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双耳前基部在额部相联,上唇肥厚且具24~26个硬瘤,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毛色土褐,双色;颅骨大,腭缘缺刻深,长大于宽。经鉴定为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宽耳犬吻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并与来自安徽、山东和日本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峰岩村峰岩3号洞(26°15'15″N,118°16'55″E,海拔536 m)用雾网采集到4只蝙蝠(1♀、3♂)。利用数显电子秤和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外形17项及头骨25项指标,并与文献记载的海南、爪哇岛、斯兰岛标本进行了比对。体型较小,耳短而宽,毛短而密,毛被扩展到鼻子后方,背毛黑褐色,腹毛深棕色,头颈部毛色与腹部毛色较一致;翼膜狭长,第Ⅲ指第二指节的长度约为第一指节的3倍;头骨的吻突低而略宽,脑颅高、大而圆;体重7.1~9.8 g,前臂长41.7~43.7 mm,颅全长13.87~14.17 mm,颅高6.21~6.73 mm。经鉴定为南长翼蝠(Miniopterus pusillus),为福建省翼手类新纪录。标本保存在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洞(31°55'8.3″N,110°43'56.5″E,海拔282 m)捕捉到11号鼠耳蝠标本(5雄6雌),同时在江苏省宜兴市灵谷洞(31°13'20.9″N,119°44'23.3″E,海拔123 m)捕捉到5号鼠耳蝠标本(1雄4雌)。上述鼠耳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3.6~37.5 mm,颅全长11.2~13.8 mm;后足长不及胫骨长之半;背毛基部黑色,毛尖棕色有时更多显现浅红灰色,腹毛基部黑色但毛尖淡灰白;上颌前臼齿(P3)位于齿列之中。经鉴定均为尼泊尔鼠耳蝠(Myotis nipalensis),分别为湖北省和江苏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尼泊尔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来自青海、尼泊尔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室内录制及分析;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19日和2012年11月21日分别于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东学仙洞(24°58.1'N,113°11.0'E,海拔559 m)和文刀洞(24°56.5'N,113°6.3'E,海拔440 m)各采集到1号雄性和1号雌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南蝠(Ia io),为该种首次在广东省发现.本文给出了此2只蝙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海南及贵州的标本进行了对比.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发现泰坦尼亚彩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7月和8月,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溪村(26°37.143′N,114°10.875′E,海拔777 m)和朱砂冲林场(26°33.703'N,114°11.232'E,海拔805 m)使用竖琴网分别采集到7号(6雄1雌)和5号(全雌)森林性蝙蝠标本。上述蝙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0.16~33.85 mm,颅全长13.90~14.76 mm;无鼻叶,耳廓呈漏斗状,耳屏略呈披针形;脑颅骨略显扁平,齿式为2.1.3.3/3.1.3.3=38;核型中染色体数(2n)为32,常染色体臂数(FN)为52。经鉴定均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除海南和台湾)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本文给出了泰坦尼亚彩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对江西产该种蝙蝠雌雄性标本间的形态数据以及江西产标本与东南亚产该种标本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该种性二型分化不明显,但江西和东南亚两地区种群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同时对其染色体核型、生态及保护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山县境内(24°48′39.5′′N,112°51′01.3′′E,海拔155 m)捕捉到4只雄性蝙蝠,体型小,前臂长34.1~34.7 mm,颅全长14.3~14.7 mm;体毛浓密,背毛毛基黑色,毛尖灰色,腹毛黑或棕色,毛尖奶油白,靠近肛门处腹毛浅灰色,些许白色;翼膜附着于跖部末端;后足特别延展,长度超过胫骨长之半;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Dobson1873)]。同时,基于Cyt b基因序列(1 140 bp)构建的部分鼠耳蝠物种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认上述标本为长指鼠耳蝠,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该种蝙蝠在我国贵州、广西、重庆有分布记载,但标本和相关资料很少。本文给出了长指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测量数据,并与印度的标本进行了对比。长指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型(FM),主频率为68.2 k Hz;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发现细鼩鼱(食虫目:鼩鼱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整理采自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740 m)鼩鼱属(Sorex)标本时,1号雌性标本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细鼩鼱(Sorex gracillimus Thomas,1907),其为黑龙江省正式记录。主要特征为颅骨近圆形;吻十分狭长;上颌门齿后尖大于前尖;上颌单尖齿逐一渐小。下颌门齿向前延伸甚长,其上切缘有4个尖齿,3个深缺刻,犬齿小,是前臼齿1/2高。对其头骨指标进行测量,颅基长为13.29 mm,颅高为4.25 mm,眶间距为2.31 mm,脑颅宽为7.84 mm,上齿列长为6.23 mm。标本的1 140 bp的Cyt b全序列与已知细鼩鼱样本的相似度为96%,与中鼩鼱(S.caecutiens)和小鼩鼱(S.minutus)的相似度分别为91%和89%。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头骨三维可视化模型,进一步研究赛加羚羊头骨的解剖特征,建立赛加羚羊头骨的“数字化标本”,以提高其疾病诊治的准确率和物种保护的有效性。本研究以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赛加羚羊为研究对象,经锥形束CT扫描获得影像数据,运用MIMICS 20.0软件对赛加羚羊头骨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建立赛加羚羊的“数字化头骨”用于形态研究。运用MIMICS 20.0软件对数字化头骨的26项形态学指标(n = 8)进行三维测量,且与头骨标本游标卡尺的测量值(n = 8)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经与真实测量值比较后评价数字化模型及其三维测量的准确性。结果显示,26项形态测量指标均与真实头骨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例如颅全长游标卡尺测量值为(227.147 ± 10.646)mm,三维测量值为(227.130 ± 10.638)mm,P = 0.635,表明三维重建后的数字化头骨和真实的头骨标本高度相似,且“数字标本”能够实现任意角度的旋转、剖切和测量。本研究可为赛加羚羊头部疾病如骨折等的治疗及骨骼系统的三维可视化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可为CT扫描和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野生动物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8月15日,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芝苞乡(海拔500 m)采集到1只雌性亚成体蝙蝠,根据其外形及头骨特征鉴定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四川翼手类动物一属和种的新记录,也是该物种迄今为止在国内外的最北分布记录。标本现保存于绵阳师范学院动物学标本室,编号为MNU17815。1外形及头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葫芦科厚叶棒锤瓜[Neoalsomitra sarcophylla(Wall.)Hutch.]在中国的分布新记录。该物种形态上与N.balansae(Gagnep.)Hutch.近似,但蒴果长3~4cm;种子长6~7mm,宽3~4mm,两端呈短角状。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该物种进行测序,获得matK、rbcL、psbA-trnH 3个基因序列。应用Blast法为该物种的分类处理提供佐证。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药用植物园标本馆(GX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