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胸窗萤Pyrocoelia pectoralis Olivier雌、雄成虫生殖系统、交配和产卵行为。描述雌雄成虫在求偶过程中的多种行为:寻找、竞争、抱对、交配、受精。雌雄交配时间可持续(82.5±34.8)min(n=15),雌雄均有多次交配现象。雌虫羽化后可立即交配产卵。在(25±2)℃室温下,雌虫寿命8.87±2.06d(n=30),雌萤平均产卵量为72.03±34.38粒(n=30),产卵量与雌虫体重呈正相关关系(y=235.28x-20.38,R2=0.7283,df=43,P<0.01);而产卵日龄与每日产出率呈指数函数关系(y=1.5339e-0.9148x,R2=0.9987,df=5,P<0.01)。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雌虫生殖力的因子可以归为外部形态因子和内在生理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绿缘扁角叶甲Platycorynus parryi Baly年生活史、交配及繁殖情况。【方法】越冬代成虫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连续繁殖,及在不同温度下,详细观察记录了成虫的交配、繁殖力和寿命。【结果】绿缘扁角叶甲是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的重要害虫,以老熟幼虫在3~5 cm深的土层中越冬,在江西南昌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陆续化蛹,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卵期(11.81±0.17)d,幼虫期300~330 d,蛹期(13.62±0.13)d,成虫寿命(47.99±0.65)d。成虫羽化3~4 d后开始交配,日平均交配(3.55±0.11)次,交配持续时间最短5 min,最长可达140 min,平均交配持续时间(28.11±0.89)min,日龄大的成虫交配持续时间显著短于日龄小的成虫;相邻两次交配之间的间隔时间最短3 min,最长426 min,平均交配间隔时间(74.75±3.19)min,日龄大的成虫交配间隔时间显著短于日龄小的成虫。交配后2~3 d开始产卵,平均每雌产卵量为169粒。在22、25和28℃条件下,温度对雌虫寿命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雌虫寿命显著缩短,而雄虫寿命和每雌产卵量却差异不显著。【结论】绿缘扁角叶甲在江西南昌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可进行多次交配,成虫日龄对其交配行为有显著影响,温度对该虫的繁殖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是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中国新记录种。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香樟齿喙象成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以增加对其行为习性的认识。【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结合录像的方法,记录香樟齿喙象成虫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香樟齿喙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大致分为交配前、交配、交配后3个阶段,表现为相遇抱对、插入授精和配后保护等行为特点。香樟齿喙象的完整交配过程需要672.67±156.53 min,其中抱对持续时间103.94±20.61 min,插入授精持续时间333.83±94.15 min,配后保护持续时间234.9±41.79 min。产卵过程可以划分为咬食产卵孔、产卵、填埋3个阶段,其中钻蛀产卵孔持续时间52.43±4.93 min,产卵持续时间2.47±0.14 min,填埋持续时间29.09±6.74 min。雌雄成虫均有多次交配习性,全天均可发生交配行为,交配高峰发生在12:00-14:00,在6:00-8:00有一个次高峰。香樟齿喙象的卵为单产,雌虫产卵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产卵高峰在18:00-20:00,次高峰出现于8:00-10:00。【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香樟齿喙象的繁殖过程,为系统研究其行为学及发展基于行为调控的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4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野外定点观察的方法系统观察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的繁殖生态习性。研究表明:雷山髭蟾求偶、交配、产卵均在水体中进行;繁殖期在每年的9月底至12月底,11月中旬最集中;雄性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雌性;繁殖行为包括筑"巢"、鸣叫求偶、抱对、产卵,雄蟾单个鸣叫,抱对时雄蟾主动。有共用一个"巢"穴抱对产卵的习性和集群产卵的行为。卵群直径65.13~100.47 mm,平均77.73 mm±9.47 mm(n=54);窝卵数162~394粒,平均226.79粒±7.89粒(n=54);卵径2.06~5.18 mm,平均3.82 mm±0.91 mm(n=270);孵化期为107~157 d,平均127.71 d±7.38 d(n=54)。  相似文献   

5.
眉斑并脊天牛Glenea cantor Fabricius是我国华南地区园林绿化植物木棉树的重要蛀干害虫。本试验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南宁一年发生4代,平均世代历期为70 d,主要以4龄幼虫在受害枝干内越冬。成虫羽化后出木前期为5.97±1.11 d。雄虫较雌虫提早羽化2-3 d,成虫期需补充营养,且具弱趋光性和假死习性。在日节律中,9∶00-11∶00和14∶00-16∶00为产卵高峰期,16∶00-19∶00为交配高峰期。雌虫出木后2 d开始交配,雄虫出木后4 d开始交配。雌雄虫一生可交配15.12±7.02次,每次交配时长为3.23±0.97 h,一天内仅交配一次。成虫主要趋向长势较弱的木棉树及枝条上产卵。产卵前期为13.50±3.15 d,平均产卵量为117.31±33.25粒。雌雄寿命分别为72.34±15.60 d和46.22±14.38 d。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三叶虫萤Emeia pseudosauteri成虫的交配与产卵行为,丰富三叶虫萤的生物学研究,推动三叶虫萤的人工繁育。【方法】采用室内试验与野外观察相结合、仪器拍摄和人工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三叶虫萤的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本文先描述了三叶虫萤成虫交配前雄雄相遇、雌雌相遇、雌雄相遇分别会发生的情况,然后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交配的过程。交配姿势有上下体位(或称"∠"型)和尾对尾体位(或称"—"型),后者由前者转换而来。雌雄成虫可以多次交配,雄虫有交配干扰和假交配现象。成虫24 h内均有交配现象,交配高峰出现在20:00-22:00(交配率20.8%)和12:00-14:00(交配率15.1%)。雌虫多数喜将卵产在潮湿的苔藓上,卵常聚集成一丛或成簇排列。雌虫可多次产卵,但初次产卵数量最多(高达67.82%),随后产卵量则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减少。雌雄虫多次交配后单只雌虫的第一次产卵量[(45±5)粒]多于单次交配后单只雌虫第一次产卵量[(20±4)粒]。雌虫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与其体重相关,体重越重则其产卵次数和产卵量越多。【结论】三叶虫萤的交配产卵行为与以往报道的萤火虫交配产卵行为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特殊行为或规律。  相似文献   

7.
光周期变化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Fabricius)可为害葱莲Zephyranthes candida等石蒜科绿化植物,前期研究表明不同光周期对其交配和产卵节律行为及交配率和产卵量均有显著影响。本实验期望探明间歇光照等复杂光照条件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的影响。【方法】在光照培养箱条件下(光源为白色日光灯,光照强度约为500 lx),观察了间歇光照长度(20,10,5,1和0 min)、暗期位点(D10:00-22:00,D12:00-24:00,D14:00-02:00和D16:00-04:00)和非24 h光暗循环(4L∶4D,8L∶8D,24L∶24D和48L∶48D)3种光照条件下毛键夜蛾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间歇光照长度为20,10,5,1和0 min时,成虫交配数分别为0,3,10,14和11对,配对数分别为25,29,31,39和26对;间歇光照长度为20和10 min时,交配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10,5,1和0 min时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354.67,322.30,339.57和310.45粒)。暗期位点为D10:00-22:00,D12:00-24:00,D14:00-02:00和D16:00-04:00时,成虫交配数分别为13,18,15和12对,配对数分别为16,19,17和16对,交配数差异不显著;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516.15,527.28,495.53和458.50粒);交配起始时间、交配高峰时间和产卵起始时间、产卵高峰因暗期位点不同而异。非24 h光暗循环(4L∶4D,8L∶8D,24L∶24D和48L∶48D)条件下成虫交配数分别为16,15,14和14对,配对数分别为18,16,14和16对,交配数差异不显著;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显著(分别为590.56,559.67,497.21和419.29粒)。【结论】这些结果显示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暗期短于40 min时不能发生交配行为,暗期位点和长度对交配和产卵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illum Weise是叶螨的捕食性天敌,本研究以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为猎物,进行了深点食螨瓢虫交配及产卵习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深点食螨瓢虫交配前期为2.64±0.19 d,产卵前期为5.27±0.28 d;交配高峰期为每天的8∶00-12∶00,产卵高峰期为成虫羽化后的第6-16天;产卵期为21-27 d,单雌产卵量为55-135粒。室内连代繁育4代,其中F_3代的产卵量显著低于F代。本研究明确了深点食螨瓢虫的交配、产卵的规律,讨论了F_3代产卵量下降的原因,为其人工繁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叉尾斗鱼繁殖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研究法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叉尾斗鱼分批产卵。雌雄鱼交配于21:35~21:55时开始,00:44~1:56时结束,整个过程持续约3~4 h,交配20~37次(Mean=28.83,n=6),时间跨度从8.9~18.6 s(11.31±2.61,n=141);只交配但雌鱼未产卵的伪交配4~6次(Mean=5.17,n=6),时间跨度从6.2~15.5 s(10.27±2.51 s,n=27);只完成交配第一步的伪交配36~117次(Mean=76.83,n=6),时间跨度1.4~15.0 s(5.69±2.31 s,n=440)。生殖期产卵8~9批,每批卵62~1 316粒(Mean=793.36,n=11);孵卵、护幼由雄性担当。卵从产出到孵化成鱼苗离开泡巢历时约4 d。野生叉尾斗鱼6~9月繁殖,产卵期水温22.4~33.5℃,溶解氧量1.1~4.2 mg/L,pH值6.0~7.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明确柳毒蛾Leucoma salicis(Linnaeus)交配的日节律高峰,温度和不同交配持续时间处理对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等繁殖生物学的影响。【方法】将新羽化的柳毒蛾成虫置于养虫笼中,观察交配的日节律高峰,并统计不同温度和不同交配持续时间处理下的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结果】成虫在羽化当晚的后半夜凌晨开始交尾,次日晚上开始产卵。成虫交配集中在羽化翌日凌晨3:00—5:00之间,高峰为4:00。产卵高峰都出现在2日龄成虫,但是,25℃下成虫交配持续时间(9.2 h)显著短于28℃(11.8 h)。交配持续时间为30、60和300 min的处理,雌成虫平均寿命显著长于对照(对照9.2 h),雄虫仅60 min的处理显著长于对照。同时,极短的交配持续时间(30 min)显著降低雌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结论】试验明确了成虫交配的日节律高峰,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25~28℃),雌雄成虫的寿命、单雌总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交配持续时间明显影响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