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及其生存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啮齿动物一般生活在黑暗、低氧、高二氧化碳、高湿的环境中,这种独特的栖息环境以及地下啮齿动物与之相适应的形态、行为等特征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地下啮齿动物长期营地下生活,增加了对其栖息环境和生存策略的研究难度,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当前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啮齿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探索地下啮齿动物生存环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控制地下啮齿动物危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穴居啮齿动物一般生活在黑暗、复杂的地下洞道环境中。营地下生活的特殊栖息环境使其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震动通讯,用来实现个体或社群间的信息联系。震动通讯是动物界中一种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穴居啮齿动物的震动通讯已成为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了解震动信号发生和接收的部位、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对于完善和发展穴居啮齿动物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穴居啮齿动物来说,其独特的地下栖息生活方式增加了解读震动信号的难度。这些挑战导致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方面研究进展缓慢、科研文章较少。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具有震动通讯特征的穴居啮齿动物种类、分布,震动信号发生和接收部位,震动信号的作用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震动信号在鼠害防控、医疗等领域应用的可能性。本文旨在为今后研究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形态结构与机能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觉系统的适应进化机制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焦点。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动物,其感觉系统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显著差异更是引人注目。由于适应地下黑暗生活环境,地下啮齿动物感觉系统在各个组织水平都表现出进化和退化镶嵌的形态特征,其视觉系统表现得最为突出:视觉器官退化,有关图象分析结构、由视觉诱导产生行为反应的脑区及视觉投射严重退化,有关感受光周期的“非成像” 视觉通路结构高度发达。本文综述了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特点,有助于开展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种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啮齿动物挖掘形成的土丘数量变化以及分布是其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方法是计数法和填图法,存在工作量较大和误差较高等缺点。实时动态控制系统技术(RTK)是一种高精度的GP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本文以甘肃省天祝县抓喜秀龙乡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分布区为调查区域,利用RTK技术实现了高原鼢鼠土丘数量和分布情况调查,并结合Arc GIS软件实现了土丘数量及其相对种群密度变化的统计分析。RTK技术在研究其土丘空间分布特征、相对种群密度(以土丘数量代表)以及草地危害评估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此方法不仅可用于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还可用于地上啮齿动物洞口数量和分布的调查。  相似文献   

5.
啮齿动物的贮藏行为与植物种子的扩散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绝大多数啮齿动物一方面取食大量的植物种子和果实,另一方面通过其贮食行为将植物种子和果实搬运到远离母树的地点,即扩散,并将它们分散埋藏在落叶下或浅表的土层中,从而影响种子和果实的时空分布,最后导致幼苗在有利的条件下发生和建成,实现植物更新。啮齿动物与植物种子和果实之间已广泛形成了互惠或协同进化的关系。啮齿动物的贮食行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对植物种子和果实的扩散产生影响:选择、搬运和埋藏以及随后对种子和幼苗存活和死亡的影响等。本综述了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和果实贮藏的研究结果,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啮齿动物的贮食行为在植物种子和果实的扩散中的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简要介绍了扩散、传播植物种子的啮齿动物种类、它们传播的植物种子种类,以及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扩散、传播的主动、被动方式及双方在这一体系中的互惠关系和可能存在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啮齿动物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群落中的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存在着一定的取食偏好性,这种偏好性会使啮齿动物形成不同的捕食和贮藏策略,从而导致林木种子形成不同的扩散格局。以秦岭中段松栎混交林建群种锐齿槲栎、油松、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塑料标签标记种子方法,研究啮齿动物对种子传播和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特征是影响啮齿动物对其进行扩散的重要因子,油松种子以其质量小、种皮薄等特点吸引啮齿动物大量捕食,其原地取食率达到83.33%,显著高于华山松和锐齿槲栎种子。(2)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大部分被搬运一定距离后再被取食和埋藏,其中,扩散距离在1 m以内、1—3 m和5—8 m的锐齿槲栎种子分别占59.12%、18.23%和13.26%,最远扩散距离达12 m处;华山松种子扩散距离主要介于在1—3 m(37.85%)和3—5 m(23.73%),在距离5—8 m(13.56%)、8—10 m(11.86%)和大于10 m(11.30%)区间也有一定的分布,最大扩散距离为12 m。(3)啮齿动物倾向于将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至松林内取食,而将华山松种子搬运至栎林内埋藏,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及其环境因素对林木种子扩散后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4)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捕食的比例以油松最大(96.90%),锐齿槲栎次之(73.57%),华山松最小(50%);次年调查时,未被捕食的种子大部分已经被取食,仅有极少数锐齿槲栎种子萌发成幼苗(1.67%)。啮齿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对林木种子扩散及其成功更新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曹林  郭聪 《兽类学报》2011,31(4):323
从2007 年11 月到2009 年11 月,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选取三棵母树,在每棵树下每年释放标记印度栲种子200 粒(三年共计1 800 粒),并追踪其命运。通过调查啮齿动物搬运和分散贮藏印度栲种子的比例,以及
查贮藏种子的微生境、贮藏点大小和扩散距离,分析贮藏种子的存活情况,进而评估啮齿动物对印度栲种子扩散的效率。结果表明,啮齿动物搬运了69.3% 的印度栲种子,被搬运的种子中18% 被分散贮藏。所有被分散贮藏的种子均被埋于落叶下或埋于土壤表层,并且大部分贮藏点仅含一粒种子。种子的扩散距离从0.5 m 到43.8 m,平均距离为7.1 m,扩散距离在年间没有显著差异。2007 年(种子密度低,啮齿动物密度高) 没有种能最终存活到实验结束,而2008 和2009 年(种子密度高,啮齿动物密度低)分别有0.3% 和1.5% 的种子存活。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是印度栲有效的种子扩散者,但其扩散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中种子的密度和啮齿动物的丰富度。  相似文献   

9.
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多次贮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多次搬运和贮藏是极为复杂的行为过程,既是对自己贮藏物进行管理、防御竞争者盗食的一种策略,也是盗食其它个体贮藏物的一种食物利用方式。此外,啮齿动物多次贮藏种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植物种子的多阶段扩散过程,因而对植物更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多次贮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多次贮藏种子的原因,并从啮齿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上探讨其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啮齿动物的分布及局部的群落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啮齿动物不仅破坏农林生产,而且传播多种疾病,对人畜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啮齿动物的区系、分布及数量动态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浙江省的啮齿动物种类在历史上有过一些报导,Sowerby(1933)、G.Allen(19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