± 6.6)min、(34.3 ± 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 评分为29.2 ± 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 MMSE 评分为29.1 ± 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 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 24h 时的MMSE 评分28.7 ± 1.0 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 ± 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 和12hPOCD 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 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 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在开放式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24例甲状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12例患者采用超声刀和双极电凝进行手术,B组112例采用传统丝线结扎方法,2组均为开放式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8.7±10.5)min、(17.1±7.1)m L、(2.8±0.3)d、(8.8±0.5)d,均低于B组的(78.6±11.7)min、(41.5±8.2)m L、(3.9±0.3)d、(11.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46%(5/112),低于B组的11.61%(1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放式甲状腺手术中使用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升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方法和疗效,并结合治疗体会,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67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经腹膜后途径29例,经腹腔途径20例,单孔腹腔镜技术18例。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复查随访情况。结果:所有病例的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38~120min,平均时间(70.3±9)min;术中出血量10~125 ml,平均(47.3±15.7)ml;均未出现肾蒂及肾盂损伤等并发症。术后2~6天(平均3.4天)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3~7 d,平均(4.2±0.6)d。术后1月复查,腰酸、腰痛、镜下血尿以及肾积水、高血压等临床症状均消失。术后随访1~47个月,未见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具有暴露充分、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肾盂旁囊肿治疗的首选方法。术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术中仔细辨认肾静脉壁与囊肿,操作轻柔,填入肾门脂肪可有效防止囊肿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PG)、多富含亮氨酸重复单位的G蛋白偶联受体4(LGR4)与胃癌患者腹腔镜D2根治术(LD2RS)预后相关性。方法: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210例作为胃癌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1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血清血清PG、LGR4含量,调查患者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胃癌组的血清PGⅠ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LGR4、PG 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154.98±19.4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8.62±15.83 mL;平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51±0.29 d;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79±0.16 d;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33±0.15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28±0.29 d。术后14 d发生并发症24例,占比11.4 %。胃癌组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平均随访时间为17.38±2.15个月,预后发生转移23例,占比11.0 %;复发14例,占比6.7 %。Spearsman分析显示胃癌患者预后转移、复发与血清PGⅠ、PGⅡ、LGR4含量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PGⅠ、PGⅡ、LGR4为导致患者预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胃癌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与微创性,但是预后复发率与转移率依然比较高,血清PG、LGR4与胃癌患者腹腔镜D2根治术预后存在相关性,也是导致预后复发与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Replacement of two to four guanines by adenines in the human telomere DNA repeat dG3(TTAG3)3 did not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quadruplexes if the substitutions took place in the terminal tetrad bridged by the diagonal loop of the intramolecular antiparallel three‐tetrad scaffold, as proved by CD and PAGE in both Na+ and K+ solutions. Thermodynamic data showed that, in Na+ solution, the dG3(TTAG3)3 quadruplex was destabilized, the least by the two G:A:G:A tetrads, the most by the G:G:A:A tetrad in which the adenosines replaced syn‐guanosines. In physiological K+ solution, the highest destabilization was caused by the 4A tetrad. In K+, only the unmodified dG3(TTAG3)3 quadruplex rearranged into a K+‐dependent quadruplex form, none of the multiple adenine‐modified structures did so. This may imply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nonrepaired A‐for‐G mutations.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Biopolymers 93: 880–886, 2010.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