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并观察不同途经下乳酸杆菌微小膜蛋白(MIMP)对炎症性肠病小鼠的肠炎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40只根据DSS和MIMP不同的干预组合将其分为4组:诱导肠炎+MIMP腹腔注射组(n=10)、诱导肠炎+MIMP灌胃组(n=10)、单纯诱导肠炎组(n=10)、空白对照组(n=10),DSS干预浓度为2.5%。干预期间,观察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腹泻、血便、死亡等发生率,各组小鼠活体肠道通透性差异,比较肠道长度及肠上皮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荧光定量PCR反应观察各组小鼠肠道中的炎症因子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肠道上皮中IL-23的表达。结果 MIMP腹腔注射组以及灌胃组小鼠整体情况较好,体重减轻程度轻,腹泻、便血及死亡发生率低;MIMP干预可显著改善肠道通透性(P0.05),并降低肠道萎缩程度,同时降低小鼠肠道病理评分及组织学评分,可显著降低小鼠肠道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23p19、IL-17A、IL-12p40)的表达(P0.05),并提高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P0.05),免疫组化显示MIMP可显著降低小鼠肠上皮细胞中IL-23的表达水平。结论 MIMP腹腔注射及灌胃对IBD小鼠的炎症状态及肠道屏障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可显著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抑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不同浓度DSS及给药时间诱导NLRP3-/-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并分析与评价其优劣性,为UC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更贴切临床的动物模型。方法 SPF级48只雄性NLRP3-/-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2只小鼠(空白组、2.5%7 d组、3%7 d组和3%5 d组),采用不同浓度DSS和给药时间相结合诱导UC小鼠模型,观察和评价小鼠的体重、DAI评分、HE染色、结肠长度及相关指标(IL-6、TNF-α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水平评价造模的效果。结果 (1)DSS各小组在不同浓度及给药时间均能诱导UC模型;(2)随着浓度梯度增加及给药时间延长,NLRP3-/-小鼠的体重减轻越显著、粪便潜血呈阳性越明显、DAI评分越高,甚者出现死亡;(3)经HE染色发现,NLRP3-/-小鼠肠黏膜屏障组织病理损伤随DSS给药时间增长或浓度增高而加重;(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的炎症因子(TNF-α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D11b在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探讨鼠李糖乳杆菌(LGG)对CD11b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8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3组:Ctrl组8只、DSS组10只、DSS+LGG组10只,给予3%DSS自由饮用建立急性结肠炎模型,DSS+LGG组小鼠提前1周管饲LGG共14 d;模型建立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变化、粪便性状改变并记录每日体质量;于DSS饮用第8天处死小鼠留取腹主动脉血液及结肠标本,检测外周血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ITC-dextran)浓度以评估肠道通透性,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明确CD11b表达情况。结果 DSS组小鼠较Ctrl组体质量下降及便血情况明显,疾病活动指数(DAI)明显升高;DSS+LGG组小鼠症状缓解,与DSS组相比体质量下降不明显(t=3.894,P=0.001 3),DAI评分明显下降(t=2.390,P=0.029 5),外周血FITC-dextran浓度下降(t=2.406,P=0.028 6),光镜下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下降(t=3.450,P=0.003 3);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CD11b在正常结肠组织中几乎不表达,DSS模型中表达在黏膜下中性粒细胞聚集处,受损的黏膜表层也有少量表达;DSS+LGG组阳性表达细胞较少;应用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发现LGG干预后CD11b表达减少(t=3.039,P=0.012 5)。结论 CD11b在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LGG干预可降低小鼠疾病活动度,改善肠通透性,抑制结肠组织CD11b的表达,说明LGG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趋化因子来发挥炎症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黄芩苷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疗效,并从TLRs/MyD88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C57BL/6小鼠24只,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芩苷组,用3.5%DSS诱导结肠炎模型,黄芩苷(30 mg/kg)干预7天,记录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评分,检测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浓度,Real-time PCR法检测TLR2、TLR4和MyD88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黄芩苷能有效抑制结肠炎小鼠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和MPO活性,降低IL-6和TNF-α表达,降低TLR2、TLR4和MyD88 mRNA的表达。表明黄芩苷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症状,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TLRs/MyD88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优化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 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造模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CAC)方法并探究肠道菌群在CAC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AOM不同注射次数联合自由饮用DSS的方法建立A(AOM 1次注射)和B(AOM 2次注射)模型组,正常组采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联合饮用纯净水,每组10只。造模结束后通过DAI评分、结肠长度、成瘤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综合评估,选择最佳的造模方案。然后对B模型组小鼠进行实验,取血清以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724含量;同时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并对小鼠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分析,以探究CAC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单次和加强AOM注射联合DSS均能诱导CAC小鼠模型。但与A模型组相比,B模型组小鼠结肠内增生物较大,排列紧密且形态大小较一致,成瘤率达到100%。与正常组相比,B模型组IL-6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芒果苷(MGF)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选用昆明种小鼠,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制UC模型。动物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DSS模型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阳性对照组(900 mg/kg)、MGF组(300、150、75 mg/kg)、MGF固体分散体(MGF-SD)组(折合成MGF为30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自由饮用2.5%DSS水溶液造模,连续14 d,造模的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隔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第14 d处死小鼠,对结肠进行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后进行结肠病理组织学指数(CHPI)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IL-4、IL-6和IL-10水平。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DAI、CMDI和CHPI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MGF可显著改善UC小鼠的DAI、CMDI和CHPI评分。MGF组和MGFSD组均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1β水平(P0.05);MGF高剂量组和MGF-SD组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6水平,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药物组对结肠组织IL-4和IL-10水平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表明MGF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能与下调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有关,进而调节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提高MGF的溶解度不能提高其对UC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特定双歧杆菌菌株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Balb/c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探讨该双歧杆菌菌株对炎症性肠病(IBD)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将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组)、实验组(DSS+Bf组)。用已挑选好的双歧杆菌菌株预先处理小鼠4周后,用4%DSS溶液诱导急性结肠炎。实验结束后,检测每组小鼠结肠的长度及结肠炎炎症程度,利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中IL-10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肠道黏膜中IL-10分泌阳性细胞。结果实验组小鼠结肠的平均长度为7.80 cm±0.21 cm,虽较正常对照组(9.10 cm±0.82 cm)缩短,但较模型组(6.80 cm±0.31 cm)其缩短程度减少;结肠炎炎症程度肉眼评分结果: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8.60±0.24分和6.60±0.68分,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微镜下评分结果为实验组(6.80±0.73分)较模型组(8.80±0.37分)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IL-10的表达和肠道黏膜IL-10分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该实验所用的双歧杆菌菌株减轻了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反应,并且增强了肠道免疫细胞的IL-10的表达及分泌。  相似文献   

8.
基于法尼醇X受体和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farnesoid X receptor/G 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 5,FXR/TGR5)通路探讨苦豆子总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6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分空白对照组(Con)、葡聚糖硫酸钠模型组(DSS)、柳氮磺胺嘧啶阳性对照组(SASP)和苦豆子总碱治疗组(TASA)。给予BALB/c小鼠3.5%DSS饮水使其连续自由饮用7天以建立小鼠急性UC模型,造模的同时每天灌胃苦豆子总碱(75 mg/kg)进行治疗,并以柳氮磺胺嘧啶(450 mg/kg)为阳性对照药物。试验期间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第8天观察结肠HE染色病理切片,糖原PAS染色以及阿利新蓝染色观察结肠组织杯状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匀浆上清液IL-10、IL-23、IL-1β及IL-17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和肝组织FXR、TGR5、CYP7A1的表达。结果显示,经苦豆子总碱治疗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及结肠长度明显改善(P0.01),结肠组织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细胞因子IL-10显著升高(P0.01);IL-23、IL-17、IL-1β显著降低(P0.01),血清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和肝脏组织FXR、TGR5、CYP7A1均不同程度上调。结果表明苦豆子总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主要通过抑制相关炎症因子来抑制结肠炎症的发展,以及上调FXR/TGR5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RT—PCR检测IECs中TLR2与TLR4的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IECs中IL-1和TNF-α的表达,以对双歧杆菌预防与辅助治疗UC作用机制加以探讨。方法将36只Babl/c小鼠随即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DSS诱导组(D)、双歧杆菌喂养组(B)。N组不施加作用,D组生理盐水灌肠2周,并在第2周给以2%的DSS自由饮用;双歧杆菌组双歧杆菌灌肠2周,并在第2周再给以2%的DSS自由饮用。2周后处死小鼠做组织切片和分离IECs并提取IECs中的总RNA,用RT—PCR检测TLR2、TLR4的表达,用Real time RT—PCR检测IL-1和TNF-α表达。结果双歧杆菌组IECs表达TLR2远远高于单纯的DSS诱导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双歧杆菌组IECs表达TLR4、IL-1和TNF-α则远远低于单纯的DSS诱导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通过与诱导IECs中TLR2的表达而抑制其TLR4、IL-1和TNF一Ⅸ的表达,从而达到预防与辅助性治疗DSS诱导的UC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研讨壳寡糖(COS)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壳寡糖提供依据。本实验通过饮用含3%葡聚糖硫酸钠(DSS)的水7天造模,将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SASP,50 mg/kg)和壳寡糖低、高剂量组(70和140 mg/kg)。通过体重变化和疾病活动指数、病理学评分、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评估壳寡糖的作用。通过ELISA检测结肠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壳寡糖干预后能降低DSS诱导小鼠的体重损失、DAI和MPO活性(P0.05),显著降低结肠组织的IL-6和TNF-α水平(P0.05),其中壳寡糖低剂量组能极显著改善结肠缩短症状、保护结肠结构(P0.01),效果优于高剂量组。表明人体推荐剂量的壳寡糖(70 mg/kg)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 RNA-seq)检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小鼠结肠组织的基因表达变化,增进对美沙拉秦(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治疗IBD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方法 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建立IBD小鼠模型。将15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DSS组和DSS+5-ASA组。每组随机选择3只小鼠取结肠组织进行测序,经两组间比较,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及重要生物学信号通路。随后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和经美沙拉秦治疗后患者结肠组织活检的微阵列(microarray)数据,验证前面鉴定得到的子显著DEGs。结果 DSS+5-ASA组与DSS组比较中共得到2983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604个,下调基因753个;DS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体外和体内研究Lactobacillus animalis LGM对Th细胞分化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和Foxp3的调节作用,以及探究L. animalis LGM对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改良型的Hungate滚管技术从猪结肠内容物中分离一株L. animalis LGM,根据其16S rRNA序列进行鉴定。收集L. animalis LGM培养液上清,与细菌脂多糖(LPS,2μg/mL)同时孵育Caco-2细胞24 h,体外研究L. animalis LGM对Caco-2细胞内Th细胞分化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和Foxp3) mRNA表达的影响;配制L. animalis LGM细菌悬液,研究L. animalis LGM灌胃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症状及结肠Th细胞分化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IFN-γ,IL-4,IL-17和IL-10) mRNA表达的影响,表达结果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animalisLGM培养液上清显著上调Caco-2细胞内ROR-γt与Foxp3 mRNA表达(P0.05),显著下调GATA3、IL-4、IL-17和TGF-βmRNA表达(P0.05)。L. animalis LGM灌胃显著上调小鼠结肠内ROR-γt和Foxp3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了促炎因子IL-4和IL-17的表达(P0.05),阻止了小鼠结肠长度缩短(P0.05)。【结论】猪肠道分离L. animalis LGM表现出对Th细胞分化转录因子的选择性调节,显著上调Caco-2细胞及结肠炎小鼠ROR-γt与Foxp3mRNA表达。降低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炎症水平,对DSS诱导结肠炎起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护肠道环境稳态。  相似文献   

13.
毛文浩  黄丽萍  马望  赵环  张腾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0):1123-1127, 1133
目的以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为基础建立一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新型白介素2(IL-2)递送方式,研究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用3%的DSS水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分别灌胃表达IL-2的菌株(E.coli 1917/IL-2)、空质粒转化的菌株(E.coli 1917/0)或PBS进行治疗5 d,定期评估各组小鼠的临床体征、疾病活动指数(DAI)、病理和免疫组织学变化。结果构建的益生工程菌E.coli 1917/IL-2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肠炎,小鼠DAI评分较低,体质量及结肠长度均高于对照组,肠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结论使用工程化益生大肠埃希菌编码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为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用BALB/C雌性小鼠构建动物模型,将30只小鼠分为CON组、DSS组和BL组,每组10只,除CON组外,其余两组均给予3%(m/v)DSS自由饮用,并给予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干预。第8天摘眼球处死小鼠,取血、结肠、粪便样本。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结肠研磨液中的细胞因子。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DSS组小鼠血清IL-10及结肠MPO水平均与CON组有明显差异,地衣芽胞杆菌干预后有不同程度改变;使用非加权成对算术平均算法(UPGMA)对PCR-DGGE图谱中各泳道条带类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结肠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其中BL组增加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saguini及疣微菌门的噬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数量。结论地衣芽胞杆菌可以有效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其作用机制与肠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调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①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实验:2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n=7):control组、 DSS组、DSS+白藜芦醇(DSS+Res)组和Res组。实验周期为3周,小鼠饮用DSS水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并给予白藜芦醇灌胃。实验期间每天称小鼠体重并观察小鼠活动和粪便情况。处理结束后,安乐死小鼠,取小鼠脾脏称重,取小鼠结肠测量长度。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miRNA-3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β-catenin、Cyclin D1蛋白的表达。②离体实验:以10 mg/ml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HCT 116细胞,检测HCT 116细胞β-cateni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卷曲蛋白3(FZD3)、c-Myc蛋白的表达;HCT 116细胞转染miRNA-31 mimic和inhibitor,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DSS组小鼠实验期间体重下降明显,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出现血便;处理结束后小鼠的结肠长度缩短,脾脏增大。而给予白藜芦醇后小鼠的以上情况得到改善。②白藜芦醇抑制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miRNA-31的表达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的表达。③白藜芦醇下调HCT 116细胞β-catenin、LRP-6、FZD3、c-Myc蛋白的表达。转染miRNA-31 inhibitor后,HCT 116细胞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减少。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这种作用与下调Wnt信号通路有关,其对Wnt 信号的下调作用与miRNA-31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C)通过靶向miR-31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发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1%DSS诱发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n=7),DSS组(n=8),DSS+NC组(7.27 mg/kg)(n=8)和NC组(n=7),饮水给予DSS,灌胃给予氯化两面针碱。造模周期为3周,分别为Control组和NC组每天饮用无菌水,DSS组和DSS+NC组第一周饮用1% DSS水,第2周正常饮水,第3周1% DSS水。造模最后一周给予Control组和DSS组小鼠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DSS+NC组和NC组给予NC灌胃。造模完成后,观察小鼠结肠炎相关的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进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q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miR-3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炎症蛋白NF-κB和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DSS组相比,DSS+NC组的 DAI 显著降低(P<0.01),结肠病理损伤明显改善;②与Control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miR-31表达显著升高(P<0.01),DSS+NC组miR-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SS组(P<0.05);③与DSS组相比,DSS+NC组中的炎症蛋白NF-κB和COX-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抗炎机制与下调miR-3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摄入红肉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高红肉组、DSS组和高红肉+DSS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DSS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高红肉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高红肉饲料,均饲养8周;此8周的最后9天开始对DSS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3%DSS诱导U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肠道菌群,采用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及HE染色指标评价小鼠UC严重程度,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肠道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特征细胞因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红肉组小鼠肠道厚壁菌门、粪杆菌属及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疾病活动指数显著升高,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TNF-α、IL-1β及IL-6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高摄入红肉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加重小鼠UC。  相似文献   

18.
探讨柠檬苦素(limonin)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致实验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将20只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柠檬苦素组和5-氨基水杨酸组,每组5只。正常的小鼠每日给予蒸馏水饮用,其余各组小鼠给予30 g/L DSS连续饮用7 d后,继续饮用正常水3 d,诱导小鼠急性UC模型。药物治疗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柠檬苦素和5-氨基水杨酸的剂量为50和50 mg/(kg·d),每日1次,连续灌胃治疗10 d。实验终点时,分析实验动物的体质量变化、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 B (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柠檬苦素可显著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症状,包括体质量降低、结肠长度缩短、稀便和血便等,减轻小鼠急性结肠炎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肠黏膜坏死。此外,柠檬苦素亦可以降低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抑制NF-κB p65的激活。柠檬苦素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激活,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对肠癌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 ①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发小鼠结肠癌(CRC)实验: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组),氧化偶氮甲烷(AOM)组,AOM/DSS组,AOM/DSS+Res组和Res组,每组6只,造模周期共70 d。第1周第1日对AOM组、AOM/DSS组和AOM/DSS+Res组小鼠AOM(10 mg/kg)腹腔注射一次,无菌水饮水,1% DSS水供AOM/DSS组和AOM/DSS+Res组饮用,对AOM/DSS+Res组和Res组小鼠灌胃给予Res(50 mg/kg),造模结束后,取小鼠结肠组织固定、包埋、切片; IHC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IL-18蛋白表达情况。②离体实验:HCT 116细胞给予Res(2.4 μg/L)以及转染miR-31,加Res实验分为4组,分别标记0 h、12 h、24 h、48 h组;细胞转染分组为5组,即control组、miR-31 mimic组、miR-31 mimic+Res组、miR-31inhibitor组、miR-31inhibitor+Res组,48 h后收集细胞,每组设置三个复孔,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LRP3、Caspase-1、GSDMD-N、IL-18和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动物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较,AOM/DSS组NLRP3、Caspase-1、IL-1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AOM/DSS+Res组NLRP3、Caspase-1、IL-18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AOM/DSS组有显著下降(P<0.01);细胞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miR-31 mimic组NLRP3(P<0.01)、GSDMD-N(P<0.05)、IL-18(P<0.0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miR-31 inhibitor组NLRP3、GSDMD-N、IL-1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Res可通过细胞焦亡抑制结肠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HL1缺失对炎症性肠病(IBD)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CHL1(-/-)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将10只C57/BL6为遗传背景的CHL1(+/+)型小鼠分为对照组、DSS模型组(n=5);将10只C57/BL6为背景的CHL (-/-)型小鼠分为CHL1缺失组、CHL1缺失DSS模型组(n=5)。DSS模型组和CHL1缺失DSS模型组自主饮用7 d含1.5% DSS蒸馏水,随后改用蒸馏水饲喂2 d;对照组和CHL1缺失组连续饮用蒸馏水9 d,观察小鼠体重、血便、生存率及结肠组织长度的变化。结果:CHL1缺失DSS模型组小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中便血明显,从应激的第7天开始,体重明显减轻,在第9天,CHL1缺失DSS模型组型小鼠死亡率明显增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损伤加重。结论:细胞粘附分子CHL1缺失加重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