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麦明 《动物学研究》1990,11(2):127-130
本文报道显示牛蛙染色体高分辨带的一种方法。通过2—巯基乙醇的预处理和Ohnuki低渗液和低渗及火焰干燥可使染色体伸长并显出高分辨带纹,且这种带纹和人的高分辨G带类似。初步探讨了牛蛙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机理。  相似文献   

2.
付蔷  李凤莲  周伟 《四川动物》2007,26(2):316-318,322,I0006
对采自云南个旧、绿春、江城3地的泽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地的泽蛙核型均为2n=26(5L+0M+8S),NF=52,染色体次缢痕均出现在6p上。个旧大屯泽蛙的No.3为SM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M染色体;绿春大黑山的泽蛙No.2、6、7为SM染色体,其余均为M染色体;江城康平的泽蛙No.2、9均为SM染色体,其余为M染色体,显示出不同地区泽蛙核型的差异性。比较了滇南3地和国内外不同地区泽蛙染色体核型变化,结果显示,染色体核型模式及其大型染色体组比较稳定,但次缢痕位置不稳定,小型染色体组变异较大。根据泽蛙次缢痕的地理演化趋势,推测次缢痕位于7p上是一种原始类型,位于6p上是一种较为进化的类型,位于9p上是一种特化的类型。泽蛙的分布及核型分化与第三纪欧亚大陆边缘断裂形成日本海有关,也与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泽蛙南迁北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家猪染色体16上的次绩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金根  宁国杰 《遗传》1989,11(1):17-17
次l t<痕是相对于主级痕夫说的,在很多生物的染 休甲都有次维痕存在,我们以香猪、北京黑猪、长白和 长北杂种猪为材料,证明了家猪中除染色体8和10的 伙撇痕外,还发现了染色体16上的次撇痕  相似文献   

4.
简化常规染色体滴片的操作程序,对牛蛙精巢进行染色体制片,基本观察到精巢组织中细胞行减数分裂各阶段的染色体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用牛蛙精巢制备染色体能相对简捷稳定的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是一种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温州不同区域泽蛙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钱晓薇 《四川动物》1999,18(3):111-114
本文报道温州四个不同区域泽蛙( Ranalimnocharis Boie) 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四处泽蛙均为2n=26 (5 +8) , NF=52 。温州市区、乐清、洞头泽蛙在6p 上有一对次缢痕, 文成泽蛙在7p 上有一对次缢痕。洞头、文成泽蛙nos-4、9、11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 温州泽蛙nos-3、4、8 为SM, 其余均为M 染色体;乐清泽蛙nos-4、9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通过温州不同区域以及国内外其它地区泽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结果差异明显, 显示泽蛙核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瓦氏雅罗鱼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是一种适应高寒盐碱化水体生活的主要经济鱼类。用瓦氏雅罗鱼精液和鲮鱼精液混精授精所得的鲮鱼耐寒力有所提高。而对于这类喜冷鱼类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迄今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利用瓦氏雅罗鱼的耐寒性能,作者先就该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研究(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不同产地淡水三角涡虫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核型分析表明:河南淇县鱼泉三角涡虫(Dugesia sp)和浙江杭州龙井三角涡虫(Dugesia sp)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6m,均为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河南济源不老泉三角涡虫(Dugesia sp)有24条染色体,为三倍体,核型公式为2n=3x=24=24m,亦全部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上述3个产地淡水三角涡虫染色体的形态较为接近。北京樱桃沟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4,为三倍体,核型公式为2n=3x=24=22m 2sm,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第2、4号各有一条染色体属于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4个产地三角涡虫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较大差异,包括二倍体(2n=2x=16)和三倍体(2n=3x=24),染色体基数属于x=8类型。  相似文献   

8.
中间锦鸡儿(caranaga intermedia)染色体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间锦鸡儿(caranaga intermedia)种子根尖染色体进行检测,统计分析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类型.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中间锦鸡儿正常核型为2n=2x=16=14m+2sm,还发现了核型公式为2n=2x=16+1B=1st+9m+2sm+1m(sAT)+1sm(SAT)+2m(SAT)+1B;核型公式为2n=2x=16+1B=6sm+8m+2m(SAT)+IB;以及核型公式为2n=2x=15=7sm+8m的变异类型.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间锦鸡儿存在B染色体和中间随体,此外还发现存在单体植株.随体具有个体差异,有中间随体和端部随体两种,且无论个体间和个体内B染色体均存在数目和结构的多态性.对其中120粒种子根尖染色体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具有15条染色体的植株占0.83%;具有16条染色体的植株占89.17%;具有17条染色体的植株占3.3%;具有18条染色体的植株占2,5%,其中有一个体中多于的一条染色体始终呈点状;19条染色体的植株占1.67%,5条多于染色体的占0.83%,而多余染色体条数在1~3之间变动的植株占1.67%.  相似文献   

9.
沼泽绿牛蛙的核型及银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沼泽绿牛蛙的核型及银染研究樊连春,杨仲安,魏丽华,梁绍昌,桂建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关键词沼泽绿牛蛙,核型,Ag-NORsANINVESTIGATIONOFTHEKARYOTYPEANDAg-NORsOFRANAGRYLIO¥...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云南兔(Lepus comus)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t:2n=48,NF=88。常染色体由6对中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和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除少数几对染色体(Nos.9,14,16,20)着丝粒C-带呈阴性外,其余均呈阳性或浅染,但异染色质的含量差异较大。Ag-NORs的数目为5-6个,分别位于Nos.1 7,19,21。通过与兔科其它属种核型的比较,对其染色体进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与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胃肠胰系统5种内分泌细胞进行了鉴定与定位.在消化道中检测到了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和胰高血糖素(Glu)细胞.5-HT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和空肠,食道中偶见.SS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较密集,小肠各段少量,直肠和食道偶见.Gas细胞主要分布于小肠各段,胃和直肠中偶见,食道中未检测到.Glu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和直肠,小肠各段偶见,食道中未检测到.在胰腺中检测出了5-HT、SS、Gas、Glu和胰多肽(PP)细胞.SS、Glu和PP细胞数量较多,成簇分布于胰岛中,5-HT和Gas细胞少量,散在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胃腺部和胰腺内分泌细胞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形态不规则,有的可见明显胞突伸向邻近细胞,胃肠道上皮中的内分泌细胞多呈梭形、楔形或锥形,有的可见明显胞突伸向消化腔.与其它两栖动物相比,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存在与分布有一些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舟山群岛变态后牛蛙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蛙(Ranacatesbeiana)是极其危险的外来入侵种,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是其主要的危害机制,但目前有关其食性的研究均只局限于一个研究地点。为了全面评估牛蛙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影响,2005年6月30日至8月11日期间,作者采用洗胃法对舟山群岛8个岛屿(岱山、六横、秀山、佛渡、桃花、虾峙、册子和普陀山)变态后牛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到变态后的牛蛙391只,包括牛蛙成体113只和亚成体278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1)按食物体积计算,成年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蜻蜓目、中腹足目、蛙形目和鲤形目为主要食物,亚成体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鲤形目、蜻蜓目、直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幼虫、中腹足目和蛙形目为主要食物;成体和亚成体牛蛙胃中食物的平均大小均随其体长增加而增大;(2)不同岛屿上的牛蛙在主要食物类型构成上存在差异。这表明牛蛙在不同地方对不同生物类群造成的捕食危害是不一样的,充分反映了其生态危害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研究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Rana catesbeiana)胃肠胰内的定位及表达的强弱,探讨4种性类固醇激素在牛蛙胃肠胰中的功能。染色结果显示,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胃肠胰内都有分布,雌雄之间分布差异较小。雌激素受体α(ERα)主要分布在牛蛙胃腺、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雌激素受体β(ERβ)主要分布在食道上皮、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雄激素受体(AR)主要分布在食道上皮、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孕激素受体(PR)主要分布在空肠、食道上皮和胰腺中。光密度检测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α(ERα)在牛蛙胃和直肠中阳性反应最强,在胰腺中相对较弱。雌激素受体β(ERβ)在牛蛙直肠中阳性反应最强,胰腺和食道次之。雄激素受体(AR)在食道中阳性反应相对较强,其他部位都较弱。孕激素受体(PR)在空肠中的阳性反应较强,其他部位都较弱。雌激素受体α(ERα)在胃中以及雄激素受体(AR)在食道和直肠中的免疫阳性反应均是雌性牛蛙强于雄性牛蛙,雌激素受体β(ERβ)在胰腺中的免疫阳性反应是雄性牛蛙强于雌性牛蛙。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在牛蛙胃肠胰中的分布最多,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相对较少。性类固醇激素受体主要分布在食道、胃、直肠和胰腺中,其中,分布最多的部位是胃和直肠。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胃肠胰内的分布表明,性类固醇激素对牛蛙消化功能特别是胃和直肠的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Bullfrogs (Runa catesbeiana) are listed as one of the 100 worst invasive alien spec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generalist predators and thus may affect native species through predation.In previous studies,the food contents of bullfrogs were mostly examined at a single site.In the present study,the diet composition of post-metamorphic bullfrogs on eight islands (Daishan,Liuheng,Xiushan,Fodu,Taohua,Xiashi,Cezi,and Putuoshan) in the Zhoushan Archipelago,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were examined by using the stomach flushing method from June 30 to August 11 in 2005.A total 0f391 individual frogs were measured,including 113 adults and 278 juveniles.The analysis of the stomach contents shows that,for adult bullfrogs,the most important prey (by diet volume) overall were Decapoda,Coleoptera,Odonata,Mesogastropoda,Raniformes,and Cypriniformes.For juvenile bullfrogs,these were Decapoda,Coleoptera,Cypriniformes,Odonata,Orthoptera,Hymenoptera,Lepidoptera larvae,Mesogastropoda,and Raniformes.Moreover,the prey size and diet volume increased with the body size of both adult and juvenile bullfrogs.The diet composition of primary preys of bullfrog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island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ullfrogs exert different predatory influences on native fauna at different sites and that bullfrogs are generalist predators with extensive ecological impacts on native fauna.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东部牛蛙的自然种群及潜在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蛙(Rana catesbeiana)的入侵已成为一些本地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或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1959年牛蛙被引入中国大陆,但直到1990年才开始在国内大范围饲养。牛蛙的自然种群在国内一直未见报道。我们于2003年9—11月调查了浙江省东部5区3县的牛蛙种群,发现在岱山、秀山、六横及佛渡岛上有牛蛙分布,共捕获23只牛蛙,包括4只成年个体,18个亚成体和1只蝌蚪。于2004年1月和2月在岱山捕获28只蝌蚪。结果显示:(1)牛蛙的蝌蚪能在当地越冬成活,说明牛蛙在上述4岛成功地建立了自然种群;(2)牛蛙主要分布于水库、池塘和溪流,牛蛙的生境与6种当地蛙有部分重叠;(3)养殖时管理不善造成的牛蛙逃逸,以及牛蛙价格过低而导致养殖户将牛蛙弃置野外可能是牛蛙入侵的主要原因。牛蛙对当地蛙的潜在威胁很大,开展牛蛙的分布、食性和种群动态研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筛选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无菌解剖组织划线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API20E系统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分类地位,并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牛蛙体内分离细菌NWG20141026,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API 20E系统鉴定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认为NWG20141026菌株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人工感染试验显示,NWG20141026菌株不仅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感染引起蛙体表溃疡溃烂病症,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蛙肠炎病。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恩诺沙星、红霉素等7种药物对普通变形菌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结论】引起牛蛙(R.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NWG20141026为普通变形菌(P.vulgaris),所患疾病命名为牛蛙变形菌病。普通变形菌对健康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5种药可作为防治牛蛙变形菌病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牛蛙主要消化酶的分布及pH和温度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牛蛙消化系统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分布情况以及pH和温度对这些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自生理pH值下,牛蛙消化系统不同部位蛋白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胰脏>胃>中肠>食道>前肠>后肠,胃、肠和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2、7.4和9.6,最适温度分别为45℃、50℃和45℃.脂肪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胰脏>后肠>中肠>前肠>胃>食道,胃、肠和胰脏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2、7.4和8.0,最适温度均为50℃.淀粉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胰脏>中肠>后肠>前肠>胃>食道,胃、肠道和胰脏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8.0和9.6,最适温度均为35℃.在牛蛙消化系统未检测到明显纤维素酶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5℃和15℃温度条件下,用牛蛙(Rana catesbeiana)离体坐骨神经标本测定0、24、48、96、120、144、168、192、216 h 9个时段的动作电位波幅和传导速度.结果表明:两个温度下离体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幅度在0 h和24 h差异均不显著,0 h时相对高温(15℃)下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大于相对低温(5℃),24 h时两个温度下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差异不显著,相对高温下48 h时坐骨神经的兴奋性为零.相对低温条件下,坐骨神经兴奋性能维持7 d时间.  相似文献   

19.
蛙属三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栋  吴贯夫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6,25(1):120-122
本文研究了蛙属三种:脆皮蛙、长趾蛙和威宁蛙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均具有蛙属典型的核型:2n=26,由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组成。三种在臂比值和次缢痕的有无、位置方面存在差异。同源染色体对间未发现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