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我国黄牛属(Bos)五个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研究了我国黄牛属中五种牛的染色体组型,结果:黄牛(Bos taurus)2n=60;牦牛(Bos grunniens)2n=60;高峰牛(Bos indicus)2n=60;大额牛(Bos frontalis)2n=58;云南野牛(Bos gaurus readei)2n=56。并从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上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类同。最后,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讨论了这几种牛彼此之间杂交育种的可能性,为畜牧业上培养新的优良牛种提供了细胞遗传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探讨大额牛的分子系统发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额牛是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稀牛种, 有关其起源和系统地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PCR扩增、测序等步骤共获得了11头大额牛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应用分析软件, 对大额牛11条Cyt b序列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GenBank中牛属动物6个近缘种的同源序列, 以亚洲水牛(Bubalus bubalis)为外群, 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牛属动物分子系统发育树。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11条大额牛Cyt b序列1 140位点中, 共发现95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8.33 %), 定义了6种单倍型, 表明大额牛群体的Cyt b基因遗传多态性比较丰富。构建的NJ和MP分子系统树均显示, 大额牛研究群体明显分为3支, 第1支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聚, 第2支与瘤牛(Bos indicus)相聚, 第3支与印度野牛(Bos gaurus)相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大额牛很可能是印度野牛的家养型或驯化种, 我国大额牛群体可能曾受到其他牛种血缘的入侵。  相似文献   

3.
野牛(Bos)这个属有4个种:云南野牛(Bos,gaurus)、爪哇野牛(Bos banteng)、柬埔寨野牛(Bol sauvdi)和牦牛(Bos grunniens)。寿振黄等(1958)报道云南野牛在我国滇西南的西双版纳。云南野牛被列为世界濒危种类,我国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我们于1984年4—5月和10—11月,对野牛进行了数量分布考察,在考察中除了考察队人员外,还有各县、区、自然保护所及当地猎人配合进行工作,考察路线见图1。  相似文献   

4.
以Cyt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大额牛系统地位及其种群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2头大额牛Cytb基因部分序列447bp进行分析,共发现3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倍型;结合GenBank中牛属普通牛、瘤牛、牦牛和印度褐牛4个近缘种的Cytb基因同源区序列进行分析,以水牛作为外群,分别采用邻接(NJ)法和最大简约(MP)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得到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大额牛是独立于普通牛、瘤牛和印度褐牛之外的Bos属的一个独立的种。同时还指出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大额牛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的大额牛保护工作正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采集大额牛精液及其超低温冷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额牛 (Bosfrontalis)又名独龙牛 ,俗称野牛 ,是一种半野生半家养 ,为数不多的珍稀濒危牛种 ,仅分布于云南怒江州的独龙江一带。它有着典型的肉用体型 ,耐粗饲 ,抗逆性强 ,肉质细腻 ,是一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极有应用前景的珍稀品种[1] ,由于大额牛的发现比较晚[2 ] ,除了对大额牛的细胞核型、起源和进化、遗传多样性、肉质特性的研究外[3~ 6 ] ,目前 ,对大额牛缺少更多的研究。本文首次对大额牛进行电刺激采集精液和大额牛精液超低温冷冻方法研究 ,为保护和利用大额牛这一濒危物种资源提供一种技术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考古和遗传研究记载,家养牛是由现已灭绝的古代野牛(Bos primigenius)驯化而来,古代近东是普通牛(Bos Taurus)的起源中心。这些推论主要是通过对现代牛部分线粒体DNA序列和古代野牛样本的有限序列数据分析得来的。而近来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灭绝物种遗传物质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机会,同  相似文献   

7.
牦牛分类地位研究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牦牛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争议,牦牛究竟是属于牛亚科牛属还是属于牛亚科牦牛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通过对牦牛与牛亚科其他属在古生物学证据、形态学特征、血液蛋白多态性、微卫星多态性、mtDNA序列变异、rDNA的RFLP数据和功能基因序列信息等各方面研究资料的比较分析,发现牦牛无论在古生物学证据、形态学特征,还是在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表现出与牛属中的普通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不同,而与美洲野牛Bison bison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因此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1个独立属(即牦牛属),似乎比将牦牛作为牛属中的1个亚属或1个种更合适.  相似文献   

8.
云南野牛的染色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云南野牛与家养黄牛(Bos taurus)同属。1958年寿振黄等人首次报道,发现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李致祥等人(1963)对此种野牛也进行过多年的驯化及研究工作。鉴于云南野牛染色体资料尚缺,需要观察研究;另一方面为了准备进行野牛与家养黄牛的杂交育种试验,也需要对野牛的染色体组型加以分析,并与黄牛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不  相似文献   

9.
牛亚科动物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遗址中十分常见,但其分类和鉴定仍存在诸多问题。南方洞穴动物群经常仅有单个牙齿保存,所以南方更新世洞穴遗址中牛亚科动物化石鉴别问题更为突出。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不仅有大量单个牙齿,还有残破颅骨、角心、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白龙洞的牛亚科动物角心粗短、横截面呈背腹略扁的椭圆形;额骨上的角间隆突发育且呈拱形;顶骨从颅顶退出;枕面较圆且高;角后颅骨收缩强烈使得枕骨上部变窄,颞窝明显凹进;下颌角大于90°,下颌支向后倾斜;下颌p2的结构复杂程度介于水牛Bubalus和黄牛Bos(Bos)taurus之间。依据上述特征,可将白龙洞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归入大额牛Bos(Bibos)gaurus。白龙洞是我国出土大额牛化石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为区分南方洞穴出土的牛亚科动物化石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正牛是牛科(Bovidae)牛族(Bovini)反刍动物,常见的种类有普通牛(Bostaurus)、牦牛(Bosmutus)、野牛(Bison)、水牛(Bubalus bubalus)和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 5种。牛为素食动物,且食物范围很广,喜食青草。此外,牛体质强壮,适应性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地气候。因此,除极寒、极旱等极端恶劣环境外,牛在全球广泛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巴西。  相似文献   

11.
黄牛(Bos taurus)的驯养作为农耕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历史悠久,长久以来形成的役用型逐步被肉用型所替代。为了揭示平凉地方牛群体的遗传背景,分析其是否具有生产优质牛肉的遗传基础,本研究测定了88头平凉地方牛群体mtDNA D-loop HVS序列,并对包括平凉地方牛群体在内的我国23个地方牛群体单倍型分布及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tDNA D-loop 高变区,在平凉地方牛群体共有52个单倍型,而23个地方牛群体共有95个单倍型,这些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和中介网络关系中分布于两个分枝,即瘤牛型和普通牛进化枝。因此,我们认为平凉地方牛群体和我国其他牛种一样,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个母系起源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2.
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 D-loop序列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构建牛族的系统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野牛属的灭绝种草原野牛与现存种美洲野牛先聚合为一单系群,然后再和牦牛形成一单系分支,表明牦牛与野牛属的草原野牛、美洲野牛亲缘关系最近,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而与牛属的其它亚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将牦牛独立为牦牛属———Poephagus,牛属与野牛属在分类上也应合并为一个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化石证据,我们进一步对牦牛起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牦牛与野牛属的分化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在欧亚大陆发生的,野牛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冰期结束后,由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温度升高,牦牛只能局限分布在较为寒冷的青藏高原;而野牛属在北美先后分化为草原野牛和美洲野牛,前者可能是后者的直接祖先。  相似文献   

13.
牛(Bos)的驯养作为农耕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历史悠久,长久以来形成的役用型逐步被肉用型所替代.为了揭示平凉地方牛群体的遗传背景,分析其是否具有生产优质牛肉的遗传基础,本研究测定了88头平凉地方牛群体mtDNA D-loop HVS序列,对包括平凉地方牛群体在内的我国23个地方牛群体单倍型分布及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tDNA D-loop高变区,在平凉地方牛群体共有52个单倍型,23个地方牛群体共有95个单倍型,这些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和中介网络关系中分布于两个分枝,即瘤牛型和普通牛进化枝.因此,我们认为平凉地方牛群体和我国其他牛种一样,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个母系起源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水牛     
一.水牛在动物分类学上地位及我国水牛起源水牛按照现代动物学的分类,是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 Mammalia单子宫亚纲 Manodelphila偶蹄目 Antiodactila反芻亚目 Raminantia阔角科 Caricornio牛属 Bos水牛 Bos bubalus关于我国的水牛起源,据学者们的意见,说是来自  相似文献   

15.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推算其所属动物的肩高接近2 m;北京门头沟珠窝的原始牛头骨的眶后宽度及角心周长数据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禾尧庄的角心标本稍小,但也比晚更新世多数同类要大;这些巨大的化石与欧洲中更新世晚期同类十分接近,其时代也应当与之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过去认为原始牛在我国只出现于晚更新世地层,但现在看来该种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扩散到中国。东欧及北亚的最新化石证据表明,过去认为与原始牛共生的晚更新世化石组合的常见属种早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其中包括灰狼、虎、真猛犸象、马、真披毛犀、野猪、诺氏驼、赤鹿、驼鹿及草原野牛等。最新测年数据也表明中国北方有几个含原始牛化石的遗址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本文认为华北和西北地区个体巨大的原始牛,代表中更新世晚期,而个体较小的则可能代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近些年在东北地区发现大量原始牛化石,但其中少见个体巨大者。在我国,原始牛化石分布只局限于北方及淮河过渡区,而在南方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均未发现此类化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牛很可能是在中更新世中、晚期通过中亚走廊(Central Asian Corridor)进入中国。不过,近些年在非洲也发现了一些牛属(Bos)化石,因此有人又提出了牛属非洲起源的"奥杜威牛–牛属演化谱系"(Pelorovis–Bos lineage),但该学说所依据的奥杜威牛化石材料,在形态结构上与牛属相去甚远,难以归入同类;此外,非洲可靠的牛属化石记录均未超过1 Ma。本文作者支持传统的牛属"南亚起源学说",因为在南亚西瓦里克地区发现的早期牛属化石不仅时代更古老(早于2 Ma),并且在形态上与原始牛更为相似。中国北方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松嫩平原的河湖相堆积层,仅极个别出现于黄土地层;由此推断原始牛可能更喜欢水系发育的林缘和/或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牦牛(九龙牦牛)的生肌决定因子5(Myf-5)基因进行了T-A克隆测序和分析,并与多个物种的相应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构建了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表明:①牦牛的Myf-5基因大小为3313 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与普通牛等9个物种比较,在基因大小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外显子和内含子的组成一致.②牦牛、大额牛、瘤牛、水牛、普通牛、人、恒河猴、黑猩猩、狗、家鼠、软体贝壳、鸡、斑马鱼等物种间Myf-5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其中,牦牛、大额牛、瘤牛、水牛、普通牛间的同源性最高,达98.4%以上,说明Myf-5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在动物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③牦牛、大额牛、瘤牛、水牛、普通牛、黑猩猩、恒河猴、人、狗、家鼠、软体贝壳、鸡、斑马鱼等物种间Myf-5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保守性强,这一结果与编码区核苷酸序列的比对结果基本一致.④根据核苷酸序列,用NJ法构建的牦牛、大额牛、瘤牛、水牛、普通牛、人、恒河猴、黑猩猩、狗、家鼠、软体贝壳、鸡、斑马鱼等13个物种的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牦牛、普通牛、瘤牛、水牛和大额牛在较近的亲缘关系下聚为一大类,人、黑猩猩和恒河猴聚为另一大类,然后这两类再和其他物种相聚.这一分类结果与各物种的动物学分类结果和血液蛋白、mtDNA水平上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支持牦牛、普通牛和瘤牛3个物种间不应该是属间或亚属间关系,而应是同一属下的不同种,将牦牛、普通牛和瘤牛划分在同一个属--牛属(Bos),而将水牛划分在另一个单独的属的观点.同时也显示该基因序列适合用于动物学分类.  相似文献   

17.
淮北第四纪原始牛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描述了安徽省蒙城县肖塘—原始牛宿县亚种(Bos primigenius suxianensis)头骨化石,时代为晚更新世.它是我国原始牛中角心最长的标本,其化石点也是我国除台湾新化以外的原始牛最南产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5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大额牛(Bos frontalis)为外群,应用16对微卫星DNA标记结合荧光-多重PCR技术,评估了5个中国地方牦牛(Bos grunniens)(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品种内遗传变异和品种间遗传关系。6个群体的16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测到159个等位基因,其中有33个等位基因为5个牦牛品种所特有。6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2.2043-3.2754之间,平均杂合度(H)在0.4858-0.6153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4230-0.5711之间。5个牦牛品种的微卫星座位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大额牛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贫乏。5个牦牛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27,表明牦牛亚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低。采用邻近结合法构建聚类图和模糊聚类分析表明,5个牦牛品种分为两大类,其中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为一大类,九龙牦牛为一类。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地方牦牛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羚牛分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吴家炎 《动物学研究》1986,7(2):167-175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这种大型偶蹄类仅产于亚洲,它的个体大小可与云南野牛(Bos gaurus)及青藏高原的牦牛(Bos grunniens)相比,但体型又酷似羊类,特别是它具有隆起的吻鼻、低矮的臀部、成兽下颌的长须以及短小的尾巴,给人以似牛非牛、似羊非羊的印象。 羚牛体型粗壮,成兽体重约200—300公斤,体长在1.8—2.1米,四肢健壮有力,肩高一般在1.3—1.4米之间。肩高大于臀高。雌雄皆具角,一般雄角较粗大。角形特别,先由头顶略靠内侧向上长出,然后以90°方向向外侧弯曲,在角的1/2处又向后方弯转,  相似文献   

20.
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大额牛基因组大小,并比较大额牛和普通牛基因组大小,为大额牛基因组学研究及其分类地位提供科学依据。分别提取人白细胞和鸡红细胞作为待选内参,用FCM测定经碘化丙啶(PI)染色的待选内参与大额牛白细胞的混合样品,通过比较大额牛与待选内参的荧光强度和DNA含量峰值的倍数关系,筛选出测定大额牛基因组大小最佳的标准内参,以此测定计算大额牛基因组大小;并比较大额牛和普通牛基因组大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鸡红细胞是测定大额牛基因大小最佳的标准内参;以鸡红细胞(2C=2.5 pg)为参照,大额牛细胞核DNA含量C=2.780 9 pg,基因组大小为2.719 7×10~9 bp;大额牛与普通牛测定结果比较发现,大额牛基因组比普通牛基因组小。本研究筛选出测定大额牛基因组大小的最佳标准内参,并运用流式细胞术首次测定了大额牛基因组大小,证明了大额牛基因组较普通牛基因组小。本研究的结论将为后续大额牛De novo测序组装以及基因组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确定大额牛进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