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了解鸟类组成和海拔分布状况,利用样线法和固定调查点法于2007~2015年对广西大明山的鸟类进行了研究。在大明山共记录鸟类337种,隶属于17目56科。繁殖鸟类(包括留鸟和夏候鸟)共计234种,占大明山鸟类种数的69.4%,具有明显优势,构成了大明山鸟类区系组成的主体。大明山具有典型的华南区向华中区过渡的鸟类区系特征,67.1%的繁殖鸟类属于东洋型的种类。随着海拔的增加,东洋型的种类逐渐减少。依据海拔梯度和植被的不同,可以将大明山鸟类分成6个类群,鸟类总种数和繁殖鸟类种数均以海拔500~900 m的范围内最多,海拔200~500 m范围内鸟类次之。由于大明山地处热带南缘,本研究将为今后监测气候变暖对鸟类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组成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报道了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调查,记录了该保护区鸟类118种,隶属13目35科,其中有59种属冬候鸟,57种属留鸟和2种属夏候鸟。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东寨港保护区有60种鸟类属古北界物种、43种是东洋界物种和15种是广布种。还分析了该保护区鸟类组成区系和鸟类生态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依据Dickinson,E.C.,主编,2003年出版的"The Howard and Moore Complete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一书和2000~2008年的有关文献的记载,在1958~2008年的50年期间,全世界所描述发表鸟类的新种,计有171种.以每10年中所发表的新种数进行统计比较,以1997~2007年期间所发表的新种为最多;按发现新种所属目级分类阶元的统计比较,以雀形目发现的新种为最多;按地区进行统计比较,以南美洲发现的新种数为最多,非洲中南部地区和太平洋诸岛为次;在中国境内描记的新种有台湾短翅莺Bradypterus alishannensis、峨嵋柳莺Phylloscopus emeiensis、海南柳莺Phylloscopus hainanus、峨嵋鹟莺Seicercus omeiensis、淡尾鹟莺Seicercus soror、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四川旋木雀Certhia tianquanensis等7种,其中由中国鸟类学者描记的有四川旋木雀和弄岗穗鹛两种.这说明鸟类的宏观分类研究,时至今日仍有研究的必要和发展空间.种下分类,是探讨同一个物种,随着分布区域的扩大,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地区性分布种群的变异,以致新物种形成的途径,是宏观分类学研究一个物种的演化发展.所以是当今鸟类分类研究的热点之一.据统计,1958~2008年的50年间,新描述发表的亚种数,约为1 129亚种.繁殖区域分布较为广泛的种类,所描记的亚种较多.如岛鸫Turdus poliocephalus分化有51亚种之多.中国鸟类的分类与区系地理学研究,大致可分为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新中国建立之后的考察及宏观分类研究的总结整理时期(1950~2005)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发展研究时期(1999年以后)等3个时期.郑作新所出版的<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和<中国鸟类区系纲要>等专著,是中国鸟类宏观分类和区系地理学研究较为翔实的阶段性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猫儿山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为了了解其鸟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网捕法和样线法对猫儿山地区的鸟类组成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猫儿山地区共有鸟类268种,隶属于16目51科,其中留鸟130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15种,旅鸟72种。依据不同海拔的典型植被类型把猫儿山地区分成7类生境,其中低海拔的农田生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有156种。随着海拔的升高,猫儿山鸟类种数逐渐减少,G-F指数也表现相似的规律。猫儿山鸟类在区系组成上主要以东洋界鸟类为主,在181种繁殖鸟中,东洋界鸟类有149种,古北界鸟类有15种,其余为广布种。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古北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猫儿山鸟类组成的垂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参考鸟类分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收集近些年来鸟类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中国观鸟中心记录数据,对甘肃省鸟类名录进行了整理,并依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4版)对鸟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修订。结果表明,截至2023年8月15日,甘肃分布鸟类21目84科289属645种。与《甘肃脊椎动物志》相比,增加了165种,其中21种通过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和eBird补充;对323种的归属或名称进行了修订。动物区系分析表明,本研究统计的甘肃现有分布485种繁殖鸟类中,古北界物种186种,占繁殖鸟类总数的38.35%;东洋界物种138种,占28.45%;广布种161种,占33.20%。在动物地理省级分布区中,对所有种而言,中部黄土高原省分布的鸟类最多,有377种,占甘肃鸟类总数的58.45%;陇南山地省次之,有365种,占56.59%;祁连山地省最少,有204种,占31.63%。本研究统计的甘肃省现有鸟类中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5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种36种,中国特有种45种。本次对甘肃省鸟类多样性进行的整理和探讨,旨在更新甘肃鸟类多样性名录,为甘肃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 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交界, 该区包含阿尔泰山及山前荒漠和绿洲, 属于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生态区之一的阿尔泰-萨彦岭生物热点地区。阿勒泰地区生境多样, 鸟类物种资源丰富。尽管以往曾在阿勒泰地区进行过一些鸟类调查, 但对于该地区不同景观和生境类型中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尚无详尽报道。本文通过2013-2016年在中国境内阿尔泰山及山前平原地区对不同生境类型中的鸟类进行实地调查, 并总结文献资料及观鸟爱好者的记录数据, 重新整理了阿勒泰地区鸟类名录及地理分布, 分析了鸟类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 通过鸟类分布位点数据, 选取气候、土地覆被类型、人类足迹指数及地形共4类环境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 通过模拟77种鸟类的适宜分布区并叠加分布图层, 获得了阿勒泰地区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阿勒泰共记录鸟类344种, 隶属19目55科149属, 其中雀形目163种。在垂直海拔带上, 鸟类物种数分别为高山裸岩带24种, 高山草甸带35种, 山地森林草原带172种, 低山灌木带130种, 荒漠草原带84种, 平原绿洲带173种, 以及各海拔带的湿地与水域生境中水鸟92种; 在区系成分上, 以北方型鸟类为主(170种, 占49.4%), 其次为广布种(93种, 占27.0%)。阿尔泰山地的鸟类区系呈现出西伯利亚动物区系特征, 山前平原地区呈现蒙新区分布特征, 因此, 阿勒泰地区动物地理区系属于古北界欧洲-西伯利亚亚界阿尔泰-萨彦岭区阿尔泰亚区; 山前平原地区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MaxEnt模型推测阿勒泰地区山前平原绿洲地区、山地森林草原带和低山灌木带具有较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 尤其是额尔齐斯河流域下游的绿洲带宽阔, 鸟类物种丰富, 而高山区和荒漠生境中鸟类物种相对较少。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阿勒泰地区应采用生态友好的经济发展策略, 加强对乔木和灌木的保护, 这有助于维持较高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此外, 降低生境破碎化不仅对该地区物种保护有重要作用, 也对维持阿尔泰-萨彦岭生物热点地区的山地鸟类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2年4月-2003年6月对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鸟类222种,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86.48%。对保护区繁殖鸟类的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种类占繁殖鸟总数的33.85%,东洋界种类占55.21%,广布种占10.94%,可见东洋界种类占优势。保护区内有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27种,我国特有种17种,占我国特有种的24.6%。列入CITES名录的有20种。对保护区鸟类的垂直区系分析发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东洋界成分所占比例增加,主要是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的比例增加,在海拔3000m以上,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超过50%;其它东洋界成分,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所占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实地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及区系地理分析法,对云南地区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60科193属1 53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总数的58.8%,属的83.9%和种的95.2%;在这60个科中含30种以上的有13个,含5个属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该蕨类植物区系属、种数的56.5%和79.2%,特别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金星蕨科,这4个科共拥有70属761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36.3%、49.7%;193属中含30种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总属、总种数的5.7%和41.7%,最具优势的是鳞毛蕨属和耳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这5个属共有403种,占总种数的26.3%;该区系中无云南特有科,但具有4个亚洲特有科:雨蕨科、稀子蕨科、柄盖蕨科和骨碎补科;该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科的区系成分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66.6%,热带成分的属有112个,占68.7%(除世界分布类型);该区系是东亚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分布31属和中国特有分布6属,分别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19.0%和3.7%;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西藏、台湾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的背景,属的相似性系数约为70%,种的相似性系数约为30%,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的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8.7%和27.6%,存在一定的区系过渡性;该区系科的分化强度为3.2,属的分化强度为7.9,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鸟类数量变化和群落结构是监测区域内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指标。2017年6月、9月、12月和2018年3—4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访问法对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深入调查。野外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目54科208种7 451只,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鸟类17目58科255种,其中,濒危保护物种共计42种,占总物种数的16.47%;从生境来看,阔叶林的鸟类多样性最高,针阔混交林的均匀度指数最高,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指数最高;从季节来看,春季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春-夏的相似性指数最高;保护区目前面临着较多的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干扰。为更好地保护区内的鸟类多样性,并降低人为干扰,建议加强鸟类的长期监测和社区生态教育宣传,同时开展社区共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Grace S. Brush 《人类与生态风险评估》2001,7(5):1283-1296
Sediment cores from tributaries, marshes and the main stem of Chesapeake Bay were analyzed for paleoecological indicator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use. Indicators include pollen and seeds of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plants, diatoms, charcoal, nutrients, and trace metals. Two major events, one climatic and the other anthropogenic, occurred within the last millennium. The Medieval Climatic Anomaly and the Little Ice Age are recorded in Chesapeake sediments by terrestrial indicators of dry conditions for 200 years, beginning about 1000 years ago, followed by increases in wet indicators from about 800 to 400 years ago. There were no corresponding shifts in estuarine diatoms and seed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During the last few centuries following European settlement, deforestation and agriculture have resulted in the transport of large sediment and nutrient loads to estuarine waters. The terrestrial flora shifted from arboreal to herbaceous, and much of the estuarine benthic biota was replaced by pelagic species. These changes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Chesapeake fishery. In assessing risk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t must be recognized that changes wrought by human activity are likely to influence effe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ways not evident from the fossil record. 相似文献
12.
2001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79种,隶属于8目14科,其中古北界56种,东洋界5种,广布种18种;在居留型上夏候鸟32种,旅鸟45种,迷鸟2种,无冬候鸟和留鸟.优势种以雁鸭类、鸥科、鸻鹬类为主.红碱淖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564,均匀度指数为0.361.在不同生境中,沼泽地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1.561),均匀度指数为0.363,芦苇丛鸟类群落多样性最低(0.104),均匀度指数为0.050.分析了食物、生境和水位等因素对红碱淖湿地水鸟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探讨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对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笔者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湖南省永州市的鸟类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记录到的鸟类共计9目33科121种,该地的夏候鸟有26种,留鸟59种,冬候鸟20种,旅鸟16种。在85种繁殖鸟中,东洋界鸟类有48种,占繁殖鸟总数的56.47%。从数量上看,留鸟是鸟类的构建主体;从整体上看,鸟类的物种数和总数量在春季和秋季呈现高峰,冬季最低。在不同季节中,春季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2.9901和0.7245;在不同生境中,全年鸟类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灌草丛地农田林地水域村庄,均匀度指数为灌草丛地农田水域林地村庄。 相似文献
15.
16.
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采用路线统计和定点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普陀山岛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普陀山岛有鸟类7目23科60种,其中留鸟30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16种,旅鸟4种;优势种4种,常见种13种,偶见种43种.黑鸢Milvus lineatus、雀鹰Accipiter nisus、赤腹鹰A.soloensi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洋界种22种,古北界种24种,广布种14种.从繁殖鸟地理型分析看,东洋界种与古北界种比例为2.8:1,东洋界种占优势.苍鹭Ardea cinerea rectirostris等26种为普陀山岛鸟类新纪录.经与22年前资料比较,白鹭Egretta garzetta、黑鸢等20种相同,而青头潜鸭Aythya baeri、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等19种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旅游开发且长期受人为干扰,可能是导致部分鸟类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2~2000年4~10月的AVHRR-NDVI数据,分析了大尺度的气候(温度)变化对欧亚大陆植被状况的影响.分析方法为奇异值分解,从温度和NDVI的年际变化中检测出二者最重要和最密切的大尺度空间相关特征.用每个奇异值的平方占总的协方差平方和的比例(解释率),可以度量每对模态的重要性.春季(4和5月)、夏季和秋季(9和10月)的解释率分别是60.9%、39.5%和24.6%,这说明整体上春季植被状况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夏季和秋季.奇异值分解的显著模态中心是二者关系最密切的地区,也就是NDVI对温度最敏感的地区,春季为西西伯利亚和东欧东北部,敏感性为 0.308 0 NDVI/℃;夏季没有特别突出的敏感中心,选择与计算春季相同格点数的高值中心,其敏感性为 0.248 0 NDVI/℃;秋季敏感中心在亚洲东部高纬度地区,相同格点大小范围(110°~140° E,55°~65°N)平均敏感性为 0.087 5 NDVI/℃.这种大尺度的NDVI-气温的关系及其敏感性非常稳定,并不随使用的NDVI的空间分辨率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亚欧大陆植被指数(NDVI)对大尺度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terrestrial vegetation health (condition) is one of themost significant problems of global change study. The vegetation activ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globalcarbon cycle.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VHRR-NDVI) with the large-scale climate variations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during the period 1982-2000 for the growing seasons (April to October). A singular valuedecomposit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NDV!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data in the time-domain todetect the most predominant modes coupling them. The first paired-modes explain 60.9%, 39.5% and 24.6%of the squared covariance between NDV! and temperature in spring (April and May), summer (June andAugust), and autumn (September to October), respectively, which implies that there is the highest NDVIsensitivity to temperature in spring and the lowest in autumn. The spatial centers, as revealed by themaximum or minimum vector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the leading singular values, indicate the highsensitive regions. Only considering the mode 1, the sensitive center for spring is located in westernSiberia and the neighbor eastern Europe with a sensitivity of about 0.308 0 NDVI/℃. For summer, thereare no predominantly sensitive centers, and on average for the relatively high center over 100^o-120^o E by 45^o-60^o N, the (110^o-140^o E,55^o-65^oN)sitivity is 0.248 0 NDVI/℃. For autumn, the center is located over the high latitudes ofeastern Asia (110^o-140^o E, 55^o-65^o N), and the sensitivity is 0.087 5 NDVI/℃. The coherent patters asrevealed by the singular decomposition analysis remain the same when coarser resolution NDVI data wereused, suggesting a robust and stable climate/vegetation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