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利用阿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方法,研究了La3 长期暴露4个月对鲤鱼粘液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La3 0.01、0.1、2、5 mg/L组前肠和中肠粘液细胞密度,0.01、0.1 mg/L组口腔上皮和后肠,以及0.1mg/L组鳃丝上粘液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湿著增加(P<0.01或P<0.05),而2、5 mg/L组口腔上皮和后肠,0.01、2、5 mg/L组鳃丝上粘液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镧能促进Ⅱ型粘液细胞、抑制Ⅰ、Ⅲ、Ⅳ型粘液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邓振旭  楚德昌 《四川动物》2007,26(2):267-269,I0003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巴西彩龟、中华鳖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道粘液细胞表现为4种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道前部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粘液细胞形态多样,Ⅰ、Ⅱ、Ⅲ、Ⅳ类型均有,食道中部与后部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其内有密集排列的杯状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原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浅部。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着色较浅。小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泄殖腔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3.
短蛸外套膜和足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阿新兰与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外套膜和足各部位粘液细胞进行分类及分析。将粘液细胞分为Ⅰ~Ⅳ4种类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胴体部背面和腹面的外套膜外表皮均有4种粘液细胞,以Ⅲ型和Ⅳ型粘液细胞为主,背面粘液细胞密度较小,腹面的密度较大。腕上皮皱褶处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其他大部分区域粘液细胞密度较小,以Ⅱ型为主,另有少量Ⅲ型和Ⅳ型粘液细胞;吸盘外上皮含有大量的粘液细胞,也以Ⅱ型为主。漏斗内外上皮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基部以Ⅱ型为主,其他部位则以Ⅲ型为主。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以水和吐温-80为对照,用5、20、80、160 mg/L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对鲤染毒20d,研究了DEHP对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及遗传毒性。结果表明: 吐温-80组与水对照组相比除红细胞总核异常率显著升高外,所测定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80、160 mg/L组白细胞吞噬活力、吞噬指数,血清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水对照组和吐温-80组(P0.05或P0.01),且20 mg/L组白细胞吞噬活力、吞噬指数显著低于水对照组。与吐温-80组相比,160 mg/L组血清C3含量显著降低,5、20、80 mg/L组C3含量,5、20、80、160 mg/L组C4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20、80、160 mg/L组C3含量,160 mg/L组C4含量显著低于水对照组(P0.05或P0.01)。160 mg/L组红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吐温-80组,80、160 mg/L组红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水对照组。在DEHP实验浓度范围内,红细胞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肝细胞DPC系数均显著高于水对照组和吐温-80组。一定浓度的DEHP对鲤具有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5.
皱纹盘鲍外套膜、鳃和足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显微观察皱纹盘鲍(1taliotis discus hannai)的外套膜、鳃和足的粘液细胞。根据所显示颜色的不同,可将粘液细胞分为Ⅰ~Ⅳ4种类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外套触手和外套膜上皮的粘液细胞以Ⅱ型为主,Ⅳ型较少,密度不均,多为近圆形细胞,大型和小型细胞均有分布。鳃轴和鳃叶上皮的粘液细胞密度较大,以Ⅱ型和Ⅰ型为主,Ⅲ型和Ⅳ型较少,形态有杯形、近圆形或棒状等,多为中型及小型细胞。足的上皮粘液细胞较少,均为Ⅱ型,但局部上皮的细胞含有许多棕色颗粒。  相似文献   

6.
利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 显示:阿利新蓝-过碘雪天染色后,消化管粘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管始部粘液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食管中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Ⅱ型和Ⅳ型杯状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液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黑斑蛙胃幽门粘液细胞为Ⅰ型,中华蟾蜍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小肠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7.
采用阿利新兰-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及酶学方法研究了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肠道各段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 大鳞副泥鳅肠道黏液细胞分为Ⅰ、Ⅱ、Ⅲ和Ⅳ 4种类型。前肠至后肠, 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前肠主要分布Ⅲ和Ⅳ混合型黏液细胞, 后肠则以Ⅱ和Ⅳ型酸性黏液细胞为主。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淀粉酶和脂肪酶。且后肠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前肠和中肠。根据黏液细胞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特点, 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 前肠为其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 后肠中性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少以及消化酶活性较低, 表明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 与其为辅助呼吸功能的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8.
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鳜鱼消化道各部位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分布与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黏液细胞可为分为4种类型,食道黏液细胞多数为Ⅲ型和Ⅳ型,未见Ⅰ型和Ⅱ型;胃贲门和胃幽门黏膜上皮仅有Ⅰ型黏液细胞;胃体黏膜上皮则以Ⅲ型细胞为主;幽门盲囊中主要为Ⅱ型细胞;前肠和中肠中Ⅳ型黏液细胞最多,Ⅰ型最少;后肠黏液细胞则以Ⅳ型和Ⅱ型为主。酸性磷酸酶(ACP)主要分布于幽门盲囊和前肠的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食道、幽门盲囊和整个肠道黏膜上皮;非特异性酯酶(NSE)主要分布于胃幽门、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POX)在胃幽门黏膜上皮中活性较高;琥珀酸脱氢酶(SDH)主要分布于胃腺中;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酶的分布型与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吸收机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运用阿新兰(AB,pH 2.6)和过碘酸雪夫氏(PAS)反应染色方法,对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和日本海马(H.japonicus)鳃组织与消化道中的黏液细胞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染色结果显示:两种海马的鳃组织和消化道中均含有黏液细胞,日本海马的鳃组织中含有Ⅰ型和Ⅳ型黏液细胞,三斑海马的鳃组织中含有Ⅰ型、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两种海马消化道各部位的黏液细胞类型和数量有明显差异:日本海马的食道中Ⅰ型细胞最多,而三斑海马的食道中Ⅳ型细胞最多;日本海马的前肠中只含有Ⅰ型细胞,而三斑海马的前肠中含有Ⅰ型、Ⅲ型和Ⅳ型细胞,其中Ⅰ型细胞含量最多;日本海马的中肠中含有Ⅰ型、Ⅲ型和Ⅳ型细胞,其中Ⅲ型细胞含量最多,而三斑海马中肠中只含有Ⅰ型细胞;日本海马与三斑海马的后肠中都分布有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两者不同的是,日本海马的后肠中Ⅲ型细胞含量最多,三斑海马的后肠中Ⅳ型细胞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维生素C (VC)和维生素E (VE)联用对应激和非应激中华鳖幼鳖的生长、肝脏VC 和VE 以及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作者使用了 5组饵料 ,VC 和VE 的添加量依次为 0和 0mg/kg (对照组 )、 2 5 0和 5 0mg/kg (实验Ⅰ组 )、2 5 0 0和 5 0mg/kg (实验Ⅱ组 ) ;2 5 0和 2 5 0mg/kg (实验Ⅲ组 ) ;2 5 0 0和 2 5 0mg/kg(实验Ⅳ组 )。中华鳖幼鳖的生长、肝脏VC 和VE以及血清皮质醇分别通过特定生长率、高压液相色谱法和放免法来测定。结果实验Ⅰ -Ⅳ组中华鳖的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不加VC 和VE的对照组 ,但实验Ⅰ -Ⅳ组间没有明显不同。非应激中华鳖肝脏VC 和VE的含量随饵料中VC 和VE 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升高 ,并且实验Ⅱ -Ⅳ组肝脏VC 和VE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实验Ⅰ组。酸应激后 ,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华鳖肝脏VC 和VE都有下降的趋势 ,但无显著差异 ;应激后实验Ⅱ -Ⅳ组肝脏VC 和V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Ⅳ组明显高于其它 4组。血清皮质醇的含量在实验Ⅰ -Ⅳ组间没有明显不同 ,实验Ⅰ -Ⅲ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变化 ,实验Ⅳ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酸应激后 ,对照组血清皮质醇明显升高 ,其他 4组虽有升高的趋势 ,但没有明显变化。应激后实验Ⅰ -Ⅳ组血清皮质醇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Ⅰ -Ⅳ组间没有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