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洁 《兽类学报》1993,13(3):198-204
1983—1987年在北京西山研究了社鼠的种群生态学,共捕获标本870只,用胴体重方法划分5个年龄组。种群年龄组成,随季节而有变化。年龄锥体有季节和年度差异。雌雄性比亦有年度变化。在多数年份中,幼体和亚成体的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社鼠一般在3—4月开始繁殖,9月基本结束,10月见到个别孕鼠。雄性个体性成熟时的睾丸重量在0.8克以上,雌性产仔数平均为5.20。多数雌体一年繁殖2次,个别可繁殖3次。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有些雌体参加两年的繁殖活动。社鼠的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张旭  鲍毅新  刘军  沈良良  章书声  方平福 《生态学报》2013,33(15):4665-4673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数量变动、更新率、居留时间以及气候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探讨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规律.结果显示:两岛种群数量均是上半年数量处于高峰,而下半年数量较低,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是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岛屿环境对社鼠数量季节消长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的种群更新率均较低,这也说明在缺乏迁入和迁出的陆桥岛屿上,仅仅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种群的更新,其种群更新率是较低的.根据对社鼠居留时间的研究,两岛上社鼠的生态寿命有可能只有一年左右,这比以往研究认为社鼠的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明显缩短,这可能与陆桥岛屿较特殊的生存环境有关;月平均气温处于10-22℃对于社鼠种群的维持和增长是有利的,当月平均气温超过22℃时,似乎对社鼠种群是不利的.高温而少雨,可能是导致夏季社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川西林区社鼠与白腹鼠种间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7年5—7月在川西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附近卓克基的纳足沟采得一批长尾岩栖亚属(Maxomy Sody)的鼠类,从形态、生态及内部繁殖器官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它们外形和毛色及一般形态特征十分相似,极易混淆,但还可以从一些新发现的指标来确定 其一为社鼠(Rattus niviventer Hodgson,1836),另一种为白腹鼠(Rattus coxingi Swinhoe,1864)。 经生物学特性对比,发现它们栖息习性不同,社鼠多栖于桦树林及桦栎混交林中,白腹鼠多栖于高山栎林及人房中。在年龄组成上也有显著性差异,白腹鼠繁殖季节开始比较早。在体外寄生螨相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社鼠带有土耳其斯坦恐螨(Laelaps turkes-tanicus Lange,1955)的个体占76.2%,而白腹鼠带有这种螨的个体只有19.4%; 白腹鼠带有刺恐螨(Laelaps echidininus Berlese,1887)的个体占66.7%,而社鼠只有6.4%。 在形态方面,经过细致的对比,发现虽大同,却仍有小异。如后足长、颧宽、后头宽、上齿列长、M~1宽、M~2宽和M~3长,社鼠均小于白腹鼠。最重要的是在性成熟时期两种鼠类睾丸长有显著的差异,社鼠睾丸长为18.2±0.13毫米(17.2—20.0毫米),而白腹鼠为12.3±0.31毫米(10.0—15.0毫米),二者平均值有显著差异,分布范围也没有重迭。 这两种鼠类同域分布,形态虽大同,却仍有小异,  相似文献   

4.
张新玉  王华  鲍毅新  王艳妮  叶彬 《生态学报》2016,36(5):1312-1320
2009年7月—11月,2010年3月—11月对千岛湖两个岛屿上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分析扩散个体的性别、年龄及扩散距离等,探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的扩散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岛屿环境下社鼠的扩散率为37.96%,不同季节社鼠的扩散率存在差异,社鼠倾向于在春季发生扩散,尤其是3月份,社鼠扩散个体数最多;对于整个捕获史而言,雌雄扩散个体数存在极显著的差异(x~2=12.542,df=1,P0.001),雄性个体更倾向于发生扩散;而在繁殖高峰期,当怀孕鼠存在时,雄性扩散数亦大于雌性,两者存在显著差异(x~2=4.504,df=1,P=0.034)。扩散个体体重的季节差异不显著;扩散与社鼠的年龄密切相关,社鼠更加倾向于在亚成年阶段发生扩散;另外,家群大小对社鼠扩散个体数量也有显著影响,家群越大,扩散个体越多;对扩散距离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9.229,df=50,P0.001),雌性个体的平均扩散距离为(282.97±16.14)m,显著大于雄性的(146.70±6.80)m,而扩散距离与年龄、体重、最大活动距离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西部五大山系间社鼠头骨形态的地理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群分化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步,通过形态特征进行种内变异的探讨对揭示微进化过程具有积极
意义。本文以社鼠头骨为材料,通过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自我国中西部5 大山系的250 号标本头骨形态变
量进行了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秦岭与四川各山系之间社鼠头骨已发生完全分化,而在四川各山系之间,除
邛崃和相岭山系外,其余各山系社鼠头骨形态已分化明显。腭长、上颌齿隙长等变量是各山系社鼠头骨样本发
生分化的主要变量,暗示上述山系之间社鼠头骨形态的分化可能主要来自于局部种群在食物资源及觅食习性等
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本文研究结果尚揭示了在对具有广泛分布的小型兽类进行种下阶元(如亚种) 的划分
时,需充分考虑形态特征可能存在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6.
千岛湖秋季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 年9 ~11 月,对千岛湖不同类型岛屿捕获的123 只社鼠的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 ~ 10 月为千岛湖区社鼠种群的繁殖高峰期,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早。雌鼠从亚成年组出现怀孕个体,雄鼠较雌鼠性成熟早,幼年组已出现睾丸下降个体。大、中、小型岛屿年龄结构不同,分别为稳定型、衰退型及增长型。岛屿大小能够对社鼠种群繁殖指标产生影响,大型岛屿雌鼠繁殖指数(1. 96) 与平均胎仔数(4.9 ± 0.35 只)及雄性个体睾丸下降率(50.0%)均较高,社鼠种群稳定;中型岛屿雌鼠的繁殖指数(3.45) 与平均胎仔数(5.17 ± 0.42 只)为3 种类型岛屿中最高,并且雄鼠的睾丸下降率(64.7% )也相对较高,有利于社鼠种群数量增加;小型岛屿雄鼠的睾丸下降率虽然最高(68.4% ),但雌鼠繁殖指数(0.75)与平均胎仔数(4.00 ±1.53只)均较低,且参与繁殖的主体成年组性比(10∶ 5)失调,种群易出现波动。另外,社鼠的繁殖情况与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也有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哺乳动物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4~11月,采用去除取样法,对四川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小哺乳动物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进行了研究。共安置ll000铗日,捕获小哺乳动物14种846只。根据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公式以及Cowell和Futuyma公式分别计算了各小哺乳动物种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14种小哺乳动物中,社鼠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1.00),大足鼠、川I西长尾朐、川朐和灰麝朐的最小,均为0。14种小哺乳动物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为1,最小为0,其中大足鼠与川西长尾朐及灰麝朐、针毛鼠与川朐的空间生态位彼此完全重叠;藏鼠兔与针毛鼠、大足鼠、洮洲绒鼠、川西长尾朐、川朐以及灰麝朐的空间生态位完全分离。空间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种类,是通过选择不同的食物以及不同的微生境来避免过度竞争。回归分析显示,小哺乳动物种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与它们利用空间资源的平均值呈显著的正相关(r=0.8285,P〈0.05)。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表明,社鼠种群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中华姬鼠和安氏白腹鼠每年可能有一个数量高峰期,高山姬鼠一年则可能有两个数量高峰。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社鼠脏器重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黄璜 《动物学杂志》2006,41(1):113-117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野外自然种群脏器的重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其在年龄组、性别、季节及生境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社鼠内脏(心、肺、肝、脾、肾脏)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量有明显的增加,其重量与体重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两性间的脏器重量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脏器季节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夏季脏器重量较低,四季间比较,仅有心脏重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生境间心脏和肾脏重量的变化相对较大,达显著水平。参与繁殖与未参与繁殖的雌鼠相比,心、肺、肝、肾脏的各项指标均较高,脾脏则相反,但均未有显著性差异。总的来看,洞庭湖社鼠种群的脏器指标相对稳定,尽管重量指标随着年龄组而增加,受性别、季节、生境及繁殖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白腹鼠属几个相似种的差异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到目前为止,安氏白腹鼠、川西白腹鼠、社鼠、针毛鼠作为独立种没有多大的争议。但在形态上,安氏白腹鼠与川西白腹鼠、川西白腹鼠与社鼠、社鼠与针毛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差异微小,有大量的中间过渡类型。因此,要对这些种进行准确鉴定非常困难。本文首先对这4个种的阴茎形态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确实是独立的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尿道小瓣形态、位置及阴茎骨形态和长短比例上:(1)安氏白腹鼠,外环层有明显的乳突,尿道小瓣分两叉,位置很低,阴茎骨近支显著长于远支;(2)川西白腹鼠,外环层光滑,尿道小瓣位置较高,阴茎骨近支很细而直,近支明显长于远支;(3)社鼠,尿道小瓣较小,位置很低,呈舌状,阴茎骨近支较粗,显著向腹面弯曲,远支粗大且较长,近支长略大于远支;(4)针毛鼠,尿道小瓣位置较高,呈舌状,阴茎骨近支较细弱,显著向腹面弯曲,远支粗大且较长。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川西白腹鼠与社鼠在眶间宽、上齿列长和下齿列长等方面差异显著;社鼠和针毛鼠在后头宽、眶间宽和听泡长等方面差异显著;安氏白腹鼠与其他3个种均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黄毛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毛鼠是农业、卫生保健事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明显地表现为初春的数量上升,夏秋季低数量和冬季持续高数量3个阶段。数量消长曲线呈马鞍形。 菜地是黄毛鼠良好的栖息地,鼠密度终年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旱地的鼠密度稍高;水田的鼠密度较低。 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主要是种群的繁殖力和年龄组成变化的反映,同时又受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